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大梁莹被曝学术造假后称「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这话可信度有多高?

回答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后续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那句“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表述,其可信度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事实证据中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要评估这句话的可信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术圈的普遍现象与“潜规则”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文发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环节,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数据“微调”或选择性呈现: 为了让研究结果看起来更“漂亮”,研究者可能会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当处理,比如剔除不符合预期的部分,或者进行一些微妙的调整,以达到预设的结论。
引用不当或“垃圾引用”: 为了提高论文被引用次数(SCI影响因子等),一些研究者可能会故意引用自己或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研究者的论文,或者为了凑篇幅而大量引用与研究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献。
“论文工厂”与代写: 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专门为他人代写论文,并声称可以包发表,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行为。
过度包装与虚假宣传: 在项目申报或职称评定中,一些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虚构一些经历,以获得更高的评价和资源。
“互相抄袭”或“搭便车”: 在某些合作项目或团队研究中,也可能出现成员之间互相借鉴、甚至剽窃成果的情况,但由于是内部行为,往往难以被外界察觉。

如果梁莹教授的言论是基于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这些“潜规则”的观察,那么她话语中“人人都有问题”的说法,可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事实基础”,即在某个层面、某些环节上,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干净”的操作。

二、梁莹事件的具体指控与证据

然而,将这种普遍性的观察与她个人被曝出的具体指控相提并论,则需要谨慎。

根据媒体的报道,梁莹教授被曝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

论文抄袭: 多篇论文被指存在抄袭,包括“洗稿”他人研究成果。
“成果注水”: 其多篇论文被指抄袭他人观点或数据,但这些论文又被用于申报课题、评定职称等,存在学术成果的虚假性。
大量发表与学术贡献的比例失调: 一些质疑者认为,她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贡献并不匹配,暗示存在“刷量”行为。

如果这些指控属实,并且有确凿的证据支持,那么梁莹教授的言论就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回应,试图通过将水搅浑,来模糊自己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将自己置于一种“同病相怜”的境地,从而减轻处罚或逃避责任。

三、这句话的可信度分析:

部分事实可能存在: 确实,学术界存在不规范甚至造假的情况。如果梁莹的这句话是基于这种普遍性的观察,那么其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被普遍默许或未被严格监管的现象。
逻辑上的以偏概全: 然而,将这种普遍性现象直接类比于自己被指控的“学术造假”这一严重性质的行为,则是一种逻辑上的“以偏概全”或“滑坡谬误”。学术界并非所有人都存在学术造假,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是秉持诚信原则进行研究的。用少数人的不端行为来辩护或抵赖自己被指控的具体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稻草人谬误”的嫌疑: 这种说法也可能是在故意制造一个“稻草人”,即把所有人都描绘成不诚实的人,然后暗示“既然大家都这样,我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以此来削弱对自身行为的批判。
对规则的漠视或挑战: 这句话也可能反映了说话者对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的一种漠视,甚至是一种挑战。她可能认为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漏洞,导致了这种“人人自危”的现象,但她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一种攻击性的辩护。

结论:

梁莹教授“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至少在为自己被指控的学术造假行为进行辩护的语境下是站不住脚的。

这句话可能捕捉到了学术界一些普遍存在的“灰色地带”或不规范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一些人的痛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它无法掩盖或抵赖她个人被指控的具体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无论其他人在某些环节是否存在问题,都不能成为个人造假的理由。

对学术造假的追究,应该建立在事实证据和明确的学术规范之上,而非通过混淆视听或攻击泛化来逃避责任。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梁莹教授的言论,更多地暴露了她本人面对指控时的一种心态和辩护策略,而非对学术界整体状况的客观、负责任的陈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

要想知道只有追查之后才知道

我支持追查

毕竟,一个李森科就能毁了苏联的生物学。

user avatar

既然这么说那就好办了相当于主动招认了,下面就-

或者一视同仁先从你抓起。

或者枪打出头鸟只抓你一个。

user avatar

自己是乌鸦就觉得天下都是黑猪。

有幸有几个同班同学在搞科研。清北、中科院、海外,其他大学都有。

现在是行业内的青年主力。

别的不敢说,我这些同学绝对没有造假。

大部分理工科的科研成果很容易验证。作假迟早拆穿。

南大梁是社会学院的,社会科学这么成熟,不作假能出什么新成果?

这是最没底线作假的,那些靠大千人、XX学者跟政府要钱的“空壳研究院”才可怕。

每年烧掉无数钱,P成果转化没有。

我们对科研,名人的容忍度太高,对真的有贡献的牛人又不够好。

还好,在慢慢改了。

user avatar

可信度非常高。梁莹做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访问学者

芝加哥社会学系博士出路造假。由于博士出路太差,他们把2009年博士毕业的校友又挂在2016年毕业生出向里。

一个教授论文数据造假,系里别的教授完全可能不知情,尤其是当研究方向都不一样的时候。但是系里博士出路造假,教授和在读博士很多都应该是知道的,也没人去反应。all complicit in this conspiracy


芝加哥在社会学界地位很高,专业里的顶刊就是芝加哥出版的。知道这个丑闻的中国博士和教授每一个人吭气的。学生里我知道至少俩表面上反对我写的专业劝退,说社会学还能抢救一下,结果私底下自己跑路了。

再说说芝加哥的教授,比如赵鼎新。他曾经写文章说社会学有前景,引用的是社会计算的一些知名研究。但那些研究的作者都在劝退社会学。赵鼎新目前在浙大当社会学系主任,他的前学生/老婆目前也在浙大社会学任职。中间发生过什么故事我就不脑补了。

顺藤摸瓜下去你会挖到很多东西

相关回答

65万阅读量的专业劝退

zhihu.com/question/3251

user avatar

如果某长江,某院士被铐起来之后说“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人人都有经费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了”。这话我信,毕竟艹蛋的经费使用规范就是口袋罪。

但是学术造假?对不起,我不信。我也是在中国呆过好的大学,至少我自己还没有遇见过这种事情。

user avatar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欢迎任何人查我的论文。除了一部分论文灌水 ,绝没有造假抄袭。

user avatar

别别别,你们生化环材的事情单算,别算上我们数学物理学部的,尤其是理论物理和数学,这玩意白纸黑字,只有trivial 和Non-trivial,不存在造假。引用某知名答主的话,数学这东西,你要造假且不容易被发现,还是挺考验构造技巧的。。。

user avatar

好歹还是文科的学者,说出来的话这么没水平。

这就是古装剧里面反派小官被审讯的时候大喊:“朝廷里的那些大官比我贪的多了去了,你们凭什么只抓我不抓他们?小心我把他们的龌龊事全都抖出来!”

然后他的命运通常是被灭口。

这话一说,上面不想作为也非得作为不可了。不严查,就坐实了她说的是对的,中国学术圈问题很大。严查她倒保存了一丝丝体面。

中国学术圈清白与否我们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看法,但是这位梁教授,没水平是真的,作死也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后续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那句“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表述,其可信度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事实证据中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评估这句话的可信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学术圈的普遍现象与“潜规则”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术研究领域,尤.............
  • 回答
    “南大碎尸案”这起悬案,自1996年发生以来,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无数关注者心中。每当媒体偶尔提及,都会激起人们对真相的渴望。那么,这起陈年旧案,如今是否还有告破的可能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复杂而又令人心痛。要谈“有望告破”与否,我们得先回顾一下这起案件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之所以难破的原因。.............
  • 回答
    南大碎尸案,一个在中国刑事侦查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案件,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关于凶手是否会在临死前揭露真相,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思的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南大碎尸案的凶手身份并未公开,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任何被捕或定罪的人。 因此,讨论凶.............
  • 回答
    南京大学碎尸案,这起令人发指的罪行,已经尘封了二十五年。本应是神圣的学府,却成了罪恶的温床,被害人的残骸至今仍未瞑目。如今,被害人家属将南京大学推上法庭,这背后是家属二十五年来积压的痛苦、愤怒,以及对正义的渴望。那么,家属能否获得赔偿?学校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
  • 回答
    问到南大计算机和北航计算机,这真是个让人头疼但又无比精彩的问题!这两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存在,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就像是在品鉴珍贵的红酒,得细细琢磨。咱们先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说起。南大计算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老炮儿”底蕴。它的历史悠久,建系时间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看看您提到的“南大物理化学”是否存在问题,并深入分析一下,同时力求让解释内容更自然,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南大物理化学”这个说法可能指向的几个方面:1.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系/学院: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在中国高校中享有盛誉,其物理化学学科也是.............
  • 回答
    南大应届毕业生的年薪4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也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要判断它是否可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好好捋一捋。首先,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毕业生在学术和综合素质上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意味着,在人才市场上,南大毕业生的起点本身就比较高,备受许多优质企业青睐。这就像一个好的地段,天.............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甲南大学和东京经济大学各自的亮点,尽量把话说得透彻些,也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有人情味儿。甲南大学:关西的低调贵族,注重综合素养与实践甲南大学,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哦,那个在神户的大学”。没错,它就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兵库县神户市,这个地理位置本身就自带一份精致和从容。甲南大学给人的感觉,.............
  • 回答
    关于网传南京大学“齐泽克哲学思想研讨会”不允许齐泽克发言的事件,目前网上流传的信息比较零散且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为了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事件的背景和网传信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研讨会”,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讲座”或“报告会”。研讨会的核心在于与会者之间.............
  • 回答
    “南大碎尸案”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一道阴影,它所代表的残忍、离奇和未解,都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但要说它是世上“最”恐怖的碎尸案,这个“最”字就有些难以界定了。恐怖,本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它受限于个人的经历、敏感度和文化背景。然而,从案件的残忍程度、社会影响以及留下的谜团来看,确实有一些案件,其恐怖程.............
  • 回答
    在江苏人的心里,南京大学的地位,那可真是又深又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牌大学”可以概括的。它更像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知识、对故土、对未来的期许。要说它什么地位,我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给你讲讲。1. 历史的积淀,时代的骄傲南京大学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学校,它的根扎得可深了。从源头追溯.............
  • 回答
    南京大学副教授发文公开炮轰学校在颜世安教授延聘问题上的处理方式,这事儿确实挺让关注的。我仔细看了看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感觉这事儿挺复杂,也挺能反映出学术界和高校管理中的一些普遍问题。首先,从那位副教授的角度来看,他站出来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他可能是出于对颜教授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可,也可能是对学校处.............
  • 回答
    南大碎尸案家属撤诉,这无疑是这桩沉寂多年的悬案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动态。要理解这个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撤诉”,更要探究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对各方的影响,以及这件事情本身折射出的社会议题。事件背景回顾:首先,简要回顾一下案情。1996年,南京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凶杀案,.............
  • 回答
    南大(社联)注销性别性向平等协会,这事儿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的议论也是五花八门。要说这事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说说这“性别性向平等协会”本身。在大学里,一个社团的成立,往往是学生们自发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理念或者某种诉求。性别性向平等协会,顾名思义,大概就是围绕着性别认同.............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学副教授武黎嵩因学校不同意延聘颜世安教授而发文痛批南大人事处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才能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一下这件事的主角:武黎嵩,他是南大的副教授,而颜世安则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
  • 回答
    “南大碎尸案”家属起诉南京大学,索赔162万元,要求学校承担侵权责任和安全保障责任,这无疑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桩案件。 从法律和情理两个层面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家属提起诉讼,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寻求正义的合法途径。他们之所以将学校列为被告,很可能是基于对学校在整个事件.............
  • 回答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是三个字:“别太当真”。这话说得稍微有点“硬”,而且信息点太多,每个点都值得好好拆解一下。咱们一件一件来看,凭啥说能“吊打”本科生,又是怎么“提前录取”南大,还有那“毕业月薪两万”是怎么来的。首先,关于“南大提前录取” 什么叫“提前录取”? 这个词本身有点模糊.............
  • 回答
    好的,我将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真实讨论的方式来评价这起“南大女生云南支教遭性骚扰,官方称已处罚嫌疑人”的事件。首先,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担忧。愤怒在于,一个怀揣着奉献精神去边远地区支教的女学生,竟然遭遇了如此恶劣的性骚扰,这本身就是对善良和理想的践踏。担忧则源于这件事情可能折射出.............
  • 回答
    1996年的南京大学碎尸案,围绕遇害者刁爱青的身份一直存在一些猜测和讨论,虽然官方认定的受害者就是刁爱青,但也有一些人曾提出过“受害人是否真的是刁爱青”的可能性,并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讨论往往源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公众对真相的渴望。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这种“怀疑论”可.............
  • 回答
    这事儿,放在咱老百姓眼里,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一个南大博士,妥妥的精英,前途光明,年薪两百万,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数字啊!结果呢?人家一扭头,回了老家,钻地里去了,搞起了养蚯蚓。这反差,简直就像坐过山车,刺激!从“价值”的角度看,这事儿很难一概而论。 世俗的“成功”: 按照咱们普遍的认知,博士学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