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状元是真的有水平吗?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

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状元则是科举的最高荣誉。状元并非一日之间就能产生,而是通过一个漫长而严酷的选拔过程:

童试: 这是科举的入门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通过县试才能获得秀才资格,通过府试才能进入府学,通过院试才能获得生员(秀才)资格。这个阶段就淘汰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的难度极高,考中的比例非常低。
会试: 在乡试后次年的春天,于京城礼部举行。由举人参加,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会试的竞争更加激烈。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对贡士进行策论(即根据时事政局提出对策)、判卷等,最终决定名次。殿试的最高名次就是“状元”。

可以看出,从童试到殿试,每一步都是一次严峻的筛选。能够走到殿试的,已经是万里挑一的读书人,而状元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就意味着状元在学识、逻辑思维、文笔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二、 状元所学的知识体系:

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围绕着儒家经典展开,包括: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典是古代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基石,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
史书: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了解历史演变、吸取历史教训。
文学作品: 包括诗、词、赋、文等,考察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
策论: 这是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考察。需要考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状元需要对这些知识体系烂熟于心,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绝非“死记硬背”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高度的理解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 状元的综合素质考量:

虽然科举考试以学识为主,但殿试中的“策论”环节,以及一些考试中的“贴经”、“墨义”等,都间接或直接地考察了考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条理清晰地论述观点,如何进行严谨的推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洞察时弊,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笔功底: 如何用优美、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
政治见识: 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理解。
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考生的品德也有一定的要求。虽然考试本身难以完全评估品德,但长期的读书过程和家族教育,以及某些考试的侧重,也会有所体现。

一些状元在殿试时提出的策论,至今仍被认为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例如,宋代的状元欧阳修、王安石,明代的杨荣、解缙等,他们的才华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也佐证了他们的水平。

四、 状元的后天发展与成就:

成为状元并非终点,而是政治生涯的起点。许多状元在为官期间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家: 如宋代的文彦博,曾任宰相,政绩卓著。明代的于谦,以“土木之变”时力挽狂澜的功绩名垂青史。
文学家: 许多状元本身就是杰出的文学家,如唐代的李白、杜牧,虽然他们不是状元(李白未参加科举,杜牧是进士但非状元,但他们的才华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顶尖水平),但宋代的状元如曾巩、陆游等,都是文学大家。
思想家: 一些状元在思想领域也有建树。

当然,并非所有状元都能在仕途上取得辉煌成就,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泯然众人矣。但平均而言,状元这个群体所代表的学识和能力,是古代社会公认的顶尖水平。

五、 现代视角下的审视:

从现代教育和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社会更强调科学、技术、创新,而古代科举主要侧重于人文社科和儒家思想。

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古代状元可能不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但他们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是现代许多人难以企及的。
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科举考试毕竟是一种以文字表达和理论论述为主的考试,难以完全衡量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是,这并不否定古代状元的真实水平。他们的水平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和人才需求来衡量的。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学识、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最顶尖的。

总结:

古代的状元,是经过层层选拔、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佼佼者。他们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并且对时政有独到的见解。许多状元在为官期间也证明了自己的才干,在各个领域留下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代的状元是真实有水平的,他们代表了古代社会知识和人才的顶尖水平。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即使放到今天,在人文社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明清时来说,这个时期科举取士的标准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是格式固定,极重对仗。在这个体系训练出的状元们,就算别的本事都没有,至少写诗作文就如探囊取物一样简单。《儒林外史》里,吴敬梓在嘲弄八股的同时,也承认“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诗歌成就整体水平(注意这里说的是整体水平,而不是单独的几个人)的最高成就是在清朝。

当然,在那个用毛笔写考卷的时代,一笔好字也是少不了的。当年的状元虽不一定都有书法家的水准,但放到今天靠卖字也是能发家的。

今天很多人看古代状元有个偏见,即习惯用文学成就的高低来评价状元的水平。比如认为清朝的状元们没有一个文学成就比蒲松龄、曹雪芹等人更高,所以认为状元没水平。但实际上,科举考试的核心也不是考文学创作能力。当年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其实更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四书五经相当于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基本知识和行政能力测验,应用文写作和策论相当于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

但是,当年的科举录取方式跟今天又有所不同。因为在科举的最高一级——殿试环节,最终阅卷人是皇帝。在这个方面上说,谁能当状元,跟皇帝的喜好有很大关系。那皇帝喜欢什么人就没准了——毕竟,历朝历代的皇帝,真正有水平的可没几个。比如清末的刘春霖能成为状元,就是因为慈禧觉得“春霖”这个名字更吉祥。

再比如道光年间的状元汪明相,就被时人普遍认为水平不高。他中状元后,冷嘲热讽之声此起彼伏,而这也成为导致这位状元后来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年很多文章声名重于天下的人,反倒未能中状元。比如清朝时期最著名的文章学派桐城派,代表性人物有三个,其中方苞是进士,刘大櫆未中,姚鼐也只是进士。由此也可见状元未必是当时水平最高之人。

user avatar

一、科举是这个样子

最早的时候,科举是题目随便出

宋代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

元仁宗时候,因为宋朝灭亡的时候大部分儒家流派都殉国或者披发入山了,程朱的徒子徒孙都洗干净舌头去舔蛮夷了,所以元朝朝廷里程朱理学占据了垄断,然后规定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

到了清朝,明朝朝灭亡的时候大部分儒家流派都殉国或者披发入山了,程朱的徒子徒孙都洗干净舌头又去舔蛮夷了,于是规定连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答题,康熙乾隆都多次编写钦定的四书五经下发全国各地。

当时科举的题目是这样的:

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经》义四篇,士子各占一经;

第二场考“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

第三场考“策”五道,“诏”、“诰”、“表”各二道。


明朝有乡试出题目是西洋历法的,李春芳当考官的时候有考生些庄子的,都给过了


但是到了清朝,就发生了这么一个事

就是“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


也就是说,大家精力都花在第一道题目上了。后边的几道题啊,“···就题敷衍成篇。盖制题本有一 二百言 ,略就题作波澜,即可数百言矣”。


你想想,一个人,生下来到考试,这几十年,除了四书什么都不看

会是什么结果?

梁章矩在《制义丛话》中引述这样一个事例:取四书各首句并作一题曰:‘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即应场曰:‘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

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破题”功力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这还是童生,那些考上的更是都是妖孽

国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两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屡试之,皆然,以致全案能出。最后乃以《四书》之“○”,命各作一破题。

甲所破题曰:‘圣贤立德之先,得天象也’。

乙曰:‘圣贤立德之先,无方体也’。乃定甲为案首。后二人咸贵,甲官至大学士,以功名终,乙官至巡抚,缘事代诛。”

这种故事在李伯元的《南亭四话》中也有记载,

一则破题曰:“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另一则破题曰:“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还有一种书上记载其破题道:“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我就问你服不服····


庄小威,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29岁进入哈佛大学任教、5年后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且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2012年庄小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曹原,14岁进入中科大,22岁时,他终于攻破了世界级的难题,弥补了物理学上的空白。一天两次登上了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一次性就占据了两个席位,这也是《Nature》创建149年以来的第一次。

大家想想,庄小威和曹原如果生在古代,啥都不干,天天抱着四书五经研究,这种逆天的人,能破题破出什么来?

或者在举例,爱因斯坦、牛顿、高斯、拉马努金这些变态,不研究科学,天天着四书五经研究,这种逆天的人,能破题破出什么来?


二、有个笑话,说学渣希望穿越到魔法世界

结果魔法世界要学习几万种魔法语言,认识几十万总魔药,比现实世界还头疼·

厉害的人,不管你考什么,他们都会脱颖而出的


三、到了最后的殿试,那就是皇帝出题了。

比如崇祯当时出的题目:“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目今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以防虏也。 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何道可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 但难于东虏窥伺,胡野匮乏。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 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 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翻译一下:

1、跟朕共治天下的是士大夫,但如今士大夫品行不端,朕想让士大夫们恢复古道,有何办法?

2、女真人的地盘地窄人寡,一旦去攻打朝鲜,三韩不守,这是为什么?

3、如今三协和天津、登莱之处朝廷都有重兵把守,导致朝廷军费激增,有何办法消灭后金,恢复疆土?

4、现今流寇蔓延,朝廷缺钱缺饷,一些人不奉公体国,一味让朝廷减免钱粮,朝廷难道不知道抚恤百姓的道理吗?有什么办法既能抚恤百姓,又能充实军费?

5、屯田是解决军费的办法,为何总是不见实际效果?漕粮和马匹都是军队所紧缺物资,为何总是被拖欠?有什么办法杜绝此类问题?

6、如今有没有办法收复河套?对于归降的蒙古人如何安排?蒙古插汉部和河套部联合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将他们分开?

7、流寇势大,海盗也时常骚扰,加上水灾、旱灾频发,有什么方法应对之?

8、唐、宋之时文武分的不是那么细致,本朝太祖对人才的任用也颇为灵活,有什么办法提升武将的地位?

user avatar

首先,大部分现代人对状元有误解,有一个学校的状元,一个村的状元,一个县的状元,一个市的状元,一个省的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每年状元产量没有上万也有几千,而这些“状元”们也都将状元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知乎经常也会见到自称某某状元的。

而古代状元,自有科举制以来,总共产出三百个状元。古代的状元,是全国科举考试的头名,一个县的第一,只能叫解元,全国考试第一轮的第一名,只能叫会元,全国考试复试第一,才能成为状元。所以现在这些自称“状元”的,连会元都算不上,含金量最高的各省第一,也只是比解元稍好点。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一个国家三轮考试,最终拿第一的人,竟然怀疑没水平?

user avatar

古代的秀才,录取率比今天的985还低(4%)

古代的举人,秀才才能考,录取率是1%

古代的进士,只有举人才能考,录取率是5%

说白了,进士的实际录取率是

5%x1%x4%,

0.00002的几率

清华北大全国录取率为0.067,而秀才的录取率就已经到了0.04

平均十万读书人,有两个进士。

古代人称,五十少进士,你到五十岁能考上个末流进士就是大儒了,青史留名。

而状元郎,是当年榜内进士第一,你说呢?

考上一个,祖坟估计都成火山了。

再举个例子,范进我们都知道吧,中举了兴奋的差点疯掉。

范进在中举后做了一省教育厅厅长(约等于这个职位)

一个穷的要卖鸡换米的老书生,中举后直接做厅长,你觉得进士会做什么。

而进士里的第一,状元会去做什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太笼统以至于很容易让回答失去意义,我努力拯救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问题没有定义什么是水平。如果水平是指现代人这种综合知识文化水平,那么状元确实有些尴尬。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经历过革命主义教育,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没有受过等级教育,也不会受谁奴役,天生平等,也没有想过效忠谁。

小朋友们被强制接受免费的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各种各样的免费知识滚滚而来。

状元开口就是圣上,言语之间不敢有任何违逆,思想和行为不能有半点逾越。

现代一个小学生开口就是,老师,你讲的不对,这个问题我爸爸说…

一个小学生,思想没有任何限制,行为可以所以逾越,可以任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也不必受他人的限制。

面对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视野开阔,行为自由的小学生。

状元…卒。

但这些能说明状元水平不如小学生吗?

不,状元有水平是真的有水平,只不过这些水平集中在行为规则也可以说是治国理政上。

我做个也许不完全对的比喻,之前我没看见谁这么说过,但我就是这么想的。状元包括所有这个体系里的读书人,更像是现代的法学生,但古代读书人所涉及内容更宽泛,因为他们不光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个人道德操守,因为本质上他们是为皇权也就是某一个人效忠,而不是广义意义上的资本。

现代人做什么都离不开法律,都是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而法律控制在法学生形成的法律界手里,各个国家情况有所不同。

对司法的不同解释和应用,有时候甚至能改变判决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刑诉律师的胜率能高达90%的原因。

同样,中国读书人研究的也是如何规范人的行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和规范,这样社会才能高效而稳定的运作,中国这个大国才能维持统一而不分裂,而读书人就是这些规则的制订者和践行者。

皇帝不守规矩,那就是暴君,百姓不守规矩,那就是暴民,读书人不守规矩,那就是狂人。

古代你不能逾越读书人所制订的伦理纲常,现代你也不能逾越法律人所制订的条文法律。

法律界从来都没有反抗过统治,读书人也一样。有句老话说的很清楚,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法律人在现代社会算精英,读书人在古代也算精英 ,状元身份等于是精英中的翘楚,水平怎么样还用说吗?

所以如果水平指的不是综合水平,而是专业水平,在治国理政和文化修养方面,状元的水平完全是碾压级别,不光是碾压同时代的同专业人才,也碾压现代人。

中国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那么多年的文化积累和传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现代人超越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长期的苦修,十年寒窗的说法并不夸张,过去的寒窗苦读是真的苦读,比起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古代的苦读要纯粹的多。

同样的一天时间,现在要混圈子,刷剧,追时尚,玩游戏,那时候只有苦读四书五经或是其他经典。何况这里讨论的是下了苦功夫读书的大群体里的佼佼者,也就是苦读以后再筛选出的天赋最好的人。光凭天赋,状元就可以算有水平,何况还是经过严酷竞争筛选再登顶。

千万不要觉得我们很强,强的是社会,当时社会确实不如现在,但社会怎么样和读书人的文化理论水平并没有实际联系,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当时就是读书人书读得再好,也要服从现实。

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没必要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比当时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也比当时强,文化方面很难去做比较或者说文化不在一个时代就很难做比较。因为主流文化本质上也是适应于当时的社会才产生的。

但这里讨论的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化,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人,是文化人里的状元的水平,而不是科举时代那个时代的水平。这一点是关键。

所以,我绝不会看轻他们,别说是状元,就是再往下若干等级的读书人,我都不会看轻。因为有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就这一点,如今能有多少人做到。

同样,我佩服他们的人也不代表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他们生在那个时代,是为那个时代做贡献的人,就像我生在这个时代,是为这个时代做贡献一样。尽管当时的学说和现在已经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不妨碍他们当年曾经做出过贡献,根本没有必要挖出他们的观点搞对立。如果是这样,若干年后,现在的一些观点也会被激烈反对,那就意味着现在的我们,所做的都一无是处吗?

我唯一好奇的是,现在又把他们翻出来说,是要做什么?毕竟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光有德行,光靠自律,解决不了任何事情,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在某些情况下是成立的。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让读书人和圣贤书一起没落了,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时代变了。

武德是属于拳脚时代的浪漫,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马克沁,坦克,飞艇和毒气弹的时候。近千万的伤亡终于让人醒悟过来,于是武德换了一个说法,叫日内瓦公约。

但是到了智能时代,无人机和智能武器开始肆意杀戮、网络攻击能大规模瘫痪民用电网,工业和基础设施,当各种进攻力量让人防不胜防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无比怀念那个有圣人的时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管他们成了败了,我们又拿什么去看不起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元。

另外就是,学理工科吧,我们不缺文化底蕴,我们的短板在哪很清楚。

user avatar

古代状元属于终极做题家。

不用说状元

进士三年一次,最多的省100人多一点,平均一年30多人。

相当于高考省前30名。

但是,科举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去年高考第三十一名,10年前高考三十一名,是和应届生一起考试的。

所以进士难度,应该是清北录取难度以上(古代的省大)。

状元相当于清华全校三界学生,PK出一个最强的。

民国很多留学的学者,都有科举经历。

现在的大科学家,你往上看几辈子,基本都有科举和做官的遗传基因。

赵元任的爹中过进士。

钱学森家族历史上出过5个状元。

所谓科举,无论考的内容多么死板,能考出来的也是智力强大的。

这些人无论学核物理,还是学空气动力学,只要能获得教育机会,他们依然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古代,我们看到

王阳明这种读书人居然能带兵打仗。

岳飞这种大力士,不但能打仗,还能能写不错的诗词。

人才就是人才,先天基因在那,后天教育和环境合适,他们学什么都是强的。

user avatar

有舔古的,有贬古的,其实都很偏颇。

古代赤贫阶级占80%以上,文盲率95%以上。

就那么一小撮人玩儿文化,人口基础要多差有多差。

举试考察范围虽渺沧海而取一粟,需要文化人有庞大的知识储备,但严重偏科,只有文史和小比例的哲学。

以明朝为例,巅峰一万万人口,至少6000万以上的赤贫自由民,几百万旗丁、几百万皇庄户(包括藩王庄户)、一千多万权贵名下诡寄荫户(保守估计),一千多万使唤人,四五百万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人口。

这个比例是不是挺眼熟的,扩大十几倍看看?

是不是就好像十四亿人口里面有8000万……

8000万里面有多少是正经古代读书人?按2016年披露是700多万,比例不到1/10。

换在古代,考上状元的level,差不多就是各省6年综合比较最高分(古代科考3年一次大比,按照同比例扩大,一次大比状元额度大约为14个人,两届大比差不多装完各省6年头名的数量)。

是不是真有水平,看看公考录取比,再问问被录取的大佬们眼中的头名是什么感觉,差不多就心里有数了。


————————

但是,但是,问题来了。

古代只有文史+少量哲学这一条知识路径。

现代我们有C++,JAVA,python,生物制药,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大数据……那种大厂动不动就开几十万几百万年薪聘请的大手子,在古代就是个pea。

知识路径单一、评价体系单一,严重影响了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变相夸大了古代科举状元的水平。

当然,单纯把公考用来和举试的四书、五经、各种集、史来比,说实话,稍微有些不太合适。

古代举试的文史哲内容无疑要比当代公考的文史哲要艰深得多。

然而你们会发现,公考里面甚至有数学逻辑、图形推理、心理学、自然科学、地缘政治……等等一些古代人并未涉及过的知识领域。

一个方向是博,一个方向是渊,不是太好直接横比。

另外,按照当前的全民普遍教育水平,光是本科生比例就已经有古代非文盲阶级那么多了(大约5%)。

加上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基本均等——当然仍然没有达到绝对均等,但相比古代女性受教育率不超过1%的状况,真是天翻地覆了。

应试竞争由单纯男性圈的活动变成了疯狂加倍,可以说当今时代的应(内)试(卷)之激烈,比过去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本上能在公考中过关并且在同批次算考得比较好的那种,大致上就接近“殿试”“进士”“同进士”这一档。而真到了点状元的环节,基本上也就是看帝王今天心情怎么样。


总结:古代状元是真的流批!但也没有很多人吹的辣么流批!我也不是要吹公考,而是恰好发现这个比例太有意思了,借用公考这个大家较容易理解的概念来类比一下。

user avatar

肯定在某些方面是有水平的,比如书法。比如遣词造句。

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古人的认识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是非常幼稚的。就比如赵秉忠的殿试答卷,在逻辑上就非常莫名其妙,以比喻代替逻辑推理,所谓的十条建议也非常空泛,看不出有什么可操作性。抛开文学水平和中学生议论文也没什么区别。

有人拿古代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比。我认为没什么可比性。首先就是现代人视野开阔知识全面,和一辈子只学语文的古代文人完全不是一个次元的生物。选拔基数也不一样,现在一届高考都是千万人的数量级。古代上哪找这么多读书人?说是两年才出一个状元,选拔的基数有百万人已经是了不得的盛世了。

user avatar

高考状元不如古代状元是认真的吗?古代人少读书的人更少每届参加科考的才多少人?还是三年一届!现在呢,每年参加高考的有1000万+,这还是经过淘汰的小升初初升高都是淘汰将近淘汰了一半!

古代科考考试科目有现在多吗?现在考多少门?古代有这么多门吗?

包括老师的水平等等!个人觉得时代不一样没办法比较

user avatar

有水平,水平很高。

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个古代状元在现代,书法水平当个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绰绰有余;网络直播写字百万粉丝不难;要是直播聊历史文化,水平比矮大紧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如果在诗词大会这类节目,诗词曲储备量,诗学鉴赏水平,即兴作诗能力,不是康震那几个评委可以比的。

如果在知乎,几十万关注者,身兼几个优秀回答者,知乎日报收录,专业认可等真是抬抬手就行。

如果想在体制内发展,其四书五经造诣,当个大学中文系或哲学系教授,兼任教育部、社科院学部委员也非难事,这样的人的“国学大家”,“国学大师”名号是经得起考验的。

总之,这样的人在古代在当代都是人中之龙。原因很简单,知识就是力量,自古皆然,未来亦然。

感谢知了兄的赞赏,感谢诸兄诸姐的赞,已大幅更新,如有错漏请不吝指教。

下为明清状元手迹,作品图片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书法卷·清代》等学术出版物,仅赵秉忠《草书轴》、文震孟《行书轴》来源于山东博物馆官方网站,作品真实性和相关信息都是可靠的,其中三幅未标明收藏地点是因为引用源未包含。

对于网上流传的相关作品图片,馆藏信息和作品真伪无法一一查证,为了不误导大家,一概没有收录。

大家别光看字,诗文千古事,内容亦堪观览。


user avatar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我们村的村口有座四五百年历史的古桥,村民们习惯叫它大拱桥。

其实这座桥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桥体的一侧有两块石碑,石碑的第一行刻着四大字“馬義橋碑”。所以这座桥的名字叫作“马义桥”!

两块石碑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大约是记录着这座桥初建与修缮的历史。

除此之外,关于这座桥村民里还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崇祯年间,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处,当时河上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板桥。

正当书生骑着马走到桥中央时,突然前方的几块木板由于年久腐朽脱落到河水中。危急关头,没想到马儿自觉的慢慢后退,直到把书生安全地退回到岸边。

所以,经历此事之后,书生立志如果能金榜题名就回到这里为这里的百姓造一座桥!

最终,书生如愿以偿,这座桥造好之后也取名“马义桥”。

故事讲完了,如今拱桥上虽已挂满了岁月的藤蔓,但依旧挺拔。

历经百年,面对每年雨季的洪水,都能安然无恙。在敬佩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书生的才能和他高尚的品格。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上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金榜题名的那些人不仅仅是有才华,他们还有高尚的品格。他们懂得以民为本,更懂得感恩。

古代那些状元、探花读破万卷书,能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肯定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

书中有治国理念,有为人之本,有处事之道;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真的是个好东西。所以那些读破万卷书的人,他们是真的有水平,而且不仅仅是在才华和能力方面。

user avatar

学而优则仕。在两千年儒家文化体系中,文学是直接跟权力挂钩的。身处这种“资源密集型”行业,还能通过层层筛选,夺得全国第一,你说有没有水平?

那么多名垂千古的状元郎,你是看不见吗?

唐朝的状元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还真问他从何处来。

另一位状元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就真当没人认识他?

宋朝的状元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哪知道你直接没收了汗青。

明朝的状元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你就是浪花,一个也没让留下。

因为好读楹联,我最熟悉的是清朝状元。

出自状元之手的名联太多了,先说毕沅(乾隆二十五年状元):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作为一代名基,毕沅是我国“撑同志,反歧视”事业的先驱。他盖了个兔子园,终日与美男们双兔傍地走。老基友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赠联云: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另一位老基友袁枚(《随园诗话》的作者)赠联云: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言下之意,丑婆娘哪有美男子好使?时人叹曰:子真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最后四个字,你品你细品。

乾隆年间的名角儿李桂官,人称“状元夫人”,地位可比当今娱乐圈的“石雪八美”还要高。不知道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是不是逐字捉对,用“杨莲亭”映射到“李桂官”。为了歌颂毕沅和李桂官的断袖之情,赵翼创作了《李郎曲》,与《圆圆曲》交相辉映;袁枚也为李桂官的《劝毕公习字》一文作序,并撰长歌。

题跑远了。再说另一位著名状元——龙汝言(嘉庆十九年状元),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舔狗舔到最后应有尽有。龙汝言先是给自己改了个祥瑞的名字,然后将先皇御诗结集成册(集康熙、乾隆两朝御制诗一百韵呈上),一举被钦点为状元。这项工作,就好比当今的你这样集句:

且持梦笔书奇景;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一招后来被郭沫若学到了,集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如: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独”对“多”之工,可见文豪手段。)但要知道,光乾隆一个人就留下了御诗 43630首。张若虚号称“孤篇压全唐”,而乾隆爷连篇数都可以压全唐。龙汝言为此下了多少苦功,可见一斑。

后来龙汝言在负责校对《高宗实录》时,把“高宗纯皇帝”误制为“高宗绝皇帝”,犯下死罪。但由于是嘉庆帝钦点的状元,仅作革职处理。等到嘉庆驾崩,龙汝言又用一招入宫哭灵,成功引起了道光的注意;接着靠一副寿联翻了身,联云:

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境,乾健其身,嘉惠普群察,道统绍羲农尧舜;
治功懋,熙成淳,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祥云五色,光华夺日月星辰。

这副联的精彩之处,要将每分句的第一个字摘出来,才能体会。虽然龙汝言位于状元鄙视链的末端,可能代表了状元水平的下限,但就算是跪舔,也比当今的老干部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近代有三位状元都贵为帝师,分别是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孙家鼐(咸丰九年状元)、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状元)。翁同龢因与李鸿章之龃龉,以及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但他挽李鸿章一联,却是楹联史上的名制:

中国相司马矣;老子其犹龙乎。

这是个集句,上见《十八史略》: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把李鸿章比作司马光(相)。下见《史记》,表面上切李鸿章之姓(老子姓李),暗地里自比孔子,相当微妙。

孙家鼐则是北大第一任校长,自题联云:门生天子;天子门生。集帝师与状元于一身。他主持创办了上海阜丰面粉厂、北京自来水厂、天津劝业道、井陉矿务局、滦州煤矿等一系列民族工业。陆润庠(也就是著名无情对“岑春萱拜陆凤石;川冬菜炒山鸡丝”中的陆凤石)也在苏州创办了苏经纱厂和苏纶纱厂,再加上张謇(光绪二十年状元)实业救国,可谓状元中的创业三杰。

兹录张謇赠孙家鼐的对联:


为了救国图存,张謇尽其后半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文学于他而言,或许只在于为所创之业,题写一些聊以寄托的楹联,诸如:

题大生纱厂

生财有道;
大利不言。

题通海汽车公司

仁者不以人为力;
列子乃御风而行。

题军山气象台

仰观象纬抬头易;
自有云雷绕膝生。

题通州师范学校礼堂

极东西万国推崇为教育大家,先圣亦云,吾学不厌、诲不倦;
合周秦诸子受裁于狂狷一体,后生有志,各尊所闻、行所知。

如今高考状元泛滥,一年总有百八十个“状元”。区区一个省,一个市,还分年级,分文理,这状元的通胀率真是不小。我也曾忝居所谓的“高考理科状元”,每每在读到文天祥,读到张謇的时候,都自惭形秽。大丈夫撑搘宇宙,扶艰济屯,其丰功伟烈,当令史笔书之,名手状之,风人咏之,岂复耀其区区之文字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