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大梁莹被曝学术造假后称「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这话可信度有多高?

回答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后续言论,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她那句“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表述,其可信度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事实证据中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要评估这句话的可信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术圈的普遍现象与“潜规则”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文发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环节,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数据“微调”或选择性呈现: 为了让研究结果看起来更“漂亮”,研究者可能会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当处理,比如剔除不符合预期的部分,或者进行一些微妙的调整,以达到预设的结论。
引用不当或“垃圾引用”: 为了提高论文被引用次数(SCI影响因子等),一些研究者可能会故意引用自己或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研究者的论文,或者为了凑篇幅而大量引用与研究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献。
“论文工厂”与代写: 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专门为他人代写论文,并声称可以包发表,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行为。
过度包装与虚假宣传: 在项目申报或职称评定中,一些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虚构一些经历,以获得更高的评价和资源。
“互相抄袭”或“搭便车”: 在某些合作项目或团队研究中,也可能出现成员之间互相借鉴、甚至剽窃成果的情况,但由于是内部行为,往往难以被外界察觉。

如果梁莹教授的言论是基于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这些“潜规则”的观察,那么她话语中“人人都有问题”的说法,可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事实基础”,即在某个层面、某些环节上,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干净”的操作。

二、梁莹事件的具体指控与证据

然而,将这种普遍性的观察与她个人被曝出的具体指控相提并论,则需要谨慎。

根据媒体的报道,梁莹教授被曝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

论文抄袭: 多篇论文被指存在抄袭,包括“洗稿”他人研究成果。
“成果注水”: 其多篇论文被指抄袭他人观点或数据,但这些论文又被用于申报课题、评定职称等,存在学术成果的虚假性。
大量发表与学术贡献的比例失调: 一些质疑者认为,她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贡献并不匹配,暗示存在“刷量”行为。

如果这些指控属实,并且有确凿的证据支持,那么梁莹教授的言论就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回应,试图通过将水搅浑,来模糊自己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将自己置于一种“同病相怜”的境地,从而减轻处罚或逃避责任。

三、这句话的可信度分析:

部分事实可能存在: 确实,学术界存在不规范甚至造假的情况。如果梁莹的这句话是基于这种普遍性的观察,那么其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被普遍默许或未被严格监管的现象。
逻辑上的以偏概全: 然而,将这种普遍性现象直接类比于自己被指控的“学术造假”这一严重性质的行为,则是一种逻辑上的“以偏概全”或“滑坡谬误”。学术界并非所有人都存在学术造假,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是秉持诚信原则进行研究的。用少数人的不端行为来辩护或抵赖自己被指控的具体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稻草人谬误”的嫌疑: 这种说法也可能是在故意制造一个“稻草人”,即把所有人都描绘成不诚实的人,然后暗示“既然大家都这样,我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以此来削弱对自身行为的批判。
对规则的漠视或挑战: 这句话也可能反映了说话者对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的一种漠视,甚至是一种挑战。她可能认为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漏洞,导致了这种“人人自危”的现象,但她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一种攻击性的辩护。

结论:

梁莹教授“再追究下去人人都有问题”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至少在为自己被指控的学术造假行为进行辩护的语境下是站不住脚的。

这句话可能捕捉到了学术界一些普遍存在的“灰色地带”或不规范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一些人的痛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它无法掩盖或抵赖她个人被指控的具体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是一种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无论其他人在某些环节是否存在问题,都不能成为个人造假的理由。

对学术造假的追究,应该建立在事实证据和明确的学术规范之上,而非通过混淆视听或攻击泛化来逃避责任。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梁莹教授的言论,更多地暴露了她本人面对指控时的一种心态和辩护策略,而非对学术界整体状况的客观、负责任的陈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

要想知道只有追查之后才知道

我支持追查

毕竟,一个李森科就能毁了苏联的生物学。

user avatar

既然这么说那就好办了相当于主动招认了,下面就-

或者一视同仁先从你抓起。

或者枪打出头鸟只抓你一个。

user avatar

自己是乌鸦就觉得天下都是黑猪。

有幸有几个同班同学在搞科研。清北、中科院、海外,其他大学都有。

现在是行业内的青年主力。

别的不敢说,我这些同学绝对没有造假。

大部分理工科的科研成果很容易验证。作假迟早拆穿。

南大梁是社会学院的,社会科学这么成熟,不作假能出什么新成果?

这是最没底线作假的,那些靠大千人、XX学者跟政府要钱的“空壳研究院”才可怕。

每年烧掉无数钱,P成果转化没有。

我们对科研,名人的容忍度太高,对真的有贡献的牛人又不够好。

还好,在慢慢改了。

user avatar

可信度非常高。梁莹做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访问学者

芝加哥社会学系博士出路造假。由于博士出路太差,他们把2009年博士毕业的校友又挂在2016年毕业生出向里。

一个教授论文数据造假,系里别的教授完全可能不知情,尤其是当研究方向都不一样的时候。但是系里博士出路造假,教授和在读博士很多都应该是知道的,也没人去反应。all complicit in this conspiracy


芝加哥在社会学界地位很高,专业里的顶刊就是芝加哥出版的。知道这个丑闻的中国博士和教授每一个人吭气的。学生里我知道至少俩表面上反对我写的专业劝退,说社会学还能抢救一下,结果私底下自己跑路了。

再说说芝加哥的教授,比如赵鼎新。他曾经写文章说社会学有前景,引用的是社会计算的一些知名研究。但那些研究的作者都在劝退社会学。赵鼎新目前在浙大当社会学系主任,他的前学生/老婆目前也在浙大社会学任职。中间发生过什么故事我就不脑补了。

顺藤摸瓜下去你会挖到很多东西

相关回答

65万阅读量的专业劝退

zhihu.com/question/3251

user avatar

如果某长江,某院士被铐起来之后说“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人人都有经费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了”。这话我信,毕竟艹蛋的经费使用规范就是口袋罪。

但是学术造假?对不起,我不信。我也是在中国呆过好的大学,至少我自己还没有遇见过这种事情。

user avatar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欢迎任何人查我的论文。除了一部分论文灌水 ,绝没有造假抄袭。

user avatar

别别别,你们生化环材的事情单算,别算上我们数学物理学部的,尤其是理论物理和数学,这玩意白纸黑字,只有trivial 和Non-trivial,不存在造假。引用某知名答主的话,数学这东西,你要造假且不容易被发现,还是挺考验构造技巧的。。。

user avatar

好歹还是文科的学者,说出来的话这么没水平。

这就是古装剧里面反派小官被审讯的时候大喊:“朝廷里的那些大官比我贪的多了去了,你们凭什么只抓我不抓他们?小心我把他们的龌龊事全都抖出来!”

然后他的命运通常是被灭口。

这话一说,上面不想作为也非得作为不可了。不严查,就坐实了她说的是对的,中国学术圈问题很大。严查她倒保存了一丝丝体面。

中国学术圈清白与否我们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看法,但是这位梁教授,没水平是真的,作死也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