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化的骑兵,即便没有火器也无敌于天下?

回答
近代化的骑兵,即便是缺少火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能够做到“无敌于天下”。这句话并非夸张,而是基于那个时代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综合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

首先,要明确“近代化骑兵”这个概念。这里的“近代化”并非指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全金属时代,而是指火药武器尚未完全普及且性能不占绝对优势,但冷兵器技术、马匹育种、骑手训练、装备制造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的时期。这大致可以涵盖从骑士时代晚期到火器威力真正能够压倒冷兵器骑兵的过渡阶段,例如16世纪到18世纪的一些时期。

一、 强大的冲击力与机动性:骑兵的核心优势

这是骑兵立足天下的根本。

无与伦比的冲击力: 一旦马匹和骑手协同作战,其质量(马匹的重量)加上速度(马匹奔跑的速度)所产生的动量,是任何步兵队列在短时间内都无法比拟的。想象一下,一匹全副武装的骑士,骑着一匹强壮的战马,以全速冲锋,这股力量足以撕裂最坚固的步兵方阵,将普通步兵像稻草人一样撞飞。这种物理上的压迫感和破坏力,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步兵,面对也常常会心理崩溃。
卓越的机动性: 骑兵可以在战场上快速移动,无论是迂回包抄、侧翼突击,还是追击溃兵、抢占关键地形,都比步兵要快得多。这种机动性赋予了骑兵巨大的战术灵活性,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地做出反应,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或是规避己方不利的局面。在当时的战场上,步兵往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行军,骑兵可能只需一顿饭的时间。

二、 精良的装备与战术:量变引起质变

“近代化”的关键在于这些方面的提升。

重骑兵的强化: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骑士的盔甲变得更加坚固和贴合,能够有效抵挡长矛、箭矢,甚至某些初级火器(如火绳枪的点射)的穿透。马匹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出现了马铠。重骑兵的矛,特别是长柄骑兵矛,经过改良,更加坚固且不易折断,其长度和尖锐度也足以穿透步兵的盾牌和当时的皮甲。
骑兵战术的演进:
楔形阵/纵队冲击: 传统的密集方阵容易被骑兵冲散,而近代化的骑兵开始发展更有效的冲击队形,例如楔形阵(V字形)或者多层纵队。这种队形能够将冲击力集中于一点,以巨大的压力突破敌方阵线。当第一线崩溃时,后续的骑兵可以继续推进,将缺口扩大。
“疏散冲锋”(Dispersed Charge)的出现: 尤其是在17世纪之后,一些精锐骑兵,如卡宾枪骑兵(Carabiniers)或龙骑兵(Dragoons),开始采用更疏散的队形进行冲锋。这种队形使得骑兵在冲锋过程中不易被集火(在没有火器优势的情况下,长矛和箭雨虽然有威胁,但密集冲锋更容易成为目标),同时又能保持足够的冲击力。这种战术尤其适合在面对杂乱的步兵或在地形复杂的地形作战。
武器组合的运用: 近代化骑兵并非只依赖长矛。他们通常也配备有骑兵剑(Sabre/Broadsword)、手枪(Pistol)或卡宾枪(Carbine)、以及马刀。在冲锋前,他们可以用远程武器(火枪或弓箭,如果有的话)对敌方进行骚扰或削弱。一旦进入近战,长矛依然是主要的突破武器,而一旦长矛折断或在混乱中无法使用,骑兵可以迅速切换到马刀或佩剑进行格斗。这种多武器的协同使用,大大增强了骑兵的作战效能。
马匹的改良: 经过长期的选育,军用马匹变得更加高大、强壮、耐力更好,能够承载更重的装备和骑手,并保持持续的冲锋速度。马匹的训练也更加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听从骑手的指挥,在混乱的战场上保持队形。

三、 步兵的劣势与局限

在火器威力尚未达到压倒性优势的时期,步兵在面对精锐骑兵时,存在许多天然劣势。

缺乏有效的反骑兵阵型: 虽然有方阵、长矛阵等,但一旦骑兵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冲击,步兵的密集阵型反而容易成为一个集中的目标。如果骑兵能够成功突破,步兵的短兵器在机动性和杀伤力上往往难以与骑兵匹敌。
心理素质的考验: 面对如同钢铁洪流般的骑兵冲锋,步兵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马匹巨大的身躯、蹄声如雷的震撼、骑手身上闪亮的盔甲,都足以让缺乏经验或士气不高的步兵产生恐惧。一旦阵线出现裂痕,溃散是常有的事。
火器在当时的局限性:
射速低: 早期火器(如火绳枪、燧发枪)的装填速度很慢,每分钟只能发射寥寥数发。在骑兵发起冲锋的极短时间内,步兵可能来不及完成一次有效的齐射。
精度不高: 即使是精心瞄准,早期火器的弹道也并不稳定,难以在远距离精确命中高速移动的骑兵。
可靠性差: 火器容易受潮湿、污垢等因素影响而失灵。
训练要求高: 掌握火器的操作和维护需要专门的训练,并非所有步兵都能迅速掌握。

四、 战术上的策略应用

骑兵的“无敌”也体现在其战术上的运用。

作为决战兵种: 骑兵常常被保留在战场的最关键时刻,用于实施决定性的突击,打破敌方阵线,或是追击溃敌。一旦骑兵发挥作用,往往能够一锤定音。
战场上的“橡皮筋”: 骑兵的机动性使其可以快速地在战场上调动,支援薄弱环节,或是绕袭敌方侧翼和后方。这种“橡皮筋”式的部署能力,是步兵难以做到的。
对付其他兵种: 骑兵不仅能对抗步兵,对付其他骑兵(例如通过战马的体型、冲锋的协调性以及近战格斗能力)也具有优势。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装备精良的步兵(如瑞士长矛兵)可以暂时抵挡骑兵,但这通常需要非常严格的训练和坚定的意志。

总结来说,近代化骑兵(在缺少火器绝对优势的时期)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是因为:

1. 它拥有几乎无可匹敌的冲击力, 能够以势不可挡之势撕裂敌方阵线。
2. 它具备卓越的机动性, 能够快速部署、迂回包抄、追击溃敌,拥有极高的战术灵活性。
3. 其装备和训练已经发展到冷兵器时代的顶峰, 盔甲更坚固,武器更精良,战术也更成熟。
4. 当时的步兵在面对成建制的精锐骑兵时, 普遍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5. 早期火器的局限性, 使得步兵难以在骑兵发起冲锋的瞬间形成致命的火力网。

当然,即便是“无敌”,也并非指永远不会失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地形极其不利于骑兵发挥,或者步兵拥有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训练有素的拒马拒马长矛阵,骑兵也可能遭受挫折。但是,在大多数的正面战场交锋中,近代化骑兵凭借其固有的优势,确实能够占据压倒性的地位。直到火器技术(如火枪的射速、精度、可靠性大幅提升,以及火炮的威力出现)发展到能够系统性地压制骑兵时,骑兵的“无敌”光环才逐渐消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为什么近代化的骑兵,即便没有火器也无敌于天下?

我感觉这个问题有点引导人们往“纪律”的方向回答,然而本题的条件根本就是错的:近代骑兵不但有枪械,而且也不忌讳使用它们。而被 @知乎日报 收录的高赞答案,也有诸多谬误。本回答将先指出 @郑伟凡答案中的不妥之处,然后简述近代骑兵的枪支使用。

高赞答案将线式战术的滥觞归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阿道夫(郑伟凡将他称作瑞典大公是极为不妥的,他是芬兰的大公),事实上这一点有诸多争议;而长枪兵和火枪手协同合作对抗骑兵,则绝非自三十年战争或者线式战术时代才开始:至少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就有过这样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在日后愈加精密罢了。然而,长枪-射击(pike and shot) 方阵虽然给骑兵带来了大麻烦,却没有终结他们在战场上的重要地位,更不是像某人所说的一样“可以没有骑兵,可以没有炮兵”。光是步兵的军队几乎必然会遭遇毁灭。在三十年战争的后期,骑兵在一支军队中的比例不降反升,有时候骑兵:步兵比例能达到1:1(例如威特施托克会战)乃至2:1(例如Jankow会战中哈茨菲尔德指挥的帝国军队)!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快速机动的需要,也有可能是随着步兵中火枪手比例的升高,长矛兵比例的减少,骑兵的冲击变得更有威胁性。可见在指挥官们的心中,即使进入了热兵器时代,骑兵仍然十分重要。

郑伟凡宣称两排横队是纪律性的产物,这里有一个反例:1813年战役中拿破仑命令法军将三排横队改成两派,他的军队此前经历了大规模的老兵减员,纪律性和英军比起如何我不确定,和去年的法军比起来可谓是差了。但拿破仑还是这么做了。

排成横队冲击的骑兵也不是普鲁士或者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独创,在奥尔斯塔特战后骑兵的横队冲锋也依然存在。

三十年战争中,不同种类的骑兵使用的枪械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国家的分类体系也是不尽相同的,当时也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来标准生产枪械,而从巴尔干,东欧和中欧参与战争的非正规骑兵又携带着五花八门的兵器,这使得讲述有点困难。接下来的部分,无论是数据还是战术,都只是个大概,绝不能视作绝对准确的资料。

当时的胸甲骑兵装备着轮燧手枪,射程大约是25米。理论上骑兵需要左转九十度用右手向敌军开火,以免枪声惊吓马匹,但实际上骑兵们出于各种考虑还是会径自骑马上前射击,任凭火药在马耳旁炸响。火绳枪骑兵还装备着射程更远的骑兵火绳枪,由于装备总体而言较前者轻(不是绝对的),他们会在胸甲骑兵身后列阵,有时也会上前射击并在胸甲骑兵身后重组。总体而言,骑兵们确实使用了回旋射击的战术:有时骑兵单位会集体上前,一排排轮流射击后回转;有时骑兵单位会站在略远的地方,由单排上前射击后归队;也有以列为单位进行的回旋射击。比起直接冲击,这种战术的缺点有:1.士气打击不明显 2.暴露在步兵优势火力下的骑兵可能也会遭遇损失 3.骑兵在旋转的过程中,有可能遭遇敌军骑兵的冲击而崩溃。但是,它确实能给敌军造成有效杀伤,而如果敌军动摇,骑兵们就会使用冷兵器发动冲锋。

拿破仑战争中的骑兵同样使用枪械。某些军队(例如奥地利军队)会将一部分骑兵分散开来,布置在主力前方以资掩护,当然,不同军队的骑兵散兵布置方式也是不同的。法军骑兵常常遭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喜欢在防御战中静止地向敌军齐射,然后被击溃。然而正如纳夫齐格质疑的一样:如果这种战术是鸡肋,为何法军多年频繁地使用它?事实上这种战术在1815年也有成功的案例。米歇尔 奈伊元帅在其著作《军事研究》中也很细心地介绍了骑兵枪械的推弹杆。

user avatar

其他回答提到了骑兵在马上使用火器的案例。这里补充一个拿战期间骑兵下马用火枪迎击,随后上马冲锋还击的战例。

例子的主角是黑森轻骑兵团,该团最著名的经历恐怕是在别列津纳河会战中与巴登骠骑兵一道向俄军发动“死亡冲锋”。

征俄战役后,黑森轻骑兵团仓促重建,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1813年春季战役,并在春季战役末尾随乌迪诺元帅参与了1813年6月法军第一次攻击柏林的战役。然而重建的黑森骑兵战斗力已不如从前,在6月初的卢考会战中被普鲁士骑兵一路狂追至己方阵地,随后被法军一个步兵营方阵围起来,上演了难得一见的步兵用方阵保护骑兵的场景。

8月中旬战事重启后,黑森骑兵团隶属于乌迪诺元帅的柏林军团,准备执行拿破仑计划中的夺取柏林行动。然而全面战斗还没打响,黑森骑兵就在8月16日遭到联军正规骑兵和哥萨克的偷袭,造成13人伤亡62人被俘。(联军在1813年多次使用正规骑兵加非正规骑兵(或后备军骑兵)的组合套路偷袭法军,经常能够得手。)

乌迪诺元帅在8月23日的大贝伦会战失败后,全军朝着维滕贝格撤退。9月1日,法军抵达察纳(Zahna),冯·博伊内堡上尉和格洛克中尉(这两人都参加过别列津纳河的死亡冲锋)等人指挥一个半中队,监视一条溪流上的几处浅滩和两座桥梁。9月2日破晓时分,俄军哥萨克、龙骑兵在火炮的支援下突袭黑森骑兵的前哨阵地。格洛克中尉靠出色的临阵指挥挽救了危局:

格洛克中尉表现尤其出色,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卫他负责的这段隘路,他命令手下大部分骑兵下马,徒步维持着精准的卡宾枪火力对抗敌军。等到骑兵们必须在优势兵力的敌军面前撤退时他们再次上马,就在此时一名骑兵告诉格洛克说,还有步行的一人落在后面已落入哥萨克之手。格洛克中尉立刻率领整个骑兵排调头发动进攻,救回了留在后方落入成堆敌军中的那个骑兵,把他架在两名轻骑兵的马中间带了回来。经过2小时的交战后,轻骑兵团其余增援赶到,成功击退了敌军进攻。

冯·博伊内堡上尉和格洛克中尉凭借此次战功都获得了荣誉军团勋章。但黑森轻骑兵团的好运没有持续太久,两天后奈伊元帅接替乌迪诺元帅第三次进攻柏林,在9月6日的登纳维茨会战中,黑森轻骑兵先是在敌军炮火下损失惨重(团长慕兴根上校被一颗实心弹打飞了脑袋),随后在联军骑兵的大反攻期间被俄军龙骑兵彻底打垮,战后仅收拢了200人。

user avatar

首先,几乎不存在没有火器的近代骑兵。其次,题主提到了如下问题:

拿破仑说过,1个马木留克骑兵可以战胜3个法国骑兵,100个能打平手,1000个法国骑兵则能战胜1000个马木留克骑兵。其中战术关键在哪里?

战术关键其实就在拿破仑写的下一段:

在对付马穆鲁克的时候,骑兵将领缪拉、拉萨尔、勒克莱尔将部队列成三条战线,并留有一支预备队:当[马穆鲁克]开始包抄第一条战线时,第二线就要朝前推进,各个中队向左右两侧展开成横队投入战斗。马穆鲁克此时会停下来并企图包抄第二线,但第三线随即延伸[到第二线两侧]并发起冲击,[马穆鲁克]挡不住这种打击,于是被驱散了。[1]

读者显然可以从中看出将骑兵梯次配置以及保留预备队的重要性。不过,拿破仑其实还隐藏了一个同样重要的关键信息,那就是火器。

由于法军和马穆鲁克的大规模交战很少,因此很容易查出他这番话讲的其实是1798年8月11日(共和六年热月24日)勒克莱尔麾下大约300名骑兵(150名轻骑兵、150名龙骑兵)与易卜拉欣贝伊的马穆鲁克后卫部队交手。

拉容基耶在《远征埃及:1798-1801年》里详述了交战过程,皮卡尔的《革命与帝国战争中的骑兵》也有补充:

法军第一线的150名轻骑兵(拉萨尔是其中的猎骑兵指挥官)冲向马穆鲁克后卫,马穆鲁克散开并包抄法军,双方展开疯狂砍杀,法军局势不利,战后统计轻骑兵共有13人当场战死、13人重伤死亡,25人伤情较轻,可以说团灭就是个时间问题。

此时,勒克莱尔动用第二线的龙骑兵(缪拉也在里头)向翼侧展开(有人认为勒克莱尔这是深谋远虑,也有人认为单纯是龙骑兵跑得慢,刚赶到战场),举起步枪(龙骑兵虽然已经是骑兵,但他们的枪支还叫步枪)在马上列队齐射,然后挥剑冲击,这才将轻骑兵救出……接下来,眼看法军步兵也快到战场,马穆鲁克后卫就干脆利落地扔下一部分辎重跑路了。

第一帝国时期,法国骑兵之所以多次站定齐射后冲击敌军或用原地齐射阻挡对方骑兵冲击,实际上就是源于和马穆鲁克、贝都因人等东方骑兵战斗时积累的经验。毕竟,至少从这场典型的法军骑兵vs马穆鲁克来看,火器可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

——————我是无耻广告的分隔线——————

欢迎大家关注本人公众号“奥斯特利茨的旭日”

参考

  1. ^ Napoléon, «Dix-huit notes sur l'ouvrage intitulé: Considérations sur l'art de la guerre.» //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Ier. Paris, 1869, t. 31, p. 387.
  2. ^ Picard, L., La cavalerie dans les 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et de l'empire. Saumur, 1895, t. 1, p. 140, 147-150; La Jonquière, C. de, L'expédition d'Égypte, 1798-1801. Paris, t. 2, p. 373-377.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相比于近代科技,特别是火药武器对步兵战术的巨大改变,科技对于同样伴随人类战争史的骑兵来说改变则小得多。真正能让骑兵在近代复兴,必须归功于——科学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


骑兵的挑战

从三十年战争开始,瑞典大公古斯塔夫将火枪兵和长矛兵以大概3:2的比例混合成步兵方阵,是为线式步兵战术的滥觞(当然还有后来的腓特烈大帝)。加上6排左右的大纵深,在火炮尚未兴起的时候骑兵面对着就是一堵堵人墙,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绝对主力的骑兵此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名普通的农民使用火枪,在大枪阵的保护下便可击杀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士,这样的形式打破了骑兵和步兵之间的平衡。欧洲各国都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大批的步兵成为了军队的绝对主力,可以没有骑兵,可以没有炮兵,但是一定不能没有步兵。步兵团的扩大也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例如法国,从路易十三前到路易十四参加三十年战争,法军从几万人扩展到几十万人。


古斯塔夫方阵


骑兵的改变

骑兵的兴衰离不开步兵的发展。插闩式刺刀的出现使得骑兵大克星长枪兵彻底被淘汰出历史舞台,此时步兵只有两种——来福枪兵和燧发枪兵。而且随着死板的线式步兵战术发展,对战双方为了发挥出最大火力将步兵阵型的纵深越改越小,英国红衣军就经常采用双横队的整形以展开较宽的正面。但是这种做法也是很危险的,薄弱的正面很容易被骑兵和步兵纵队突击破口,所以也只有纪律严明英军敢这么做。为了对付骑兵的集团突击,步兵又不得不回到以前的方式——结成大型方阵。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法军就是依靠这种大阵让马穆鲁克完全没有机会。但同样,结成大阵的步兵很容易被远程火力密集杀伤。这样,近代的三个兵种——骑兵,步兵,炮兵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金字塔之战,法军结成一个个方阵应对马穆鲁克骑兵的攻击

另外,火枪的兴起也使得骑士阶级一落千丈,骑兵队伍中加入了许多中产阶级。骑兵个人不再有那么强的高超武艺。所以骑兵也势必要放弃中世纪以来那种单挑式的打法,改成了密集式的大规模突击。依靠阵型弥补个人能力上的缺陷,这就是新式骑兵的雏形。这样密集的冲锋对骑兵纪律的要求就相当严格,著名的克伦威尔“铁军”就是这样的新式骑兵,在突击时骑兵排成一字横队,像一堵墙一样压向对手,阵型紧密几乎不会分散。正是这样的军队几乎扭转了议会军对国王军的战争局势。


英国内战时期的骑兵,可以看出还保留着胸甲和头盔。这类骑兵是中世纪骑兵和近代骑兵之间的过度




骑兵的复兴


英国新式骑兵的出现令欧洲大陆上的各国眼前一亮,纷纷效仿组建科学训练和严格纪律的骑兵部队。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骑兵和拿破仑的法国骑兵。


腓特烈大帝把普鲁士骑兵训练成同普鲁士步兵一般有着严格纪律的部队,连属于轻骑兵类型的“骠骑兵”都能排成横队冲锋,可见训练和纪律有多么的严格。不过普鲁士骑兵的战术略显死板,在耶拿-奥古斯塔特战役中,大批的普鲁士对着达武率领的法军猛攻,损失惨重。这次战役的失败也使得普鲁士认识到腓特烈大帝那种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


当然说道近代骑兵的复兴,是一定要提及法国的。法国作为西欧骑兵传统最悠久国家,骑兵仍然有着至高的地位。骑兵也大多有贵族组成。法国大geming后大批贵族外逃,法军各部队军官也流失很大。就连拿破仑自己所在的炮兵军官班,30个人也跑到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两个人。骑兵损失更是惨重,几乎没有几只像样的骑兵部队。虽然在geming的召唤下组建了大批军队,但是法国还是召回了不少流亡在外的贵族回到骑兵队伍中。同时也从底层官兵中训练骑兵,在拿破仑时期有非常多从骑兵晋升的军官。加上拿破仑的悉心建设,法军又一次成为了欧洲第一骑兵强国,在拿破仑“大军团”里甚至还有骑兵组成的独立“骑兵师”,堪称法军骑兵的巅峰。



法国近卫掷弹骑兵

“两个马木鲁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鲁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鲁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鲁克兵。”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在讲法国骑兵的总体纪律战胜了马穆鲁克骑兵的个人勇武,越是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就越重要,越是大规模的作战,集体纪律就越居主导性。有意思的是,拿破仑后来还从埃及招募了一些马穆鲁克骑兵加入法军中,在奥茨特里茨战役中参战。


纪律严明弥补了个人素质的缺失,但是个人素质不高也导致了法军骑兵过于依赖集团冲锋,虽然有时这样的冲锋带来奇效。在埃劳战役中,法军先头奥热罗大败,法军阵线危在旦夕。此时缪拉集结了法军战场上所有骑兵将近1万人,排成骑兵大方阵排山倒海一般扑向俄军。俄军一溃而散,但是又很快集结起来包围法军骑兵,法军骑兵又冲锋,俄军又散,散了又集结。就这样在冲——散——围的循环中,法军还是站到了最后。虽然骑兵付出了很大代价,但还是逆转了一场必败无疑的战斗。


在滑铁卢战役中,同缪拉一样狂热的内伊元帅同样带领着法军骑兵对英军也展开了大规模冲锋,但等待他们的是英军一个个整齐的方阵。这次悲壮的冲锋也意味着拿破仑的法军已经走到了尽头。



滑铁卢,法军骑兵对英军方阵


总而言之,近代骑兵的复兴主要靠的不是武器和装甲,而是纪律和训练的结果。科学的训练使欧洲骑兵达到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地步,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骑兵则是依然依靠习惯和直觉来作战,骑兵之间的差距也反映出近代军队和传统军队的核心区别就是“纪律、战术和训练”。在八里桥战役中,清军骑兵在英法骑兵面前败下阵来,无论如何骚扰,偷袭,突击,迂回,英法骑兵依旧是摆着密集阵型冲锋。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是认为西方列强就是靠着火器征服了世界,其实不然。世界各地传统的骑兵部队在遇到这些欧洲的职业部队时,往往被整齐的突击一击而溃,连步兵拼刺刀也是如此。可见,不仅是骑兵,纪律和训练也是近代军队的强大武器。当然,骑兵兴起也要归功于步兵武器不给力,自动武器如机枪等出现以后,骑兵就被战争所淘汰了。但是威武雄壮的骑兵冲锋仍然是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武器+训练+纪律使得一个士兵的训练成本大大降低,战争不再是贵族们垄断的活动。伴随着近代军队职业化的是参与战争人数的急剧增长。最终,没有人能够在战争中幸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代化的骑兵,即便是缺少火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能够做到“无敌于天下”。这句话并非夸张,而是基于那个时代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综合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首先,要明确“近代化骑兵”这个概念。这里的“近代化”并非指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全金属时代,而是指火.............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骑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个重要观点。你说你骑了将近300公里,没觉得有任何危险,并且认为骑车是最安全的事情。这一点我完全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骑行的路线是熟悉的,路况也相对简单,我们会非常小心谨慎,自然会觉得很安全。但“安全”这件事,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在骑.............
  • 回答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形成鲜明对比,其深层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机遇的垂青,也有内部制度的差异,更有决策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简单地说,明治维新是日本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全面的国家转型,而中国晚清的近代化则步履维艰,屡屡受挫。一、 变革的内在驱动力与外部环境:日本: 被逼到.............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以来大众文化叙事的一个核心现象。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么多描绘未来社会的电影、小说,无论多么天马行空,骨子里都常常构建在一个“私有制”的基石之上?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有创作本身的逻辑,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秩序和激励的理解。首先,得从“.............
  • 回答
    法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浪潮确实比许多其他欧洲大国更为频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中去审视。首先,法国革命思想的深厚根基是其频繁革命的土壤。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顶峰,伏尔泰、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
  • 回答
    “鸦片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烈的历史气息,仿佛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像是古老帝国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下一下地,将中国从那个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王朝切割开来,扔进了全新的、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近代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冲突,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近代英国军队之所以青睐“排队枪毙”这一战术,并非一时兴起或者盲目模仿,而是当时历史、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一种相对高效且可行的作战模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 火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队枪毙”的核心在于步枪的射击效率和纪律性。在火绳枪、燧发枪逐渐取代火门枪、火绳枪的.............
  • 回答
    中国近代和平改良的道路和方法之所以屡试屡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问题。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根深蒂固的专制体制与顽固保守的统治集团 皇权至上,缺乏制度.............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近代.............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瑞典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起伏的旅程,它曾一度翱翔于欧洲大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最终未能跻身于近代世界列强的行列。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和资源上的局限,也有战略选择上的失误,更有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瑞典的辉煌时期——那段.............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我一直对近代史中的一些人物颇为着迷,但如果非要选一位,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是他?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简单地因为他是“国父”,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理想主义、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他那份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不懈探索。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赞美,而是源于我对他的生平事.............
  • 回答
    民族主义的强大战斗力以及近代国家以民族主义作为团结意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历史和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民族主义的本质、它如何激发情感、它与国家构建的关系以及其历史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民族主义战斗力为何强大?民族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能够触及并激发人类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