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近代,为什么帝国主义费劲在租界建设,可是租借不是还要还么?

回答
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之所以在租界里费劲建设,即使租借最终是要归还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驱动、战略考量、殖民心态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帝国主义在租界建设的根本原因:攫取利益和巩固特权

尽管知道租界有归还的可能,但帝国主义者在租界的建设投入巨大,其核心目的是在租界内建立一个与中国法律和行政管理相隔离的“国中之国”,从而最有效地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利益最大化:
倾销商品和原料掠夺: 租界是帝国主义商品倾销的理想市场和原材料的搜集地。通过在租界建立办事处、商行、仓库、码头等设施,他们可以绕过中国政府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尽管后期也参与了关税的制定),更自由地进行贸易活动。
投资和金融中心: 租界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和投资中心。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纷纷设立,为帝国主义资本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并从中国人民的财富中获取高额利润。
工业化和产业链控制: 在一些租界,帝国主义者还建立工厂和工场,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纳入其全球产业链中。他们希望通过控制这些生产基地来压制和取代中国本土的民族工业。
交通和物流枢纽: 港口、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他们的商品运输、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政治和军事控制:
建立势力范围和军事基地: 租界不仅仅是经济中心,更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跳板。他们通过在租界设立领事馆、武装力量(如巡捕房、陆战队)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在必要时进行军事干预。
提供政治庇护和情报收集: 租界成为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进行政治活动和情报收集的基地,为他们了解中国局势、操纵政治局势提供了便利。
规避中国法律和行政管辖: 租界内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是其最重要的特权之一。他们可以在租界内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法律体系进行审判和管理,这极大地保护了其在华的商业和个人利益免受中国法律的制约。

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
传播西方文明和价值观: 帝国主义者在租界建立学校、教堂、报刊等机构,旨在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以期驯化和同化中国民众,为殖民统治打下思想基础。
培养亲西方人才: 租界内的学校也培养了大量的亲西方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便利。

二、 帝国主义者为何不顾租界可能归还而大力建设?

这背后涉及到了他们的短期利益驱动、风险评估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

短期利益最大化是当务之急:
“时不我待”的心态: 在列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谁能更快地在租界建立起完善的设施,谁就能更早地抢占市场、获取资源、巩固地盘。他们并不相信中国能迅速强大到足以收回租界,所以更注重眼前利益的攫取。
既得利益的惯性: 一旦在租界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金融体系和生活社区,即使未来面临归还的可能,他们也能通过其他方式继续维持在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并从中获利。

对中国国力的低估和误判:
“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实力羸弱,无法有效抵御外来侵略。帝国主义者普遍认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挑战他们在中国建立的特权。
“东方病夫”的刻板印象: 这种负面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中国反抗能力的预期。他们认为即使中国拥有收回租界的决心,也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手段。

风险对冲和多重布局:
“分散投资”的策略: 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各地都建立了势力范围,租界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某个租界被收回,他们在其他地方的利益仍然可以得到保障。
保险和保障机制: 帝国主义国家在国际法和外交层面都为自己的在华利益设置了多重保障,例如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巩固租界的合法性(在他们看来),以及通过军事威胁来威慑中国政府。

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事实确立”:
巩固“既成事实”: 在租界内进行的任何大规模建设,如建立城市规划、建筑、基础设施等,都是在确立帝国主义者对该区域的实际控制和影响。这种“既成事实”会增加中国未来收回租界的难度,也增加了帝国主义者在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吸引投资和人口: 一个繁荣发展的租界,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和人口涌入,进一步巩固其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他们而言)。

“利益均沾”原则的现实体现:
争夺地盘的竞争: 在一些国际租界(如上海公共租界),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建设本身也是各国之间竞争和争夺地盘的表现,谁能建立更优越的设施,就能吸引更多的侨民和商业机会。

三、 租界最终会被归还,但建设的价值何在?

尽管如此,租界的建设并非毫无意义,其产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即使在归还后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遗产: 租界内的许多基础设施,如道路、港口、建筑、银行体系等,在归还后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资产。上海等城市的城市格局和一些历史建筑至今仍保留着租界的痕迹,证明了其经济活动的遗留。
制度和管理经验: 租界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借鉴(尽管很多是负面经验)。例如,城市规划、公共卫生、警察制度等方面的某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中国政府吸收和改造。
技术和人才积累: 租界吸引了大量外国技术和人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的本土人才,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
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租界的横行霸道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反而成为了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强大动力。租界的开放和交流,也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总结来说,帝国主义者在中国近代不计成本地在租界建设,虽然知道租借最终可能归还,但其核心逻辑在于:

1. 最大化短期经济和政治利益: 抓住中国虚弱的机会,迅速攫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权。
2. 低估中国反抗能力: 对中国国力的发展和民众的觉醒存在严重的误判。
3. 构建“既成事实”: 通过建设来巩固其在华的实际控制和影响力,增加未来谈判的筹码。
4. 保险和对冲: 分散风险,通过多重布局来保障其在华整体利益。

这种建设行为,既是帝国主义者贪婪和侵略性的体现,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实现全球战略中所采取的一种务实(尽管是霸权主义的务实)的手段。租界的最终归还,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但也无法抹去其在城市发展和中国近代史中所留下的复杂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看官方资料:

中英两国政府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情况
一八九八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撒切尔夫人则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此后的半年里,由于英方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不变,双方的磋商没有进展。

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七轮会谈起,谈判纳入了以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为基础进行讨论的轨道……英方一再要求中方承诺不在香港驻军,企图限制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要求在香港派驻性质不同于其他国家驻港总领事的"英国专员"代表机构,试图将未来香港特区变成一个英联邦成员或准成员;英方还提出持有香港身份证的海外官员可以担任"公务员系统中直至最高层官员",并要中方承诺在一九九七年后原封不动地继承香港政府的结构以及过渡时期英方可能作出的改变,等等。

看到没有,朝鲜战争结束了30年,中国爆原子弹过去近20年,中国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已经全程试射,英国一开口还是要香港主权,退一步也要常驻英国专员,一点也没想过履行租约的问题。要是我大清或是中华民国在位,甭说永久割让的香港,这明文规定租99年的新界难道就能还给你?

别以为“租界”有个“租”字就真是公平交易了。当年让出去,无非是“你强我弱”四个字;现在我不仅收回租界,连割让地也要一起拿回来,最能讲得通的道理就是“我强你弱”。所以,问帝国主义为啥在租界投资,就像问日本人当初为啥要在东北修铁路一样,当然是租下来就没想着还。这里帝国主义没想错,在租界投资的财团也没做错,错在殖民者没料到新中国的发展速度。

真要按章办事的话,1997年之前,九龙城寨还应该有中国驻军呢

时代不同了,风水轮流转,中国也出去租港口了。当然,强夺恶讨、以租代买、长租99年……那都是帝国主义干的事情,咱租98年……

招商局集团16亿美元租赁全球最大煤炭出口港纽卡斯尔港98年

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港已作价17.5亿澳元(约合16.2亿美元)被租给中国和澳大利亚本地买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周三宣布,在收到五份投标之后,已经决定将纽卡斯尔港(Newcastle Port)出租给一家财团,出租时限为98年。

相关问答:

如何说服香港人支持中央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 马前卒的回答

在中国曾经有哪些可谓激励一代人的事件?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用事实反驳「没有大陆的支持,港台就得破产饿死」的言论?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这么想想,租界简直是开创BOT之先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之所以在租界里费劲建设,即使租借最终是要归还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驱动、战略考量、殖民心态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帝国主义在租界建设的根本原因:攫取利益和巩固特权尽管知道租界有归还的可能,但帝国主义者在租界的建设投入巨大,其核心目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民族困境与思想断裂:中国近代为何未诞生如尼采般的思想巨匠?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中国近代史最核心的困境,也关乎哲学土壤的生成与断裂。简单地说,中国近代未能涌现出如尼采那样,能以振聋发聩之声重塑西方精神面貌的哲学家,并非因为中国民族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 回答
    要理解近代中国百姓为何在接受基督教与佛教上表现出差异,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中国社会长期的文化土壤、宗教观念以及基督教传入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这并非简单的“接受”或“不接受”,而是一个复杂互动、观念碰撞与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我们得从佛教在中国扎根的深厚历史说起。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 回答
    中国近代和平改良的道路和方法之所以屡试屡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问题。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根深蒂固的专制体制与顽固保守的统治集团 皇权至上,缺乏制度.............
  • 回答
    近代中国湖湘地区政治人才辈出,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这一独特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馈赠”:从被压迫到崛起,孕育变革动力 长期的边陲地位与文化融合: 湖南(古称“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也是历史学家们反复探讨的议题。与其说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爱”抛弃传统而接纳西方,不如说他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或主动地进行了一场关于“何去何从”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绝非简单的“爱”或“不爱”可以概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发展中一个关键的侧面。洪帮、青帮这类传统帮会,在当时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员遍布各个阶层,甚至渗透到官场和军队。然而,它们最终未能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近代政党”,以及洪帮、青帮这类帮会的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的疑问。认为《周易》“神”,甚至期望它能解决国家命运这样的宏大问题,这本身可能就带着一种误解。《周易》的“灵”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不是说《周易》“失灵”了。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中国近代风起云涌,大小战事层出不穷,似乎武器应该随处可见,但如今走在街头巷尾,却鲜有人能轻易发现民间藏匿的武器。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进程、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武器的“收缴”近代中国,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到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
  • 回答
    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也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视角。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入手:革命的目标、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从革命的目标来看,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反封建、求民主”。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
  • 回答
    近代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古老国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确实呈现出一种“任何西方军队都无法真正征服”的复杂图景。这并非说中国在军事上能与西方列强正面抗衡,而是说,从国家整体的生存、文化延续以及最终的民族复兴来看,西方军事力量始终未能实现其殖民者所期望的彻底征服。要理解这一.............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把中国近代落后原因归咎于儒家,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相当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得掰开揉碎了聊,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归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某些观察和解读之上。只不过,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单一的责怪要丰富得多,儒家文化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咱们先得明白一个基本点:近代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
  • 回答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列强的侵略无疑是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切苦难和动荡的根源,犹如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摧毁了旧有的社会结构,播下了无数动荡的种子。说它是“一切灾难和祸根的总根源”,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那段屈辱历史深刻的洞察。一、 政治上的主权沦丧与国家分裂的开端列强的侵略,最直接、最根本的破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近代印度和中国之间“过不去”的说法,其实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复杂的互动和矛盾。要深入理解,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脉络。历史的渊源:并不总是“过不去”首先,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近代并非印度和中国关系史上唯一的阶段,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对。事实上,在更早的时期,两国之间有过相对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