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近代,现代打仗时,为什么不从后方打敌人后背,左右两侧打军阵?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

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是崎岖的河谷。在这种地方,想要悄悄绕到敌人背后,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地形复杂,难以行军: 古代军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想带着几万人马,在复杂的地形里绕个大圈子,不被敌人发现,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山林、沼泽、河流,这些都是天然的障碍。一旦被发现了,自己反而成了被动的目标。
侦查手段落后: 那个时候,侦查敌情的手段非常有限,主要是靠斥候骑兵。斥候能做的,是探查前方的敌军部署,但要他们深入敌后,像现代的侦察兵那样进行长时间的潜伏和观察,那是不现实的。而且,一旦斥候被抓,情报就全暴露了。
军阵的优势: 古代战场,军阵的形成是关键。步兵靠紧密的队形来抵御冲击,弓箭手在后面提供火力支援。正面作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阵的优势,各个兵种能够协同作战。侧翼和后背如果暴露,整个军阵就容易被搅乱,出现溃败。
心理因素: 士兵们训练有素,就是要面对面地冲杀。看到敌人在正面,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突然从侧翼冒出来一群敌人,很容易引起恐慌,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正面作战,士兵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官和战友,心理上更有依靠。

所以,在古代,虽然也有侧翼迂回的战术,但那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并且有一定地形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大规模的从后方偷袭,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实在太难了。

近代:火力的进步和战术的演变

到了近代,尤其是火器开始普及之后,战场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火器的射程和威力: 近代的火器,比如线膛枪、火炮,虽然不像后来的自动武器那样猛烈,但其射程和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意味着,即便你在敌人侧翼,如果距离太近,也很容易被发现并遭到炮火的打击。而且,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更广了,侧翼的暴露更容易被察觉。
通信和指挥的局限: 虽然有了电报等通信方式,但战场上的指挥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和传令兵。要想在复杂的战场上,让侧翼的部队悄无声息地绕过去,并且及时地进行协同攻击,这需要非常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通信能力。一旦通信中断,侧翼部队就可能变成孤军。
战术的成熟: 近代的军事理论发展,更加强调正面进攻和火力压制。侧翼包围战术虽然存在,但通常是作为正面进攻的辅助手段,或者是在特定地形下才会采用。大规模的侧翼迂回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且一旦被敌人察觉,很容易在运动中就被分割包围。
战线的重要性: 近代战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很长的战线。双方都在努力巩固自己的战线,防止被突破。侧翼的防御变得越来越重要,想要从侧翼突破并深入敌后,需要有绝对的优势才能做到。

所以,近代战争虽然有了更强的火力,但组织和协调大规模侧翼行动的难度依然存在。正面作战,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和集中火力,实现战术目标。

现代:信息化和立体化作战的挑战

到了现代战争,情况又变得更加复杂。

侦查手段的爆炸式发展: 现代战争,侦查手段简直是无处不在。卫星、无人机、电子侦察,甚至士兵身上的传感器,都能实时地监测战场。你想要悄悄地绕到敌人背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的部队一集结,一动起来,很可能就会被高科技侦查手段发现,然后直接遭到精确打击。
火力的密集和精确: 现代武器的火力密度和精确度是古代和近代无法比拟的。一枚导弹,或者一轮炮击,就能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即使你的部队绕到了敌人侧翼,只要被发现,你很可能在展开攻击之前就被对方的火力给消灭了。
信息化的战场: 现代战场是信息化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是靠信息网络来支撑的。一旦你的侧翼部队脱离了这个信息网络,或者被敌人干扰,他们就容易变成孤军,被逐个击破。大规模的侧翼迂回,需要极高的协同性和信息共享,这在现代战场上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空地一体战: 现代战争是空地一体的。敌人的空中力量可以随时支援地面部队,打击侧翼或者后方的任何威胁。你试图从侧翼绕过去,敌人的飞机或者直升机随时可能出现,把你变成活靶子。
战线模糊化: 现代战争不像过去那样有明显的战线。敌我边界非常模糊,很多时候是分散的、非对称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后方”或者“侧翼”的概念也变得不那么清晰。

所以,现代战争更强调的是在整体态势下,通过精确的火力投射和信息优势来瓦解敌人。正面作战,在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是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火力,快速达成战术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当然,战术上也并非没有侧翼迂回,但那往往是通过精确的情报,利用地理优势,或者通过空中力量的支援,进行小规模、高效率的穿插和分割,而不是像古代那种大规模的军阵绕行。

总而言之,打仗这事儿,从古到今,都得考虑实际情况。地形、技术、组织、人的能力,这些东西层层相扣。正面硬碰硬,虽然听起来不够“聪明”,但在很多时候,却是综合考量下来,最可行、也最能发挥己方优势的打法。想从背后打,侧面打,那可不是光有想法就行,得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和“机会”去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当然知道侧击、迂回的好处,但你得过得去呀~

以扎马会战为例,汉尼拔知道自己的骑兵弱,无法迂回,因此对骑兵的要求降低到拖住西庇阿的骑兵,使之不能从侧面迂回自己就可以了。但无奈骑兵实在太弱,没能撑到汉尼拔的步兵正面突破,于是西庇阿的骑兵从侧面冲击的汉尼拔的步兵方阵,汉尼拔大败。

坎尼会战则是另一个反面,通过正面有意识的后退,让罗马军的中间方阵逐渐突出,形成侧翼被包围的状态,这个时候再通过之前假装投降的士兵在罗马军后方突然制造混乱,使罗马军阵型崩溃,最终被歼灭大半。

这两个例子里,要么你的机动兵力很牛如骑兵,可以实行战场机动,直接对敌方侧翼进行打击,要么你的中坚兵力很牛,能有意识的执行你的战术构想,实现口袋阵,否则是很难实行一次完美的侧翼打击的,更不要说后方突击了,毕竟对方也不是傻子,发现你的意图也会有针对性的部署。

现实中最著名的迂回与反迂回的例子,就是一战中的“奔向大海”,双方为了迂回对方的侧翼,拼命的向侧翼加强兵力,直至抵达海边,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竞相向大海进军的画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