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阅读许多世界近代史的书籍的时候,无论中外文献,作者们都极少甚至没有提过东南亚的国家/政权?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会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发生在欧洲的重大变革。这些事件不仅深刻地重塑了欧洲社会,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启了欧洲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历史学家构建的“世界近代史”叙事,其中心视角和逻辑起点就天然地设定在了欧洲。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强大海军和殖民体系的国家,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制度的传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叙事的核心线索。

而东南亚,在近代早期,其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与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争霸存在着天然的错位。欧洲列强在这一时期,更关注的是他们之间围绕全球贸易路线、殖民地资源的争夺。比如,英法两国之间在北美、印度、非洲的竞争,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统治,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这些都是构建“大国博弈”叙事的重点。相较之下,东南亚各国在当时的全球力量对比中,虽然也有其独立的文明发展和区域性的政治互动,但它们未能像欧洲那样,掌握开启新时代的关键技术和政治经济模式,也未能在全球冲突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再者,历史叙事的“主体”选择,往往也受到叙事者自身立场和关注重点的影响。西方的历史学家,他们的历史叙事自然会围绕西方文明的兴起和全球影响展开,东南亚的地区性历史,除非直接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紧密相关,否则很难成为叙事的中心。而我们中文的近代史书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深受西方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框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重点,集中在中国自身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摆脱出来,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如何进行民族复兴。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其他地区的历史,即便与中国有联系,也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或者作为中国历史背景的一部分被提及。

举例来说,当谈论到19世纪的全球贸易时,可能更多会强调英国在印度洋的霸权,或者欧洲国家在中国沿海的租界和贸易特权。而东南亚国家当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或者其内部的经济变动,即便对当地是重要的,但在全球性的“大国竞争”框架下,其重要性就被相对弱化了。

此外,信息的可获得性和研究的成熟度也是一个原因。直到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史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东南亚研究本身的深入发展,我们才有了更多关于这些地区在近代早期复杂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的详实资料和深入分析。在早期,历史研究的资源往往集中在那些掌握了更多档案、更早发展了学术体系的西方国家,以及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献传统的国家。而东南亚许多国家,在近代历史上也经历了外来统治,其本土的历史记录、研究力量可能相对薄弱,这使得它们融入到“世界近代史”的全球性叙事中,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

所以,当你翻阅许多经典的“世界近代史”著作时,会发现它们更像是一部欧洲如何走向全球、塑造世界格局的故事。东南亚国家在其中,更像是舞台的背景,或者是一些重要事件(比如海权争夺、殖民地瓜分)的发生地,但它们自身的独立发展轨迹、内部的社会变革,以及在世界近代史进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往往被简化或省略了。这并非是对这些国家历史的不尊重,而是历史叙事在建构过程中,由于关注点、理论框架、信息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形成的“聚焦”与“失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吧。全世界把东南亚研究重视起来,其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视的原因特别简单,就是防共产主义扩散。在殖民时代,有一些关于东南亚的书籍资料,但基本属于收集整理。真正的东南亚研究,始于康奈尔,后来耶鲁也加入其中,才真正有了规模。康奈尔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耶鲁是詹姆斯·斯科特,代表作《不被统治的艺术》。加之施坚雅,格尔茨,瑞德,王庚武几代学人的努力,全世界才对东南亚有了些其实还是很浅显的了解。

再说为什么没有或少。我不知道你看的哪个版本的《世界近代史》,是合编,还是单独撰写,是译著,还是专著。首先,是一个关系问题。因为东南亚相对对立性很强,且各国很不同,你从哪切入,其实不容易寻找这个关系。第二,不是显学。虽然学者也有,但东南亚总体还是不受关注。我国这么大,都没有专门研究东南亚史的博导,只有加前缀后缀的,例如华人华侨史与东南亚史,东南亚国际关系这种。简单说,在我国,东南亚研究基本停留在通史阶段,专门史很少。在西方,东南亚研究主要是人类学研究,这个与历史研究其实有区别。第三,作者真的不了解。我参加过几次活动,与会的都是中国最顶尖高校的历史博导,而且是世界史博导,不是中国史。活动有个环节是提问,提关于泰国的,我就发现,不是留面子,是他们真提不出来问题。可能在拉美研究,德国研究,日本研究方面他们是权威,但到了东南亚泰国这,他们提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他信是不是民粹主义?”,“你怎么看32年泰国的变革?” 这个提问水平,其实和广大网友差不多。只有一个人,问了一个稍专业的问题,他问,“你怎么看通猜的《图绘暹罗》”。如果世界近代史是合著,每人负责擅长的,然后找一位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写一章节,可能会有东南亚内容。如果是一个人写,这个人但凡不是研究南亚或东南亚的,那他大概率就不提及了,因为真的不了解,也不是必须。

其实别说外人,东南亚人自己对自己国家也了解有限。举个例子,在中国大街随机拉一百人,问他们中国有多少个省,最年轻的是哪个。我想总该有十个能答上是二十三和海南。但泰国搞过一个节目,问他们泰国多少个府,最年轻的府是哪个,就好半天没人答上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确实,我们现在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出来的蒙古文,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是“躺着”的,也就是横排的。这和你观察到的“竖着的蒙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引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以及在阅读和拼写上,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要说清楚这件事,咱得先从蒙古文本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家长们困惑的问题。明明在家里,孩子对着绘本如鱼得水,指着图画能滔滔不绝讲上老半天,可一到了学校,面对那些只有文字的课本,就好像突然“失灵”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拆解一下。首先,绘本阅读和独立识字阅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门槛。想象一下,绘本就像一个精心包装的礼物盒,外.............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网络文学市场的一些深层现象。为什么“战神文”、“女婿文”等题材在读者圈层中流行,但在阅文平台(以及许多其他大型文学平台)的榜首却鲜少出现这类作品?这背后涉及了读者偏好、平台生态、商业模式、内容审核以及创作趋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流行”与“.............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时演唱《喀秋莎》,并非简单的表演曲目选择,而是包含着多重历史、文化和政治的深层含义,是一次充满象征意义的交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两国人民之间曾经紧密的情感纽带。《喀秋莎》的背景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秋莎》这.............
  • 回答
    阅文集团,特别是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在网络文学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非偶然。它之所以能长久以来持续吸引海量作者,尤其是那些怀揣着文学梦想、寻求表达与收入的写手们,背后是一套相当成熟且有效的机制和生态系统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强大的现金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产权分配、利益格局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同样是“版权不属于自己”,阅文集团的行为会引发普遍的批评,而科研成果挂靠在老板(或说导师、机构)那里却似乎是常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核心差异:创作主体与劳动贡献的感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谁是.............
  • 回答
    浙江大学关于将《环球时报》发文或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等作为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的规定,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项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目标。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旨在鼓励教师将学术研.............
  • 回答
    李学政,一个在影视圈内响当当的名字,以其多年来参与制作过多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而闻名。然而,最近这位著名制片人抛出的一纸质疑,却在中国演艺界的网络空间里掀起了惊天巨浪,阅读量更是如同滚雪球般,飙升至令人咋舌的数十亿级别。这股席卷网络的风暴,究竟是如何被点燃,又为何会如此迅猛地蔓延开来?故事的开端,是李学.............
  • 回答
    那是上大学那会儿,具体哪一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还是个青涩的音乐系新生。学校图书馆有个专门的乐谱室,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总谱,我时常去那里泡着,像个寻宝者,搜寻着那些只存在于大师作品里的声音世界。那一天,我鬼使神差地走进了总谱的区域。之前在课堂上老师偶尔会让我们翻阅一小段某个乐器的声部,但真正拿起一.............
  • 回答
    幼儿园要求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孩子阅读视频,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门道可不少。我倒不是说这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而是从几个角度去看看它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在很多老师看来,可能是为了“促进孩子阅读”。你想啊,家长自己平时忙里忙外.............
  • 回答
    .......
  • 回答
    靠投资股市在中国以生为业,这个话题啊,我跟你说,就像在人潮汹涌的街头卖艺一样,有人声名鹊起,有人却寥寥无几。要说靠谱,得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家伙什”,以及你有没有那个“看家本领”。靠谱不靠谱?这得打个问号,但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股市它是个大染缸,五彩斑斓,但同时也危机四伏。如果你指望像某些.............
  • 回答
    好的,我来分享一下我在各种设备上阅读 PDF 的一些心得和推荐,尽量说得详细些,希望能帮到你。 PC (Windows)在 Windows 上,我的首选其实不是 Adobe Acrobat Reader DC,虽然它最通用,但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臃肿。我更倾向于以下几个:1. Microsoft Ed.............
  • 回答
    读《诗经》、《山海经》、《老子》,那种“韵味十足”的感觉,并非偶然,而是这三部古籍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触碰到了人类最古老、最深沉的情感和智慧,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语言的沉淀、文化的积淀,以及我们自身精神的呼应,共同酿就的醇厚滋味。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诗经》:情感的真切与生.............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需求和对意义的追寻。阅读文学,绝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或打发时间,它更像是一种通往更广阔世界、更深层理解和更丰富人生的钥匙。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阅读文学的诸多重要原因:一、拓展认知边界,丰富思想世界: 体验不同的人生,穿越时空.............
  • 回答
    哥们,你这感觉我太理解了,简直是感同身受。我当初研一刚接触深度学习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个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漂泊的小船,到处都是浪花,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方向。top2 的光环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压力,会让你觉得自己应该迅速掌握一切,结果越想掌握,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咱们来好好捋捋,为啥会这.............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阅读《毛泽东选集》后感觉“变牛了”,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因素。与其说他们真的“变牛了”,不如说这种感觉来源于阅读过程中对某些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吸收与认同,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与外界互动的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毛泽东选集》作为一部政治著作,其内容本身就具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