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近代,现代打仗时,为什么不从后方打敌人后背,左右两侧打军阵?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

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是崎岖的河谷。在这种地方,想要悄悄绕到敌人背后,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地形复杂,难以行军: 古代军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想带着几万人马,在复杂的地形里绕个大圈子,不被敌人发现,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山林、沼泽、河流,这些都是天然的障碍。一旦被发现了,自己反而成了被动的目标。
侦查手段落后: 那个时候,侦查敌情的手段非常有限,主要是靠斥候骑兵。斥候能做的,是探查前方的敌军部署,但要他们深入敌后,像现代的侦察兵那样进行长时间的潜伏和观察,那是不现实的。而且,一旦斥候被抓,情报就全暴露了。
军阵的优势: 古代战场,军阵的形成是关键。步兵靠紧密的队形来抵御冲击,弓箭手在后面提供火力支援。正面作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阵的优势,各个兵种能够协同作战。侧翼和后背如果暴露,整个军阵就容易被搅乱,出现溃败。
心理因素: 士兵们训练有素,就是要面对面地冲杀。看到敌人在正面,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突然从侧翼冒出来一群敌人,很容易引起恐慌,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正面作战,士兵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官和战友,心理上更有依靠。

所以,在古代,虽然也有侧翼迂回的战术,但那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并且有一定地形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大规模的从后方偷袭,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实在太难了。

近代:火力的进步和战术的演变

到了近代,尤其是火器开始普及之后,战场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火器的射程和威力: 近代的火器,比如线膛枪、火炮,虽然不像后来的自动武器那样猛烈,但其射程和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意味着,即便你在敌人侧翼,如果距离太近,也很容易被发现并遭到炮火的打击。而且,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更广了,侧翼的暴露更容易被察觉。
通信和指挥的局限: 虽然有了电报等通信方式,但战场上的指挥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和传令兵。要想在复杂的战场上,让侧翼的部队悄无声息地绕过去,并且及时地进行协同攻击,这需要非常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通信能力。一旦通信中断,侧翼部队就可能变成孤军。
战术的成熟: 近代的军事理论发展,更加强调正面进攻和火力压制。侧翼包围战术虽然存在,但通常是作为正面进攻的辅助手段,或者是在特定地形下才会采用。大规模的侧翼迂回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且一旦被敌人察觉,很容易在运动中就被分割包围。
战线的重要性: 近代战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很长的战线。双方都在努力巩固自己的战线,防止被突破。侧翼的防御变得越来越重要,想要从侧翼突破并深入敌后,需要有绝对的优势才能做到。

所以,近代战争虽然有了更强的火力,但组织和协调大规模侧翼行动的难度依然存在。正面作战,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和集中火力,实现战术目标。

现代:信息化和立体化作战的挑战

到了现代战争,情况又变得更加复杂。

侦查手段的爆炸式发展: 现代战争,侦查手段简直是无处不在。卫星、无人机、电子侦察,甚至士兵身上的传感器,都能实时地监测战场。你想要悄悄地绕到敌人背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的部队一集结,一动起来,很可能就会被高科技侦查手段发现,然后直接遭到精确打击。
火力的密集和精确: 现代武器的火力密度和精确度是古代和近代无法比拟的。一枚导弹,或者一轮炮击,就能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即使你的部队绕到了敌人侧翼,只要被发现,你很可能在展开攻击之前就被对方的火力给消灭了。
信息化的战场: 现代战场是信息化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是靠信息网络来支撑的。一旦你的侧翼部队脱离了这个信息网络,或者被敌人干扰,他们就容易变成孤军,被逐个击破。大规模的侧翼迂回,需要极高的协同性和信息共享,这在现代战场上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空地一体战: 现代战争是空地一体的。敌人的空中力量可以随时支援地面部队,打击侧翼或者后方的任何威胁。你试图从侧翼绕过去,敌人的飞机或者直升机随时可能出现,把你变成活靶子。
战线模糊化: 现代战争不像过去那样有明显的战线。敌我边界非常模糊,很多时候是分散的、非对称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后方”或者“侧翼”的概念也变得不那么清晰。

所以,现代战争更强调的是在整体态势下,通过精确的火力投射和信息优势来瓦解敌人。正面作战,在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是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火力,快速达成战术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当然,战术上也并非没有侧翼迂回,但那往往是通过精确的情报,利用地理优势,或者通过空中力量的支援,进行小规模、高效率的穿插和分割,而不是像古代那种大规模的军阵绕行。

总而言之,打仗这事儿,从古到今,都得考虑实际情况。地形、技术、组织、人的能力,这些东西层层相扣。正面硬碰硬,虽然听起来不够“聪明”,但在很多时候,却是综合考量下来,最可行、也最能发挥己方优势的打法。想从背后打,侧面打,那可不是光有想法就行,得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和“机会”去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人当然知道侧击、迂回的好处,但你得过得去呀~

以扎马会战为例,汉尼拔知道自己的骑兵弱,无法迂回,因此对骑兵的要求降低到拖住西庇阿的骑兵,使之不能从侧面迂回自己就可以了。但无奈骑兵实在太弱,没能撑到汉尼拔的步兵正面突破,于是西庇阿的骑兵从侧面冲击的汉尼拔的步兵方阵,汉尼拔大败。

坎尼会战则是另一个反面,通过正面有意识的后退,让罗马军的中间方阵逐渐突出,形成侧翼被包围的状态,这个时候再通过之前假装投降的士兵在罗马军后方突然制造混乱,使罗马军阵型崩溃,最终被歼灭大半。

这两个例子里,要么你的机动兵力很牛如骑兵,可以实行战场机动,直接对敌方侧翼进行打击,要么你的中坚兵力很牛,能有意识的执行你的战术构想,实现口袋阵,否则是很难实行一次完美的侧翼打击的,更不要说后方突击了,毕竟对方也不是傻子,发现你的意图也会有针对性的部署。

现实中最著名的迂回与反迂回的例子,就是一战中的“奔向大海”,双方为了迂回对方的侧翼,拼命的向侧翼加强兵力,直至抵达海边,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竞相向大海进军的画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打仗的事儿,为啥古代、近代、现代的军队,总喜欢正面硬碰硬,很少从敌人背后或者侧翼搞偷袭?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堆门道在里面,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组织、地形,还有人的想法。 古代:地形和视野的限制你想想古代战场,那可不是现在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很多时候,作战地点可能是在山丘、森林、甚至.............
  • 回答
    古代军队、近代军队和现代军队之间,是历史长河中军事力量演进的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组织结构、武器装备,到作战思想、战略战术,乃至对士兵的要求和士兵的待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军队:血肉之躯与粗糙装备的时代想象一下,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士兵更多的是依靠身体的力量.............
  • 回答
    现代格斗术是否一定比近代或古代的格斗术“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谈论格斗术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高”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格斗术发展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明白,“高”这个字可以有多重含义。 技术层面的精妙与全面.............
  • 回答
    《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艺术和博大的格局,远远超越了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近代的鸳鸯蝴蝶派以及现代的言情小说,在内涵、厚度和伟大性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要细致地剖析其高明之处,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 人物塑造的真实与复杂,超越了类型化与脸谱化古代才子佳人小说,无论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
  • 回答
    古代的战场,从来不乏少年英才,更不乏血气方刚却心智未全的孩子们。年龄,在那个乱世之中,往往是奢侈品,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更何况去挥刀战场?古代的战场: 战场常态: 试想一下,古代的社会结构,很多国家以兵役为基础。一旦国家有难,但凡能拿起武器的,都被征召。十几岁的少年,体格已经能够勉强支撑,自然.............
  • 回答
    关于水田多寡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古代和近现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水田多的地方往往更容易支撑起较高的人口密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农业基础和历史原因。古代:农业是命脉,水田是粮仓在古代,尤其是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商业之前,农业是绝大多数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和食物来源。人口.............
  • 回答
    要说古代枪械和近现代枪械的区别和差距,那可真是从天到地,从“蜗牛爬行”到“闪电击穿”。这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设计上的进化,更是科学技术、材料学、制造工艺以及作战理念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一件件说开,你就能明白这之间的鸿沟有多大了。一、 发射原理与能量来源:从火药到化学能的驾驭 古代枪械(火绳枪、.............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古代文明的辉煌,常常隐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思想,曾一度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重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失而复得”的古籍,如同重生的凤凰,为我们揭示了前人智慧的深邃,也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要说近现代被重新发现的失传古籍,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批出自 敦煌莫高窟 .............
  • 回答
    黑火药的生命线:硝石的古老与近代来源黑火药,这一改变了冷兵器时代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其威力核心在于硝石。没有硝石,这黑色的粉末便只是普通的煤炭与硫磺的混合物,毫无杀伤力。那么,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支撑起火器部队的硝石,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年、遍及全球的硝石争夺战,充满了智慧、汗水,甚至是.............
  • 回答
    古代乃至近代军队之所以要列阵作战,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排好队”,而是经过无数次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为有效的作战组织方式。我们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一、 火力的最大化利用与效率这是列阵作战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阵型,士兵们杂乱无章.............
  • 回答
    古代和近代的外族入侵,虽然都指向了“外来的力量对本土政权的冲击”,但其内在的逻辑、手段、目的以及对被入侵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就像是两位身怀绝技的江湖高手过招,与现代军事力量进行的立体化、系统化攻防,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古代的外族入侵,更多时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体之.............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
  • 回答
    说起白话文运动后文言文的阅读情况,其实没那么极端。当然,不能否认,和过去相比,如今真正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原貌的人是少了。毕竟,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变迁,表达方式自然也会改变。为什么说“没几个人能懂了”?这主要是因为: 词汇和语法差异: 很多文言文里的词语在现代白话里已经不用了,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有争论性。要回答近代骑兵能否仅凭冷兵器就“完杀”古代具装骑兵,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劣以及技术发展的关键影响。简单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近代骑兵就能“完杀”古代具装骑兵,但其胜算要大得多,尤其是当装备和战术都成熟之后。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古代具装骑兵”和“近代骑兵”这两个概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古代“又弱又小”,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也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的标签。确实,与当时的一些强盛帝国相比,比如蒙古金帐汗国、奥斯曼帝国,甚至后来的西欧主要国家,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显得相对落后。但要说它“突然变强”,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我们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