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近代英、法、荷对西班牙的历次战争中,为什么对新西班牙总督区的墨西哥部分和秘鲁总督区的攻击较少?

回答
在近代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系列冲突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屡次在海上以及欧洲本土争夺西班牙的霸权,但对西班牙位于美洲的两个核心殖民地——新西班牙总督区(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区——的直接、大规模军事攻击,相对而言,频率较低,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近代”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谈论近代欧洲与西班牙的冲突,会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及其后续影响。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西班牙的殖民帝国,特别是其在新大陆的财富来源,一直是欧洲列强的焦点,但攻击的重点和方式却在不断演变。

一、地理距离与后勤挑战:一项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新西班牙和秘鲁位于大西洋彼岸,与欧洲之间隔着茫茫的海洋。对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航海技术和军事能力而言,将一支能够与西班牙本土军队相抗衡的大规模远征军,稳定地运送到美洲,并维持其作战能力,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

航程漫长且危险: 横渡大西洋并非易事。风暴、疾病(如坏血病)、补给不足都可能在漫长的航程中摧毁一支舰队。即使是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本土舰队,在前往美洲时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
补给线的脆弱性: 一旦抵达美洲,攻击方还需要建立和维持一条稳定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必须穿越大西洋,并且要时刻提防西班牙海军的拦截。任何补给的中断都可能导致远征军因饥饿、弹药耗尽而溃败。
西班牙在美洲的防御体系: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防御体系。尽管可能不如欧洲本土的防御工事坚固,但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数量庞大的土著劳动力支持以及西班牙在殖民地培养的军事力量,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例如,沿海的主要港口城市,如哈瓦那、维拉克鲁斯、卡塔赫纳(虽然卡塔赫纳属于新格拉纳达,但其重要性与新西班牙和秘鲁相连)等,都有坚固的堡垒和驻军。

二、殖民地的经济与政治结构:并非“软柿子”

很多人可能误以为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是任人宰割的肥羊。但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强大的自我维持能力: 新西班牙和秘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西班牙王室财富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白银。然而,这种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意味着西班牙会在这些地区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管理和防御。总督区拥有自己的行政体系、税收系统,并足以支持一支规模可观的殖民地军队。
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控制: 尽管远隔重洋,西班牙对新西班牙和秘鲁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总督拥有绝对的权力,教会也深深地影响着殖民地的社会结构。这种集权的统治模式,使得西班牙能够动员和组织殖民地的资源来对抗侵略。
殖民地的“本土化”军事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殖民地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西班牙后裔(Criollos)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军事力量。虽然忠诚度可能不如西班牙本土派遣的军队,但在保卫家园这一点上,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意愿和能力。

三、攻击重点与战略考量:并非所有殖民地都同等重要

欧洲列强与西班牙的战争,其目的不仅仅是掠夺财富,更是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和殖民地利益。攻击的重点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战略需求进行调整。

海上贸易线的争夺: 对于英、法、荷等海上强国而言,控制海上贸易线比直接占领广阔但难以统治的美洲内陆地区更为重要。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攻击西班牙的商船队、海军舰队,或者占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关键港口(如牙买加、圣多明各、古巴等),以此削弱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些港口是西班牙船队往返美洲的重要停泊点和补给站。
欧洲战场是主战场: 欧洲列强与西班牙的大部分冲突,其主战场都集中在欧洲本土。在陆地上,西班牙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如陆军),是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玩家之一。因此,英、法、荷在欧洲战场上投入的兵力、资源和战略重心,远大于在遥远的美洲大陆。
“贸易保护”与“海盗式”袭击: 许多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攻击,实际上是以“海盗”或“私掠”的形式进行的。例如,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就曾多次袭击西班牙在美洲的港口和船只,但这些行动更多是进行劫掠和骚扰,而非旨在长期占领。这些行动虽然能对西班牙造成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其在殖民地的统治。

四、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

西班牙海军的强大时期: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海军(尤其是无敌舰队)依然是欧洲海上力量的顶峰。这使得其他国家在发起大规模远征前,需要三思而后行。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被卷入了大规模的陆地战争,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地区。各国疲于应付欧洲战场的盟友和敌人,对远隔重洋的美洲殖民地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投入和意愿都相对较低。
荷兰共和国的崛起: 荷兰共和国在17世纪成为海上强国,并且确实对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发动了多次攻击,例如夺取巴西东北部(虽然最终失去)和袭击加勒比地区的港口。然而,荷兰的主要目标是成为海上贸易的垄断者,其海军和经济规模虽然强大,但要与庞大的西班牙帝国进行全面开战,尤其是在其本土防御力量足以应对的情况下,还是有所顾虑。荷兰的攻击更多集中在切断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和占领一些关键的岛屿或沿海地区。
英国与法国的演变: 英国和法国在近代早期(1617世纪)也经历了内部动荡和力量的积蓄。到了18世纪,随着它们国力的增强,对西班牙殖民地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例如,英西战争(如17391748年的詹金斯的耳朵战争)和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确实在美洲取得了一些对法国和西班牙的胜利,例如夺取了哈瓦那。但即便如此,这些胜利也往往是围绕关键港口和海军基地展开,而非对广阔的墨西哥或秘鲁内陆进行大规模征服。

五、攻击的“效率”与“性价比”

从军事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攻击新西班牙和秘鲁的“性价比”并不高。

西班牙本土防御的成本: 即使是尝试攻击,西班牙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土防御。为了保护白银的运输,西班牙会组建规模庞大的护航舰队,并加强港口防御。
占领后的统治成本: 即使成功占领了墨西哥或秘鲁的大片地区,如何有效地统治这些地区,如何管理庞大的人口,如何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如何抵御西班牙的反攻,都是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控制海上航线、占领加勒比海的岛屿,获取战利品,或是在欧洲战场上削弱西班牙的国力,在当时看来是更“划算”的战略选择。

总结而言:

对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区的攻击较少,并非因为这些地区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是西班牙帝国的核心,西班牙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防御和管理。同时,巨大的地理距离、漫长且脆弱的后勤补给线、殖民地相对成熟的防御体系,以及欧洲列强自身在欧洲战场上的战略重点,都使得直接大规模征服这些广阔且难以统治的美洲内陆地区,成为一项成本高昂、风险巨大且不一定能带来预期回报的行动。因此,各国更倾向于采取海上封锁、截击商船、掠夺沿海港口等方式,来削弱西班牙的实力,而非进行全面占领式的战争。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班牙帝国自身的衰落以及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格局的重塑,美洲殖民地才迎来了独立的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我判断了一下问题的词义,问题当中的“中美洲部分”我理解为包含了墨西哥的中部美洲(Mesoamerica),而非由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七国组成的中美洲(Central America),以下回答将根据这一定义理解作答。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战争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庞大、激烈但短暂的总体战,一种是非正式、微小、轻缓但漫长的武装冲突。总体战的参与者是大军团和大舰队,往往发生在利害要地和经济中心;而武装冲突的参与者主要是商人、走私者、各路盗匪、游击队,他们的战争一般发生在崎岖偏远的地区以及经济带的边缘。

  然后说结论:

  1.以总体战的标准来看,英法荷等国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夺取高价值的原料产地或者贸易中心,在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地区当中,加勒比各岛屿是最突出也是最易得的,因而自然成为了战争的首要中心。哈瓦那是西属美洲贸易路线的中心,转接本土的塞维利亚/加的斯、韦拉克鲁斯(背后是整个墨西哥)、巴拿马(背后是利马以及整个秘鲁),因而成为历次战争当中最核心的城市。此外,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蔗糖业的发展初露端倪,制成品的走私开始比海盗行为更加有利可图,这些条件使得加勒比的许多岛屿开始更富经济价值,巴哈马、牙买加、巴巴多斯、圣基茨、托尔托加、马丁尼克、瓜德罗普、库拉索等岛屿都是在这一时期被夺取的,经济价值、战略价值和易得性使得加勒比各岛屿成为总体战和各种武装冲突的最大中心。

  2.以武装冲突的标准来看,中美洲(Central America)所遭受的攻击并不比加勒比各岛屿少,只是它们普遍不是重要原料产地,也不是贸易中心(巴拿马地峡除外),所以发生的总体战次数要远远少于加勒比各岛屿。中美洲不出产贵金属,也不出产高价值的蔗糖,而且其中心城市身处内陆,又没有河道通向大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美洲不可能成为总体战的战略目标,但是武装冲突则毫不含糊,其强度并不亚于加勒比岛屿地区(在1780年纳尔逊子爵还曾率领舰队进入尼加拉瓜湖)。中美洲的巴拿马是个明显的例外,由于其战略上的重要性,是劫掠者重点照顾的对象之一。

  3.墨西哥和秘鲁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中心,具有极高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但是对于入侵者而言通过武力夺取它们基本是不可能的,劫掠也并不方便(因而更不值得)。北方强国的策略先是选择袭击加勒比贸易航线以及海岸(16-17世纪),然后是通过制成品贸易及走私获取其出产的贵金属(18世纪),这一转向同生产-运输业的发展、商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及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附一份危地马拉都督辖区(其辖地不含巴拿马地峡)在16-17世纪遭遇的部分袭击:

  1572年,新教海盗在危地马拉北部海岸劫掠。

  1576年,布里斯托尔的海盗安德鲁.巴克攻打特鲁希略城,被击退。后来他卷土重来,占领了城市,但随后再度被赶跑。

  1578年,一股英国武装力量劫掠杜尔赛湾沿岸,抢走那里准备运往首府的全部商品。同年,托马斯.卡文迪什在太平洋沿岸劫掠。

  1579年,威廉.帕克抢劫特鲁希略。同年,德雷克爵士出现在西海岸,引发当地人的恐慌。

  1585年起,克里斯托弗.纽波特连续数年在该地区劫掠,直到1592年卡略瓦斯港口司令组织的民兵把他赶走。

  1595年法国海盗来了,攻占了危地马拉最重要的港口卡瓦略斯港,火烧城市并且向内地进军,被当地民兵击退。

  1598年,威廉.帕克又来了,他劫掠了卡瓦略斯港;次年再来,终于被打败。

  1603年,“木脚人”攻打卡瓦略斯港,被击退。

  1620年开始,法国人多次袭击危地马拉,在1638年掠夺了多个城市。

  1639年,英国人进入内地劫掠,抓走许多印第安人,次年四旬斋期间再度来袭;1642年他们占领了洪都拉斯海岸的一些岛屿。

  1660年到1665年间,法国海盗弗朗索瓦.洛隆努瓦让沿海充满了恐怖气息。

  1684-1686年间,英国人多次登陆杜尔赛湾。

  ......

 “战争”,真的少吗?

user avatar

谁说的英国不想打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的?18世纪的4次主要战争(西班牙继承权,奥地利继承权,七年,美国独立)中,英国都在与西班牙交战(换句话说是因为18世纪西班牙由波旁王朝统治,所以在这四场战争都属于法国阵营),而在前三场战争中,英国都曾尝试攻打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第四次战争则遭到西班牙的反扑。

而这4场战争的结果似乎印证了一句老话,一物降一物,英国经常对法国以少胜多很多人都知道,但与西班牙交战时,就成了经常被西班牙以少胜多了,要连这都做不到,西班牙估计也没法把那么大一片西语殖民地保持到拉美革命爆发。西班牙则多次被葡萄牙以少胜多(因为除了葡萄牙,似乎打其它国家西班牙也很难占到兵力优势。。。),最后,法国与神罗交手时也经常能以少胜多。可能在欧洲,真的是人少的一方迫于压力,仗总能打得更细致吧。


西班牙继承权战争的美洲部分被称为安妮女王战争(Queen Anne's War),这次战争英国北美殖民者试图袭击魁北克、佛罗里达均未果。其中在1702年,英军(以500多北美民兵为主,另有数百名印第安人)包围了佛罗里达首府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帝国全战有这座城),当时该城全城居民也就1500多人,其中士兵200人。但英国一方在2个月围城中始终无法突破要塞防御,在西班牙援军到达后只得撤走。

奥地利继承权战争的美洲部分被称为詹金斯耳朵战争(Jenkins' Ear War)。1740年,英军再次包围了圣奥古斯丁城,这一次英军出动步兵和民兵1000人、印第安人1200人、56门火炮和8艘军舰。西班牙守军仅有750人,但经过2个月围攻,英军既没有有所建树,也没有阻止西班牙将补给船运入城内,反遭守军奇袭,结果在撤退过程中损失了全部的大炮。

(其实这点提的人比较少,在18世纪殖民战争中,英法西殖民者都大量雇佣印第安士兵以填补殖民地的军力不足,互相打来打去,死了不少,这也是美洲土著人口损失的一个重点,甚至大于与欧洲人直接冲突的伤亡)

1741年英军对今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Cartagena)的进攻则输得更惨(有个答主已经提到了),为夺取哥伦比亚,一举切断美洲殖民地,此战英军几乎倾巢而出,出动风帆战列舰29艘,其它船只95艘,地面部队(含民兵)12000多人。但西班牙3000多守军在总督的巧妙指挥下顽强抵抗,使英军陷入了黄热病泥潭,最终在伤亡17000多人(含疾病)后撤退,此战结束后,英国首任首相沃波尔政府随即倒台。

所以在七年战争中(北美部分叫法国与印第安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这回英国吸取了教训,先采取守势顶住了西班牙对葡萄牙的入侵,大量杀伤西军有生力量,同时不再大举攻击拉美大陆,把进攻重点放在了古巴,这一次英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以2764人伤亡、3艘风帆战列舰被击沉的代价全歼守军8000余人,于1762年攻克哈瓦那,同时还占领了菲律宾。于是在谈判当中,西班牙被迫割让佛罗里达给英国,以换回古巴和菲律宾。

不过到了独立战争,卧薪尝胆的路易十六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与西班牙一起转入反攻,1781年,西军一举夺回了西佛罗里达首府Pensacola,以伤亡300人的代价俘虏英军1113人(含民兵),这是约克镇之战同期英国的又一大挫折。这两战后,英国基本无力再战,于是在战争结束时,英国又被迫将佛罗里达交还给西班牙。


总之,经过时间跨度80多年苦战,英国在拉美战场所得甚微,西班牙在拉美革命前美洲殖民地几乎完好无损,英国反而丢掉了东海岸十三殖民地,被英国当代历史书称为”大英第一帝国的覆灭”。但随着英国战略方向的转移,英国又在世界其它地区急速扩张起来。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打不过。

西班牙开挂夺得了美洲大部分地区,而且这个时间点非常早,早到什么程度呢?1496年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就建立了西班牙殖民地,1511年德.库埃拉在古巴建立了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地,1515年建立了哈瓦那,1519年建立了巴拿马城,到1520年左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建立了数十个西班牙殖民地,数万西班牙人已经移民美洲。1521年征服墨西哥,1534年征服秘鲁,到1550年西班牙已经牢牢掌握了美洲殖民地。而同期英国在干嘛呢?只能由德雷克爵士到处袭扰西班牙人的运输船和殖民地,1588年击败西班牙舰队,但是1589年英国人头脑发热觉得自己可以替代西班牙了(当时人口只有西班牙三分之一),向西班牙发动反攻结果全军覆没(损失比西班牙人在1588年的战争中还大),然后17世纪英国就开始了保守反动的斯图亚特王朝,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才开始再度崛起。之间英国建立了北美十三洲殖民地,但1600年代的英国国力和1500年代的西班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弗吉尼亚等殖民地经历了数次失败才建成,新英格兰则是作为清教徒的流放地建立的,东南各州则交给了英国各大贵族富商开发,所以英国一开始对十三州殖民地就没有多少管辖权,不像西班牙那样牢牢掌握美洲殖民地。

1688年以后英国开始赞露头角,但是当时英国国力依然比较弱,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才开始崛起,海军方面虽然已经超过西班牙,但是这时候距离西班牙建立美洲殖民地已经过去了200年。1741年詹金耳朵战争中,英国曾经试图派远征军试图征服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的主要港口卡塔赫纳,控制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当时英国军队派出各类军舰186艘,大炮2600多门,和1万名登陆士兵加12000多名水手。结果西班牙卡塔赫纳总督德.雷佐做了充分准备,建立炮台,沉船封锁港口,调集军队防御英国登陆,英国人在付出6000人伤亡的代价后(很多人被黄热病击倒)撤退,西班牙总督区当时只有3000名士兵,1000人伤亡。但是当时新格拉纳达地区已经有了150万人口,想用1万名士兵征服这个地区已经是不可能了。到18世纪末,新格拉纳达人口更是飞速增长,而英国詹金斯耳朵战争以后立即就被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两场战争下来英国损失惨重,结果丢掉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没有了北美殖民地,英国更加无力对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下手了。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工业革命,那么经过王位继承战争加强了内部统一的西班牙,很有可能在19世纪再度崛起成为英国在海洋方面的强大对手,英国毕竟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开挂,英国会保持500万的人口规模很长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近代英、法、荷等欧洲列强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系列冲突中,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屡次在海上以及欧洲本土争夺西班牙的霸权,但对西班牙位于美洲的两个核心殖民地——新西班牙总督区(墨西哥)和秘鲁总督区——的直接、大规模军事攻击,相对而言,频率较低,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民族情感深处的一个敏感点,也是近代以来一段复杂历史的折射。为什么同样是西方文化符号,西装被我们拥抱,而和服却一度被视为“不爱国”的象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情感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好恶可以解释。西装:实用主义与现代化象征的胜利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装在进入中国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得聊聊为啥当年那些威风凛凛的弓箭手、弩手,最后都被端着黑乎乎家伙的火枪兵给比了下去。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不少,有技术的进步,也有战争形式的改变,还有经济和人力成本的较量。一、 火药这东西,一开始是个意外,后来成了大杀器话说火药这玩意,最开始也不是为了打仗发明的.............
  • 回答
    关于满清在近代历史中表现出的软弱,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的是抽丝剥茧,理解这种联系的层层递进,而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身份,对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回答
    日本在近代对外侵略中所攫取的不当利益,即便在战后经过清算和赔偿,仍然在某些方面以隐晦或不易察觉的方式保留至今。这些利益的来源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且其持有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交织着国家、企业、个人,甚至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核心的不当利益及其保留至今的体现:1. 领土与地缘.............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衰败,绝非一日之功,更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如同被蛀空的古老建筑,外表依旧雄伟,内里却早已千疮百孔。一、 政治层面的腐朽与失能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奥斯曼帝国政治体制的僵化。作为传统君主制国家,其权力高度集中于苏丹手中。然而,随着时间.............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要比较英国和法国在近代之前谁更集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集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且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各自独特的路径。但总体而言,如果以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以及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来衡量,法国在大部分近代之前时期比英国更倾向于集权。为了详细说明,我们.............
  • 回答
    南俄草原,也称之为新俄罗斯地区(Novorossiya),在近代经历了深刻而复杂的俄罗斯化进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推行,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国时期,并持续到苏联时期,甚至在后苏联时代仍有其遗留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南俄草原的俄罗斯化过程.............
  • 回答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沦为彻底的殖民地社会,而是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列强的侵略策略,也有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韧性与抗争。简单地说,中国没有被完全“殖民”,是因为列强侵略的性质、中国社会组织的反抗能力,以及各国在华利益的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一个特.............
  • 回答
    意大利南部,这片曾经孕育出辉煌文明的土地,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唏嘘的衰退期。如果要探究其“一蹶不振”的原因,那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它。历史的沉重包袱:分裂与外来统治的遗毒首先,意大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有人总是把中国近代落后板子打在“封建制度”身上,好像清朝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封建遗毒的傀儡,这话说得轻松,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得把账算清楚,看看清朝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近代语境下,更多的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装甲列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玩意儿受铁路限制太大了,怎么能在近代还发展起来?” 感觉像是把坦克搬到了轨道上,脱离了铁路就成了废铁。但事实并非如此,装甲列车在近代(主要指一战和二战前后这段时期)之所以能大力发展,恰恰是因为它在那个特定时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其独特.............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