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回答
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成就,更承载着社会地位、政治权力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将他们置于当今社会,其地位大致可以对应以下情况:

1. 秀才 ( xiù cái ):

秀才相当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入门级,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合格者。虽然是最低的功名,但获得秀才功名已经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中获得了初步的社会认可和一定的特权。

在当今社会的对应地位:
优秀人才,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本科毕业生。
可能对应着在某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如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工程师、律师、医生、初级研究员等。

详细阐述:
学术能力与学习基础: 秀才通过了县、府、院三级考试,证明了他们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一定的经典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与当今社会能够通过高考,考入一所不错大学并顺利毕业的本科生相似。他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
社会认可与尊重: 在古代,秀才就已经能受到一定的尊重,可以在乡里被称作“先生”,享有一定的免除徭役等特权。在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同样能在其行业或专业领域获得一定的认可和尊重,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职业发展起点: 秀才在古代是入仕的起点,有机会继续参加乡试,迈向更高的官场阶梯。同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是进入职场、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可以通过工作积累经验、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潜在的局限性: 尽管有一定成就,但秀才毕竟是科举制度的初级阶段,距离真正掌握权力核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今社会,普通本科毕业生虽然是社会栋梁,但与拥有更高级学位或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相比,可能在起步阶段的职业发展或薪资待遇上存在一定差距。

2. 举人 ( jǔ rén ):

举人是乡试(地方性考试)的合格者,是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台阶。举人已经不再是入门级别,而是具备了更高的学识和更强的竞争力,可以直接获得官职的候补资格,并且在乡里拥有更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的对应地位:
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一定实践经验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
在特定行业领域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对应拥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

详细阐述:
更深的学术造诣与更广阔的视野: 举人经过了乡试的选拔,其学识水平和知识面远超秀才。他们不仅掌握了经典,更可能在策论、诗赋等方面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这可以对应当今社会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可能在特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举人在家乡通常被视为“名士”,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尊敬,拥有在地方上的话语权和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无论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商界,都更容易获得重要职位,并在行业内树立声望和影响力。
直接的政治晋升通道: 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做官的机会,成为各级政府的官员,参与国家治理。这对应当今社会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高级机关单位、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甚至参与政策制定或项目管理。
竞争力的体现: 举人是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优秀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在当今社会,硕士、博士的学位同样是进入许多顶尖企业、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的重要门槛,证明了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进士 ( jìn shì ):

进士是会试(全国性考试)和殿试(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考试)的合格者,是科举制度的最高成就之一。进士是国家认可的顶级人才,通常会被授予官职,并有很大机会在仕途上获得成功。

在当今社会的对应地位:
顶尖学府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在国家重大项目、关键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进入国家核心部门的拔尖人才,例如在中央部委、国家级研究院、知名大型企业担任关键领导或技术岗位的人才。

详细阐述:
最高的学术成就与战略眼光: 进士通过了层层严峻的选拔,尤其是经历了殿试,证明了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备出色的政治见解、战略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应当今社会那些在顶尖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在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宏观经济、法律政策等领域有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的专家。
进入权力核心的通行证: 古代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更是直接进入翰林院等核心机构,为皇帝身边服务,是未来登上权力巅峰的重要起点。在当今社会,这些顶尖人才更容易被吸纳到国家重要的决策部门、智库、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企业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社会地位崇高,备受尊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进士不仅获得仕途,更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在当今社会,这些顶尖人才同样是社会上的“精英”,受到广泛的尊敬,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从古代科举的考察内容来看,进士不仅仅是死读书,还需要具备“经世致用”的能力。当今的顶尖博士或行业精英同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状元 ( zhuàng yuán ):

状元是殿试的第一名,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状元不仅是学识的巅峰,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子门生”,拥有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快速晋升的机遇。

在当今社会的对应地位:
具有全球顶级学术声誉和实际影响力,或者在某个领域拥有划时代贡献的顶尖科学家、思想家、或者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政治家、企业家领袖。
可以类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在某个领域能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人物。

详细阐述:
学识、才智、见识的集大成者: 状元是当年全国所有科举士子中最出类拔萃的代表,他们的才华、思想深度和对治国理政的见解被皇帝和国家高度认可。在当今社会,这可以对应那些在自己领域内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并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领袖、科学家、发明家等。
非凡的荣耀与起点: 状元不仅是个人荣誉的极致,更象征着家族的光荣和国家对其的高度期望。他们通常会得到皇帝的特别赏识和重用,仕途发展往往一帆风顺,前途无量。在当今社会,这可以比拟获得最高科学奖项、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的顶级人才,他们通常会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培养,在国际竞争中代表国家最高水平。
引领时代潮流的潜力: 状元作为时代的翘楚,往往具备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具备类似地位的人,比如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家,或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塑造甚至改变世界格局。
独特性和稀缺性: 状元是科举制度下“千年科举,百年才出一个状元”的说法,其稀缺性不言而喻。当今社会,能够达到状元级别地位的人物同样是凤毛麟角,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成就,成为社会最闪耀的明星。

总结来说,将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的地位对应到当今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优秀本科毕业生”到“顶尖行业领袖/全球性影响力人物”的层级递进过程。 这种对应并非完全精确,因为时代背景、评价标准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核心在于他们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社会认可度、职业发展潜力和影响力在不同维度上的体现。古代科举制度是对人才选拔和分层的一种方式,而现代社会则通过教育体系、职业发展、专业评价等多种途径来识别和任用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清朝时期,江西的人口一直都维持在两三千万左右,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不算少。然而在整个清朝,包括恩科在内,江西省只出过四位状元。

清朝的存续时间是270年左右,也就是说江西在清朝平均每70年左右才能出一个状元。

而二战结束至今也不过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也不过才刚72年,苏联的存续时间连70年都不到。

一个自二战之后,江西省仅出了一个的人,在省内该是什么样的地位?

当然,江西还不算是最惨的,云南、甘肃等省份在270多年里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所以,在说状元地位的时候,倒也不必强调古代的识字率有多么低。即便古代的识字率再低,对于江西来说,70年才能出一个的人物,也算是怪物级的存在了吧?

user avatar

只说大略等同的政治方面的影响:

秀才:镇党委委员

举人:县委常委

进士:省委常委

譬如,但凡县里修本县县志,县令总会与本县几位举人合谋。在其他诸多事务上,举人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起来很弱的秀才,对普通县民村人来说,真的很难考。你要是自己研究过各类族谱,就会明白科考所带来的荣誉,考得上秀才,不仅是政治地位的改变,就连老婆也多了起来。就算是没考上秀才的,只要学习成绩比较好,也能当个人物头子。

一般的县,举人每三年能出一两个算很厉害了,有的多届不出一个,全省每三年能有五十个名额。本乡能出一个举人,要么就是精神领军人物。比如说《白鹿原》上的朱举人,有什么事,县长都得恭敬来邀。要么就是作威作福,比如《武训传》里的张举人,“一字令人生,一字令人死”,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那横样,保你能认清举人和博士毕业的根本区别。


你说范进为啥疯?让你你睡得着觉?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由于现代的通讯技术极度发达,导致你我普通人能够接触到很多我们这个阶层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东西。我们得以窥见顶层人物生活中的一斑,这让现代人尤其知识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与自身地位不适应的层次。看待古代的问题,要用古人的眼光。


那么古代社会的情况是什么呢?

1949年建国的时候,国家曾经对文盲率进行过摸底,全国平均下来文盲率在80%以上,而且这个统计标准还是认识几百个字就不算文盲,这还是1949年民国教育已经推进几十年的情况下。古代社会,文盲率保守估计在90%以上,赶上情况惨一点的朝代(如元朝),文盲率超过95%!

古代社会里,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更不用说出省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认识的最牛的权贵也不过就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能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所以过去讲农民们想象皇帝用着金锄头,绝不是一个笑话。

你我普通人,放在古代,大概率处于这个阶级。

理解了这个,你就能理解科举中的功名是什么概念了。

科举中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首先,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性极低,像孔乙己这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就这个“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比例。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你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楼上豆子老师说秀才是没资格当官的,这倒也不绝对,碰上极品皇帝或者运气超级好(比如给某个大官当幕僚),也是有可能当官的。比如万历朝由于官太少,皇帝又不下批文,所以陕西尤其陕北的县令极度缺乏,县太爷离职了以后没人接任,逼得巡抚衙门不得不就地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在那死顶。

而当上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参见《白鹿原》里村民们对西安羊肉泡馍的向往)。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的在全中国参加工作的人里挑出混的最好的六百个人,他们大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全中国有两千来个县,每三个县才能出一个的人才,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几乎等同于种姓制度,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那就属于湿婆罗和贱民的差距了,所以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参见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搁你你不疯?



但是中了举人的人,很少有甘心到此为止的,因为他们只要再上一格,就可以从铂金进入王者段位——进士。

到了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所以一般讲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呢?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全中国现在在任的省部级干部大概三千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当大的。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般来讲,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委书记。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一般来讲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为二十多岁中进士人实在不多),混个布政使(省长)平平常常,能力强一点的当个巡抚(省委书记)绰绰有余。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副国级到正国级)很平常。

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你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实权国级干部了。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所以考试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绝对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今天的人就算是哈佛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差距还是很大的。


更新分割线——

有不少朋友好奇状元、榜眼、探花,这里说说这三位。

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过去中进士的人分三等,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即上面说的这三位,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但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中探花的那个人,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

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吧,我们看京剧之中,一般描写白马王子都说是探花郎,就是这个原因。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一般来讲,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他们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其他的同学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等于实权正国级副国级干部,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至于状元?只要你不犯错误,肯定是中央最高的几位领导人之一了,如果你有幸当上首揆,那还会留下一段“状元宰相”的佳话~


多说几句,让大家有个概念,科举对我们这个国家,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馆阁体)。康有为见光绪皇帝,两个人语言完全不同,需要翻译才能对话,可是用文字交流就毫无障碍,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还有,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公务员体系建立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有寒族来士族家做客,前脚走后脚就有仆人上来把他们坐过的椅子烧掉,这已经有点印度种姓制度的意思了。如果门阀政治再持续一千年,难免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印度。


再说说科举的灭亡。

1906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清政府废除了科举,改为学堂教育,开始注重实学。

这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中国人终于摆脱了毫无用处的八股文,而转向能够实用的财经、数理、地理等实用科学。这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清政府来说,这等于判了清政府的死刑,只不过当时的人没意识到,很多后人也没意识到。


在武昌起义之后的短短几个月,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有很多省份干脆是一枪没放,和平独立,这与各省的乡绅地主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其实跟废除科举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现代的学者大多数忽视了这一点。

中国的社会结构,从古到今都是“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全国各地的大地主,乡绅们掌握了这个国家事实上的统治权,而他们恰恰是清政府最坚定的支持者。

洪秀全之所以顶着民族革命的光环,还能被清政府消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彻底得罪了地主阶级。太平军进南京,不仅杀了满洲人,还杀绝了儒生,这就等于跟儒家文化彻底宣战了,所以曾国藩《讨粤匪檄》一出,告诉大家信孔孟之道的都应该跟洪秀全势不两立。汉族地主纷纷撸起袖子跟太平军玩命,终于成功帮清朝续了五十年。

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洪秀全不认孔孟之道,朝廷认,朝廷开科举能让我们当官,洪秀全不能。(实际上太平天国也开过科举,没啥人去)

古代的地主,不缺钱粮的情况下,都会有更高的追求,毫无疑问,这个追求就是读书做官,科举是地主们唯一的上升之路。因为农业社会不比工业社会,资本的积累是有限度的,而且古代商人地位也很低,所以科举考试是地主们唯一的上升路径。

当清政府废掉了科举,也就废掉了全中国地主阶级的梦。

如果清政府能够妥善的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话,倒也不至于下场这么惨。比如当时就盛传要在全国各地设立议会,以当时中国的国情,如果真的设立全国和地方议会,议员们自然是各地的地主老爷喽。可是清政府没有这个想法,搞了个责任内阁还是个“皇族内阁”,彻底断送了地主们当官的念想。

既然朝廷不能给我们上升的路径,那么地主阶级自然从此跟朝廷势不两立,相忘于江湖喽。

《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有一个观点,一个体制,在什么时候最危险?就是在他企图改变的时候最危险,无论是法国波旁,俄国苏共,中国大清,包括现在的叙利亚莫不如此。清政府这么折腾了一下,彻底得罪了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力量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地主阶级,那么辛亥革命闹起来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抵抗力啦~

user avatar

先说说说状元吧。

其实状元、榜眼、探花其实是一个级别的,取得以上任何一项成就,那么就事实上步入了国家领导人预备役,混的差点的,至少退休时能捞个六部尚书,假如还有搞点关系的能力,那就厉害了,唐之尚书仆射、宋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之内阁首辅、清之首席军机大臣,这四个岗位基本上就是探囊取物。

其实我也一直很好奇,为毛三鼎甲就这么牛逼,仔细研究了一下,才觉得是真牛逼。

首先,学历过硬,科举正途在古代官场上就是硬通货,提拔干部,先看学历,这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一样的。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来了,三鼎甲是万岁爷爷钦点的,一科进士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三四百人,皇帝和宰相们肯定没法认全,但是,三鼎甲他们肯定是记忆深刻的,纵观历朝历代,殿试阅卷通常是宰相或部阁大臣,皇帝御笔亲批三鼎甲,可以说这三位的名字在帝国大佬面前都走上了一圈,想不记住都难啊。

一个人官运亨通,品行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领导们都记住了你且印象不错,下次组织部提干名单报上来,噢,说错了,是吏部把升官名单报上来,皇帝和大佬们一看,嘿,几十个名字里总算有一个认识的了,行,就这个认识的去干吧,好歹当初写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人也见过,小伙子挺精神的,不错,就他了!至于其他路人,连名字都没听过的,一边吃瓜去。不是大佬们不负责任,这种选择正是他们负责任的体现,连名字都没听过的人,换谁都不敢随随便便就让他去管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吧。

所谓“简在帝心”就是如此。

再说说进士,进士群体中,得把进翰林院的那几个天子近臣排除在外,因为那是宰相预备役,一般二甲三甲进士还真没法比,主要是混的道路不一样。

进士这个群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升官飞快,标准的三年一迁,大白话就是从正七品干起,只要不犯错,三年铁定升一次官,雷打不动。有人说了,上面没位置咋办,好办,调其他省去,反正要升你官。这是第一大好处。

第二个好处,假如为官任上犯事了,比如腐败了一下下、比如闹了民变了、比如旱灾水灾盯上你地盘故意和你过不去了,只要不是谋反大案或者拿你做典型,中央有大佬座师房师保你,各地有同年挺你,重一点降职留用、轻一点罚俸一年(罚酒三杯),反正屁事没有,降职怕啥,三年后俺就官复原职。

第三个好处,当的都是美职。何为美职?地方好,经济发达,吃喝玩乐齐全。“冲、繁、难、要”挨上两个就算倒霉,挨上三个,你大可以去吏部去撒泼,劳资堂堂两榜进士,你几爷子敢把我派到这种渣渣地方去当官?信不信俺叫上同学一起上奏疏嘴炮喷死你!尤其明清时期,进士在官场上那就是属螃蟹的,横着走!而且别人也习惯你横着走。

在现代,没这待遇了,不管什么考试,考过的都没进士这般待遇。非要拿个类比的,大概只有传说中的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能对的上号,现在的高考状元,呵呵,差十万八千里。多说一句,那个传说中的“培训班”,就读资格,市长起步,还得特招,书记才是正读生。

举人,科举大省大概一个县两三个,老少边穷这些地方,大概十几个县才一个。在野举人在地方上是职官们管理地方的重要助手,税收、司法、地方管理,当地举人当仁不让,要按今天类比,大概就是担任人大代表、并且在组织部正式挂号有正县级以上级别的、并随时客串各种领导职务的地方著名企业家。

秀才。各地官府政令下乡,只有通过秀才来处理。没办法,十里八乡就他一人算高知识分子,而剩下的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政府不靠秀才靠谁。有些人总说古代“政府不下乡”,我个人建议说这话的人多看看书,别人云亦云。别的不说,夏秋两税就得从乡下收,各地劳役难道不派人管?王安石搞出的保甲制,一直用到了民国。

言归正传,秀才在乡间享有崇高的威望和特权,十里八乡大小事务,基本上是当地秀才一言而决,贫下中农家的美女随便挑,这待遇,就算清北毕业,也别比了。

总结:古代,科举取士取中的士人是标准的统治阶级,是“大人”,做的是“赏XX一碗饭吃”;至于现在,考上大学的学生是被统治阶级,是“求职者”,做的是“求XX赏一碗饭吃”。二者之别,判若云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成就,更承载着社会地位、政治权力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将他们置于当今社会,其地位大致可以对应以下情况:1. 秀才 ( xiù cái ):秀才相当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入门级,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合格.............
  • 回答
    古时候的秀才,那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考程度绝对不亚于我们今天考大学,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想当年,那可不是随便读几本书就能金榜题名的,其中学问、功夫、机遇,缺一不可。首先,咱们得明白秀才是个什么概念。秀才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考中了秀才,才算正式踏入了士大夫的行列,有了功名。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真按今天的教育资源,把四书五经这套古代的学问掰开了揉碎了教,让孩子们达到古代秀才的知识水准,这事儿得好好算算。不是简单的“多久”就能盖棺定论的,得看好几个方面。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古代秀才的水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古代秀才,那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他们得熟读四书五经,并且能写出符.............
  • 回答
    在古代,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权力近乎绝对,理论上确实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皇帝,也并非可以“没有理由”地随意杀死一个普通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理论上的绝对权力与实际的约束: 君权神授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它触及到了古人智慧的精髓!咱老祖宗铺地砖,可不是简单地堆砌一番,里面藏着不少门道,讲究着呢。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也感受一下这其中的奥秘。一、为啥要“砌”?而不仅仅是“铺”?你用“砌”字,就点出了关键。古时候的地砖,很多时候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块块直接压在地上。它们是被“砌”上.............
  • 回答
    古人与今人,弓箭的较量,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总是引人无限遐想。要深入探讨古时箭术的鼎盛水平,以及它们在现代奥运会上的位置,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触摸那些刻在竹帛、凝固在雕塑上的传奇。古时箭术的辉煌:不仅仅是力量与精准古时,弓箭并非仅仅是狩猎或战争的工具,它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精神乃至统治阶层哲学体.............
  • 回答
    “古时孤影”啊,这活动我记忆犹新,说实话,刚开始推出的时候,我心里还挺期待的。毕竟,跟那些纯粹打怪刷副本的活动比起来,这种带有剧情、解谜和探索性质的活动,总能勾起玩家的好奇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那个“找碎片”的环节。刚开始以为就是找找闪闪发光的东西,结果它把地图给拆得七零八落的,每个碎片都藏得.............
  • 回答
    古代将人斩首,这事儿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可就大着去了,绝非拎起刀砍那么回事儿。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环境、甚至是人的心理,都让它成了一件极有讲究的事。首先,咱们得聊聊那行头——刀。古代斩首用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影里见到的那种细长弯刀,那玩意儿是用来砍人的脑袋吗?错了,那叫“腰刀”,是佩在腰.............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东西方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受到轻视的观念,这在历史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女性神明的身影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