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近代互联网的时代,怯弱不会被怜悯,反而会被群起而攻?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能够捕捉对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更容易产生共情。一个犹豫不决、表达不清的人,即便被批评,也可能因为这种直接的身体接触而收敛攻击性。然而,在网络上,我们隔着屏幕,彼此只是文字、头像或者虚拟身份。这种疏离感极大地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当一个人表现出怯懦,比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关键时刻退缩、选择沉默,这种行为在匿名环境里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自我保护”,而非真诚的犹豫或恐惧。而一旦这种“自我保护”被视为对集体利益的漠视,或者对某种共识的背离,人们就更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尖锐的语言进行审判。

其次,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聚合,也强化了群体效应。在网络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观点或事件,可以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放大。当怯弱者的行为被贴上负面标签后,很容易被其他同样持有这种负面情绪的人“转发”和“点赞”,形成一种“意见洪流”。这种聚合效应使得少数的批评声音能够迅速膨胀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更进一步说,许多网络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当一个人的怯懦行为不符合这些规范时,他就会成为被“清理”的目标,以维护群体的“纯洁性”和“认同感”。这有点像一种社会性的“免疫反应”,将“不合群”的个体排斥在外。

再者,“勇敢”和“坚持”在网络叙事中往往被过度美化和符号化。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赞颂那些敢于发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人的故事。这些“勇者”的形象被反复强调,似乎成了网络时代推崇的理想人格。与之相对,怯弱者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反面教材。这种叙事上的极端化,使得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很容易将怯懦视为一种不可原谅的缺陷,而非一种可能源于多种原因的个人特质。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期望他人能够“站队”,能够“发声”,而怯懦者的沉默或退缩,会被解读为对这些议题的“不重视”或“逃避”,从而激起其他人的不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投射性认同”和“替代性宣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空间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们可以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愤怒、不满或挫败感,投射到那些“被攻击者”身上。当一个人在现实中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或者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不够勇敢时,他可能会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网络上怯懦者的攻击,通过贬低和羞辱对方,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和力量感。这种攻击行为,与其说是针对怯懦本身,不如说是他们自身心理需求的体现。

此外,商业化和流量驱动的互联网生态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现象。许多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依靠争议和冲突来吸引眼球和流量。怯懦者的行为,如果足够“戏剧化”或“有争议”,很容易成为被消费的素材。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使得对怯懦的批判性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因为它们能带来更多的互动和关注。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后真相时代下信息辨别的困难和道德判断的模糊。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也很难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二元对立和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就容易占据上风。怯懦者因为其行为难以被快速、清晰地定义,或者其行为背后的复杂性不为大众所理解,就更容易被简单地归入“错误”的一类,并遭到集体的唾弃。

总而言之,近代互联网时代对怯懦的普遍性攻击,是技术特性、群体心理、叙事建构、经济逻辑和信息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网络空间在放大个体声音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压力,并为非理性的群体情绪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出口。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但却是当下互联网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糊涂了吧。。。

明星在互联网声音太大,而不是太小。他们是哪门子的弱小?

人都是平等的。

一般人和明星也就是职业不同而已。

这些明星并不是什么人特别好,或者道德特别高尚。你要听他们的干什么啊。

而明星的光环来自编剧的故事,化妆师的化妆,导演的指导。根本和他们本人关系不大。他们很多时候就是出了一张脸而已。

而且他们的钱,大部分来自广告吧?

广告的性质就是广告商出钱,让他们为产品说话而已。这些人帮这些产品说话,出了问题他们也不负责啊。而且你以为他们收广告费之前会了解一下产品,不好的就不肯为他们打广告嘛?

你做梦吧?明星里的大部分人都只想自己的。老百姓出了什么问题,他们也不会为老百姓说话啊。

媒体是公共资源,这些人是莫名其妙的占了公众资源还不做好事,凭什么要让他们多出声啊?这些人本来就应该少说的。

至于你说的话,根本就是我弱我有理的思维,这是错的,谁有道理谁有理。有些人就是不应该出声。不能是非不分。

至于吵架,你看感情的话就觉得是吵架,讲逻辑的就是辩论。只要不人身攻击。不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本来就应该让人讲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声波和电信号打交道开始讲。你想啊,手机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本质上就是两边把咱们说话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网络传输,然后再由对方的手机把电信号再变回声音。这个过程里,声音和电信号是互相转化的。当两部手机靠得太近,尤其是手机的听筒(就是你耳朵贴着的那块儿)和麦克风(就是你对着说话的那.............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古代“又弱又小”,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也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的标签。确实,与当时的一些强盛帝国相比,比如蒙古金帐汗国、奥斯曼帝国,甚至后来的西欧主要国家,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显得相对落后。但要说它“突然变强”,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我们先.............
  • 回答
    意大利南部,这片曾经孕育出辉煌文明的土地,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唏嘘的衰退期。如果要探究其“一蹶不振”的原因,那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它。历史的沉重包袱:分裂与外来统治的遗毒首先,意大利.............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民族情感深处的一个敏感点,也是近代以来一段复杂历史的折射。为什么同样是西方文化符号,西装被我们拥抱,而和服却一度被视为“不爱国”的象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好恶可以解释。西装:实用主义与现代化象征的胜利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装在进入中国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装甲列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受铁路限制太大了,怎么能在近代还发展起来?” 感觉像是把坦克搬到了轨道上,脱离了铁路就成了废铁。但事实并非如此,装甲列车在近代(主要指一战和二战前后这段时期)之所以能大力发展,恰恰是因为它在那个特定时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其独特.............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火药武器的演进上,我们却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等等多方面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对火药的早期探索和应用。从炼丹术士.............
  • 回答
    在近代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系列冲突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屡次在海上以及欧洲本土争夺西班牙的霸权,但对西班牙位于美洲的两个核心殖民地——新西班牙总督区(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区——的直接、大规模军事攻击,相对而言,频率较低,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
  • 回答
    近代满族人才辈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清朝的统治政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满族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满族自建立清朝以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许多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在入.............
  • 回答
    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之所以在租界里费劲建设,即使租借最终是要归还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驱动、战略考量、殖民心态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帝国主义在租界建设的根本原因:攫取利益和巩固特权尽管知道租界有归还的可能,但帝国主义者在租界的建设投入巨大,其核心目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