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枪术那么难练为什么古代军队还有长枪兵?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更是讲究身法、步法、枪法三者合一,招式复杂,变化无穷,稍有不慎便可能失了性命。

正因为枪术如此精深,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古代军队,尤其是那些大规模的作战部队,还会大量装备长枪,并设立长枪兵?这看似与枪术的“难练”形成了矛盾。要解答这个疑问,咱们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结合当时的军事需求、战术思想、技术发展以及现实考量。

一、 实用至上:长枪的综合性能无与伦比

虽然枪术难练,但一旦练成,其威力与适用性是其他兵器难以比拟的:

攻击距离远,克制近战优势: 长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远超刀剑的攻击距离。在冷兵器时代,先发制人、保持安全距离是至关重要的。长枪兵可以凭借其长度,在敌人尚未能触及自己时,就已经能够攻击到敌人。这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绝对优势,使得长枪在面对刀、剑、斧等短兵器时具有天然的克制作用。想象一下,一个挥舞着三米长枪的战士,和一个手持一米刀的战士对决,前者可以轻松地在后者攻击范围之外将其击倒。
穿透力强,破甲效果好: 枪头的设计通常是为了刺击,尖锐的枪头配合强大的腰马力量和枪身传导,能够轻易刺穿当时的铠甲。即便是面对轻甲或无甲的敌人,也能造成致命的穿透伤害。
变化多样,可刺可挑可扫: 尽管人们常说枪法难练,但其招式并非只有“刺”这一种。精通枪术的士兵能够灵活运用枪头、枪身甚至枪尾进行攻击,刺、挑、压、扫、拨等各种变化,可以应对不同的敌人和战况。例如,枪尖的“拨”可以格挡敌人的攻击,枪身的“扫”可以对付成群的低矮敌人,枪头的“挑”可以攻击敌人的头部或躯干。
协同作战的利器: 长枪最能发挥其集体优势。一排排长枪如林,组成严密的枪阵,能够有效地抵挡骑兵的冲锋,也能将步兵牢牢地限制在原地,逐个击破。尤其是在面对人海战术时,密集的长枪阵形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二、 战术需求:时代对长枪的呼唤

古代战争的形态和发展也深刻影响了长枪的地位:

骑兵的崛起与克制: 随着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能够有效对抗骑兵的武器也随之兴起。长枪,尤其是专门为对抗骑兵设计的长柄枪,成为了步兵克制骑兵冲锋的利器。长枪兵组成密集阵列,能够有效地刺穿马匹,或在骑兵冲锋的瞬间将其挑翻,瓦解骑兵的冲击力。
步兵方阵的需要: 在许多战役中,步兵常常需要组成严密的方阵或楔形阵进行推进或防御。长枪作为方阵的主要武器,能够提供强大的正面火力,并保持阵型的完整性。与其他武器相比,长枪的长度和攻击范围更适合在密集的步兵阵列中发挥作用,避免误伤友军。
攻城与守城的适应性: 在攻城战中,长枪可以用来拨开守军的盾牌,清理城墙上的障碍物,或者在攻城器械无法接近时提供远程攻击。在守城战中,长枪更是城墙上的重要武器,能够有效阻止敌军攀爬或突破城门。

三、 技术与训练的现实考量

尽管枪术“难练”,但古代军队在装备长枪时,也有其现实的训练与普及考量:

基础训练可行: 并非所有士兵都需要成为枪术大师。基础的站桩、刺击练习、基本的枪法组合,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是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掌握的。军队需要的是能够协同作战的“战斗单位”,而不是个个都是武术家。即使是掌握了基础枪法的士兵,在长枪的长度和集体配合下,也能发挥出相当的战斗力。
标准化与成本: 相比于一些工艺复杂或材质特殊的武器,长枪的制作相对标准化,成本也更容易控制。大量的士兵需要统一的装备,长枪能够满足这种大规模装备的需求。
“一辈子的枪”的说法并非绝对: “一辈子的枪”更多的是一种对枪术精深的强调,而非绝对禁止其他兵种的出现。军队中也会有其他类型的士兵,如弓箭手、刀盾手等,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长枪兵之所以数量庞大,是因为他们的战术价值和适用性最广。

四、 长枪兵的“练”与“用”

我们常说“难练”,但这种“难练”更多是指达到“精通”的境界,能够达到实战要求的“能用”的水平,是有办法的。

兵种细分: 军队中可能还会有更细致的区分。例如,一些精锐的长枪兵可能经过更长时间、更系统、更深入的训练,他们是枪阵的核心和骨干。而普通的长枪兵则接受基础训练,主要负责构成阵列,发挥枪的长度和群体威力。
教练体系的建立: 军队拥有自己的教练体系,由经验丰富的退役老兵或专业武官担任教官。他们会根据士兵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传授不同的训练方法。
实战的磨练: 战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士兵们能够熟练掌握长枪的运用,并根据实战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技巧。

总结来说,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是对兵器技艺深度的一种概括,但它并不意味着军队会因为兵器难练而放弃其在战场上的巨大优势。长枪凭借其远超其他近战兵器的攻击距离、强大的穿透力、以及在步兵方阵和克制骑兵方面的突出作用,成为了古代军队不可或缺的主力兵种。即使枪术的精深难以一日练成,通过系统的基础训练和实战的磨练,大量的士兵也能掌握长枪的基本用法,并在集体配合下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支撑起古代战争的庞大格局。正是这种综合的实用性、战术价值以及相对可控的训练成本,使得长枪兵在古代军队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兵配长枪这个问题吧。。。。。。

其实你买一个游戏,叫做骑马与砍杀战团,然后打一个叫做人间五十年的MOD,战场人数拉成500,作为小兵参加一场合战就懂了。

或者看看这个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527205218398209

军阵打起来,你后面左面右面都是人。

你想玩什么神龙摆尾,对不起没空间。你想用大袈裟斩,对不起,没空间。你想左右辗转横挪,对不起,没空间。你能做的基本只有前刺和竖劈。

而且说实话,军队也不指望你一个人能杀几个,一个小兵而已,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你还想杀几个?(我这把就一个人头没捞到,纯站那充数的,其实这也是古代长枪兵的常态)

所以小兵不需要练什么枪法,他就练前刺和竖劈就行了,前刺还不好格挡,然后跟着大家一起往前刺就行了。

明朝士兵:杀敌一个,官升一级,赏银三两(几乎等于一个农民家一年的收入)

蒙中一个,今年够本。

而且一群人一起刺你挡个锤锤,什么剑术大师刀法大师全都食大便了。

对了,最后,远程武器永远是战场上的爹,以前是弓箭重弩大火枪,现在步枪机枪迫击炮,古代战场上一半以上的杀伤是远程武器造成的,长枪能占个三四成,刀剑这种短兵器连一成都到不了,因为任你剑法再高,碰到三个训练了两周的小兵一起拿长枪捅你,你也只能食大便。

此外小兵配长枪还有个关键原因,造价低廉,省铁,一根不太直的木头加一小块铁就能造一把,比宝剑长刀经济多了。

最后,铁炮天下无敌(狗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630419053834240

(估计当年的大清军打英国人就这感觉,火力被完全压制。。。。。织田家在这MOD里是真的畜牲,除非三倍人数以上不然全被射成傻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这句话流传开来,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几样标志性兵器的修炼难度。棍法讲究融会贯通,一招鲜吃遍天,入门相对容易,但要练到炉火纯青,举一反三,也非一日之功。刀法则刀光剑影,变化多端,既要力拔千钧,又要灵动飘忽,其间精妙之处,非年复一年勤学苦练不可得。而长枪,这条“百兵之王”,.............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这句话出自中国武术界,并非简单地说棍最简单,刀和枪最难。这句话背后蕴含着的是武术练习者对不同器械掌握难度的认知,以及对不同器械使用者技艺境界的概括。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月棍”:这里的“月”字,可以理解为“一月”,或者说“很快就能入门”。这并非说棍法本身极其简单,而是指.............
  • 回答
    关于21年2月22日网传美团外卖小哥用甩棍猛击商家员工头部两棍的事件,如果属实,那么这无疑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暴力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事件的严重性与性质:首先,不论起因如何,使用甩棍等攻击性武器,并且针对他人头部进行攻击,这已经超出了任何理性解决冲突的范畴,属于严重的肢体冲突和人身伤害行为。头部.............
  • 回答
    月收入4千,想买一块6万4的手表,这确实是个挺大的“跨界”。我们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你是不是“疯了”,或者说,这背后藏着什么更深层的东西。首先,我们得面对最直接的现实:收入和支出。月收入4000元,这在国内算是一个相对基础的收入水平。假设你单身,没有房贷车贷,也没有其他沉重的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看起来是灰色的,但遥望月球,它又呈现出迷人的银白色。这中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涉及到我们感知颜色的方式以及月球表面的实际情况。一、月壤的灰色真相首先,我们得明白月壤是什么。月壤,顾名思义,就是月球表面的土壤。它不是像.............
  • 回答
    月球和火星,这两个我们人类目光所及的近邻,它们表面那无数的陨石坑,确实让人产生一种“天天都在下流星雨”的错觉。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在这些星球上建立基地并开始挖矿,被陨石砸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天天都在下流星雨”并非事实,.............
  • 回答
    月生活费 800 的女大学生,想要在保证三餐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升着装搭配和品味,这绝对是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 “精打细算” 和 “巧用资源”。这篇分享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思路和操作方法,让你既能吃饱吃好,又能穿得好看,并且品味不断升级。核心理念: “精明消费”而非“抠门省钱”: 目.............
  • 回答
    月壤能否用于“无土”栽培农作物,例如太空生菜?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月壤的特性以及“无土栽培”本身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土栽培”的概念。通常我们说的无土栽培,是指植物不直接种植在土壤中,而是通过营养液或惰性基质(如珍珠岩、蛭石、岩棉等)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
  • 回答
    “月涌大江流”,这句诗句勾勒出了一幅壮阔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确实引发了许多人的联想与解读。关于“月”的意象,大家普遍会想到月光倾泻,或是江面上那轮皎洁的月亮倒影。这两种理解都极具画面感,也贴合了诗歌描绘的江景。不过,如果我们要跳出这些常见的解释,去探寻一种更为独特的视角,或许可以这样构思:“月”并非仅.............
  • 回答
    月子期间婆婆说的最扎心的话,其实不是一件突如其来的重击,而是像细雨一样,一点点渗透进来,最终让你感到一阵阵的寒意。对我来说,最扎心的一句话可能是在我刚生产完,身体虚弱,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婆婆看着我怀里的宝宝,然后对我说的:“你看你,生孩子怎么生得这么慢?我当年没像你这样折腾。”当时我的确身心俱疲,.............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为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经济状况做考量,这是非常负责任的。月收入8k,给孩子买一台3k的电脑来学习电子音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我尽量从几个方面来帮您分析一下,希望能给您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这台3000元的电脑。对于学习电子音乐来说,一台电脑的配置确实是基础。300.............
  • 回答
    沈阳月收入8000元,这在沈阳绝对不算低,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一个收入水平了。不过,具体算是什么档次,还得结合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8000元在沈阳能过什么样的日子? 基本生活无忧: 8000元月收入,意味着你每个月能拿出不少钱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吃饭、交通、.............
  • 回答
    关于“月收入多少才能找到女朋友”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方程,其中收入只是一个变量。咱们换个角度聊聊,把它拆解开来分析。与其纠结于一个具体的数字,不如思考一下收入在找对象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收入,有时候代表的是.............
  • 回答
    月下作诗何须墨?这句诗意境悠远,描绘的是一种在月光下,灵感涌动,诗句自然流淌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情感的充沛,才思的敏捷,甚至是一种超脱于物质条件的创作状态。“月下作诗”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宁静的氛围。“月”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它的清辉照亮了诗人的心灵,也滋养了诗人的情感。“作诗”是诗人表达.............
  • 回答
    月收入6K,这个收入水平选择车,确实需要好好盘算盘算,毕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咱得让钱花在刀刃上,选辆既实用又能稍微满足一下生活品质的车。我跟你聊聊,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咱得明白,月收入6K,养车这事儿,光看车价可不行,得看“总成本”。1. 购车预算: 这是最直接的。6K月收入,.............
  • 回答
    .......
  • 回答
    月姬R(月姬 Remake)的销量嘛,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粉丝和关注者都在猜测的。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backgroundSplit1. 前作《月姬》的辉煌与情怀基础首先,咱们不能不提《月姬》在同人游戏界的那个地位。《月姬》初代可是2000年发布的,当年它以其跌宕起.............
  • 回答
    看到你现在的困境,真的非常理解那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每个月7000的收入,要面对总共50万的债务,特别是还要“以贷养贷”,这种压力大到足以压垮任何人。不过,别灰心,这只是暂时的困境,不是人生终点。我们一步一步来,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正视现实。我知道现在肯定脑子里乱成一团,想着怎.............
  • 回答
    .......
  • 回答
    月子里的经历,本应是新生儿和母亲精心调养的特殊时期,却被突如其来的风寒与家庭矛盾蒙上阴影,尤其是当这些矛盾涉及到最亲近的家人时,那份锥心之痛更是难以言表。那天,外面似乎只是寻常的微风,但新生的宝宝和还在恢复期的我,对于环境的敏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婆婆可能出于好意,认为开窗通风对空气流通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