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的战争真的是和评书里说的一样,先由双方两名大将叫阵单挑过,然后才是后面的小兵一阵冲杀吗?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

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评书中的“叫阵单挑”是怎样一种存在?

评书(包括戏曲、小说等)中的“叫阵单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英雄主义的体现: 评书的核心是塑造英雄人物。大将之间的单挑,是将领个人武艺、勇气和智慧的集中展现,是凝聚士气、激发士气的重要手段。如果一方主将武力超群,能轻易斩杀敌将,对敌军是巨大的心理打击,甚至可能导致其溃散。
战术上的考量:
心理战: 通过叫阵和单挑,可以试探对方将领的实力,评估对方士气,同时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消耗战(有限的): 将领之间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一种消耗。如果己方将领技高一筹,可以消耗对方的精锐力量和士气。
避免大规模伤亡的尝试: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双方实力相当、都不想承受大规模伤亡时,单挑可能被视为一种避免两军主力硬拼的“温和”方式。
历史记载的侧面印证: 在一些史书中,确实有关于将领单挑的记载,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羽战场杀敌的描写,虽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叫阵后单挑”,但将领冲锋陷阵,斩杀敌将是有的。

二、 评书中的“叫阵单挑”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是常态: 尽管有记载,但大规模、程式化的“叫阵单挑”绝不是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大多数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是以整体的军事部署、兵力、地形、战术配合为核心的。
并非决定性: 即使有单挑,它也往往不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的唯一因素。将领单挑的胜负可能影响士气,但真正决定战役结果的还是双方整体的军事实力和战术执行。
受限于时代和文明发展: 早期战争可能更多依靠个人勇武,但随着军事思想和技术的发展,战争的组织化和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宋朝以后,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远超个人勇武,主将冲锋陷阵单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演义和现实的差距: 评书为了艺术效果,往往会夸大和浪漫化历史。将领之间的单挑,被放大成一个重要的仪式性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也符合当时人们对英雄的想象。

三、 真实古代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分阶段来看:

1. 战前准备与策略部署:

情报收集: 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士气、粮草等情况是首要任务。
战略决策: 根据整体国力、地缘政治等因素,制定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御,是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消耗。
兵力集结与训练: 征兵、训练士兵、准备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
地形选择: 双方都会根据地形优势来部署军队,例如选择有利地形防御,或者利用地形对敌人进行伏击。

2. 战役初期与交锋:

先锋侦察与试探: 通常会派出侦察部队或小规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侦察敌军虚实,也为后续大部队的进攻铺平道路。
阵前集结与排兵布阵: 双方会在战场上集结主力部队,根据兵种(步兵、骑兵、弓兵等)和地形进行排兵布阵。阵型非常重要,例如中国古代的“方阵”、“圆阵”、“钩形阵”等,都旨在发挥兵种优势,抵御敌人攻击。
炮火(或远程攻击)准备: 在有弓箭、弩箭、投石器等远程武器的时代,往往会先进行一轮远程攻击,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叫阵单挑”的可能出现: 在双方主将的指挥下,有可能会出现前文提到的“叫阵单挑”,但更多的是发生在两军阵前并非立即展开大规模混战之前。比如,在双方主力都已摆好阵势,但尚未发起总攻时,为了鼓舞士气或试探敌将,会有一方主将提出“搦战”(叫阵)。如果对方主将应战,就可能发生单挑。但如果对方主将拒绝,或者派出副将、勇将应战,那就不一定是主将亲自出马了。
不是唯一的开场方式: 更多的时候,战役的开端可能是弓箭手、弩兵的齐射,或者是骑兵的冲击,直接切入到大规模的交锋中。

3. 大规模的士卒冲杀与战术配合:

主战部队的冲击: 一旦战端开启,双方的主力部队就会在正面战场展开激烈的厮杀。步兵对砍、骑兵冲锋、弓箭手压制等等。
兵种的协同作战: 战争的胜利往往依赖于不同兵种的有效配合。例如,步兵吸引敌军主力,骑兵从侧翼或后方冲击;弓箭手远程支援,步兵提供掩护;战车在特定地形下发挥作用。
伏兵与侧翼突击: 经验丰富的将领会利用地形设置伏兵,或者指挥部队绕道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敌人,这是非常有效的战术。
围城战(与野战不同): 如果是攻城战,则又是另一套战术体系,包括攻城器械的使用、登城、破门等等。
败退与追击: 当一方士气低落或被击溃时,会发生败退,另一方则会进行追击,以扩大战果。

四、 哪些历史时期和情况下,“叫阵单挑”可能更常见?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战争形式相对原始,个人勇武在战争中占有更大比重,诸侯争霸,将领的个人声望和武力非常重要。例如,《左传》中就有一些关于诸侯将领个人勇武的记载。但即使如此,也并非每场战争都如此。
早期军阀混战时期: 在一些军阀割据的时期,一些军阀的首领可能就是靠个人武力起家,在一定程度上会保留这种单挑的习惯。
特定战术选择: 在双方兵力悬殊,或者都想避免大规模伤亡的情况下,将领单挑有时会被视为一种“以小博大”或者“礼仪性”的开场方式。

总结来说:

评书中的“叫阵单挑”是一种艺术加工,是对古代战争中将领个人勇武和英雄气概的强调,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或唯一模式。

真实古代战争的开端更为多样,更多的是依靠情报、战略部署、兵力配置、战术配合以及远程攻击来启动。将领的单挑,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为了鼓舞士气、试探对方、或者在双方实力接近时减少直接大规模碰撞的一种附加环节,而不是战争的必然开场白。

当我们听到评书里慷慨激昂的“大将温侯,胯下赤兔马,手中丈八蛇矛,出马,喝道:‘贼将……”的时候,我们享受的是艺术的魅力,但更要明白,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远比这更为复杂和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其实是一道送分题...

关于武将单挑这种事,知乎上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答案,题主你下次问问题之前要先学会搜索。

其实真正符合评书里说的那种单挑中国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这种单挑模式反而在日本非常流行,这个是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的片头动画,武田家打一向一揆,你可以看一看,还原得非常出色。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CG_实况解说

武将单挑起源于战国时期,《鬼谷子》里面说一辆战车可以顶八十名步兵,这仅仅说的是战车的战术价值。如果考虑到战略价值的话,一千名士兵配上几辆战车可以打败四五千名敌人。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为了尽快让己方取得战略优势,车兵总是寻找着对面的车兵进行战斗,如果能在这场单挑中获胜,就能给己方军队带来极大的区域内战术优势。这就是单挑的雏形。

至于之后的单挑一般仅发生在如下三种情形:

  1. 双方武将都跟疯狗一样,极为热衷于单挑
  2. 双方武将都对自己手中的军队没信心,反而更相信自己的武力
  3. 双方武将脱离了战场

第一种情况极少发生,比较有名的有王彦章,窦建德之类的,当然了,死得可惨可惨了。

第二种情况发生得也不多,比较有名的就是吕布和郭汜的对决,双方对自己手里的军队信心不大,而且都是能打的主,所以用单挑来解决问题。在宋朝以前偶有发生。

第三种情况发生概率跟第一种差不多,比如孙策缠斗太史慈那次就属于两边人都脱离战场了,而且更关键的是太史慈还有一个UR级别的随从,一个人拦住了十三名江东名将,要不这种单挑也不太可能发生。

日本为什么流行单挑,抛去日本武士精神不说,日本的士兵分级很严重,中国这边的朝代职业士兵偏多,军队素质较为稳定,至少武将心理有数。然而日本那边武士都是受过5年以上剑术训练的,而足轻就是一群没有受过战斗训练的农民,差距太大,这样的军队就有如下隐患:如果把武士放前面,足轻放后面。等到武士冲到战场,回头一看足轻们都跑没了;如果把武士放后面,足轻放前面,足轻溃逃的时候会把武士踩死;如果把武士和足轻穿插着放,又会由于没有局部优势力量导致战局僵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在开战前让足轻的士气上一个台阶才选择了这种单挑的打法,然而也不是主将冲出去杀人,而是主将身边一个位阶很低的武士来完成这个任务。像是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那种危险的打法都已经可以算是斩首行动了,之后更没有哪个大名或者家主会出阵单挑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是的,德国在古代确实存在过一千多个邦国长期并存并相互混战的局面。这个历史时期通常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从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一直持续到1806年被拿破仑解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邦国,并.............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这马拉松战役嘛,古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史料可不少,最主要的当然是赫罗多德的《历史》。他写得那叫一个详实,虽然有时候也带点儿个人色彩,但整体来说,马拉松之战这事儿,在历史学家们看来,基本是确凿无疑的真实事件。你想想,一场这么关键的战役,直接影响了西方文明走向,要是假的,也太说不过去了.............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里那场恢弘的冷兵器大战,确实是电影奇观的巅峰之作,看得人热血沸腾。但要说到它是否脱离实际,以及古代将军指挥是否会更好,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创作,它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冲突,而不是严格的历史还原。电影里的战阵设计,比如矮人那标志性的盾墙推进,.............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绝非简单的“运粮运草”,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组织、运输、储备、管理等诸多环节。这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智慧,是支撑军队驰骋沙场的基石,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 粮草先行:战争的命脉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士兵们就会饥肠辘辘,士气低落,甚.............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展开,绝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厮杀,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环节。从国君心中萌生战意的那一刻起,到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运作。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从战争的“缘起”说起,一步步剖析其“酝酿”、“爆发”、“进行”以及最终的“收尾”。一、战意之萌与和平.............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古代战争,不讲那些华而不实的空话,只说点实在的,让你感觉就像是坐在老军师身边听他侃大山一样。一、打仗这事儿,不是光看谁拳头硬,装备好,那只是其一。更多的是门技术,门学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老掉牙了,但绝对是真理。你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兵,.............
  •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争,这四个字承载着数千年的烽火与荣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命运。要勾勒出其主要特点,绝非易事,因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种类繁多,跨度漫长,其复杂性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但如果我们尝试剥离历史的烟尘,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或许能窥见其脉络。一、 战争的根本驱动力:生存、扩张与统一中国古代.............
  •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
  • 回答
    关于“蒙古西征是否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规模”的认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从参战人数来衡量,更要从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颠覆性变化来审视。规模的界定:不仅仅是人头数当我们谈论战争的规模时,首先想到的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