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医在近代没有像西医一样的发展,却还是大多依靠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古籍药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突破,到抗生素、疫苗、手术器械、影像学等技术的革新,再到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系统性的、革命性的。

相比之下,中医在近现代,虽然也有很多学者在继承和研究,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稳”胜过“闯”。许多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和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痕迹,甚至很多医生依然奉古籍经典为圭臬。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根本差异:

中医: 中医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基于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哲学思辨和哲学模型。它更像是一种“系统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理论体系很难直接用现代科学的还原论方法来“解剖”和验证。比如,中医讲“肝主疏泄”,西医找到了肝脏的生化功能、解剖结构,但“疏泄”这种功能性的描述,用现代语言很难完全对应。
西医: 西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革命后的科学方法论。它追求的是还原、量化、可重复。从细胞到分子,从基因到蛋白质,西医试图把疾病和人体功能分解到最小的单位,然后逐个击破。这种方法论非常适合开发特效药、发明精确的诊疗仪器。

2. 证据生成方式的不同:

中医: 中医的“证据”主要来自临床观察、病例总结、经验传承。古籍,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等,就是这些经验的高度浓缩。这些经典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在当时的实践中被证明有效。当一个医家使用某个古方治好了某个病,他会记录下来,传给徒弟,一代代积累。
西医: 现代西医的“证据”则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流程,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一个新药或新疗法的出现,需要经过动物实验、人体早期试验、多中心大规模RCT,然后才能被批准上市。这个过程漫长、昂贵,但要求极高,并且结果具有普遍性(当然也有个体差异)。

3. 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中医: 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化”或“科学化”,是近现代中医面临的巨大挑战。
理论的解释: 如何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中医的“气”、“阴阳”、“经络”?很多尝试,比如将“气”解释为生物电信号,将“经络”解释为淋巴管或神经束,总觉得难以完全涵盖其本意,甚至有些牵强。
药方的标准化: 中药方剂组成复杂,几味甚至十几味药配伍使用,讲究君臣佐使,药效协同。这和西医靶向单一分子、作用明确的药物非常不同。如何验证一个复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怎么确定最佳剂量?怎么排除无效成分?这些都是难题。
临床试验的困难: 要让中医的疗法通过RCT,难度也很大。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每个病人情况不同,用药也不同,很难找到足够多的“相同”的病人进行分组。其次,很多中医治疗(如推拿、针灸)存在操作的主观性,难以完全标准化。
认识论的冲突: 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还原论和疾病中心论,在根本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直接套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改造”中医,效果不一定好,甚至可能丢失中医的精髓。

4. 社会和政策因素:

西学东渐的影响: 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亡,大量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涌入。在追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西医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更容易被接受和引进。国家也大力发展西医教育和医疗体系。
中医的地位: 一度时期,中医被贴上“落后”、“迷信”的标签,在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上,自然不如西医。很多老中医的技艺和经验,也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
产业化和标准化: 西药的生产是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这使得大规模生产和普及成为可能。中药的产业化在早期也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药材质量的稳定、炮制的规范化、制剂的现代化等。

5. 古籍药方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说中医“没有发展”也不准确。只是它的发展模式不同。
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几千年的古籍,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医的经典,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补充、阐释的结果。后世医家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会根据临床经验对理论进行修正,对方剂进行加减,对治法进行调整。
“不变”中的“变”: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体质、病症、所处环境等进行个体化治疗。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个古方,在不同的医家手中,针对不同的病人,也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加减。这种“不变”的经典理论指导下“万变”的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特点。
现代研究的介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作用机制,并进行规范化的临床试验。一些中药,如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治疗疟疾),以及一些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总的来说, 中医之所以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爆发式地“发展”,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证据生成方式,与现代科学范式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历史和社会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停滞不前。它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对经典理论的深入挖掘、在继承中的辨证发挥,以及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解释其疗效。很多古籍药方之所以还能流传并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检验,蕴含了丰富的经验智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而是要理解不同医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选择成为一门骗术。


我们现在说起中医的脏腑,都说他是虚拟的功能集合。但是至少在清代王清任时代中医的五脏还是指的实体的器官。内经,难经都有对脏腑器官的质地,重量,位置,形状的描述。直到近代,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发现中医对脏腑和生理的描述完全是错误的,余云釉写了一本书《灵素商兑》总结了中医所犯的这些错误。然后一个半路出家的郎中,在没有任何实验和观察的情况下提出来一套全新的中医生理学理论,对以往的中医典籍进行了主观曲解,宣称中医之五脏非实体的诡辩。整个中医界同样在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情况下接纳了这套理论。

这套新理论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解决任何已有的问题,唯一的作用是规避了现代解剖学的质疑。

类似的还有经络,找了四十多年没找到经络,经络非实体的观点在中医内部也开始占据主流。你当初找经络的时候可是把经络当成实体来研究的,也没听见中医有什么反对的声音。中医几千年来没人知道经络不是实体,总以为诊脉可以摸到,银针可以刺到。突然就因为这几十年的实验所有的中医都开了窍,突然悟道,原来前人人对经络的描述都是别有深意。可笑。


诡辩的目的在于骗,因为除了中医那套神乎其神的理论。你没有任何理由去看中医吃中药。中医基本上是完全无效的。为了继续买杂草讨生活,中医选择了成为一门骗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我们星球自转的稳定,确实是个迷人的话题,尤其是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来看。毕竟,万物皆有损耗,为何地球这颗庞大天体,似乎能够“抵抗”住时间无情的侵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一步步揭开地球自转“不衰减”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的自转并非完全不变,它确实在缓慢地.............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沦为彻底的殖民地社会,而是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列强的侵略策略,也有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韧性与抗争。简单地说,中国没有被完全“殖民”,是因为列强侵略的性质、中国社会组织的反抗能力,以及各国在华利益的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一个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火药武器的演进上,我们却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等等多方面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对火药的早期探索和应用。从炼丹术士.............
  • 回答
    在近代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系列冲突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屡次在海上以及欧洲本土争夺西班牙的霸权,但对西班牙位于美洲的两个核心殖民地——新西班牙总督区(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区——的直接、大规模军事攻击,相对而言,频率较低,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FDA批准的药物中近三分之一上市后发生过危险性安全事件”,这个说法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个关于药品安全和监管的复杂议题,同时也触及了人们对中医和西医(以FDA批准的药物为代表)的态度差异。理解为什么有人即便看到FDA批准药物的“不完美”,依然“膜拜”FDA,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积贫积弱”这四个字,是近代中国最沉痛的注脚。当我们回望那一段屈辱的历史,面对一次次虎狼般的侵略,很多人都会困惑:为什么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如此内耗和衰弱的情况下,最终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被彻底瓜分、殖民,而是以一种“惨胜”的方式,熬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之所以在租界里费劲建设,即使租借最终是要归还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涉及到他们的利益驱动、战略考量、殖民心态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帝国主义在租界建设的根本原因:攫取利益和巩固特权尽管知道租界有归还的可能,但帝国主义者在租界的建设投入巨大,其核心目的.............
  • 回答
    在官方的近代史叙述中,买办阶层之所以被列为反面阶层,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买办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联系: 充当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这是买办阶层在官方叙事中被描绘为负面角色的最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并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攫取特权。.............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上学”这件事看得格外重,甚至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在驱动,而是一股相当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社会浪潮。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聊。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温饱到“望子成龙”的跨越先得承认,二十几年前,中国社会整体还在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深入,涉及到飞机设计中一些非常关键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考虑。简单来说,F16战斗机中距空空导弹挂载在翼尖,近距空空导弹挂载在机翼内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设计权衡。我们来逐一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飞机的挂架设计,尤其是挂载武器,绝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挂的,它必须综合考虑飞机的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