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骑兵冲锋是否采用如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人墙冲锋?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虽然骑兵本身不直接用火器冲锋,但整体战术是围绕此展开的),同时依靠更强的冲击力来突破敌方步兵阵列。马匹的训练、骑手的技艺以及铠甲的防护,都达到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承受近距离的对射,并以极大的惯性撕裂对方的防线。那种“人墙”式的密集,是为了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和冲锋的连贯性,就像一道不可阻挡的洪流。

那么,古代骑兵呢?

1. 冲锋的本质与目标:

古代骑兵冲锋,最根本的目的是利用马匹的速度、高度和骑手的力量,以巨大的动能对敌方步兵造成破坏,并且通过制造混乱来瓦解敌人的士气和阵型。无论是破阵,还是侧翼包抄,或者追击溃兵,都离不开速度和冲击力。

2. 阵型为何重要?

尽管与近代西方骑兵的“人墙”有所不同,但古代骑兵也并非杂乱无章地冲锋。阵型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力量的集中与最大化: 将部队组织成相对紧密的队形,可以使冲击力更加集中,更容易突破敌人的薄弱点。分散冲锋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指挥与控制: 有组织的阵型便于指挥官传达命令,控制部队的行动方向和速度。
互相支援与防护: 紧密的阵型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互相保护。例如,骑兵可以通过排列队形,利用马匹的身体和骑手的盾牌(如果有的话)来抵挡来自前方的箭矢或长矛。
心理威慑: 密集的骑兵部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马蹄声、呐喊声)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能有效打击敌人的士气。

3. 古代骑兵阵型的多样性与演变:

古代骑兵的阵型绝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以下因素不断演变:

时代与技术: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骑兵,其装备和马匹的耐力与速度都远不如后来的骑兵。早期骑兵可能更侧重于骚扰和射击,对密集冲锋的需求不如以重骑兵为主的时代。
骑兵类型: 骑兵并非铁板一块。有轻骑兵、重骑兵、弓骑兵等不同类型,它们各自的战术侧重点也不同。
弓骑兵: 通常会保持一定的疏散度,以便于射击和迂回,不太可能形成严密的“人墙”。他们的冲锋更多是利用速度进行袭扰和追击。
重骑兵: 这是最有可能形成密集冲击阵型的类型。他们身披重甲,骑乘强壮的战马,以长矛为主要武器。他们的冲锋,追求的是正面突破和巨大的冲击力。
对手的类型: 如果对手是训练有素的密集步兵方阵,骑兵就需要更加精密的配合和强大的冲击力;如果对手是散乱的步兵或另一支骑兵,战术和阵型也会有所不同。
地域文化与军事思想: 不同文明的军事传统也塑造了不同的骑兵战术。例如,亚洲草原民族的骑兵往往以其机动性和骑射闻名,而欧洲的中世纪重骑兵则以其冲击力见长。

4. 具体阵型举例与描述:

汉朝的“重骑兵方阵”和“铁骑方阵”: 汉朝为了对抗匈奴的骑兵,发展出了更为精良的重骑兵。史书记载的“冲阵”、“铁骑”等,并非指毫无缝隙的“人墙”,而是指以步兵或战车为依托,骑兵在后方或侧翼形成相对密集的队形,待时机成熟进行突击。但即便如此,为了保证马匹的机动和骑兵的协调,也不可能达到近代那种士兵身体挨着士兵的严密程度。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相对紧密”的疏散队形,强调整体的冲击方向和队形保持。
罗马骑兵: 罗马骑兵在不同时期也有演变。早期以辅助为主,后期也发展出了一定的重装骑兵。他们的阵型可能更注重协同作战,例如以小单位的骑兵群进行轮番冲击或侧翼包抄。
中世纪欧洲重骑兵: 这是最接近近代“人墙”概念的骑兵类型。装备着全身板甲的骑士,以及其精良的战马,往往会组成纵深的骑兵矛阵。他们会调整速度,以最高速度发起冲击,目的就是用整体的重量和力量撕裂敌人的防线。但即便如此,为了保证战马的奔跑和骑兵的协调,以及应对不同地形的冲击,队形也不是完全僵死的。马匹之间、骑兵之间会有一定的间距,以避免碰撞和保持队形稳定。同时,为了应对箭雨,有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队形疏散,或者用盾牌进行防护。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以其高超的骑术、机动性和战术多样性著称。他们很少进行正面死板的“人墙”冲锋。他们的冲锋往往伴随着骑射,通过不断的迂回、包抄、佯败诱敌等战术来瓦解敌人。即使是攻击步兵,也更倾向于利用速度优势进行围歼,或者选择敌方阵型的薄弱处进行打击,而非单纯的“人墙”冲击。

5. 总结区别:

古代骑兵的密集冲锋,更像是 “有组织的冲击波” 或 “紧密协作的骑兵集群”,强调的是整体的协同性、冲击方向的统一和一定的队形保持,以最大化冲击效果和降低损失。而近代西方骑兵的“人墙”冲锋,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阵列式”战斗思想 的极致运用,强调的是装备、训练和纪律的统一性,追求的是如同机械般精确和强大的整体冲击力,以适应当时的火器战场环境。

可以说,古代骑兵的冲锋阵型,是在能力范围内 “最密集”和“最有效” 的一种表现,但其“密集”的程度和“人墙”的概念,与近代西方骑兵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后者更多是工业化战争时代对冲击力需求的一种特殊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什么叫做“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人墙冲锋”?

所谓“人墙”、“骑墙”、“墙式冲锋”,对应的军语原文到底是什么?指的究竟是单个中队(大约100人左右)列成人均宽度1米、“膝盖靠膝盖”的二列横队这种最基本的队形,还是若干个中队(几百人乃至上千人)排成连绵不断、就连中队之间都毫无间隔的战线?如果是前者,那么这并不算太难,中世纪文献里也时常出现“密不透风”、“一副手套、一只苹果或一颗李子扔过去都不会落地”的描述。

但军语中的“墙式队形”(en muraille,muraille是法语里的墙)指的实际上是后一种状况,与常见的队形区别如下:

接下来,不妨读一读俄国骑兵少将扎列斯基在1923年的反省文字:

早在和平时期,也就是1914年之前,我就震惊于历史书上的说法和现实状况的差异……历史书上说,骑兵集群能够以“墙式”(en muraille)全速撞击,可我们在训练场上跑个三四百步就不再紧密。[1]

实际上,扎列斯基显然是口号书看得太多,战术书看得太少,“墙式队形”的实战运用是非常少的,以“墙式”队形发起冲击大概只短暂存在于七年战争时期,而且即便在那时也受到赛德利茨等普鲁士名将的抵制,后来的几乎所有冲击都以相互留有间隔的若干个横队执行。“墙式”在实战中的主要应用场合实际上是对付非正规骑兵(如土耳其、哥萨克骑兵),那时候,正规骑兵往往会原地列成墙式队形乃至方阵展开防御性射击。普鲁士骑兵团长瓦尔内里在《述评》里说清了理由:

在冲击结束后,我们如何重整一个两翼毫无间隙的骑兵中队?要是一匹马倒下,它旁边的另一匹就会转向,我们尽力避免去踩踏死伤后倒在地上的人员马匹,我们必须在军官倒下后帮助他,于是,许多战马就要被推到一边去。上述种种都说明,中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我问你,要是骑兵中队之间没有间隔,如何才能补救?
你得在连绵战线[墙式队形]里打过仗,才能知道恢复起来有多困难……当连绵战线发动冲击后,它就不可能绕袭敌军侧翼或执行任何队形变换……我们在交战之前也往往无法侦察到行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各处障碍……[2]

而且,我们经常能够在19、20世纪的骑兵论述中看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时人的普遍观点是由于兵役时间缩短,对待人员、马匹的态度也更为人道,骑兵质量从18世纪中叶七年战争结束之后就在衰落,整个19世纪也都在持续衰落。比如说法国少校博诺·迪·马特雷(Bonneau du Matray)就在翻译诺兰《骑兵的历史与战术》时自己加了段脚注:

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训练地点以锻炼骑兵,又害怕出现人员马匹伤亡,我们就无法实践那些很好的主张……在路易十六的时代,骑兵以中队和排为单位练习跃过障碍物,可在今天[1854年],很多骑兵团连单兵练习[跃过障碍物]都做不到。[3]

有道是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近代的骑兵只要训练有所松懈,就很容易连二列或三列横队都出问题。七年战争之后,欧洲军事界普遍公认大国骑兵里普鲁士最强,奥地利紧随其后,萨克森虽然骑兵质量很高,但国家实力不足。可按照奥地利名将马克的说法:

1769年起,[奥地利]骑兵就无法驾驭、引导、掌控战马,连一个中队都不能维持行进方向,实际上,哪怕是以快步(Trab)行进50步(38米),第一列的四十匹马里都有十匹得脱离队列,最后什么方向都没了。至于快速、规整的横纵队变换,那就更不用说了。直到1773年[拉齐辞职]之后,一切才回到正轨。[4]

参考

  1. ^ Залесский, П., «Конница» // Война и мир. Вестник военной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 Берлин, 1923, № 7.
  2. ^ Warnery, C. E., Commentaires sur les Commentaires du Comte de Turpin sur Montecuculi. St. Marino, 1777, t. 1, p. 126-127, 131.
  3. ^ Nolan, L. E., Histoire et tactique de la cavalerie,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Bonneau du Martray. Paris, 1854, p. 146.
  4. ^ Gallina, J.,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s österreichischen Heerwesens. Wien, 1872, Erstes Heft, S. 118.
user avatar

“近代骑兵”的概念本身就源于古斯塔夫对骑兵的复古改进。让骑兵像中世纪的重骑兵一样敢于直接正面冲锋,而不是用卡宾枪边缘ob或者靠马刀收人头。

实际上所有单纯的作战动作,从基础的马术,马上格斗技,到控制步伐,整齐地冲锋,贵族骑兵都比近代骑兵更优秀,包括在八里桥被血虐的八旗骑兵,在当时英国人的记录中阵型整齐依然远强于印度骑兵,这可是王朝末年的骑兵啊。

古代当然有墙式冲锋,但它和近代的墙式冲锋一样,并不常用,对地形和战场形式要求太高,几乎很少会被当做第一选择。

近代骑兵的优势在于后勤,兵源以及与火器的配合,在此之上建立的战术优势。不代表他们可以在作战上打败在马背上长大的古典骑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武将骑马冲锋,使用长枪的技巧,那可是一门大学问,绝非简单地将枪往前递那么容易。想象一下,战马奔腾,尘土飞扬,将士们身披铠甲,手中紧握长兵,那种气势,那种杀气,足以震慑敌军。首先,长枪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古代的长枪,通常指的是“槊”或“矛”一类的长柄武器,长度根据骑兵的习惯和战术需求有所不同,.............
  • 回答
    在古代,屯田与练骑兵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冲突点,但同时,它们也并非完全水火不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要深入理解这种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屯田和练骑兵各自的核心目的和运作模式。屯田,简而言之,就是将士兵(或退伍士兵)安置在边疆或战略要地,让他们在.............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尤其是那些以精锐少数骑兵配合大量战马冲阵的策略,确实存在,并且是他们惯用的、极具效率的作战方式之一。这种战术并非简单的“人少马多”,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组织、训练和心理战术之上。核心思路:以少胜多,以精锐牵制,以数量制造压迫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少数精锐骑手强大的个人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深入探讨了古代骑兵作战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细节。骑枪作为骑兵的核心远程武器,其威力在于冲击力,但随之而来的“粘附”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的。这背后涉及到装备、技巧、甚至一些“土办法”。首先,我们得明白骑枪的“粘附”是怎么发生的:骑枪的枪尖通常是带有倒刺的金属头,为了增加穿透力和对目标的.............
  • 回答
    古代骑兵作战,一人一马绝非万能,也绝非仅此而已。认为骑兵作战就是简单地一人跨马冲锋,那是对历史的极大简化,也是对那个时代军事智慧的低估。首先,我们得明白骑兵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骑兵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冲击力以及战场的高度视野。它可以快速集结、迂回包抄、追击溃兵,甚至在关键时刻撕开敌人的阵型。但这.............
  • 回答
    古代骑兵之所以钟爱丈八长矛或长槊,这背后蕴含着骑兵作战的深刻哲学与技术演进。这些长柄武器并非在马上难以驾驭的累赘,反而是骑兵赖以成名的利器,其使用之法,精妙绝伦。想象一下,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其奔跑的速度和力量是骑兵最强大的武器。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丈八长矛或长槊,长度.............
  • 回答
    古代骑兵使用的套马索,可不是咱们现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细细麻麻的尼龙绳,它们可是战场上的得力助手,从原材料到编织工艺,再到实际应用,都透着一股子实用和粗犷劲儿。首先得说说这套马索的原材料。一般最常见、也最结实的,就是用动物的筋和皮做的。 牛筋/马筋:这是最硬核的选择。把刚宰杀的牲畜,尤其是牛或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兵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真实却又常被忽略的侧面。确实,马背与大腿内侧的长时间摩擦,加上高强度的骑乘,是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不适甚至损伤的,甚至“蛋疼”这种说法,从医学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骑兵,特别是那些以骑射和长途奔袭为生的游.............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古代骑兵对阵电动自行车的这场“跨时代混战”,哪边能笑到最后。首先得明白,古代骑兵的优势在哪儿。他们那是纯粹的“人马合一”,讲究的是冲击力、机动性、高下的优势,还有骑术本身带来的战术灵活性。战马不仅是坐骑,更是半个战士,它们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与欧洲军事史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如果仔细掰扯开来,你会发现这里面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是由地理环境、作战方式、社会结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古代骑兵配盾并非“不常见”,只是相比欧洲同期的骑.............
  • 回答
    古代重骑兵,他们的价值,绝非简单一句“强大”就能概括的。想想看,那身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全身铠甲,那长达数米的重型长矛,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战马,还有在他们身后的战友们,他们所组成的冲锋,简直就是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足以在战场上撕开任何一条最坚固的防线。一、战场上的“攻城锤”与“破阵利器”:重骑兵最直接.............
  • 回答
    古代草原骑兵,这可不是随便拿马一拉就能组成的队伍,他们的强,是经过千锤百炼,深入骨髓的。你要是真想知道他们有多强,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天生的战马与骑术:首先,得说说他们的伙伴——马。草原民族养马,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们从小就跟马打交道,比跟自己亲爹亲娘都亲。他们养的马,那不是一般的马,是.............
  • 回答
    古代骑兵,这支在战场上呼啸而过的铁骑,其战力排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体系。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线性排名,恐怕难以尽善尽美。但我可以尝试梳理一下,从不同维度来审视,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让您觉得像是亲历者在讲述。首先,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战力”,不单单是单个骑兵的勇武,更多的是指一个作战.............
  • 回答
    古代骑兵的战术,那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随着时代、地域、对手以及骑兵自身的构成(重骑兵、轻骑兵、弓骑兵等)而变化万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个字:动。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先从一些基础的战术理念说起。一、 骑兵的优势:速度与冲击力首先得明白,骑兵存在的根本价值是.............
  • 回答
    说起来,这现代坦克和古代的重装骑兵,乍一看似乎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战场上的“硬茬子”,冲锋陷阵的主力。但要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多是表面的,而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承载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那古代的重装骑兵。你想啊,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全套的盔甲,那是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骑兵之所以能对步兵形成压倒性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战马的速度、力量、高度以及其携带的骑手所具备的战术灵活性和冲击力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步兵难以企及的作战模式。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产物。一、速度与机动性的极致体现这是骑兵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战马的速度远超.............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骑兵对冲无疑是决定胜负的重磅戏码之一,它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能够瞬间撕裂敌阵,也能将己方部队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这并非简单的“两军对阵,万马奔腾”的画面,其背后蕴含着精密的战术、严酷的训练以及对人性和马匹的极致考验。什么是骑兵对冲?简单来说,骑兵对冲是指两支骑兵部队在战场上,以最高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