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骑兵有什么战术?

回答
古代骑兵的战术,那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随着时代、地域、对手以及骑兵自身的构成(重骑兵、轻骑兵、弓骑兵等)而变化万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个字:动。

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先从一些基础的战术理念说起。

一、 骑兵的优势:速度与冲击力

首先得明白,骑兵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速度: 相较于步兵,骑兵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广的区域,实现快速机动。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迅速集结,突然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在战场上灵活调动,填补战线空隙,或者从侧翼、后方发起攻击。
冲击力: 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加上全副武装的骑兵,其冲锋的力量是毁灭性的。尤其是重装骑兵,他们就像一台移动的攻城锤,能够轻易撕裂密集的步兵阵列。这种强大的物理冲击力,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是步兵难以匹敌的。
视野优势: 骑在马上,骑兵拥有比步兵更高的视野,这使得他们能更好地观察战场态势,及时发现敌人的动向和弱点。

基于这些优势,古代骑兵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战术。

二、 基本战术组合与运用

1. 正面冲锋(Charge): 这是最直观也最震撼人心的战术。
密集阵型: 为了发挥最大的冲击力,骑兵通常会组成紧密的方阵或楔形阵。楔形阵形似牛角,尖端直插敌阵,两侧展开包抄,威力更集中。
冲锋前的心理准备: 冲锋前,骑兵会通过口号、战鼓、马嘶等方式来鼓舞士气,建立统一的节奏,让骑兵和战马都进入一种亢奋状态。
冲锋过程中的协调: 冲锋并非一盘散沙。骑兵需要保持阵型不散,武器(长矛、剑、斧等)保持一致的朝向,配合马匹的奔跑速度,将全部力量倾泻在接触点上。
冲锋的失败与后果: 一旦冲锋失败,阵型散乱,骑兵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他们容易被敌方步兵步步为营地分割包围,或者被反冲锋的骑兵击溃。所以,成功的冲锋需要精准的时机、良好的地形,以及训练有素的骑手和战马。

2. 迂回包抄(Flanking Maneuver): 这是骑兵利用速度优势来发挥威力的经典战术。
绕击敌侧翼: 当敌方主力被正面牵制住,或者其侧翼防御薄弱时,骑兵会迅速绕过敌阵,从侧翼甚至后方发起攻击。这种战术往往能打乱敌人的阵脚,造成恐慌和混乱。
分割包围: 成功的迂回包抄可以将敌军分割开来,使其无法互相支援,然后逐个击破。著名的坎尼会战,汉尼拔就是用骑兵的侧翼和后方包抄,将罗马军团围歼。
虚诱与伏击: 有时,一部分骑兵会故意吸引敌军注意或进行小规模接触,诱使敌军移动,为另一部分埋伏的骑兵创造机会。

3. 骚扰与消耗(Harassment and Attrition): 这更多是轻骑兵和弓骑兵的专长。
袭扰粮道和补给线: 骑兵擅长在敌后活动,切断敌人的粮草、军械等补给,让敌人因缺乏物资而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消耗敌人体力: 骑兵可以快速地追击溃逃的敌人,也可以在开战前反复冲击敌人的阵列,消耗其体力,特别是弓箭手和长矛兵的臂力。
“打带跑”战术(HitandRun): 这是弓骑兵的标志性战术。他们会以极高的速度接近敌人,射出箭雨,然后在敌人来不及反应或还击时迅速撤离。如此反复,逐渐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制造混乱,为后续部队创造机会。著名的匈奴骑兵、蒙古骑兵都精通此道。

4. 追击与溃灭(Pursuit and Rout): 在击溃敌人后,骑兵的追击能力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扩大战果: 溃败的敌军一旦被骑兵追上,往往会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屠杀。骑兵的马匹速度和冲击力使得逃跑的步兵几乎无处可逃。
阻止敌人重整旗鼓: 有效的追击能够彻底粉碎敌人的抵抗意志,阻止其重新集结反扑,从而确保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 特定类型的骑兵战术

重装骑兵(Heavy Cavalry):
矛墙冲击: 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冲锋时矛尖向前,形成一道致命的矛墙。
撞击与近战: 一旦与敌军接触,他们会用长矛刺击,长矛折断后则使用剑、斧、锤等近战武器。他们的目标是直接摧毁敌人的阵型。
侧翼突破: 重装骑兵是撕裂敌人防线的利器,常被用来在侧翼打开缺口,然后配合其他部队进入。

轻装骑兵(Light Cavalry):
侦察与警戒: 他们的速度快,机动性强,是战场上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警戒我方侧翼和后方。
袭扰与阻击: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骚扰敌人、消耗敌人、阻击敌人的追击或迂回。
追击残敌: 在敌人溃败时,轻骑兵是追击和扩大战果的主力。

弓骑兵(Horse Archers):
骑射技术: 他们是骑兵中的射击专家,能在马背上精确而快速地射箭。
“车轮战”: 通过不断地兜圈子、接近、射击、撤退,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制造心理压力,并为己方步兵或重骑兵的攻击创造条件。
配合其他兵种: 弓骑兵常常与重装骑兵配合,前者削弱敌人,后者则发起决定性冲击。

四、 地形对骑兵战术的影响

平坦开阔的地形: 这是骑兵最喜欢的战场,有利于发挥速度和冲击力。
丘陵和森林: 对骑兵的行动是极大的限制,狭窄的地形容易导致阵型混乱,也容易遭遇埋伏。
沼泽和河流: 骑兵涉水或穿越沼泽的风险很高,会严重削弱其战斗力。因此,控制桥梁、浅滩等渡口至关重要。
攻城: 骑兵在攻城战中作用有限,除非是围困和切断补给,否则他们无法直接攻打城墙。

五、 领导与指挥

即使有再好的战术,也需要优秀的指挥官来执行。指挥官需要:

洞察战机: 敏锐地判断何时进攻、何时撤退、何时迂回。
灵活调度: 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骑兵的部署和任务。
激励士气: 在关键时刻鼓舞骑兵的斗志。

总而言之,古代骑兵的战术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体系,它融合了速度、冲击力、机动性、侦察、骚扰、追击等多种能力。成功运用骑兵战术,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说到底,骑兵的战术不是死板的套路,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希望这样讲,能让您对古代骑兵的战术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感觉在读一份枯燥的条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俩比较冷门的,明代骑兵鸟铳用法。

一般不少人说明代鸟铳骑兵都会想到戚继光,毕竟他最出名,不过戚继光的鸟铳骑兵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是下马开火,更像是龙骑兵。这就说俩在马上开火的例子,而且是南方北方骑兵各一例。

1,南方骑兵。

“如见贼登岸,马兵以鸟铳弓箭盘旋制之”。从这句话看,其实还是中国骑射传统,只不过把弓箭换成了火绳枪。即骑兵凭借速度优势把敌军步兵围在一个中心点内于运动中环绕射击,也就是古语说的百骑环绕,可裹万众。

2,北方骑兵。

边军骑兵装备火枪是很早的事情了,具体编制都可以追溯到永乐时期。但部分边军骑兵换装鸟铳也就鲜为人知了,一般兵书或军政规章类史籍里也没有这种记载。还好有战例提到过几句,比如万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的辽东大宁堡之战。

此战李怀忠率军驰援大宁堡,面对数千蒙古骑兵的进攻决定迎头而上对战一次。李怀忠指挥策划“先用鸟枪射打,次用弓矢枪刀极力冲砍”,并下达军令“止许直前,不许下马割首”,于是士兵们“齐呼,放炮、鸟铳、箭赶杀一阵”。第一波对冲后,明军于一处平地立定,蒙古人下马步战,明军也下马列阵。明军三次轮射后蒙古人从西南方逼近队列并将外围战马二十余匹赶走(看描述明军是把战马当火力掩体了),但明军“枪如雨下”火力猛烈,蒙古人拖尸撤退。

看得出来,这应该就是乾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里那种火绳枪骑兵冲锋射击玩法的前身了。

还有个点是此战明军缴获的蒙古盔甲里有一副“铁锁子脸”,这也不知道受谁的影响…



明代和平街火神庙壁画里就有鸟铳骑兵的形象。

user avatar

骑兵的战术从古代到近现代上千年里,变化不是非常大,因为始终都是那几种战术选择,无非是骚扰,突击,陷阵直冲,以及短途渗透战术和长途急袭以及反复拉扯,关键的是指挥骑兵的军官自己的能力能发挥多大的战术价值。而且,不同的骑兵也担任不同的任务,比如游骑主要是负责侦查和掩护主力部队行军的,弓骑是负责配合主力骑兵作战和拉扯敌军阵线的,突骑是用来穿凿突击的,陷骑是用来正面冲锋陷阵的。

同时,不同时代的编制差别,骑兵的战术编制和选择也有差异。中原王朝大部分时间里是没有独立的骑兵编制的,骑兵基本都是附属于步兵军团的,战术编制上,也是百人队为基本单位,比如隋朝到唐初。基本是百人队为最基本单位,隋朝的编制是每一百个骑兵为一队,设一个百人长,10队为一个团,设一名偏将来管,4团为一个骑兵军,设立骑兵大将一名,亚将一名。这是隋朝骑兵编制在满编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骑兵军团差不多4000多人,但是因为是和步兵军团混编,并不独立,于是,编制里还额外有总数为8000人的步兵军团。这种编制模式一直延续到唐朝,但唐朝在隋朝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万骑单位。这种大单位为主的编制模式,决定战术选择只能围绕大团队的模式来制定。表现为基础编制基数大,管理协调时更为容易,在具体战术表现,则是可以在局部战斗中能够一次性投入更多的兵力进行战斗,适用于重点进攻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会战和主力决战的战斗形式,这种编制非常适合局部性的进攻战术。北宋因为情况特殊,禁军的25人为基础单位的编制很那适用于所以宋军的标准,于是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到了明朝因为战争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火器的成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态,于是编制上相比以前也有变化,如明朝中期戚继光的马营编制,每队12人为基础单位,三个12人队为一旗,三旗为一局,4局为一司,然后两司为一部,三部为一个营,共2700人的马营编制。这种编制相对于以往,编制更为细化,多样,从而可以编出更多的基础单位,但是因为编制的细化,指挥和协调的难度相比历朝历代都是成倍数增加的,这对于指挥官的个人指挥协调能力要求更高,但是这也的编制,能够应对多种战斗情况,比大队编制更加灵活多变。到了明末,孙承宗创立了车,步,骑三个兵种的独立编队合成营,其中,骑兵分队为每5人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两什为一大队,共25人的骑兵队编制,然后两队为一乘,4乘为一衡,两衡为一冲,共400个骑兵组成一个大队。可以说,这种编制相对于戚继光的编队属于是大队里包含小单位,400人共分六级领导分管。分散下来就是十位制的灵活小单位,聚集起来又能形成一个局部的大队人数,各个小单位皆可独当一面。这是明末时期的骑兵编制的特点。

中国史料里自《六韬》里零星记录了早期骑兵的编制,到清朝以来数千年里的骑兵编制变化,可以得知,中原王朝数千年历史中,偶尔会出现独立的骑兵编制,但是大部分时间里,相对于步兵编制那样的基本化一的趋势外,骑兵编制基本都是编无定额,人员无常规的特点,虽然偶尔会出现十位制编制,但是并不连贯,而且也无法长期坚持下来,这和中原地区的战争形态,生产模式以及社会组织有直接关系。中原地区长期都是密集的农耕生产区域,缺乏大规模饲养军马的条件,除了小规模零星散布的产马地,主要是依赖从特定划出的养马户手里征集和进口购买的渠道来获取合格的战马,于是,节省养马成本,并高效率集中军马使用,成为中原军队的骑兵的必然选择。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骑兵编制则千年来基本都是以十位制编制为主。包括后来的辽,金,元朝的骑兵都是十位制的。也是骑兵编制发展的总趋势,以十人为基本单位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以这样的小单位组成大单位。这种编制模式更适合于长期的运动战,因为这种编制在人员配置上更加灵活多变,而且每个小单位可以做到独立管理和协调。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瞬间聚拢,10人单位既可以保证有效管理,还可以执行局部上一定强度的作战任务,如果少于10人,则很难形成有力的战斗编队,人数过多,则管理起来容易拖沓,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度,不利于迅速机动的运动战。而游牧政权一旦实现正规化,那么就可以将十位制编制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相对来看,中原地区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以阵地战,防御性的治安战和防御性进攻、以及内线作战为主要形式。虽然也有靠骑兵打长途运动战的战例,但是这种案例在漫长的历史上是沧海一粟、并不多见,而且都是集中发生在中原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但是王朝进入平稳期和衰退期,这样的战斗就不会多见了。于是,中原王朝的骑兵编制也符合中原地区的战争要求,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步兵军团去打的,同时也是配合边境守军进行内线作战,在阵地战时,也是担任预备队的位置,加上较早的使用火器运用到战争之中,因此骑兵也就不用采取步兵那样的标准化编制,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需要和步兵和炮兵打协同作战的,分配到独立作战任务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而且,中原王朝经常性的大队骑兵编制,也很难符合运动战的要求,即便是出现了某个名将靠个人能力单独率领骑兵奔袭实现战略或战术目的,也是临时性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非是编制的适应性。

谈论战术模式,不能孤立的去看,你得结合他们各个时期的编制变化来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骑兵的战术,那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随着时代、地域、对手以及骑兵自身的构成(重骑兵、轻骑兵、弓骑兵等)而变化万千,但核心往往围绕着一个字:动。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先从一些基础的战术理念说起。一、 骑兵的优势:速度与冲击力首先得明白,骑兵存在的根本价值是.............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对比咱们古代的重骑兵和西方的重骑兵,得先把它们“拎出来”好好看看,毕竟“重”这个字,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背景下,意味可不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古代”,时间跨度非常大,从战国时期到明朝都有。而西方这边的“重骑兵”,概念也一直在演变,从罗马时期的骑兵,到中.............
  • 回答
    古代重骑兵,他们的价值,绝非简单一句“强大”就能概括的。想想看,那身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全身铠甲,那长达数米的重型长矛,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战马,还有在他们身后的战友们,他们所组成的冲锋,简直就是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足以在战场上撕开任何一条最坚固的防线。一、战场上的“攻城锤”与“破阵利器”:重骑兵最直接.............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尤其是那些以精锐少数骑兵配合大量战马冲阵的策略,确实存在,并且是他们惯用的、极具效率的作战方式之一。这种战术并非简单的“人少马多”,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组织、训练和心理战术之上。核心思路:以少胜多,以精锐牵制,以数量制造压迫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少数精锐骑手强大的个人能力.............
  • 回答
    说到这种“非网络古风”并且带有“戏腔”的歌曲,确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承载着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编曲和演唱方式。与纯粹的网络古风歌曲相比,这类作品往往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升华,不是简单地堆砌词藻和旋律,而是有着更深的文化根基。你提到的《牡丹亭外》、《身骑白马.............
  • 回答
    关于古代蒙古骑兵中是否真的存在“敢死队”这一概念,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和蒙古人的军事传统来审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找到直接标明为“敢死队”的特定兵种,但蒙古军队在作战中确实展现出了极其悍勇和不畏生死的精神,并且在战术上也会使用一些类似于“敢死队”的角色来执行高风险的任务。蒙古军队的整体作战风格:勇猛与无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深入探讨了古代骑兵作战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细节。骑枪作为骑兵的核心远程武器,其威力在于冲击力,但随之而来的“粘附”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的。这背后涉及到装备、技巧、甚至一些“土办法”。首先,我们得明白骑枪的“粘附”是怎么发生的:骑枪的枪尖通常是带有倒刺的金属头,为了增加穿透力和对目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将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与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进行了直接对话。答案是肯定的,一辆顶尖现代陆军主战坦克绝对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古代的百万重骑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主战坦克的优势:1. 火力: 口径与穿透力: 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通常是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
  • 回答
    古代骑兵,这支在战场上呼啸而过的铁骑,其战力排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体系。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线性排名,恐怕难以尽善尽美。但我可以尝试梳理一下,从不同维度来审视,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让您觉得像是亲历者在讲述。首先,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战力”,不单单是单个骑兵的勇武,更多的是指一个作战.............
  • 回答
    在古代,屯田与练骑兵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冲突点,但同时,它们也并非完全水火不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要深入理解这种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屯田和练骑兵各自的核心目的和运作模式。屯田,简而言之,就是将士兵(或退伍士兵)安置在边疆或战略要地,让他们在.............
  • 回答
    说起来,这现代坦克和古代的重装骑兵,乍一看似乎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战场上的“硬茬子”,冲锋陷阵的主力。但要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多是表面的,而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承载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那古代的重装骑兵。你想啊,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全套的盔甲,那是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 回答
    在古代,当晴朗的草原微风习习,远处地平线如同一条清晰的分割线,我们的目光会忍不住投向那里,去探寻是否有什么动静。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用肉眼,最远能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呢?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我们得先从人眼的极限说起。首先是分辨率。.............
  • 回答
    古代骑兵使用的套马索,可不是咱们现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细细麻麻的尼龙绳,它们可是战场上的得力助手,从原材料到编织工艺,再到实际应用,都透着一股子实用和粗犷劲儿。首先得说说这套马索的原材料。一般最常见、也最结实的,就是用动物的筋和皮做的。 牛筋/马筋:这是最硬核的选择。把刚宰杀的牲畜,尤其是牛或马的.............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的阵型问题,是个很有趣也很有讲究的课题。简单地说,古代骑兵的冲锋方式,虽然也有追求密集度,但和近代西方骑兵那种严丝合缝的“人墙”还是有所区别,而且随着时代、地域、装备和战术思想的不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近代西方骑兵的密集冲锋,特别是19世纪后,其核心是为了发挥火器的威力(.............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古代中国军队在许多时期,尤其是在没有大量装备长柄武器的情况下,也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反制骑兵的战术,其中“刀斧”类武器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并非是完全摒弃长枪,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刀斧类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步兵战术相结合,形成了克制骑兵.............
  • 回答
    在古代中国,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但具体数量却很难有精确的记载,因为史书往往侧重于战役的胜败,而非部队的细致编制。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和学者的推测,对各朝代的骑兵规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统计数字本就存在模糊性,而且不同朝代的统计口径和标准也可能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骑兵”.............
  • 回答
    古代中国有没有重骑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看你怎么定义“重骑兵”了。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那种全身披着厚重铠甲,人马俱壮,冲锋起来势不可挡的战士,那答案嘛…… 答案很复杂,可以说是“有”,但又不太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西方重骑兵。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春秋战国一直聊到明朝,看看中国战场的骑兵是个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