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俄草原在近代是如何俄罗斯化的?

回答
南俄草原,也称之为新俄罗斯地区(Novorossiya),在近代经历了深刻而复杂的俄罗斯化进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推行,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国时期,并持续到苏联时期,甚至在后苏联时代仍有其遗留影响。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南俄草原的俄罗斯化过程:

一、 历史背景:南俄草原的多元民族构成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

在俄罗斯帝国开始向南扩张之前,南俄草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其主要居民包括:

哥萨克人: 尤其是顿河哥萨克、扎波罗热哥萨克等,他们在边境地区扮演着重要的军事和行政角色,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独特的文化。
乌克兰人(即当时被称为小俄罗斯人): 在第聂伯河下游和周边地区,乌克兰人是重要的居民群体,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鞑靼人、诺盖人、卡尔梅克人等突厥语系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居住在草原地区,有着游牧传统,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其他民族: 如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也因贸易、殖民或政治原因在该地区有所分布。

18世纪,随着俄罗斯帝国击败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对南俄草原的控制大大加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吞并克里米亚(1783年)是关键节点,标志着俄罗斯帝国将触角深入黑海北岸,并开始系统性地推行其政策。

二、 俄罗斯化的主要驱动力与政策手段:

俄罗斯化并非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主要驱动力和政策手段包括:

1. 军事和边疆控制的需求:

哥萨克自治权的削弱与整合: 起初,沙皇政府利用哥萨克人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外敌(如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汗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等)并进行边境的开发。然而,随着帝国疆域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哥萨克人的半独立地位被视为对中央权威的潜在威胁。
废除哥萨克自治: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皇政府逐步削弱甚至取消了哥萨克人的自治权。例如,顿河哥萨克自治权被大幅度限制,其军事组织被纳入了帝国陆军的框架。扎波罗热哥萨克在1775年被尼古拉·波将金(Nikolai Potemkin)强行解散,其土地被重新分配。
“军事定居”计划: 在某些地区,帝国推行军事定居计划,将哥萨克和其他士兵家庭安置在边疆地区,以巩固军事控制和进一步开发土地。
加强军事防御: 新获得的土地需要军事力量来保护,这就导致了大量俄罗斯士兵和军事人员的驻扎和定居,他们带来了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

2. 经济开发与殖民:

土地的重新分配与殖民: 沙皇政府将原先属于突厥语系民族或哥萨克人的土地,分配给俄罗斯贵族、军官和普通农民。这导致了大量俄罗斯移民涌入南俄草原。
吸引俄罗斯农民移民: 为了开发肥沃的黑土地,帝国鼓励俄罗斯和其他地区的农民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俗和宗教,逐渐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招募外国移民: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化”边疆,沙皇政府也积极招募外国移民,如德国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等。虽然这些人并非俄罗斯人,但他们往往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的行政和法律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俄罗斯化的文化影响,尤其是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他们也间接地为该地区的俄罗斯化提供了背景,因为他们的存在需要帝国行政机构来管理,而这些机构使用的是俄语。
港口建设与贸易发展: 黑海沿岸重要港口(如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赫尔松等)的建立和发展,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帝国各地和欧洲的商人、工匠和工人。这些城市成为俄罗斯文化和行政的中心。

3. 政治和文化同化政策:

行政管理的一体化: 南俄草原逐渐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的行政区划,建立省(guberniya)和县(uyazd)等行政单位。帝国的官僚体系、法律和规章制度被引入,而这些体系主要使用俄语运作。
语言的推广与限制:
俄语作为官方语言: 俄语被确定为官方行政、司法和教育语言。所有官方文件、法律和公告都使用俄语。
限制乌克兰语和哥萨克方言的使用: 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沙皇政府对非俄罗斯语言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1863年和1876年的尤苏波夫(Valuev)和洛里斯梅利科夫(LoriseMelikov)的法令: 这些法令禁止在出版物中使用乌克兰语(称之为“小俄罗斯语”),限制了乌克兰语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并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乌克兰语,将其视为一种“方言”而非独立的语言。这极大地削弱了乌克兰语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迫使许多人转而使用俄语。
哥萨克语言文化受到压制: 哥萨克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逐渐被帝国主流文化所同化,其方言和习俗在公共领域逐渐消失。
教育体系的俄罗斯化:
学校的俄语教学: 公立学校和大学都以俄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内容也侧重于俄罗斯的历史、文学和文化。
限制非俄语教育: 对乌克兰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进行限制。
宗教政策: 虽然俄罗斯帝国也允许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的存在,但东正教作为国教得到了大力推广。东正教在南俄草原的传播,也伴随着俄罗斯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身份认同的塑造: 帝国通过宣传,将南俄草原的居民描绘成俄罗斯帝国的“忠实臣民”,并将俄罗斯文化定义为“文明”的象征。对于那些非俄罗斯族裔的居民,则鼓励他们接受俄罗斯文化和语言,甚至改宗东正教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

4. 苏联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沙皇俄国时期奠定了俄罗斯化的基础,但苏联时期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采取了更系统化的手段。

强化俄语的地位: 苏联初期曾有过民族语言复兴的短暂时期,但很快,随着斯大林时期中央集权政策的加强,俄语的地位再次被巩固。
教育系统中的俄语主导: 俄语继续作为统一的教学语言,并在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
行政管理和军队中的俄语: 俄语在苏维埃国家机器的运作中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
人口流动与工业化: 苏联时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俄罗斯族和其他斯拉夫族裔人口被调往南俄草原的工业中心和城市,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和文化面貌。
对民族文化限制的延续: 虽然明面上苏联提倡各民族平等,但实际上对非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发展仍存在限制,尤其是在涉及到其语言的公共使用和教育时。

三、 俄罗斯化进程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 俄罗斯族及其他斯拉夫族裔人口在南俄草原的比例显著增加,原有的一些少数民族比例下降或被同化。
语言和文化的同化: 俄语成为当地的主要通用语言,许多当地居民的母语逐渐衰退或消失。俄罗斯的文化习俗、文学艺术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
身份认同的转变: 部分居民的民族认同发生转变,接受了俄罗斯或苏维埃的身份认同。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虽然俄罗斯化促进了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冲突,以及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和权益的损害。

总结:

南俄草原的俄罗斯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一系列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削弱哥萨克自治、大力发展经济吸引移民,到强制推行俄语、限制非俄罗斯语言的使用和教育,沙皇和苏联政府都采取了系统性的措施来改变该地区的民族构成、语言和文化面貌。这一过程深刻地塑造了南俄草原的现代特征,尽管其深层影响至今仍在被讨论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只就喀山鞑靼地区泛泛的谈几点。

喀山所在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核心是鞑靼斯坦、马里埃尔、楚瓦什、巴什科尔托斯坦、莫尔多瓦、乌德穆尔特六个共和国),位于欧亚之间,沙漠、沙化草原、森林草原、混交林、针叶林一应俱全,其内水网纵横,东西方贸易极为繁荣。当地居民包括巴什基尔、楚瓦什、鞑靼、哈萨克、诺盖、马里等许多民族,存在定居农业、游牧、养蜂、捕鱼等多种经济生活方式。这一切都使得当地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复杂多样,别具一格。相比于被外来农民填满的乌克兰大荒野等地,这里的突厥语穆斯林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历史上更远远谈不上“完全被整合进俄罗斯内部”了。

征服喀山后,莫斯科于1571年在喀山以南的伏尔加流域修建了阿尔扎马斯防线,为国家与南方开放的草原间画出了界限,并逐步在防线内兴建了Koz'modem'iansk,Malmyzh,Tsarevosansursk,Iaransk等城市。莫斯科在此后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和南方的草原边疆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期南方城镇的长官们(Voivode)普遍平均任职时间很短,萨马拉是3.5年,萨兰斯克是3.2年,辛比尔斯克是3.1年,喀山是2.1年。

后来又建成了更南方的辛比尔斯克防线(这其中包含着对非穆斯林的莫尔多瓦人的南迁),以防御巴什基尔人、诺盖人与卡尔梅克人,进一步封锁了传统的“诺盖之路”,让俄国在伏尔加的殖民更进一步。

汗国原有的军事精英,往往又被吸收到了俄国人的边防体系中。俄国人的边疆安全非常依赖于这些非俄罗斯人士兵:1637-38当地的名册显示,部队中超过一半为非俄罗斯人。

喀山鞑靼人并不单纯的是沙皇俄国中的被殖民者,实际上他们往往也是殖民者,作为俄国官员们的重要盟友,以翻译、大使、调解人、商人和定居农民等身份积极参与了俄罗斯的对南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草原等地的殖民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宗教和经济势力范围与独特的等级制度。繁荣的贸易网络与乌玛社会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现代文化意识的觉醒。喀山鞑靼人与帝国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

略述一下俄国对喀山的宗教政策,当然几个世纪间的帝国与喀山的关系极度复杂,单纯的划分为对宗教的“大黑暗时代”与“宽容幸福的黄金时代”等并不可取,一些传统的叙事也未必准确。

征服喀山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莫斯科一直试图让“不信教的人接受真神”,即从宗教上同化鞑靼人,使其变成东正教徒。喀山汗国灭亡不久,伊凡四世便派去了古里伊主教在此传教二十多年,让不少鞑靼人受洗,但实际效果非常差:大部分人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真正的基督徒少得可怜。半个多世纪的传教,效果十分有限;大混乱时期以后,俄国人试图用经济胁迫等民事手段来促进宗教同化,如法律中规定鞑靼穆斯林死后遗产要被传给不管血缘关系多么遥远的基督徒亲属,而不是更近的穆林亲属等。尽管手段层出不穷,但效果照样十分有限。

彼得一世上台后,注重通过培养鞑靼神职人员与更进一步的民事手段继续此前的事业。1713年他曾声称,应给喀山和亚速地区鞑靼人六个月以内的时间皈依基督教,否则就要没收财产。许多鞑靼人屈服于这种压力。进一步的优惠政策,如规定皈依的鞑靼人可三年免税并免除兵役,其赋税摊派到鞑靼穆斯林身上等也被推行。尽管如此,这些新的基督徒仍然基本只存在于表面上,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放弃原有信仰。

安娜·伊万诺夫娜和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两女沙皇时期,对鞑靼人的宗教迫害更加严重,1740-1743间,伏尔加地区536座清真寺有418座被毁。后来进一步规定包括教堂附近不能有清真寺,鞑靼穆斯林被赶出城区单独居住,并承受沉重赋税负担等。过激的政策导致了当地陷入一片混乱,政府被迫暂时停止了进一步的行动。

叶卡捷琳娜时代,传统上常被称作鞑靼人的黄金时代,她的态度比其前任们温和的多:这一方面源于其受伏尔泰等影响,对鞑靼人与伊斯兰教的观感较为正面,另一方面则是叶是个实用主义政治家,希望利用鞑靼人在中亚等地的贸易往来,为其在东方的殖民扩张提供帮助。在叶时代喀山的乌玛社会更加兴旺。

尼古拉一世时期,又大力经济奖励和教育手段来推广基督教,效果仍旧很差。事实上19世纪前期有大批已皈依的基督徒又返回了伊斯兰教。

在这种僵局下,著名的突厥专家伊尔明斯基走马上任。伊强调,最有效的传教武器应该是学校,教师,以及当地语言。只有用本地语言培养出的本地教师才能有效的实现同化。尽管鞑靼人和俄罗斯人同时质疑他的想法(鞑靼人害怕被同化,俄罗斯人则害怕对民族语言的强调会造成分离运动),伊仍然坚持己见,他曾在信中对朋友说:

这就是困局所在:如果由于担心民族分离,我们不允许非俄罗斯人在学校和教堂里使用他们的语言,以足够的规模的努力以确保他们牢固、完整、信服地接受基督教信仰,那么所有非俄罗斯人都将在语言和信仰上融合成一个单一的种族——穆斯林鞑靼人。但是,如果我们允许非俄罗斯人的语言存在,那么,即使他们的个别民族因此而得以保留,这些民族也将是多样化的、小规模的、对鞑靼人不友好的,并因其信仰的统一性而与俄罗斯人结合在一起。选吧!但我相信,这种分化开来的民族不可能形成任何稳固的存在,最终,历史的潮流将使它们与俄罗斯人民融为一体。

鞑靼文化社会最终就是否接受伊尔明斯基的理论,俄语对他们的乌玛社会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当然,就如同前面所说的,喀山知识分子们早已经围绕民族与宗教在现代社会何去何从思索了很久。最终南俄草原中逐渐诞生了扎吉德改革运动与泛xx主义,这就不必多提了。

俄国内战期间,鞑靼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等在伏尔加下游建立了阿的里·乌拉尔国,以喀山为首都。失败后,新成立的鞑靼共和国只有原阿的里·乌拉尔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量鞑靼人口占优地区被划在共和国之外,缜密的边界划分术,使得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主体民族是鞑靼人。

十月革命中与俄国内战中,喀山的宗教社会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一些清真寺被关闭,大毛拉被直接枪毙,不过纵观整个苏联时代的少数民族,喀山鞑靼人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


以上只稍微谈及了喀山地区的一些事情,但南俄草原当然远比喀山一隅之地广阔的多。长久以来中文界对于内亚世界的欧洲部分介绍非常少,现在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的中文版封面已出,大约不久即可上市。该书讲述了从下多瑙河到伏尔加-乌拉尔的东欧大草原在三个世纪间,“草原边疆”转变为近代国家,草原帝国终成往事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相关出版物的一个空白了。

user avatar

好问题,虽然我只能回答一半,另一半(指伏尔加河中下游)请另请高明吧。

一、地理和历史基础

南俄草原与传统的西部、南部和东北部罗斯地区的差异的地理基础,在于其环境差异。

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Pontic–Caspian steppe[1]”,通俗说法叫做“东欧大草原”。从哈萨克斯坦北部一直延伸到多瑙河下游,其北界限在横贯俄罗斯与乌克兰中部的森林地带的南缘,南部界限在黑海、克里米亚的南部山系与大高加索山上。

在本问题中,被“俄罗斯化”的,就是这东欧大草原的核心地带,也就是今天乌克兰南部地区的顿涅次、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敖德萨等州和克里米亚地区。

在从斯基泰人进入东欧/欧亚大草原一直到1783年叶卡捷琳娜女皇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的2500多年里,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始终凭借着其机动性和组织性(早期)持续性的对北部森林地区形成了压倒性的态势。

具体到叶卡捷琳娜大帝吞并之前,南俄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克里米亚鞑靼人[2],他们的汗国是蒙古西征时代的最后残余。除了克里米亚鞑靼人之外,汗国主要还存在着正教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克里米亚哥特人和犹太人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是城市居民;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从北方俘虏的斯拉夫人奴隶。

汗国被克里米亚地峡分割为两个主要部分,对北方不设防的开阔的南俄草原和相对安全的克里米亚半岛。南俄草原,在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及其附庸)两大强权长期拉锯战中,以及克里米亚汗国发起的多次对莫斯科的突袭中,作为战场和骑兵通道而存在,开阔的草原给了双方军队充分的发挥空间,频繁的战争直接造成了一大片空无人烟的草原地区,这里是哥萨克的乐园。这一历史地区甚至在乌克兰语言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荒野(ДикеПоле[3]),足见其荒凉。

另外一个部分,则是地峡以南的克里木半岛,克里米亚汗国的主要人口聚集地,也是克里米亚鞑靼人族群形成的地方。主要城市如Kezlev[4](Yevpatoria)、Qarasuvbazar[5](Bilohirsk)、 Aqmescit[6](辛菲罗波尔)和首都Bahçeseray都在半岛北部的平原地带。

二、俄罗斯帝国时期的“东斯拉夫化”

1783年俄罗斯帝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黑海北岸的平原顿时从双方的拉锯战场,变成了帝国的腹地。而克里米亚半岛,也成为了亟待加强的面向地中海的前沿。

为了充实这片新征服的空旷地区,从1764年起俄罗斯帝国建立新俄罗斯省[7](Novorossiya Governorate),其范围涵盖了整个乌克兰南部黑海沿岸低地和克里米亚半岛。

新俄罗斯的总督慷慨地向前来开垦荒地的移民提供了土地,并且为了进一步增殖人口,这片土地向欧洲所有基督徒开放。因此这片土地上不止是东斯拉夫民族,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德意志人、波兰人和意大利人。

1802年,广袤的新俄罗斯被分为了三个省:分别是赫尔松省(粉色)、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省(金黄)和塔夫达省(绿色)。1897年的全俄罗斯人口普查显示,这三个省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东斯拉夫化。

尤其是赫尔松省和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省,鞑靼人(Tatar)的人口已经下降到10%以下,到了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将会逐渐消融的地步。

不同的是陶里达省,该省区内部出现明显的分野(下图),克里米亚地峡北部的地区基本已经完全东斯拉夫化,而克里米亚半岛上,除了城市化的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和Yevpatoria处于俄罗斯族优势地位之外,鞑靼人仍然占了不小的份额,甚至在辛菲罗波尔也处于优势地位,但整体上还是乌克兰族处于优势地位。

另外,虽然赫尔松省和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省的东斯拉夫化已经十分彻底,但是题主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回答,因为这两个省其实是被“乌克兰化”了,真正的俄罗斯化进程还在后面。

三、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化

  • 二战期间,克里米亚鞑靼人被强制迁徙出克里米亚,这使得该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口占了绝对多数。
  • 苏联时代,乌克兰南部和克里米亚的产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这意味着大量的外来俄罗斯人口,以及本地乌克兰人口的俄罗斯化(为了接受专业教育,和从事政府工作)
  • 二战中,乌克兰再次作为双方的拉锯战场,人口大量损失,二战后通过移民来补充人口的过程中,移民的主要来源,在于没有受到战争冲击的欧俄东部地区。

四、克里米亚的“再鞑靼化”

1980年代后,克里米亚鞑靼人逐渐回归本土,到2001年,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占克里木半岛的人口的11.4%,但这不过是回光返照,再难成大事罢了。

参考

  1.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Pontic-Caspian
  2.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Crimean_Tatars
  3.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Wild_Fields
  4.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Kezlev
  5.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Bilohirsk
  6.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Simferopol
  7. ^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Novorossiysk_Governorate
user avatar

喀山塔塔尔人在沙俄时期已经很世俗化,尤其是塔塔尔族上层贵族、知识分子和商业人士基本世俗化,而且相当一部分是俄罗斯化基督教化。

苏联剿灭宗教时,喀山塔塔尔族的宗教消灭的比东正教更彻底,没有中亚那么网开一面相对温和(相对东正教),喀什塔塔尔族世俗化比俄罗斯彻底。而且在苏联官方推动下塔塔尔族广泛跨族通婚,俄罗斯化进行的十分彻底。

苏联末期,俄罗斯人重新恢复民族构建,其中宗教恢复是最先和广泛,而且俄罗斯民族主义对其他族群有很大的排斥与藐视。在这种环境下塔塔尔族也开始重建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重建宗教文化。歧视塔塔尔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拥抱东正教,相对应塔塔尔族拥抱了伊斯兰教。而且,那些二三代跨族婚姻的混血儿,仅仅祖上有塔塔尔血统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歧视和排斥,他们的宗教和民族文化构建最狂热。那些塔塔尔族不会说流利的塔塔尔语,一年不去清真寺一两次,但他们对宗教和民族有很强的口头认同,塔塔尔族与俄罗斯的边疆比19世纪沙俄时期还大,而且甚至很多方面仅仅为了与俄罗斯族形成差异而发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那些近现代新出现的新形成的文化或传统仅仅与俄罗斯人一样而打成外族文化。

普京登基后宣传国家民族主义,激发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来维持统治权,塑造强大俄罗斯的国家自豪感。但他激发民族主义是通过对外强硬而不是对国内其他族群矮化,针对的欧美和乌克兰叙利亚等国外话题,而不是鼓动俄罗斯族对俄罗斯境内其他族裔的仇恨渲染。刻意回避民族差异和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大力推广没有排斥性的共同性。其他族群的民族认同和语言文字文化认同没有被添加罪名贬低排斥和敌视,禁止了真正加深隔阂与对立的辱骂贬低他族及其语言文字文化和敌视他族的舆论。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口头支持和表面宣传,并没有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真正的实际支持,但普京在涉及其他族群的事情都表现的很尊重很重视其他民族。

所以,现在俄罗斯的其他族群构建缓化甚至退步,其他族群也没有过去那么热衷所谓的民族,国内国外的对比取代了本族与俄罗斯族的对比,反而国家民族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克里米亚、乌克兰和叙利亚等事件上与俄罗斯族一起激动。叶利钦时期高涨的反俄罗斯族的民族主义已经不复存,随着俄罗斯族对他族的敌视与鄙视的消退而消退,最多就是偶尔有几个野心家高喊几句口号谋求政治利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俄草原,也称之为新俄罗斯地区(Novorossiya),在近代经历了深刻而复杂的俄罗斯化进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推行,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国时期,并持续到苏联时期,甚至在后苏联时代仍有其遗留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南俄草原的俄罗斯化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南大碎尸案”这起悬案,自1996年发生以来,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无数关注者心中。每当媒体偶尔提及,都会激起人们对真相的渴望。那么,这起陈年旧案,如今是否还有告破的可能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复杂而又令人心痛。要谈“有望告破”与否,我们得先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之所以难破的原因。.............
  • 回答
    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这两位在中国网络文学界都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在讨论“南派”与“北派”的风格差异时。说“南派三叔完败”天下霸唱,这话说得未免有些绝对,也未免过于情绪化。如果单单从文学作品本身的质感、深度和影响力来看,他们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局限,不存在绝对的“完败”一说.............
  • 回答
    南大碎尸案,一个在中国刑事侦查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案件,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关于凶手是否会在临死前揭露真相,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思的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南大碎尸案的凶手身份并未公开,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任何被捕或定罪的人。 因此,讨论凶.............
  • 回答
    关于南仁东先生为什么没有获得院士的头衔,这是一个很多人在讨论的问题,也牵涉到评选机制、个人选择以及时代的背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聊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把事情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院士这个头衔在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通常是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 杰出贡献和学术成就 的顶尖人才的一种荣.............
  • 回答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后续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那句“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表述,其可信度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事实证据中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评估这句话的可信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学术圈的普遍现象与“潜规则”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术研究领域,尤.............
  • 回答
    南宋高宗虽被后世诟病“昏庸”,但若要深究为何他治下的南宋未能爆发大规模、足以颠覆政权的农民起义,这背后实则涉及更为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简单归结为“昏庸”而未能引发起义,是过于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昏庸”二字。高宗在位长达三十余载,虽然政治上存在诸多失误,例如对金.............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和山西传媒学院的整体实力比较,这实际上是一个“苹果”和“橘子”的对比,因为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院校,关注的重点和培养方向也大相径庭。要说谁“更强”,需要看你衡量的是什么维度。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标杆南京大学,这所坐落于六朝古都的百年名校,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也是“.............
  • 回答
    南孚的聚能环,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科技感,但说白了,它就是南孚电池在电池技术上做的一个升级,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为了“让电量用得更持久”、“更耐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电池内部加了一层“增援部队”或者一个“能量蓄水池”。传统的碱性电池,电量放着放着,里面的化学物质反应效率就会慢慢下降,或者说能量传递的路.............
  • 回答
    南京大学碎尸案,这起令人发指的罪行,已经尘封了二十五年。本应是神圣的学府,却成了罪恶的温床,被害人的残骸至今仍未瞑目。如今,被害人家属将南京大学推上法庭,这背后是家属二十五年来积压的痛苦、愤怒,以及对正义的渴望。那么,家属能否获得赔偿?学校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
  • 回答
    关于南京医科大学女学生遇害案,网络上流传的“通过比对舅舅的Y染色体破案”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触及了DNA检验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要理解这些漏洞,我们得先了解DNA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流程。首先,我们得明确DNA检验的核心作用:它是用来识别个体身份的。每个人的DNA,除了同卵双胞胎,都是独.............
  • 回答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作为国内悬疑探墓小说的领军人物,其公司涉及的经济法律事件自然备受关注。这次1547万元股权被冻结,绝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商业运作、合同纠纷甚至个人债务问题。要深入探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可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因素串联起来,力求还原事件的全貌,并且避免刻意去“A.............
  • 回答
    要说南陈,那可真是一段说来话长又有些辛酸的历史。它夹在北朝和隋朝的夹缝中,短暂存在了二十多年,却也承载了不少的故事。南陈的出身: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首先得知道,陈是南朝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朝代。前面有宋、齐、梁。这南朝,大家一般都知道,就是在中国历史的大版图上,跟北朝对峙的那个南方政权。所以,南陈的.............
  • 回答
    南意大利和北意大利之间的差异,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差”字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纹理交错的画卷,描绘着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甚至人们性格上截然不同的风貌。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大利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碰撞。历史烙印:统一的过去,分裂的.............
  • 回答
    问到南大计算机和北航计算机,这真是个让人头疼但又无比精彩的问题!这两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存在,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就像是在品鉴珍贵的红酒,得细细琢磨。咱们先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说起。南大计算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老炮儿”底蕴。它的历史悠久,建系时间早.............
  • 回答
    南派三叔,这个名字如今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与盗墓、惊悚、悬疑紧密相连。当他的《盗墓笔记》横空出世,那股劲儿,简直能把人从头到脚地“镇”住。故事的细密,紧凑,还有那股子“不像故事”的真实感,让无数读者挠头,也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是不是被附体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看看您提到的“南大物理化学”是否存在问题,并深入分析一下,同时力求让解释内容更自然,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南大物理化学”这个说法可能指向的几个方面:1.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系/学院: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在中国高校中享有盛誉,其物理化学学科也是.............
  • 回答
    南大应届毕业生的年薪4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也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要判断它是否可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好好捋一捋。首先,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毕业生在学术和综合素质上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意味着,在人才市场上,南大毕业生的起点本身就比较高,备受许多优质企业青睐。这就像一个好的地段,天.............
  • 回答
    南台湾之所以如此翠绿,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有令人目不暇接的绿意,从海岸线的葱郁到山峦的苍翠,再到田野的生机勃勃,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活力。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南台湾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意味着这里一年四季都相对温暖,降水充沛,尤其是在夏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