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晴朗草原上肉眼最远可以观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

回答
在古代,当晴朗的草原微风习习,远处地平线如同一条清晰的分割线,我们的目光会忍不住投向那里,去探寻是否有什么动静。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用肉眼,最远能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我们得先从人眼的极限说起。

首先是分辨率。人眼的分辨率,也就是我们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是有限制的。在理想状态下,人眼能够分辨的最小角度大约是1角分(1/60度)。如果把一个骑兵队伍想象成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连绵的形状,即使我们无法分辨出他们身上的马匹或者盔甲的细节,只要他们作为一个移动的“团块”存在,并且这个团块在我们的视野中占据了足够大的视角,我们就有可能捕捉到它的存在。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骑兵队伍,在远方看起来像一个宽度至少有100米、高度也有几米的“条状物”,即使我们看不清里面是几匹马,只要这个“条状物”的轮廓足够清晰,我们就可能发现它。

其次是光照和对比度。古代草原上的天气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的是“晴朗”的天气,这意味着阳光充足,能够照亮远处的物体。而骑兵队伍,尤其是古代的骑兵,他们身上往往会有比较显眼的颜色,比如战马的毛色、士兵的服饰(尽管可能朴素),甚至是武器在阳光下的反光。这些都会与草原的颜色形成对比。

在晴朗无云的日子,草原的颜色往往是绿的或者黄的,而军队的出现,无论其颜色如何,都可能是在这片背景色上形成一个突兀的颜色块,更容易被注意到。如果阳光角度正好,士兵的头盔或马匹的金属配件可能会闪烁一下,这更是远距离的信号。

然后是大气条件。古代草原,尤其是没有太多工业污染的草原,空气质量通常很好,能见度很高。但是,即使是晴朗的天气,空气中也会有一些微尘、水汽,这些都会影响远距离的视线。比如,中午的阳光直射,地表热空气上升产生的“热浪”(空气的折射率不同),会使得远处的景物看起来有些模糊,像是水波荡漾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镜像效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物体在那里,也可能变得难以分辨。清晨或傍晚,阳光角度较低,形成的阴影可能会让物体轮廓更加清晰。

那么,具体到骑兵队伍,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尺寸和形状。一队骑兵,即便人数不多,也比一个单独的人要醒目得多。我们想象一下,一队有几十甚至上百名骑兵,他们会排成一定的队形,无论是纵队还是横队,都会形成一个比单个马匹或士兵要长得多的视觉目标。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并且假设是一个规模尚可的骑兵队伍(比如几十人以上),在非常理想的晴朗天气,没有大气扰动,并且骑兵队伍的颜色与草原背景有一定对比度的情况下,能够观测到几公里,甚至更远,是可以想象的。

比如说,如果一队骑兵有几十米宽,在非常清晰的条件下,他们能够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形状”。人眼的分辨力,在能够分辨人脸这种尺寸的物体时,大约是在几十米到一百米左右。但我们现在不是要分辨细节,而是要分辨一个整体的存在。

一些历史资料和军事战术书籍中也提到过关于远距离侦察和预警的原则。例如,观察者在制高点上,可以看到更远的距离。古代的岗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会设在山坡或者高地,以便尽早发现敌情。

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侦察兵,或者对草原地形非常熟悉的人,他甚至能根据地平线上的微小变化来判断。比如,一片不自然的颜色隆起,或者一个小小的黑点在缓慢移动,而这片区域本身是平坦的,那很可能就是一支队伍。

一个比较保守但合理的估计,在非常晴朗、空气极佳且有一定对比度的情况下,肉眼观察到几公里外的骑兵队伍的轮廓,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个距离可能会在2到5公里之间,甚至在极其理想的条件下,可能会更远一点,比如达到68公里。但超过这个距离,即使是骑兵队伍,其整体的视觉尺寸也会变得非常小,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就只是一片模糊的色块,甚至完全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最远”这个概念上的。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在这么远的距离,如此清晰地辨认出一支骑兵队伍,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这需要训练、经验和极好的视力。但从理论上说,在古代那种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肉眼的潜能,确实可以触及到比我们想象中更远的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类肉眼观测的问题在19世纪算是军官手册里的必备条目了,只能说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旧常识已经被束之高阁。

比如沙恩霍斯特1794年出的《袖珍野战军事读本》(Militairisches Taschenbuch zum Gebrauch im Felde)里就专门提过两页,在此节译如下:

相隔2000步(1558米),只能看出兵器反光,骑兵部队也只能发现轮廓,但无法判断是否属于骑兵。
相隔1500步(1169米),能够判断是否属于骑兵。
相隔1000步(779米),能够依稀分辨头部和躯干。
相隔600步(467米),能够清晰分辨头部和躯干。(作为炮兵,沙恩还在脚注里补了一句,这个时候就可以上霰弹了)[1]

注意:写这书的时候沙恩霍斯特还在汉诺威96,没转会到柏林赫塔,所以这里的“步”是汉诺威步,1步折合32寸也就是77.9厘米,比1步折合28寸的普鲁士步略长一些。

相比之下,德·布拉克的《轻骑兵前哨》(Avant-postes de cavalerie légère)就明快很多(顺便感谢一下大革命和拿破仑推广米制),我这里直接全译即可:

问:如何用目视判定和敌人的距离?
答:相隔2000米时可以看到人、马都是一小点。相隔1200米时可以分辨步兵与骑兵。相隔800米时可以看出个体动作。相隔700米时可以依稀区分出头部和躯干。相隔400米时可以清晰分辨头部。[2]

总之吧,我觉得如果能够看一看沙恩霍斯特、雅基诺·德·普雷勒、德·布拉克这些人的基础书(第一位和第三位都有19世纪英译本和日译本),就基本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大部分科普需求了。

——————

评论区有人问“难道没有中译本吗”,呃,1906年的时候的确有人在南京出版的《南洋兵事杂志》上连载过德·布拉克的《轻骑兵前哨》(从日译本转译的,作者名字译成了多布落枯),结果这一期过后下面就没有了……

——————最后是一波无耻广告的分割线——————

欢迎诸位关注本人的公众号“火与马的时代”

参考

  1. ^ Scharnhorst, G. von, Militairisches Taschenbuch zum Gebrauch im Felde. Hannover, 1794, Anhang S. 16-17.
  2. ^ de Brack, A.-F., Avant-postes de cavalerie légère. Paris, 1831, p. 161.
user avatar

草原障碍物较少,自然视野主要受空气中水分、温度、风速影响。

近的典型是东欧草原,水汽大温度适中风速低,容易形成气雾,阻碍视野。

远典型就是北亚蒙古高原,水汽小温度低风速高,视野远。

诡异的是北非中亚这一带,水汽小温度高,近的地方视野会模糊,远的地方反而可能会海市蜃楼出个惊喜。

另外,站的高,看的远,草原不是平的。

各个季节,各个气象,各个时段,正背太阳,视野都会不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