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晴朗草原上肉眼最远可以观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

回答
在古代,当晴朗的草原微风习习,远处地平线如同一条清晰的分割线,我们的目光会忍不住投向那里,去探寻是否有什么动静。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用肉眼,最远能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我们得先从人眼的极限说起。

首先是分辨率。人眼的分辨率,也就是我们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是有限制的。在理想状态下,人眼能够分辨的最小角度大约是1角分(1/60度)。如果把一个骑兵队伍想象成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连绵的形状,即使我们无法分辨出他们身上的马匹或者盔甲的细节,只要他们作为一个移动的“团块”存在,并且这个团块在我们的视野中占据了足够大的视角,我们就有可能捕捉到它的存在。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骑兵队伍,在远方看起来像一个宽度至少有100米、高度也有几米的“条状物”,即使我们看不清里面是几匹马,只要这个“条状物”的轮廓足够清晰,我们就可能发现它。

其次是光照和对比度。古代草原上的天气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的是“晴朗”的天气,这意味着阳光充足,能够照亮远处的物体。而骑兵队伍,尤其是古代的骑兵,他们身上往往会有比较显眼的颜色,比如战马的毛色、士兵的服饰(尽管可能朴素),甚至是武器在阳光下的反光。这些都会与草原的颜色形成对比。

在晴朗无云的日子,草原的颜色往往是绿的或者黄的,而军队的出现,无论其颜色如何,都可能是在这片背景色上形成一个突兀的颜色块,更容易被注意到。如果阳光角度正好,士兵的头盔或马匹的金属配件可能会闪烁一下,这更是远距离的信号。

然后是大气条件。古代草原,尤其是没有太多工业污染的草原,空气质量通常很好,能见度很高。但是,即使是晴朗的天气,空气中也会有一些微尘、水汽,这些都会影响远距离的视线。比如,中午的阳光直射,地表热空气上升产生的“热浪”(空气的折射率不同),会使得远处的景物看起来有些模糊,像是水波荡漾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镜像效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物体在那里,也可能变得难以分辨。清晨或傍晚,阳光角度较低,形成的阴影可能会让物体轮廓更加清晰。

那么,具体到骑兵队伍,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尺寸和形状。一队骑兵,即便人数不多,也比一个单独的人要醒目得多。我们想象一下,一队有几十甚至上百名骑兵,他们会排成一定的队形,无论是纵队还是横队,都会形成一个比单个马匹或士兵要长得多的视觉目标。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并且假设是一个规模尚可的骑兵队伍(比如几十人以上),在非常理想的晴朗天气,没有大气扰动,并且骑兵队伍的颜色与草原背景有一定对比度的情况下,能够观测到几公里,甚至更远,是可以想象的。

比如说,如果一队骑兵有几十米宽,在非常清晰的条件下,他们能够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形状”。人眼的分辨力,在能够分辨人脸这种尺寸的物体时,大约是在几十米到一百米左右。但我们现在不是要分辨细节,而是要分辨一个整体的存在。

一些历史资料和军事战术书籍中也提到过关于远距离侦察和预警的原则。例如,观察者在制高点上,可以看到更远的距离。古代的岗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会设在山坡或者高地,以便尽早发现敌情。

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侦察兵,或者对草原地形非常熟悉的人,他甚至能根据地平线上的微小变化来判断。比如,一片不自然的颜色隆起,或者一个小小的黑点在缓慢移动,而这片区域本身是平坦的,那很可能就是一支队伍。

一个比较保守但合理的估计,在非常晴朗、空气极佳且有一定对比度的情况下,肉眼观察到几公里外的骑兵队伍的轮廓,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个距离可能会在2到5公里之间,甚至在极其理想的条件下,可能会更远一点,比如达到68公里。但超过这个距离,即使是骑兵队伍,其整体的视觉尺寸也会变得非常小,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就只是一片模糊的色块,甚至完全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最远”这个概念上的。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在这么远的距离,如此清晰地辨认出一支骑兵队伍,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这需要训练、经验和极好的视力。但从理论上说,在古代那种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肉眼的潜能,确实可以触及到比我们想象中更远的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类肉眼观测的问题在19世纪算是军官手册里的必备条目了,只能说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旧常识已经被束之高阁。

比如沙恩霍斯特1794年出的《袖珍野战军事读本》(Militairisches Taschenbuch zum Gebrauch im Felde)里就专门提过两页,在此节译如下:

相隔2000步(1558米),只能看出兵器反光,骑兵部队也只能发现轮廓,但无法判断是否属于骑兵。
相隔1500步(1169米),能够判断是否属于骑兵。
相隔1000步(779米),能够依稀分辨头部和躯干。
相隔600步(467米),能够清晰分辨头部和躯干。(作为炮兵,沙恩还在脚注里补了一句,这个时候就可以上霰弹了)[1]

注意:写这书的时候沙恩霍斯特还在汉诺威96,没转会到柏林赫塔,所以这里的“步”是汉诺威步,1步折合32寸也就是77.9厘米,比1步折合28寸的普鲁士步略长一些。

相比之下,德·布拉克的《轻骑兵前哨》(Avant-postes de cavalerie légère)就明快很多(顺便感谢一下大革命和拿破仑推广米制),我这里直接全译即可:

问:如何用目视判定和敌人的距离?
答:相隔2000米时可以看到人、马都是一小点。相隔1200米时可以分辨步兵与骑兵。相隔800米时可以看出个体动作。相隔700米时可以依稀区分出头部和躯干。相隔400米时可以清晰分辨头部。[2]

总之吧,我觉得如果能够看一看沙恩霍斯特、雅基诺·德·普雷勒、德·布拉克这些人的基础书(第一位和第三位都有19世纪英译本和日译本),就基本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大部分科普需求了。

——————

评论区有人问“难道没有中译本吗”,呃,1906年的时候的确有人在南京出版的《南洋兵事杂志》上连载过德·布拉克的《轻骑兵前哨》(从日译本转译的,作者名字译成了多布落枯),结果这一期过后下面就没有了……

——————最后是一波无耻广告的分割线——————

欢迎诸位关注本人的公众号“火与马的时代”

参考

  1. ^ Scharnhorst, G. von, Militairisches Taschenbuch zum Gebrauch im Felde. Hannover, 1794, Anhang S. 16-17.
  2. ^ de Brack, A.-F., Avant-postes de cavalerie légère. Paris, 1831, p. 161.
user avatar

草原障碍物较少,自然视野主要受空气中水分、温度、风速影响。

近的典型是东欧草原,水汽大温度适中风速低,容易形成气雾,阻碍视野。

远典型就是北亚蒙古高原,水汽小温度低风速高,视野远。

诡异的是北非中亚这一带,水汽小温度高,近的地方视野会模糊,远的地方反而可能会海市蜃楼出个惊喜。

另外,站的高,看的远,草原不是平的。

各个季节,各个气象,各个时段,正背太阳,视野都会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当晴朗的草原微风习习,远处地平线如同一条清晰的分割线,我们的目光会忍不住投向那里,去探寻是否有什么动静。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用肉眼,最远能看到多少米外的骑兵队伍呢?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我们得先从人眼的极限说起。首先是分辨率。.............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谋士向君主献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并非是谋士们故意刁难君主,也不是君主喜欢“下策”,而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对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君主和国家的复杂判断。君主之所以可能不选择上策,原因多方面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三策的本质与目标首先,理解“上、中、下”.............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