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骑兵只凭冷兵器就可以完杀古代具装骑兵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有争论性。要回答近代骑兵能否仅凭冷兵器就“完杀”古代具装骑兵,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劣以及技术发展的关键影响。简单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近代骑兵就能“完杀”古代具装骑兵,但其胜算要大得多,尤其是当装备和战术都成熟之后。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古代具装骑兵”和“近代骑兵”这两个概念,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冷兵器。

古代具装骑兵:披荆斩棘的钢铁洪流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具装骑兵”。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装备精良、全身覆盖盔甲的重骑兵,他们的时代可以大致追溯到罗马时期的枪骑兵,一直到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再到东欧和亚洲的一些重骑兵。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全身盔甲: 从头盔、护颈、胸甲、甲叶裙、臂铠、腿铠到马匹身上的马铠,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这种盔甲可以有效地抵御冷兵器的砍、劈、刺,即便被击中,也能大大减轻伤害。
长柄武器: 主要包括长矛(或称枪)、长柄刀、战斧等。长矛的优势在于冲击力,骑兵的冲锋加上马匹的力量,足以将矛尖变成无坚不摧的穿刺武器,能够轻易洞穿相对薄弱的盔甲部位。
剑与马刀: 作为副武器,在近距离格斗时使用,用来斩杀或进行更灵活的攻击。
冲击力与高度优势: 骑兵本身就比步兵拥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大的机动性,再加上战马的力量,冲锋起来简直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足以冲垮大部分步兵阵型。

古代具装骑兵的巅峰时期,他们的战术核心就是重骑兵冲锋。通过整齐划一的队列,利用马匹的速度和骑兵的力量,对敌方阵线发动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对步兵而言,简直是噩梦。

近代骑兵:转向灵活与远距离的艺术

到了我们通常理解的“近代”(大致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骑兵的装备和战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冷兵器依然是决定性的武器,但其形式和运用方式已经今非昔比:

盔甲的衰落与武器的更新:
盔甲的弱化: 随着火器的发展,特别是火枪的精度和威力不断提升,全身盔甲的防护作用开始下降。全副武装不仅笨重,限制了骑兵的机动性,而且在面对弹道穿透力越来越强的子弹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近代的重骑兵逐渐放弃了全身盔甲,取而代之的是更轻便的胸甲(cuirass),有时甚至是头盔,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弹片和低速子弹,但已不再是绝对的防护。
马刀的进化: 近代骑兵最标志性的冷兵器莫过于马刀(saber)。与古代一些厚重或直线型的剑不同,马刀通常是弯曲的,具有良好的劈砍性能,并且设计得更加轻便灵活,适合在马背上快速挥舞。这种设计允许骑兵利用马匹的运动来增加劈砍的力量和速度,能够有效地割断对手的喉咙、手臂,或者砍翻没有盔甲保护的身体部位。
长柄武器的式微: 传统的长柄长矛在近代骑兵中虽然仍有使用(例如波兰翼骑兵的长枪,以及部分国家的骠骑兵可能装备长矛),但其主导地位被马刀所取代。原因在于,长矛在近距离混战中容易折断或难以施展,而马刀更适合骑兵的快速机动和劈砍攻击。
手枪与步枪的辅助: 虽然我们聚焦于冷兵器,但不可忽视的是,近代骑兵也开始大量装备手枪(pistol)和卡宾枪(carbine)。这些火器在近距离交战中,能提供额外的火力打击,起到辅助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骑兵遭遇敌方步兵阵线时。骑兵可以先用火器进行一次射击,再接上冷兵器攻击。

战术的演变:
多兵种协同: 近代战争更强调多兵种的协同作战。骑兵不再是独立的“冲锋机器”,而是需要与步兵、炮兵配合。
侦察与追击: 骑兵的轻装化和机动性使其在侦察、巡逻、以及追击溃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冲击力的调整: 虽然重骑兵的冲锋依然存在,但其目标和方式有所调整。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近代步兵(尤其是装备火枪和刺刀的步兵),骑兵的直接正面冲锋变得更加危险,成功率也需要更高的技术和地形配合。

冷兵器“完杀”的对比分析

现在,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近代骑兵只凭冷兵器就能完杀古代具装骑兵吗?

不利于近代骑兵的因素:

1. 古代具装骑兵的盔甲: 这是最大的障碍。古代具装骑兵的全身盔甲,尤其是板甲,对马刀的劈砍具有极高的防护力。一把训练有素的古代重骑兵的长矛,如果能穿透近代骑兵的胸甲或头盔,同样能造成致命伤害。
2. 古代具装骑兵的长矛冲击力: 如果古代具装骑兵能够成功发动一次齐整的冲击,其长矛的穿透力和破坏力依旧是巨大的威胁。近代骑兵,即使装备了马刀,也未必能完全抵挡住这样一次猛烈的撞击。
3. 训练与战术的传统: 古代具装骑兵的训练是围绕着重甲和长矛的冲锋而设计的,其战术也以此为核心。

有利于近代骑兵的因素:

1. 马刀的锋利与劈砍能力: 近代马刀的设计更侧重于快速、有力的劈砍,尤其是在马背上的挥砍动作。面对没有全身盔甲的古代骑兵(如轻骑兵)或步兵,马刀的优势非常明显。即使面对具装骑兵,马刀也可能找到盔甲的缝隙进行攻击,或者攻击马匹。
2. 骑兵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即便都是骑兵,近代骑兵由于盔甲的轻化,通常拥有更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迂回、包抄,利用地形来规避对方的长矛冲击,寻找最佳的攻击时机和角度。
3. 战术的进步与适应性: 近代骑兵的战术更加多样化。他们可能不会选择与古代具装骑兵进行正面硬碰硬的冲锋,而是会利用火器进行骚扰,或者在对方冲锋过程中寻找破绽,然后在混战中发挥马刀的优势。
4. 针对马匹的攻击: 如果近代骑兵的冷兵器(如马刀或特制的剑)足够锋利且骑手技巧高超,他们可以尝试攻击古代具装骑兵的战马。马匹是具装骑兵力量的来源,一旦马匹被击倒,即便骑兵穿着全身盔甲,也可能在地面上因为笨重而失去战斗力,或者被轻易解决。
5. 数量与耐力: 相较于笨重的具装骑兵,近代骑兵可能在长时间的战斗中拥有更好的耐力,并且其装备也更易于维护和补充。

关键点:遭遇战还是有预谋的战术对抗?

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交战场景:

如果是在平坦开阔的场地,双方装备完整,直接进行正面冲锋: 古代具装骑兵凭借其全身盔甲和长矛的强大冲击力,在初次冲击中更有可能占据优势,甚至击溃近代骑兵的骑兵线。此时,近代骑兵的马刀在面对密集覆盖的板甲时,其效能会大打折扣。
如果近代骑兵能够进行有效规避,或者在古代具装骑兵冲锋后其阵型有所混乱,或者能够攻击马匹: 那么近代骑兵凭借其灵活性和马刀的劈砍能力,就有很大机会在混战中占据上风。他们可以利用马刀的锋利度和速度,寻找盔甲缝隙,或者在对方防御空虚时进行致命一击。

结论:

近代骑兵并非仅仅凭借冷兵器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杀”古代具装骑兵,尤其是在双方都以最强状态进行正面硬碰硬的冲锋时。古代具装骑兵的全身盔甲和长矛的冲击力是极其强大的防御和攻击手段。

但是,如果将“近代骑兵”理解为那个时代更成熟、更灵活、更具战术性的骑兵体系,那么他们整体上具备更高的胜算。这种胜算来自于:

装备上的妥协与效率提升: 放弃了笨重的全身盔甲,换来了更高的机动性和更灵活的冷兵器运用(如马刀)。
战术上的多样化与协同: 不再是单一的冲锋,而是结合了侦察、迂回、火力支援(即使是早期火器)等。
针对性攻击的可能性: 可以更有效地攻击马匹,或者寻找盔甲的薄弱环节。

因此,与其说是“完杀”,不如说是近代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演变,让其在面对古代具装骑兵时,能够以一种更有效率、更具战术性的方式去“压制”甚至击败对方,尽管在这种对抗中,冷兵器本身的杀伤力对比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双方的战术运用和技术细节。这是一个技术进步和战术演变逐步削弱旧有优势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的“完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代骑兵偏向的是协同冲锋,让他们单独去玩肉搏这真不是他们的强项。

如果近代骑兵是想用冷吧远古时期“墙式冲锋天下无敌,能以一打多”这种垃圾理论就能妄图正面打垮古典类型具装骑兵,那还是洗洗睡吧。人家自己都不讲这一套了。

墙式冲锋这种早在10世纪就出现的阵型换个名字就天下无敌了?

如果光靠纪律性和“墙式冲锋”就能无敌的话,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欧洲各国还陆续组建对马上武术要求严格的枪骑兵团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即使是说出“一千个法国骑兵总能战胜一千五百个马穆鲁克骑兵”这番话的拿破仑也没有免俗,还是老老实实的组建了保留了骑士传统武术训练方式的波兰枪骑兵。

而事实也是用墙式冲锋最多的普鲁士人在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之后也基本上舍弃不用了,因为近代骑兵防护性差的问题在正面冲锋中能暴露墙式冲锋最大的问题:冲锋过程中损失的骑兵非常容易打乱骑兵的整体阵型导致混乱,骑兵规模越小这个问题就越严重。

如果两队骑兵由同样久经沙场且训练有素的人马组成,那么冲击就会下列方式进行∶ 双方的横队相互贯穿,战马主动寻找间隙,骑兵卷入近战,战斗甚至会发展到个中队进入另一个中队后方的地步。在这场混战 中,马匹更灵活,人员更干练的一方将取得胜利。”

毕竟在此之前,这些骑兵指挥官就意识到了阵型和纪律并不能完全决定战斗的胜利。

简单来说,近代骑兵使用墙式,只是为了让训练时间短的近代骑兵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能够上战场的战斗力而已,但是即使是这样,近代骑兵在和古典骑兵对战的时候依旧会有吃瘪的情况。而现在很多人吹嘘的近代骑兵战绩,很多都有很多水份,例如马穆鲁克与法军骑兵、八里桥的近代骑兵与满蒙骑兵的所谓“战绩”。

而相对于近代骑兵,冲锋和肉搏显然是具装骑兵的强项。如果双方骑兵都是用墙式冲锋硬杠的话,下场是什么样不言而喻。


————————————————————————————————————————

不好听的话我说在前头,我个人不太喜欢和玩转进或者辩经的人浪费时间。如果都和下面某些答案的神论或者评论区里那位盲目迷信所谓“墙式冲锋”的,建议自己开个答案,我没必要和翻来覆去就是“我觉得”的人辩论。反正你说东他能扯到西,除了脑补就是辩经。

信不过我接下来的论据的建议自己找。我不想把时间花在一遍又一遍的科普教育上。杠精只能得到拉黑。

————————————————————————————————————————

为了节约时间,在这里举几个例子,免得墙式冲锋爱好者说我那俄军正规骑兵这种三流骑兵来说事情。

那咱们来换个例子吧,英军骑兵。和某些人想象中的不同,用骑墙冲锋的英军骑兵没少翻车过,例如在和锡克人的战斗中

“按照欧洲模式组建的印度正规骑兵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就是正规骑兵系统典型的失败作品......当Unett上尉带着他的英国骑兵们接近敌人时,锡克骑兵们用火绳枪进行了一次乱七八糟的射击,效果很小,但这直接震慑了所有和英国骑兵并肩战斗的孟加拉骑兵们,他们本来就害怕锡克武士,这一阵射击更使他们犹豫不前,放弃了进攻。”

还能说啥呢,这可比被吐槽了几百遍的满蒙骑兵的士气还垃圾啊。

“当龙骑兵们的步伐转为gallop,全速拔刀冲锋时,锡克骑兵纷纷向两旁疏散,主动打开了阵型,让龙骑兵们从自己中间穿过去,然后在第一时间转头袭击英国人的侧面和背后,挥刀猛砍,这就迫使很大一部分英国骑兵不得不停下来,从而发生了一场混战,在这样的混战中,锡克武士总是更为优越,双方的伤亡比例是悬殊的。”

有人不是说空手就能打败的吗,这怎么就变成伤亡比例悬殊了呢?


在这里还能提一下“不正规”的哥萨克骑兵,介于传统骑兵与近代骑兵的他们算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了。

“1813年8月19日,一个法军胸甲骑兵团以列成以中队为单位的纵队,以快步向前推进,它在卢肯瓦尔德遭到了哥萨克的攻击,派出的侧卫骑兵被击退。法军朝俄军战线中部推进。后者的稀疏战线立刻散开,所有哥萨克都朝法军的侧翼和后方冲了过去。当法军纵队面前再没有一个敌人,它便停下来。与此同时,哥萨克朝着位于法军胸甲骑兵侧翼的各个伍展开戳刺或射击,对法军后方各列也如法炮制。不久,法军纵队就变得极为混乱,甚至到了根本无法进行有序运动的地步。哥萨克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也不能用密集队形展开冲击以驱散法军纵队,但情绪非常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比法军更优秀的骑手,继续高度兴奋地向着法军队列举起枪支射击,挥舞骑枪戳刺......直到骑兵生力军抵达后,胸甲骑兵才得以脱离这令人不快的窘境。”
“1813 年9月19 日,1200 名哥萨克在博拉克攻击了 2000名法军龙骑兵。后者始终处于被动境地,他们用举枪射击的方式迎击哥萨克,打算列成横队以避免哥萨克包抄侧后方。此次战斗以法军骑兵被击溃告终。哥萨克在一刻钟内就俘虏了 19 名军官和 400 名士兵”

节选自《皇帝的刺刀》

哥萨克仅仅是依靠和锡克骑兵一样的“分散+绕后”这种传统骑兵战术就能在和近代骑兵的战斗中取得优势。更别提一些在训练上更加优秀的传统骑兵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哥萨克靠这种战术,却打不过某些人不会正眼去看的土耳其西帕希骑兵,当时的西帕希和他们的祖先相比,无论是护甲还是个人实力都靠不上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一些人为什么觉得不凭借火器,单靠马刀直剑就能给具装骑兵带来杀伤。

————————————————————————————————————————

墙式冲锋这东西果然遗毒不浅,还真有人信这玩意只是到了近代就天下无敌的。

发明神论的冷吧众都不吹了居然还有人奉为真理。建议去看一下弗雷德里克·纳图施·莫德的《骑兵论》。了解一下骑兵战术的演变。

就这吹法,出神论的孟骑本人看到怕是要笑哭。

什么叫做墙式冲锋啊.jpg

你说这玩意为啥到了近代就有人吹呢?难道以营或中队冲锋的近代骑兵要比以“吉勒乌”或者“兰斯”成队形冲锋的骑士连队要特殊一点?难道敕令骑士、翼骑兵这些做不到所谓的“膝盖碰着膝盖”的骑墙冲锋吗?

别开玩笑了,没有纪律性和队形的重装骑兵的下场就是克雷西和金马刺之战。

而在东方,猜猜这句“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是描述的那支骑兵的惯用战术和纪律?


而从另一个方面,我寻思在队形和纪律性差距不大情况下,你近代骑兵拼装备也拼不过别人啊,是谁给了错觉说近代骑兵装备好的。

平均14kg、直径最大50毫米的骑枪近代骑兵是打算在正面冲锋里拿肉体来抗吗?

至于骑兵护甲我就懒得说了,护甲的问题我回答的太多了,近代骑兵的刀剑加上冲击力都没多少用。拿着马刀直剑欺负欺负无甲单位就算了,砍具装怕是活在梦里。

第五次俄土战争时期俄军骑兵在面对土耳其西帕希骑兵近身作战时曾经发现自己的刀剑对付对方的护甲似乎不怎么管用,近战经常吃瘪。而当时的西帕希们相比与之前的祖先装备可轻太多了。也就是简单的锁甲。

而轻型武器对付一般护甲的情况,下面这个视频看了会有比较正确的概念。

而某些想靠刀剑对付战马的,问问具装们的马铠同意不同意吧。


至于战马方面,法国的治装敕令规定每名骑士至少应准备5匹马,其中4匹供本人使用,1匹供随仆乘骑。其中骑士本人骑乘战马一般是叫“大马”。肩高大概在15掌。和现代比赛中的温血马没什么区别,甚至会更加健壮。

而东方的中国,大一统王朝对于战马育种是非常有讲究的。《唐会要》中“康国马,康居国是也。是大宛马种,形容交大。武德中,康国献四千匹,今时官马,犹是其种”“即杂胡马,马乃益壮”开元十三年(725年),牧马监马匹数目达到了43万匹,而此时已是承平日久,已经接近安史之乱了。

所以那些妄图靠什么马种或者吨位碾压的也洗洗睡吧。重装骑兵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可不比近代骑兵低。具装在正面真正比不过近代骑兵的唯一可能性,只可能是同等花销之下,对面批量训练的骑兵太多了点。

————————————————————————————————————————

为了防止有人再来杠,更新一点关于重骑兵纪律性的问题。

有些人狂吹的所谓近代骑兵高纪律性,在古典精英骑兵里面也是司空见惯的。例如百年战争后期组建的王牌部队之一敕令骑士。组建的目的就是成为一支高纪律性的骑兵。拥有百年战争打出的民族性与新式装备,这支骑兵战斗力可以说是欧陆第一。

马里尼亚诺战役中,面对号称骑兵克星的瑞士长矛方阵,敕令骑士依旧敢发动冲锋,死死拖住了瑞士人,给己方炮兵和火绳枪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高纪律一点上,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敢于冲击空心方阵的胸甲骑兵并无区别。敕令骑兵的纪律性也被后代完美的继承了下来。

毕竟有些人看不起的古典具装,能在帕威亚、拉文纳这些战场上,面对革新之后的步兵与火枪都能发动冲锋,即使是承受类似滑铁卢法军骑兵一样的高损伤依旧奋战。所以我也不知道所谓双方的纪律性差距在哪里。

————————————————————————————————————————

这位答主通篇神论就算了,还死不承认,那就简单说几点吧

1.有些人嘛,扯近代骑兵的时候说手枪骑兵不算近代骑兵,扯古典骑兵的时候又说翼骑兵不算古典骑兵,同一时代的东西能那么割裂也是醉了。你说你们这些“墙式冲锋”爱好者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这样左右横跳算什么意思。

2.所谓的“近代骑兵淘汰了古代骑兵”这种神论就更搞笑了,骑兵在16世纪经历的一次倒退就是觉得冲锋战术不如手枪射击,而在实战中所谓的新技术被利用古典式冲锋的波兰骑兵打的满地找牙,不得已又捡回了祖先的老战术,波兰为什么保持看旧战术是因为社会体制的变革不像西欧国家那么剧烈,骑士贵族阶层一直比较兴盛(从小练的就是马上技术),波兰的骑兵成了这一时期的欧洲战场上最善于冲锋陷阵的骑兵。

而古典重装骑兵战术的衰落的象征是切里尼奥拉战役,纪律严明的敕令骑士的冲锋被火绳枪打的粉碎。而这一战也导致欧洲各国纷纷提高火枪手在军队的比重与手枪骑兵战术的起步,所以说这和你所谓的“近代骑兵淘汰古典骑兵”有半毛钱关系?

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从波兰骑兵的成功中吸取了经验,认为白刃冲锋是最适合骑兵的作战职能。他采用了一种新的部署方式,在骑兵编队中夹杂部署一些手持滑膛枪的骑马步兵,遇到其他骑兵时,步兵下马射击,以步枪火力压制敌人骑兵的手枪,然后己方骑兵趁机拔出马刀进行白刃冲锋。这一做法获得了巨大成功,打败了西欧所有的骑兵对手们。但是当新式的瑞典骑兵面对东欧的波兰骑兵时,依然吃了大亏,一分钟发射1~2次的老式火枪完全无法限制波兰骑兵冲锋,白刃战时从平民中征召的瑞典骑兵又远非出身贵族骑士阶层的波兰骑兵的对手。所以这个时代的欧洲人越来越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骑兵的主导地位虽然已经永远被步兵取代,但骑兵若想在战场上发挥更大和更合适的作用,就必须回到古典式的冲锋中去,必须以严格的纪律和大强度的训练来提升骑兵的总体素质,让他们像先辈那样作战。所以所谓的“近代骑兵淘汰古典骑兵”就是指把过去的战术又捡起来用了?那实在是太优秀了。

3.至于所谓“为了对付刺刀而捡回长矛”恐怕是异次元的事情。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为什么枪骑兵团重新被重视的原因是因为在同样的队形下枪骑兵团的杀伤力远高出使用军刀与直剑的同僚,而在对付散兵的时候,枪骑兵的效率也比同僚优秀。(散兵的“卧倒”战术可以躲避军刀与直剑,但是无法躲避枪骑兵的长矛,这一点可以看看维多利亚时代的枪骑兵训练手册)

4.近代骑兵操典里最重要的训练是“能在最适当的时机采用最适当的阵型和冲击方式”,而不是所谓“墙式一波流”。如果墙式无敌那还学什么战术,平推不就得了。

5.近代骑兵打遍古典骑兵无敌手?那请问奥土战争、俄土战争一开始近代骑兵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难道是近代骑兵没睡醒咯?骑兵+骑炮兵的组合是多此一举咯?

6.没有机枪的年代骑兵是王者?怕是连《战争艺术概论》和《骑兵论》之中近代骑兵的作用和定义都没看明白吧。前装枪时代,只要步兵训练有素战法得当,骑兵已经丧失优势了。19世纪末期,仅仅是因为后装线膛枪的出现,已经导致一部分骑兵又退化到了龙骑兵的作战方式。

7.而至于所谓“墙式冲锋杀伤力全靠冲击”这已经是扯淡了。1807年初,俄军后卫部队在霍夫阻击追击的法军,法俄两军各一个骠骑兵团排成数列齐整的横队,朝对方发起墙式冲锋。等进入对方的手枪射程后,双方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两边的军官不停喊着“前进”的口令,但士兵们都无动于衷。

1812年10月,法军在追击撤退的英军时,与对方在维拉德里戈附近遭遇。双方骑兵排成数行横队朝对方冲击,在离对方还有几米的距离时停了下来,互相对视。

而相同的场景,在半岛战争的英法骑兵交战中又出现了。

所谓的冲击呢?在哪里呢?难道不会有人不知道约米尼说过“马胸撞击”只是吓唬新人骑手的怪诞念头而已?

虽然拿战时期各国的骑兵条令都明确要求在骑兵冲击的最后阶段,必须要以最高速度前进。但在实战中,因为心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很少有骑兵能够做到。毕竟大家都是人又不是游戏NPC。影视剧中那般高速对冲与贴身对砍那只出现在梦里。而最滑稽的是,在拿战中,居然会出现前排的骑兵已经与敌军交手了,而后方的骑兵却调转马头跑掉的局面。这时候的所谓“民族性”“纪律性”呢?

怕是吹这些的人不知道那个年代抓逃兵和逃兵役的各种手段吧,只看见冒着炮火的近代军队,看不见出钱雇人代替服役这种连法国政府都承认的行为与法国乡间的政府军扫荡抓逃兵吧。

user avatar

近代骑兵是伪概念,当年北朝论坛发明的符号而已,我只听说过近代军队,单拿出一个兵种贴标签的,多少带点脑残。

因为所谓的近代骑兵是依赖于近代军队自身的战术体系和编制,以及火力配置存在的,也就是说,所谓近代骑兵本质上是为近代军队的整体服务的。

所谓近代骑兵打败传统骑兵,其实是依赖了近代军队先进的武器系统和围绕先进武器体系的战术体系的。很多战例基本都是近代军队对于传统骑兵压倒性的火力将其彻底压制后,骑兵在突然杀出去收割人头,19世纪以后的战争基本都是这样打的,传统骑兵问题在于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是缺乏高强度火力的支持,而且战术上基本都是单独作战。而所谓的近代骑兵的战术本质上是把步兵的密集队形战术用在骑兵身上了,而且,许多骑兵大部分都是装备火器的,这样就形成了对传统骑兵的绝对火力压制。如果单纯的比武力值这种斗兽,至少单兵作战能力和个人武艺,只会列成墙阵冲锋的轻型骑兵是很难打得过武艺高强的骑士的。之所以每次能打赢传统骑兵,也和骑兵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武器代差+组织度相对于传统骑兵先进,而不是骑兵本身的强度。拿破仑对于马穆鲁克骑兵和自家骑兵的对比就已经说的很明确的,如果单纯拼个人武艺,法军的骑兵不是马穆鲁克骑兵的对手,但是如果是团体作战,在配合有效的指挥,法军的骑兵才能发挥对传统骑兵的优势。这分明是解释了组织度和指挥的重要性,如果马穆鲁克骑兵也有着法军骑兵一样的指挥体系和组织水平,法军骑兵会输的很惨。

因此,提问方式应该改成为什么近代军队为什么能打败封建军队

user avatar

墙式冲锋撞击具装骑兵,本质上和具装骑兵高速撞墙是一回事。


讲真,影片没法看,几乎都是散冲。

只有《天国王朝》最后即将对撞的时候,主角和手下是墙冲。

user avatar

不考虑战法人数战场情况的话,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意大利战争中的福尔诺沃之战,就有一场同样皆为人马具甲的具装骑兵之间的对决,数量居于劣势的法兰西铁罐头们战胜了意大利的同行;而同样是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威尼斯人雇佣的巴尔干斯特卡迪奥迪(Stratioti)轻骑兵则可以“通过反复地冲锋与撤退,他们引诱敌人追赶;当追逐到追击者的编队充分瓦解之时,他们便转身扑向被孤立的铁罐头群组,并将他们切成碎片。

在十六世纪后半期的英格兰,一百名全副武装的铁罐头的维持费用顶得上五百名没有马铠的demi lancer,当时的英格兰军事家Sir Roger Williams认为500个Launtiers的军事价值是要胜过100个men at Armes:

Sir Roger Williams (who uses the name 'Launtiers' for the demi-lancers as the English called them) says that a man-at-arms commonly received five times 'as much pay as a Launtier'. He therefore went on to compare the military value of 100 men-at-arms to 500 lancers and found the lancers of more value. He says of men-at-arms:

When they do fight, lightlie [likely], it is a battle, then the Launtiers receive and give the first blowes. The first charge being well conducted, and directed, tryes the most of the fortune of a daies service, 100. men at Armes are as chargeable as 500. Launtiers, and do not the duetie, neither in fight nor guards a halfe so mani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有争论性。要回答近代骑兵能否仅凭冷兵器就“完杀”古代具装骑兵,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劣以及技术发展的关键影响。简单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近代骑兵就能“完杀”古代具装骑兵,但其胜算要大得多,尤其是当装备和战术都成熟之后。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古代具装骑兵”和“近代骑兵”这两个概念,.............
  • 回答
    铁蹄渐行渐远:近代骑兵与古典骑兵的鸿沟当战鼓擂动,尘土飞扬,骑士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这幅古典骑兵的画面,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骑兵的形态和作战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骑兵与古典骑兵之间,早已不是简单的马匹和武器升级,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战.............
  • 回答
    在近代骑兵的队形中,指挥官位置的确普遍靠前,尤其是在准备冲锋时。关于他们是否要先于身后部队接敌,答案是:不一定,但很大程度上是的,而且这种“先接敌”体现在多种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接敌”的含义。在这里,“接敌”不仅仅是第一个挥刀或中枪,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进入交战的范围,并承担相应的压力和风险。为什么.............
  • 回答
    近代骑兵为什么淘汰了长枪?这问题问得好,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整个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和社会变革大浪潮下的必然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长枪在骑兵战术中的核心优势和局限性。长枪,特别是长矛,它最牛的地方在于冲击力。一匹马跑起来,加上骑兵自身的重量和长矛的长度,那真是千钧之力。.............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
  • 回答
    在近代欧洲战场上,骑兵以其速度、冲击力和威慑力,确实有过冲垮线列步兵的辉煌战例。然而,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步枪射程和密度的提升,骑兵正面突破坚固的线列步兵阵地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即便如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战术条件下,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我们得先明确一点.............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咱得穿越回那个冷兵器时代,看看是什么让那些身披重甲、骑着烈马的骑士们,从战场上的王者宝座上跌落,而那些拿着长枪、斧头、甚至弓箭的普通士兵们,如何一步步成了新的主宰。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是技术、战术、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在推动。骑士的辉煌与阴影首先,咱们.............
  • 回答
    近代化的骑兵,即便是缺少火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能够做到“无敌于天下”。这句话并非夸张,而是基于那个时代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综合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首先,要明确“近代化骑兵”这个概念。这里的“近代化”并非指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全金属时代,而是指火.............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骑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个重要观点。你说你骑了将近300公里,没觉得有任何危险,并且认为骑车是最安全的事情。这一点我完全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骑行的路线是熟悉的,路况也相对简单,我们会非常小心谨慎,自然会觉得很安全。但“安全”这件事,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在骑.............
  • 回答
    劳动力群体的大转移,特别是“近 4 成新增外卖骑手来自工人”这一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侧面。这背后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变化以及个体职业选择的动态演变。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与机遇。现象分析:工人群体转向外卖行业的原因.............
  • 回答
    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跟你爸妈说,毕竟这笔钱对家里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关键还得让他们理解你这次旅行的意义,不光是玩,还有成长的收获。我给你捋捋,怎么把这事儿说得既实在又让他们放心。第一步:找准时机,铺垫情绪。千万别一回来就冲进客厅,跟他们噼里啪啦一顿说。得挑个他们心情好的时候,比如晚饭后,家里安安.............
  • 回答
    近代中国社会中,“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这一观点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需结合历史背景、思想演变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一、概念界定:救亡与启蒙的内涵1. 救亡:指面对国家危亡、外敌入侵、社会动荡等危机时,知识分子和民众迫切希望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尽管法国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相对完整的领土,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领土的割让和分裂,但法国的人口确实比现代德国(尤其是统一后的德国)要少。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历史进程与人口发展轨迹的差异.............
  • 回答
    近代以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的事件、人物和思潮。我们熟知的那些宏大叙事,如国家兴衰、革命爆发、工业革命的浪潮,往往是历史教科书的重点。然而,在这巨幅画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它们同样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却往往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晚清“自强运动.............
  • 回答
    近代军阀的长披风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军事和实用因素交织演化的结果。要详细了解其演变过程,我们需要追溯更早的时期,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影响。一、 披风的起源与古代军事服饰披风(Cloak)作为一种衣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保暖与御寒: 在缺乏现代供暖技.............
  • 回答
    近代历史上,法国确实尝试过同化莱茵左岸地区,但能否成功同化,答案是复杂且带有条件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总体来说,法国在不同时期对莱茵左岸的控制程度和同化努力有所不同,且收效也参差不齐。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期来分析: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1789年 1815年):深.............
  • 回答
    近代西方无产阶级之所以没有完全通过投票来“打倒”资本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以及思想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原因:1. 阶级力量的相对性与政治制度的设计: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倾向于保护私有财产和现有权力结构: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早期以.............
  • 回答
    近代西班牙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16世纪末开始,西班牙逐渐失去了其在欧洲和全球的统治地位,这种衰落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导致西班牙近代衰落的主要原因:一、 政治与治理的低效与僵化 中央集权的过度与地方分权并.............
  • 回答
    近代欧洲的君主,如果能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看到如今欧洲的疆域和政治格局,他们的感想定会是复杂、震撼、甚至可能包含着一丝荒谬和难以置信。让我们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描绘他们的可能反应:一、 疆域的巨大变化与国家边界的模糊: 失去帝国,国家林立: 最直观的冲击将是他们曾经统治或密切关注过的庞大帝国消失得无影.............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