问题

为什么古代军事上有诱敌深入然后包围敌军就可以以少胜多,请回答的具体一些通俗一些,讲一讲原理?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

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的是战场上的有利态势,包括地利、士气、兵力部署等等。“形”则是指敌我双方兵力的具体排列组合。

“诱敌深入”这招,就是咱们主动去“制造”一个有利于咱们的“势”,然后把敌人的“形”引到这个“势”里来,最后咱们再把他们“聚而歼之”。

2. 为什么敌人会“上钩”?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性使然。

骄兵必败: 咱们故意示弱,甚至故意留个破绽,敌人一看,哎呀,这仗打得太轻松了,对方不堪一击!这一下子就把敌人的士气给鼓动起来了,尤其是主帅,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觉得可以乘胜追击,把对手一举歼灭。
贪图便宜: 敌人可能会觉得,咱们留下的“诱饵”很好吃,比如是个战略要地,或者看起来很容易攻克的地方。他们想着赶紧占领,好建功立业,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往里冲。
战术惯性: 战场上也有很多将领习惯于正面硬碰硬,看到敌人就想着痛打,很少会去想对方是不是在设陷阱。

3. 咱们怎么“设局”?

这才是核心!“诱敌深入”不是漫无目的地让敌人过来,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他们进入咱们精心准备的“口袋”。

选择战场: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咱们会选择对咱们有利的地形。比如:
狭窄的山谷或通道: 敌人进来后,他们的兵力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只能排成一条狭长的队伍,一旦咱们从两侧的山头、树林里杀出来,他们就无法展开,进退两难。
易守难攻的据点: 比如有河流、湖泊、山脉作为天然屏障的地方。咱们先在这些地方坚守,敌人来攻,但又不好轻易绕过去,只能硬打。
复杂的地形: 比如沼泽、森林、丘陵。这些地方容易让敌人迷失方向,部队被打散,骑兵也无法发挥优势。

制造破绽: 咱们会故意在某些地方显得兵力薄弱,或者放弃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据点。比如:
佯装撤退: 故意让一些部队表现出抵抗不住的样子,然后向某个方向“撤退”,把敌人引过来。
留下诱饵: 比如故意露出粮草辎重,或者在某个容易被突破的城门前不设重兵,让敌人觉得有机可乘。

埋伏精锐: 在敌人即将进入的区域,咱们会秘密部署最能打的部队,尤其是那些反应迅速、士气高昂的精锐。他们会藏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山林、沟壑、敌方侧翼。

4. “聚而歼之”的实操:

当敌人按照咱们的设想,被引到预定地点后,咱们的“口袋”就收网了!

切断退路: 在敌人进入的关键时刻,咱们会迅速调集预备队,封锁住他们的来路,让他们想跑都跑不了。这就像是把一个箱子扣上了盖子。
四面合围: 埋伏的精锐部队会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位发起攻击,通常是两侧翼和后方。这样一来,敌人就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首尾不能相顾。
集中优势兵力: 虽然咱们总体兵力少,但在关键的包围圈内,咱们的兵力可以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
利用地形优势: 咱们熟悉的有利地形,此时就成了杀敌的利器。比如在高处投掷石块、弓箭;在狭窄处利用刀剑进行近距离搏杀。

5. 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损失最小化: 咱们是主动引诱敌人,所以咱们的部队可以选择在最有利的时机发起攻击,避免了在敌人优势兵力面前硬碰硬的巨大伤亡。
最大化打击效果: 敌人被包围后,他们的优势兵力根本无法展开,甚至会因为拥挤而互相妨碍,成为咱们的活靶子。而咱们的精锐部队则可以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心理优势: 敌人被围后,士气会迅速崩溃,惊慌失措。而我方则会士气大振,越战越勇。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敌军有10000人,咱们只有5000人。

咱们不想硬打,就在一个狭长的山谷入口处,故意留下一支只有1000人的部队,表现得好像要抵抗,但很快就要守不住了。

敌军看到,哈哈,就这点人,我们一万就能轻松拿下!于是,10000大军就一股脑地往山谷里挤。

等他们的大部队,比如8000人,都挤进山谷里面时,咱们之前留在入口处的1000人就立刻撤退,同时,埋伏在山谷两侧的4000名精锐部队,从山顶和树林里喊着杀声冲下来!

这下可好,山谷的入口被封锁了(咱们剩余的部队),山谷里的8000敌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前后都被卡住了。两侧的4000人像刀子一样切进来,把敌人分割包围。

敌人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在狭窄的山谷里,他们只能互相拥挤,反而成了咱们的屠宰场。咱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精锐部队的勇猛,很容易就把这8000敌军给吃掉了,剩下的2000敌军见势不妙,估计也吓得屁滚尿流,早就逃散了。

就这样,5000人歼灭了10000敌军,这就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威力!它讲究的是智慧、计谋和对时机的把握,而不是单纯的比拼兵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基底的战斗逻辑就两个,以多打少以强打弱,其他的都是实现条件。

追击的时候虽然敌人没有组织性但是自己也会降低组织性并拉长队伍疏松人员,这个时候如果敌人一股组织完好的人员(以强打弱)依据地形(狭隘或者半渡而击)让追击方无法迅速集结恢复组织性,就能在局部形成以强打弱以多打少。

战役的以少打多就是靠局部战斗的以多打少以强打弱分步吃掉,真以少打多以卵击石的战斗就是作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襄阳,这座横亘于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所铸就。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华北与华中枢纽地带的璀璨明珠,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价值高得令人咋舌。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襄阳所处的“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它坐落于汉水中游,依仗着西北方向的秦岭余脉,尤其是巍峨雄壮.............
  • 回答
    河西走廊成为古代军事要道,这背后是一系列地理、历史和战略因素的共同作用,它绝非偶然。而要理解为何它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通常选择走河西走廊而非其北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丝绸之路的天然通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是什么。它并非一条狭窄的峡谷,而是一个狭长的冲积盆地,西起甘肃玉门关,东.............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
  • 回答
    关于“弓箭无法击穿盾牌”的看法,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代战争中弓箭作用的片面认知。事实上,古代军人之所以拼命射箭,并非仅仅是为了“击穿”盾牌,而是有许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战术和战略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弓箭在古代战场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依然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 回答
    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负往往系于一线,而军阵,绝不仅仅是士兵们站个队形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指挥官的智慧、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队的士气,其重要性足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王朝的兴衰。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为何古代打仗,军阵如此重要。首先,军阵是力量的倍增器,是秩序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军阵,士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古代军阵是虚构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大家对“古代”和“军阵”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加上一些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大部分人对古代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本、影视剧或者小说。这些媒介为了吸引观众、烘托气氛、或.............
  • 回答
    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风呼啸着,卷起尘土,也雕刻着那些在马背上度过一生的人们的面庞。对于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他们生存与荣耀的象征,而弯刀,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要理解为何弯刀如此受北方游牧民族青睐,我们需要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战特点出发。北方草原,地势开.............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古代乃至近代军队之所以要列阵作战,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排好队”,而是经过无数次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为有效的作战组织方式。我们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一、 火力的最大化利用与效率这是列阵作战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阵型,士兵们杂乱无章.............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古代军事装备的演变、战术需求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铁棍”听起来似乎是刀剑的有力补充,但古代军队普遍不配备“人手一根铁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要详细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铁棍”的定义与军事用途的模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所说的“铁棍”是.............
  • 回答
    说起古代军侯回京述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不像咱们现在,动不动就视频会议,或者写个PPT汇报一下,那时候,军侯回京,那可是真刀真枪、实打实的“战场”——只不过这战场换到了朝堂之上,面对的是皇帝和朝臣。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位军侯是哪种“军侯”。如果是边疆重镇的总兵、都督,那回京述职的意.............
  • 回答
    将装备古代兵器的现代军队放在古代战场,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也是对两种截然不同时代军事力量对比的有趣探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表现水平,得出的结论是:拥有古代兵器的现代军队在古代战场上将拥有压倒性的、几乎是碾压式的优势,其水平将是“降维打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装备分析:现代军队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