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骑兵作战仅仅一人一马就行了吗?

回答
古代骑兵作战,一人一马绝非万能,也绝非仅此而已。认为骑兵作战就是简单地一人跨马冲锋,那是对历史的极大简化,也是对那个时代军事智慧的低估。

首先,我们得明白骑兵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骑兵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冲击力以及战场的高度视野。它可以快速集结、迂回包抄、追击溃兵,甚至在关键时刻撕开敌人的阵型。但这些优势的发挥,绝不是仅仅依靠一匹马和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一匹好马,绝非普通家畜。

古代的战马,尤其是精锐骑兵的坐骑,都是经过精心选育和专门训练的。它们需要具备:

耐力: 一场战役下来,马匹需要承受长时间的奔跑、急停、转向,甚至在负重的情况下穿越复杂地形。普通的役用马根本无法胜任。
力量和速度: 这是骑兵冲击力的关键。力量能够支撑骑士挥舞沉重的武器,速度则能转化为强大的动能。
服从性和胆量: 战马需要能够忍受战场上的喧嚣、血腥味、箭矢的呼啸,并且听从骑士的指令,在混乱中保持相对的冷静。一匹受惊失控的马,只会成为战场上的累赘,甚至拖累整个部队。
体型和结构: 为了更好地承受骑士的重量和装备,战马的体型通常比普通马匹更高大、更健壮,肩部和背部也更适合驮载。

为了培养出这样的战马,往往需要庞大的投入,包括优良的种马、充足的草料、专业的马匹训练师,以及专门的马匹养殖场。这绝不是普通士兵个人所能负担的。因此,战马的提供和饲养,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或贵族的责任。 那些拥有精锐骑兵的军队,往往是国家财政实力雄厚、军事制度完善的代表。

骑兵的装备,同样是重头戏。

除了马匹本身,骑士的装备也是影响战斗力的关键:

武器: 根据兵种不同,骑兵的武器种类繁多。
长柄武器: 如长枪、长矛是骑兵冲击敌方步兵阵型的利器。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匹的冲力,进行穿刺。
近战武器: 如马刀、重斧等,用于近距离格斗,破甲效果显著。
远程武器: 如弓箭、弩等。骑射是许多游牧民族骑兵的标志性作战方式,能在机动中消耗敌人,制造混乱。使用弓箭的骑兵(弓骑兵)对马匹的要求更高,因为他们需要用腿夹住马匹,同时操纵弓箭。
盔甲: 为了抵御敌人的攻击,骑兵的盔甲也极其重要。
轻装骑兵: 可能只穿着皮甲或简易的链甲,追求的是速度和灵活性,例如用于侦察或侧翼包抄。
重装骑兵: 往往身披全身板甲或重型锁子甲,头部有精密的头盔,甚至马匹也有马铠。这样的装备能提供极高的防护,但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负重,对马匹和骑士的体能是巨大的考验。一套完整的重骑兵装备,其重量甚至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公斤,而且造价不菲。
马具: 除了常规的马鞍、缰绳,一些精良的马具也能提升骑乘的稳定性和效率。

作战方式,远不止一人一马的简单组合。

骑兵作战,更是一种战术和协同的艺术:

冲击: 这是骑兵最直接的作战方式。通常会组成密集的长矛阵,在骑士的指挥下,全速冲向敌人。其目的是利用巨大的冲击力突破敌方阵型,造成混乱。这种冲击需要严格的队形保持,一旦队形散乱,冲击力将大打折扣。
骑射: 游牧民族骑兵的拿手好戏。他们往往能一边高速奔驰,一边连续射箭,对敌人造成持续的杀伤和心理压力,消耗其体力,扰乱其阵型,为后续的近战或步兵的进攻创造条件。
迂回包抄: 骑兵的机动性使其能够快速绕过敌人的侧翼或后方,进行截击或包围。
追击: 在敌人溃败时,骑兵能够发挥其速度优势,进行追击,扩大战果,防止敌人重新集结。
协同作战: 许多时候,骑兵并非孤军作战,而是与其他兵种(如步兵、弓弩兵)配合使用。例如,步兵作为主力和吸引火力,骑兵则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侧翼突击;或者骑兵在远程消耗后,步兵再上前交战。

更重要的是,骑兵的作战,是一个由指挥、侦察、后勤、训练等一系列复杂环节构成的体系。

指挥: 如何根据地形、敌情、天气等因素,调动和运用骑兵部队,需要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信号旗、鼓号、传令兵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侦察: 骑兵也常常承担侦察任务,通过快速机动,获取敌人的情报,为大部队的行动提供依据。
后勤: 战马的饲料、草料、修整,骑士的补给,武器的维护,都是庞大的后勤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再精锐的骑兵也无法持续作战。
训练: 骑兵的训练极为艰苦,不仅要训练个人骑术和射术,还要训练与马匹的默契,以及集体作战的战术配合。这种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所以,古代骑兵作战,绝非仅仅是一人一马那么简单。那是一套建立在精良装备、优良马匹、系统训练、严谨战术和强大后勤支持之上的军事体系。一人一马是基础,但这个基础之上,承载着的是一个时代的军事科技、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当历史的战役中,成千上万的骑兵同时发起冲击时,那震撼的场面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骑兵作战,一骑一马不够的,长途作战,最好一骑数马,而且什么马能够骑乘,也有讲究。

马群里不是所有马都适合骑乘,分为驮用马、挽用马、乘用马、兼用马,一个马群里,乘用马连一半都没有。汉武帝时官府“厩马有四十万匹”,北魏则号称“马至二百余万匹”,唐朝官府有马70多万,北宋真宗时官府有“马凡二十余万匹”,金朝有马47万匹,这些不同朝代数十万、百万战马中,排除虚报空额,真正能够用作骑乘的并不多,而马的消耗恰恰又是非常惊人的!

汉武帝时,以张骞出使,共300人,每人配马2匹。前119年,以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共10万骑兵,为此调集了官马和私马14万匹,而回来的还不到3万匹,很有可能说明当时朝廷40万匹马中,骑乘马不够用,还要调集私马。

《太白阴经》记载了唐朝中期的马匹配置,其中朔方、河西是1人2马,范阳、河东、陇右、安西、北庭是2人3马,平卢、剑南则是1人1马。

金朝鼎盛时期“居常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至少1人2马,即使金末的困难时期,忠孝军的配置是“人有从马”,还是1人2马(实际情况是否达标不得而知)。

至于蒙古人,是“人有数马”“人二三骑或六七骑”“人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这无疑确保了蒙古人长期而有效的骑兵战斗力。

明末的关宁军有“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单关宁军有8万匹战马。而清军八旗+绿营,约20万匹战马,以打准噶尔八旗1人3马,绿营1人2马来看,估计清军骑兵数量不到10万,当然,清朝所有马匹数量肯定不止20万匹。

  • (注)史记大宛列传: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 (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 (注)李筌太白阴经: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阳、河东、陇右、安西、北庭,则二人三匹。平卢、剑南,则一人一匹。
  • (注)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金虏图经:骑不以多寡,约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居常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待敌而後用。又有一贴军,日阿里喜,如遇正军病,郎以贴军代行。
  • (注)金史卷一百十三:忠孝军万八千人,皆回纥、河西及中州人夜掠而逃归者,人有从马,以骑射选之乃得补。
  • (注)蒙挞备录:鞑国地丰水草,宜羊、马......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
  • (注)彭大雅徐霆疏证黑鞑事略:兵士皆以民之年十五以上者充之,有骑士而无步卒。人二三骑或六七骑,五十骑谓之一纯。
  • (注)彭大雅徐霆疏证黑鞑事略:霆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行者。其出军头目,人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须一二匹。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一骑一马的话,做步兵都不太够格。

清朝征准噶尔,在以各种步兵为主的情况下,八旗兵一人三马,两人一驼。绿营兵一人两马,四人一驼。

user avatar

这题目,能不能别邀请我了呢?

又是战马骑兵类问题

如果是行军,骑兵都不会骑马,只有级别高的才会骑代步坐骑。

而战马是不会用来骑乘代步行军的,连马鞍都不会上,只有到达战场前,才会做作战准备。

骑兵在行军速度上,是比不过步兵的。

因为马匹需要按时放牧,喂草喂水喂吃的,休息。特别是战马,更加精贵。

再说回骑兵作战

骑兵在两军对峙的时候

分不同兵种

探马斥候传令兵,是固定人员,流动马匹,他们的马匹是集中的,而且随时可用的待命马匹非常多,因为马匹极速奔跑一个小时就必须休息,否则速度会降下来,掉膘也会很厉害,连续负重跑一天一夜,马匹会跑死。

轻骑作战,一般是五骑或者十骑一队

每骑左右相隔5步左右,每队前后左右相隔20步左右,每营(团,厢,阵)前后左右相隔两百步。

对敌冲锋,看令旗,听鼓,金,号,角声。

例如一鼓两角,出一队

一队一队依次出击,先是踱步,然后小跑,然后离敌军还有几百步的时候开始加速,即将触敌的时候,横向骑,搭弓射箭,掉头回去。依次轮回。


像电影魔戒王者归来那样,3000骑兵一起冲锋,那是错误的骑兵用法,任何一个骑兵将领都不会这样使用骑兵。不过挺好看挺壮观的。

再说重骑兵

重骑兵在步兵或者轻骑发现敌人缺口,弱点,或者敌人快撑不住了,阵型出现混乱的时候,传令兵或者指挥官发出指令后,

重骑兵才会穿戴铠甲,给马匹上马鞍,防具。

重骑兵一般不会有很多,一两万有500重骑兵就已经非常好,非常奢侈了。

重骑兵有几种比较好用的用法

非常知名的就是猪突了,倒三角冲锋。

直接撕开敌人的阵型

当然,屁股后面一定是跟着轻骑兵和轻步兵的。

因为重骑不好掉头,最多冲一两个来回就不行了。所以需要其它兵种保护。

而且撕开口子之后,基本上就是一边倒的砍杀,后面的步兵跑得慢了人头都抢不到。


另一种就是快速支援

这种和追击是差不多的。

就是一人三匹马

琅琊榜里面有一个镜头,靖王去搬救兵,带了八匹马,就是这样操作。

每一匹马的缰绳绑在前一匹马的马鞍上,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把马跑吐了,就换一匹。

只不过去救援的,必有后续大队人马在后面

追击的,是步兵和其它跑得慢的兵种在后面补刀,自己运送物资。

这时候每人两三匹马,可都是精良的战马。如果追太快了,会分兵留守,看守马匹,休息,喂养,放牧。例如5000精骑追击,跑了一个时辰,换马了。就得留下50-100人来守这5000匹马,其他人继续追。一般放牧喂水两个小时,就可以继续向前追击大部队了。


另一种就是800里加急这类的传信战马

这类都是20里一个驿站(距离都有所不同)

每个驿站都备有马匹

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下一个驿站,换马不换人,吃喝拉撒都在马上面。

一般都是一天一夜500里,600里,800里的比较少,这类加急的,都是特大新闻了。

杨玉环的荔枝除外


而题主所说的游牧民族,他们有点像唐朝的府兵制,所有家伙什都自己准备。

制式装备都有统一标准,按照标准来做,或者出钱请专人做。

而需要自带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

例如弓箭的箭100羽左右,两个箭囊,弓的弦(多根),弓馕。有的会备两把弓,一把骑弓,一把步弓。弓不用的时候都是不上弦的,这一点在最近热映的《长安十二时辰》里也有展现。下雨的时候也是要将弓弦卸下来,因为下雨天用不了弓箭,对弓损耗太大。所以会有弓馕保护。

磨刀石,行军袍(睡觉盖的),鞋子,单人帐篷,或者五人帐篷,十人帐篷,50人帐篷,看你和队友怎么商量。基本上单人和五人帐篷居多。

行军灶,在宋朝之前,军队普遍用的都是陶器釜做饭。因为那时候铁锅没有流行开来。后期铁锅流行了,才会有五人组铁锅。而釜,都是三五人一起用的。减灶计,就是这个作用。让敌人以为我们兵马越来越少了。

铠甲

这个是上战场前才穿的,平时不穿,不然会累死人。

武器,小兵一般也是不拿,统一放辎重车上,减轻负重。

精兵之类的,一般行军都是空着手,都由辅兵或者奴隶或者家仆拿着,春秋战国时期,甲胄战车屁股后面都跟着几十个奴隶。

一般一名重骑或者重步,都是需要三五名辅兵才能穿戴铠甲的。

甚至弩兵也是有辅兵的。

器械,都是由杂兵或者农夫,或者苦力负责。

例如投石器,床弩,有很多是需要几十名上百名一起才拉得动。(配重式抛石机也是需要人拉下来)

营寨行宫

这是我挺不理解的一点

虽然说,要保证统帅的安全,休息,逼格。但是很多打仗不行的将军对于行宫,非常的夸张,运输行宫建筑零件都可以多运几千兵的粮草了。所以皇帝御驾亲征啥的,打赢的比较少(当皇帝前不算)。当皇帝后,这逼格要上去,行宫肯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占用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

粮草

如果运输线超过几百里的话

除了畜牧牲口吃的,运输农夫吃的,剩下给当兵吃的,也就剩下十之一二了。不同时代的军粮也是有所不同的。很喜欢蒙古军队的风干牛肉和马奶,明朝的杂粮肉饼。

孙子兵法里就说过,如果太远,最好是就地取粮,而且很多地方如果太远,没有把握最好别去,耗资太大划不来。这也是为什么安南(越南)这地方为什么让他们独立朝贡的原因之一,不毛之地,太远,打下来消耗太大,还得常年派兵驻守,援助粮草啥的,得不偿失。

而且战线拉太长,需要动用的后勤人员也就越大,上了几百里,基本上10万兵就需要30万农夫运粮。而且路上消耗掉的粮食就不计其数。

现在想想李广难封,也是有原因的,天远地远的让你带着大军出去打仗,不是被俘就是迷路,没被砍头就不错了。


20190823更新

有人提出游牧民族对中原作战的优势

是的,游牧民族他们对于抢劫非常在行,可以说是行家老手。

很多时候游牧民族,他们压根就没有粮草后勤这一说法。(不一概而论)

例如辽金宋时期的辽朝。

《辽史·兵卫志上》: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大名鼎鼎的打草谷,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也知道是啥意思。就是靠抢

前期小股势力,抢了平分,到了后期这地盘越来越大,财政就出了大问题,被宋金联合给灭了。

后期的努尔哈赤刚发家的时候,也是用的这招。明朝前期与中期,由于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封锁,使得很多游牧民族连一口吃饭的锅都没有,逼得人家南下抢劫铁锅。

游牧民族一人多马南下抢劫,成本低廉,低风险高回报,来无影去无踪,还经常抢劫没有军队驻守的地方,常常让人苦不堪言。中原朝廷往往要耗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才能有效的遏制,而有时候觉得耗资太大划不来,还不如不要这块地方,于是就有了弃地情况出现。

例如明朝,《明史·志第十六》记载,明朝疆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对于弃地,我不做任何褒贬评论。)


20200103更新

其实,中国所有的兵书里,很多都讲到了在敌人势力范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这里就讲解下骑兵行军吧,这个是我根据研究资料总结出来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出。

骑兵在急行军,或者是长途奔袭,是需要多匹马轮换使用的,特别是在马镫没出现之前,骑兵骑马可不轻松。

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根据侵略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备充足的机动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十匹马,而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所以各个都算得上是骑兵。

再加上,很多游牧民族大多都是以轻骑为主,只有后期发展起来了,有钱有工匠了,才慢慢的打造出铁甲重骑。特别是匈奴时期,穷的响叮当,部分用的武器弓箭都是兽骨制作的,这战斗力就不用多说有多渣了。

但是再怎么渣,倚靠强大的机动力,抢完就跑,很让人头疼。

特别是中原主力都是以步兵为主,我打不过你,但是你追不上我,可我却能反反复复的骚扰你。

中原军队源自打草原游牧民族,最大的困难不是战斗力,最大的困难是确保超长补给线的安全,其次才是机动力。

霍去病的办法,就是以骑制骑,取粮于敌。

出去打仗,要啥补给,抢他娘的就是了。

这不得不说,霍去病的运气也是非常好的。

除了皇帝鼎力支持发展骑兵,举国之力打造骑兵,还有卫青大部队在另一路随时策应,就倒霉蛋李广,好几次大胜都没赶上,不是被俘就是迷路。而霍去病,一次突突,就打了个老巢,抢了牛羊无数,俘虏王孙贵族无数。

说了这么多,详细说说骑兵行军。

前面也说过,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行军是不骑马的。

骑马行军速度还赶不上步兵行军速度。

因为马匹的喂养,放牧,休息,都是很严格的,而且为了确保战马保持充足的体力,非战斗环境下,都是不骑马的,甚至在阵前,骑兵都是站在马旁边都不上马,只有接到出击的鼓角声才会上马准备作战。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问,如果遭到突袭,怎么办?

这里就比较有意思的,这个问题是非常白痴的问题。

因为这不是电影电视剧,导演说了算。

古代行军,有先锋,有斥候。

先锋,并不单单是跑在最前面去挑战敌人嘲讽敌人的,我相信很多人都被电影电视剧误导了。

因为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的先锋,大致的意思就是第一个跑到敌人面前单挑打架的人。

其实先锋除了最早触敌,更多的作用是探路和提前选择军队驻扎点。

也就是开山劈路遇水搭桥,提前为大部队选择最佳的安营扎寨地点,占据有利位置,占据水源,探明敌情,探虚实等作用,而不仅仅只是跑得快死得快的角色。

然后就是斥候

每个时代的斥候编制都略有不同,但是又都差不多。基本还是按照骑兵的小队编制来定,一般是5人小队或者十人小队,也有三人小队的。

斥候都是根据马匹行军半径来确定侦查范围的,基本上是大部队10里左右,如果统帅规定要确保更远更安全的距离,会给斥候2-3匹马,由斥候队按方向和路线朝四面八方散开。

所以,大部队行军的时候,有先锋在面前探路,有斥候在四周游弋,大部队在行军的时候除了战备部队,其他部队都是不着甲的。

这点在很多历史记录里都有提现过,例如在曹操打乌桓的时候,就出现了类似情况。先头部队发现了乌桓大部队,但是曹操的大部队大部分都没穿铠甲,道路泥泞,辎重都在后面,当时曹操慌了,都想回家了。印象中好像是张辽主战,然后给乌桓来了一次军事演习,骑兵一排一排的,把乌桓给吓傻了。

而评论区有人问道,霍去病打匈奴的时候,骑不骑马,穿不穿甲。

其实,仔细研究过霍去病远征就应该知道,霍去病,卫青,李广等人远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这一路兵马是作为奇兵,出奇制胜的。

前面也说过,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支持,是举全国之力的。

再一个,很多历史文献里所记录的,某某以多少骑奔袭千里斩敌多少的记载,说的是以多少骑兵,而不是多少马。

例如

《卫将军骠骑列传》节选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馀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详细的我在我的文章里转载了

千里奇袭之《卫将军骠骑列传》 - 文刀半瞎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82

霍去病和卫青打仗,损失多少战马。


据我所了解的,霍去病的骑兵,走的就是轻装简从的路子,而且霍去病的部队里,大部分穿的都是皮甲,而骑兵也是混合部队,不仅仅有大汉的士兵,也有匈奴的兵。在行军途中是否穿戴铠甲,还是不穿铠甲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霍去病在塞外远征的骑兵,应该是不存在穿与脱的说法。霍去病的骑兵应该是柔和了匈奴和汉军的优点,打造出一直具有霍去病特色的轻骑部队。

《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我没节选的部分,霍去病手下的将领,有好几个就是胡人。

赵破奴,《汉书霍去病传》:太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

高不识 ,《汉书景武昭宣功臣表》:故匈奴归义

仆多,《汉书景武昭宣功臣表》:故匈奴归义

复陆支 《汉书霍去病传》:匈奴归义因淳王

伊即靬  《汉书霍去病传》:匈奴归义楼剸王

而且这几个人还获得过封赏。


而且汉武帝时期的骑兵,除了环首刀比匈奴的骨头棒子更厉害,马鞍和单边马镫也比匈奴的高级,在一定程度上,霍去病的骑兵机动半径也比匈奴的要长,要持久,在马背上的战斗力也更强。

晁错的尚书言兵事里说的,匈奴的优势和汉军优势。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所以,霍去病在塞外,什么时候骑马,什么时候不骑马,应该是因地制宜,也会有斥候,也会有先锋,也会有大部队休息的时候。

在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自己部队的时候,下马休息,放牧,在斥候发现敌情,或者发现敌人老巢的时候,那肯定是多马轮换马不停蹄的去剿灭敌人。

总不可能说,霍去病的骑兵在塞外24小时都骑在马上不下来吧。这样人没累死,马都累死了。



user avatar

坦克装甲车当然比走路效率高,但长距离机动还是要用火车拉到战区。

如果出门就是战场,一人一马当然是可以的,想保证长距离机动之后的战斗力,最起码一人双马。有富余的话,一人三马是比较理想的配置:一匹战马,路上始终不骑,也不驮物资,连马鞍马镫都不上,好吃好喝伺候着保持体力。两匹乘用马轮流使唤,保证行军速度。全部装备物资都交给辎重队。豪华配置:一人四马,一匹战马不骑,剩下三匹马,一匹乘用,一匹驮些个人装备方便取用,另一匹休息。

至于说捻军的双人一马……省省吧╮(︶﹏︶)╭

user avatar

一匹当然不够,初唐时期薛延陀汗国在奔袭被唐朝遣返的突厥阿史那思摩部时就曾一次性出动二十万骑兵。为了保证突袭行动得手,每名铁勒士兵配备了四匹战马。打得当时只有四万骑兵的阿史那思摩连夜逃往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附近)、无奈之下只能寻求唐朝出兵协助。所以说薛延陀在被唐朝击灭前称雄漠北铁勒诸部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十五年,帝以李思摩为可汗,始度河,牙于漠南。夷男恶之,未发。方帝幸洛阳,将遂封泰山,夷男与其下谋曰:"天子封泰山,万国皆助兵,悉会行在,边鄣空单,思摩可取也。" 乃使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南绝漠,壁白道川,率一兵得四马,击思摩。思摩走朔州,言状,且请师。《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

回到问题,参考唐朝李靖编写的《李卫公兵法》及唐代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推测初唐时期军队编制,可以发现初唐时期唐朝骑兵一般拥有两匹战马,而其他则按照具体任务需要自行配备战马。唐朝杜祐编纂的《通典》中引《李卫公兵法》的段落如下

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中军四千人,内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千八百五十人。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共二百八十队当战,馀六千人守辎重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志第一》

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初唐每两万人的军队中,个人拥有两匹马的骑兵大约为四千人左右(将两万人分作七支,中军马军(骑兵)一千人;左右虞侯各一军,每军骑兵五百人合一千人;左右厢各两军,每军骑兵五百人,合两千人。七军总计四千骑兵),其余则是弓箭手、弩手和陷阵锐卒(跳荡[1])以及用于灵活部署的奇兵

同时根据《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

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一军凡二百五十队,每十队以三为奇。风后曰:「余奇握奇。」故一军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兵 ,队七十有五,外余八千七百五十人,部队一百七十五分为八阵,阵有一千九十三人七分五铢,队有二十二火人为一阵之部署。《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三·杂役·部署》

凡马军,人支两匹。一军征马二万五千匹,其无马者,亦如伍支,令以两匹为率 。一人征马副大将,军中择善牧养者任。二人征马总管副偏将,军中择善牧养者任。《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三·杂役·马将》

马料,一人二匹,一军二万五千匹。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阳、河东、陇右、安西、北庭,则二人三匹。平卢、剑南,则一人一匹。计马二万五千匹为一军,计二百五十匹为一队,分为十坊,一坊秣马五十队。

比较普遍的标准是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骑兵每人拥有两匹战马。没有足够马匹的人,则由行伍内自行补齐支配。唐玄宗时期各节度使下辖唐军中人马比例各有出入,比如肩负迎击突厥、抗击吐蕃的朔方、河西节度使麾下唐军的马匹数量大致是军队人数的两倍。实际任务需要时,初唐时期骑兵可动用的战马也能多于两匹,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调用附属的回纥、突厥部骑兵作战,并征调羁縻州部落的马匹。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贞观十九年,薛延陀趁唐太宗远征辽东之际,袭击唐朝夏州地区。唐朝就令突厥族将军执失思力调集灵州、胜州二州突厥部兵马前往迎敌。所以相比由于隋末战乱,马匹严重不足(尤其是母马的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三千余匹可供繁衍的母马[2])的贞观初年,已经击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国,并初步控制西域的唐朝可支配的马匹大大增加,缺马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屯夏州之北,以备薛延陀。薛延陀多弥可汗既立,以上出征未还,引兵寇河南,上遣左武候中郎将长安田仁会与思力合兵击之。思力羸形伪退,诱之深入,及夏州之境,整陈以待之。薛延陀大败,追奔六百馀里,耀威碛北而还。

骑兵使用多匹战马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马匹,高强度的行军对战马造成的劳损有时是不可逆的,所以很多时候“宁劳人,不劳马”,《太白阴经·卷三·杂仪·马将》篇里对这点描述如下:

凡马不伤於末,必伤於始;不伤於饥,必伤於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於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可以横行八表——《太白阴经·卷三·杂役·马将篇》

除了尽量避免让战马过度劳损,高强度作战下饲养战马的粮秣也是一笔不小的军费开销。要让军马强健有力光吃茭草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补喂粮食。同时还要在粮秣里加盐以恢复战马体力:

一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百,六个月一十八石。计一军马一日支粟一千二百五十石,一月三万七千五百石,六个月二十二万五千石。  马盐,一马日支盐三合,一月九升,六个月五斗四升。一军马支盐三十七石五斗,一月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六个月六千七百五十石。  茭草,一马一日支茭草二围,一月六十围,六个月三百六十围。计一军马六个月九十围。《太白阴经·卷五·人粮马料篇》

因此配备多匹战马在提高骑兵战斗力的同时也对后勤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后勤做得差,粮道被截断又不能及时恢复(很多游牧民族习惯于打草谷,但这种单靠劫掠维持的补给其实非常脆弱),就会和之前提到的薛延陀汗国一样,被李思摩坚壁清野导致军马无处就食,军马将沿途林木啃食殆尽仍是杯水车薪。在回撤途中被李勣率领的唐军精骑赶上,突厥人的箭矢有效无法穿透唐军的甲胄,被李勣带领的唐军打得大败而归。安插在突厥部里做内应的思结部也被李勣攻灭。

十五年,征拜兵部尚书,未赴京,会薛延陀遣其子大度设帅骑八万南侵李思摩部落。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击大破之,斩其名王一人,俘获首领,虏五万余计,以功封一子为县公。《旧唐书·卷第六十七·李勣传》
甲辰,李世勣败薛延陀于诺真水。初,薛延陀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会李世勣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设乘胜追之,遇唐兵。 薛延陀万矢俱发,唐马多死。世勣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馀级,捕虏五万馀人。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畜冻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唐纪十二·贞观十五年》

参考

  1. ^ 昔齐以伎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汉有三河侠士剑客奇才,吴谓之解烦,齐谓之决命,唐则谓之跳荡,是皆选锋之别名也,兵之胜术无先于此。凡军众既具,则大将勒诸营,各选精锐之士,须乔健出众、武艺轶格者,部为别队,大约十人选一,万人选千。
  2. ^ 大唐接周、隋乱离之後,承天下征战之弊,鸠括残烬,仅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而奕代载德,纂修其绪,肇自贞观,成於麟德四十年闲,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隘狭,更析八监,布於河曲丰旷之野,能容之。於斯之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全唐文· 卷二百二十六· 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骑兵作战,一人一马绝非万能,也绝非仅此而已。认为骑兵作战就是简单地一人跨马冲锋,那是对历史的极大简化,也是对那个时代军事智慧的低估。首先,我们得明白骑兵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骑兵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冲击力以及战场的高度视野。它可以快速集结、迂回包抄、追击溃兵,甚至在关键时刻撕开敌人的阵型。但这.............
  • 回答
    古代骑兵之所以钟爱丈八长矛或长槊,这背后蕴含着骑兵作战的深刻哲学与技术演进。这些长柄武器并非在马上难以驾驭的累赘,反而是骑兵赖以成名的利器,其使用之法,精妙绝伦。想象一下,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其奔跑的速度和力量是骑兵最强大的武器。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丈八长矛或长槊,长度.............
  • 回答
    说起来,这现代坦克和古代的重装骑兵,乍一看似乎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战场上的“硬茬子”,冲锋陷阵的主力。但要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多是表面的,而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承载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那古代的重装骑兵。你想啊,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全套的盔甲,那是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深入探讨了古代骑兵作战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细节。骑枪作为骑兵的核心远程武器,其威力在于冲击力,但随之而来的“粘附”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的。这背后涉及到装备、技巧、甚至一些“土办法”。首先,我们得明白骑枪的“粘附”是怎么发生的:骑枪的枪尖通常是带有倒刺的金属头,为了增加穿透力和对目标的.............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
  • 回答
    古代骑兵使用的套马索,可不是咱们现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细细麻麻的尼龙绳,它们可是战场上的得力助手,从原材料到编织工艺,再到实际应用,都透着一股子实用和粗犷劲儿。首先得说说这套马索的原材料。一般最常见、也最结实的,就是用动物的筋和皮做的。 牛筋/马筋:这是最硬核的选择。把刚宰杀的牲畜,尤其是牛或马的.............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兵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真实却又常被忽略的侧面。确实,马背与大腿内侧的长时间摩擦,加上高强度的骑乘,是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不适甚至损伤的,甚至“蛋疼”这种说法,从医学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骑兵,特别是那些以骑射和长途奔袭为生的游.............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古代骑兵对阵电动自行车的这场“跨时代混战”,哪边能笑到最后。首先得明白,古代骑兵的优势在哪儿。他们那是纯粹的“人马合一”,讲究的是冲击力、机动性、高下的优势,还有骑术本身带来的战术灵活性。战马不仅是坐骑,更是半个战士,它们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与欧洲军事史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如果仔细掰扯开来,你会发现这里面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是由地理环境、作战方式、社会结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古代骑兵配盾并非“不常见”,只是相比欧洲同期的骑.............
  • 回答
    古代重骑兵,他们的价值,绝非简单一句“强大”就能概括的。想想看,那身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全身铠甲,那长达数米的重型长矛,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战马,还有在他们身后的战友们,他们所组成的冲锋,简直就是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足以在战场上撕开任何一条最坚固的防线。一、战场上的“攻城锤”与“破阵利器”:重骑兵最直接.............
  • 回答
    古代草原骑兵,这可不是随便拿马一拉就能组成的队伍,他们的强,是经过千锤百炼,深入骨髓的。你要是真想知道他们有多强,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天生的战马与骑术:首先,得说说他们的伙伴——马。草原民族养马,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们从小就跟马打交道,比跟自己亲爹亲娘都亲。他们养的马,那不是一般的马,是.............
  • 回答
    古代骑兵,这支在战场上呼啸而过的铁骑,其战力排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体系。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线性排名,恐怕难以尽善尽美。但我可以尝试梳理一下,从不同维度来审视,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让您觉得像是亲历者在讲述。首先,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战力”,不单单是单个骑兵的勇武,更多的是指一个作战.............
  • 回答
    古代骑兵的战术,那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随着时代、地域、对手以及骑兵自身的构成(重骑兵、轻骑兵、弓骑兵等)而变化万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个字:动。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先从一些基础的战术理念说起。一、 骑兵的优势:速度与冲击力首先得明白,骑兵存在的根本价值是.............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骑兵之所以能对步兵形成压倒性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战马的速度、力量、高度以及其携带的骑手所具备的战术灵活性和冲击力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步兵难以企及的作战模式。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产物。一、速度与机动性的极致体现这是骑兵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战马的速度远超.............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骑兵对冲无疑是决定胜负的重磅戏码之一,它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能够瞬间撕裂敌阵,也能将己方部队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这并非简单的“两军对阵,万马奔腾”的画面,其背后蕴含着精密的战术、严酷的训练以及对人性和马匹的极致考验。什么是骑兵对冲?简单来说,骑兵对冲是指两支骑兵部队在战场上,以最高速.............
  • 回答
    关于古代蒙古骑兵中是否真的存在“敢死队”这一概念,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和蒙古人的军事传统来审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找到直接标明为“敢死队”的特定兵种,但蒙古军队在作战中确实展现出了极其悍勇和不畏生死的精神,并且在战术上也会使用一些类似于“敢死队”的角色来执行高风险的任务。蒙古军队的整体作战风格:勇猛与无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有争论性。要回答近代骑兵能否仅凭冷兵器就“完杀”古代具装骑兵,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劣以及技术发展的关键影响。简单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近代骑兵就能“完杀”古代具装骑兵,但其胜算要大得多,尤其是当装备和战术都成熟之后。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古代具装骑兵”和“近代骑兵”这两个概念,.............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对比咱们古代的重骑兵和西方的重骑兵,得先把它们“拎出来”好好看看,毕竟“重”这个字,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背景下,意味可不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古代”,时间跨度非常大,从战国时期到明朝都有。而西方这边的“重骑兵”,概念也一直在演变,从罗马时期的骑兵,到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