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是否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 武器装备的本质差异:

古代战争: 主要依靠人力(刀剑、弓箭、长矛、石块等)和简单的机械(投石器、攻城锤等)。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更多在于士兵的体能、技艺、阵法、士气以及战术的巧妙运用。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更多是“软性”的。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火器主导: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虽然士兵的体力、勇气和战术依然重要,但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器的性能、数量和使用效率。从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山炮,到早期的坦克、飞机、军舰,这些都是古代战争闻所未闻的。
射程与威力: 火器的射程和穿透力远超冷兵器,改变了战斗的距离和杀伤力。集中火力的扫射可以瞬间造成大规模伤亡,这是冷兵器无法比拟的。
军事工业基础: 虽然民国时期中国军事工业落后,但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军事工业。军阀们通过购买外国武器、仿制、甚至自己建立兵工厂来获取装备,这本身就标志着与古代战争的本质区别。
战争的“技术化”: 战争的胜负不再仅仅是人力和勇气的较量,更包含了对武器性能的理解、操作的熟练度、后勤补给的组织以及战略战术对新式武器的适应。

二、 组织结构和战争规模:

古代战争: 军队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通常以乡勇、绿林好汉或封建王朝的军队为基础。战争的动员能力和组织程度受到社会和技术的限制。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规模的扩大: 尽管仍不如世界大战的规模,但军阀混战的参战人数和战争范围已显著扩大。一些军阀拥有数万甚至十几万的军队,控制的区域也相当广阔。
相对现代的军队组织: 军阀的军队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其组织结构试图模仿西方近代军队,拥有师、旅、团、营等层级,并且有不同兵种(步兵、炮兵、骑兵、特种兵等)的初步划分。
专业化和技术兵种的出现: 如前面提到的炮兵、机枪兵、甚至早期的飞行员和坦克兵,他们的出现表明战争的专业化程度在提高。

三、 战争的战略战术:

古代战争: 战术更多依赖于队形、冲锋、伏击、围歼等近距离作战,战略更多围绕攻城略地、粮道争夺、兵力牵制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火炮和机枪的应用改变战术: 战术上开始出现阵地战、火力封锁、炮火压制、迂回包抄等新的作战方式。机枪的火力密度使得大规模正面冲锋变得极其危险。
铁路和公路的重要性: 交通工具(尤其是铁路)成为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关键,争夺交通线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这与古代仅依靠马匹和步行的战争截然不同。
空中和海上力量的萌芽: 虽然力量微弱,但飞机和军舰的出现开始影响战争的格局,例如侦察、轰炸或海陆联合作战的尝试。
信息传递的加速: 电报、电话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挥和情报收集,尽管这些在民国时期仍存在许多限制。

四、 战争的动因和性质:

古代战争: 动因可能包括争夺土地、资源、王权、民族冲突等,但更多是基于政治统一或扩张的王朝诉求。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地方割据与中央权力的真空: 民国初年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导致地方实力派(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他们以维护地方利益为名,实际上是进行地盘扩张和权力争夺。
经济利益的驱动: 军阀控制区域内的税收、盐业、矿产等经济资源是其维持和扩大军队的重要基础,经济利益成为驱动战争的重要因素。
政治投机与联盟: 各军阀之间合纵连横,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改变联盟关系,战争的政治动机更加复杂和务实,掺杂了大量个人或派系的政治投机。
民族主义思潮的有限影响: 虽然也有反帝口号,但军阀混战的主要目标是内斗,对外抵御外侮的动力相对较弱,与古代民族战争的性质有所不同。

五、 对民众的影响:

古代战争: 战争对民众的影响通常是征兵、征税、流离失所。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
更为残酷的破坏: 火炮、机枪等现代武器的破坏力更大,战场破坏性也更强。
经济的持续破坏: 战争的频繁导致交通中断、商业凋敝,地方税收被军阀层层盘剥,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持续的沉重打击。
雇佣兵和职业军人的兴起: 战争的专业化也使得部分民众成为职业军人,战争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更加复杂。

结论:

将民国军阀混战简单地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误导性的说法。虽然两者都存在军事冲突和权力争夺,但现代武器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规模、战术、组织和性质。

如果非要用比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对决,强调速度、冲锋和个人勇武;而民国军阀混战则是二战前夕的局部冲突,虽然尚未完全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战争,但火炮、机枪等“火力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和技术性大大增强,与古代战争的性质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更准确地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旧式军事力量与新式军事力量的混合体,是传统政治格局在现代军事技术压力下的挣扎与混乱,是介于古代战争和现代总体战之间的一种过渡性、非典型性的战争形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战争还是黑过头了~大概是拿着现代武器的线列步兵吧~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换个说法,就是拿着马克沁和榴弹炮搞「排队枪毙」。

  根据评论新世纪河蟹战士的指出,这里是我弄错了,这是十九世纪后期的散兵线战术,比起排队枪毙来说,队型要比排队枪毙松散一些……

  冯玉祥的国民军(不要与国民革命军弄混了……)得到了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苏联军事顾问在国民军中建立了机枪学校,炮兵学校,骑兵学校,同时还建造了装甲列车,提升了国民军的战斗力。那么,在苏联军事顾问刚到达的时候,国民军的战斗力是怎么样的呢?

  我选辑了几段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的记录《冯玉祥与国民军——一个志愿兵的札记》,直接记录了他在国民军中的所见所闻。看看红军背景的苏联顾问是记录下的国民军的战术水平如何吧~时间是1925年。

机枪的使用

  (苏联顾问在国民军内部开办机枪学校)学习初期,进展得很费力,军官们对机枪既重视,又有点害怕:他们大概把机枪看作是一种具有凶恶意志的神物了。机件发生故障时,他们就给机件加油,好像这是对蒙难者的一种慰藉。

  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中国和学员的反对。军官多是半文盲的农民,他们说,学习机枪的机械装置,是军士的事情。在地方军校受过教育的中国教官,大多出身于富商和官僚家庭,他们都支持军官学员,坚决认为加油和装卸机件是普通士兵和军士的事情。但我们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机枪试验射击使我们彻底摆脱了困境:我们拿靶子给他们看,表明机枪火力很强。

  训练初期,他们的射击毫无威力,这真令人吃惊。很多人不了解子弹飞行的弹道和标尺的用途。其中许多人认为,枪膛里射出的子弹是笔直地、平稳地飞行着,然后,照他们的话说,子弹没劲了,就落在地上。我们只得从头开始讲,教他们懂得欧洲军队每个士兵所了解的东西。

  军官们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力求保持队列和各连之间的横向联系。他们只是崇信散兵壕,整营分布在一条散兵线上。他们认为,不管地形如何,在散兵线上拉得最齐的连,进攻能力就最强。由于他们力求保持队列和密集队形,忽视地形条件,他们就会在战争中遭到严厉的惩罚。他们所固有的保守思想以及对外国人的不信任,是很难摧毁的,只是野外操练才帮助他们弄清了我们的意思,承认了我们所说的正确性。

散兵线战术(一)

  (苏联顾问在鹿钟麟司令部)当我请求查看武器和检视技术操作的时候,鹿钟麟感到很惊奇,但他马上表示同意,并留下来观看进一步视察的情况。

  我巡视了一下队伍,叫出几名士兵。检查了他们的武器。该旅是用德国步枪装备的。步枪保养得很好,但枪本身的技术性效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枪是1901年出厂的,已为多次召募来的士兵所使用。世界大战后,枪筒已生锈、腐蚀,出现了较深的蜂窝面,因此这种枪不可能射得准确。我向士兵们提出一些枪的部件和射击技术方面的问题,我惊奇地了解到他们在射击方面一无所知:士兵和被询问的军士中没有人能画出弹道的轨线,也没有人能解释部件相互关系的原理和标尺的用途

  视察完毕,我把军官们——连排长叫到一边去,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士兵不知道射击后子弹是怎么飞行的。我发现他们也是一无所知,于是我在纸上画出弹道的轨线,给他们简要地讲解弹道学以及火炮、机枪和步枪的构造。由于许多军官还是不能理解,我只好拿过一支步枪,把它放在沙袋上,通过实际瞄准目标来证明我们的论点是正确的。尽管我们给军官们上了理论课,但总的说来,这个旅的破烂步枪的命中率也还是只有百分之四十八

  在小型的射击理论课之后,我们向这个团发出了向敌人(用小旗子表示)进攻的命令。

  团迅速的展开了。由于平日的体育锻炼,士兵们相当迅速地开始了进攻。射手之间只有五步的间隔,采取密集散兵线向前进攻。各营的连队只保持横向,而且间距很小。支援部队在连队中部的后面五十步远的距离跟进,机枪不是由一个阵地向另一个阵地前进,而是和散兵线一起向前推进,也就是跑步多于射击。军士们主要关注的是使士兵在散兵线上拉齐,因而不注意利用地形。这基本上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落后的横队战术,这种战术在战争中必遭重大损失,很难取得成效。

(之后苏联顾问向军官们建议了现代战争的主要战术,比如连队的间距,机枪的压制运用等等,这里我就不录入了。)

散兵线战术(二)

  (苏联顾问在第三师师部)师长郑将军(郑金声)是个满脸黑胡子的魁梧的人,很象中国庙里的神像。他对我说,他的师和国民军其他师一样,由四个团组成,编为两个旅,一个炮兵营(十二门大炮),师是由日本步枪和机枪装备的,除此之外,还有几门臼炮。师部由作战处和行政处组成,作战处下设侦察科,行政处下设有通讯科和电报科,通讯科附有活动半径七十五公里的活动电台。师部有这样的组织机构,我感到很满意。

  我让他们(参谋军官)搞图上作业(推演),以解决防御中一个不大的战术问题。郑将军很感兴趣,他亲自注视战术问题的解决。他们还是采用横队战术、部队之间采用横向联系,因而防线宽度十分狭小。我指出战术上的弱点。随后半小时座谈会上,我提出一些修正意见。军官们把意见记到小本子上(座谈会一开始,他们就立即取出了小本子)。

  在座谈中,我才弄清楚,在保定军校任教的日本和德国教官,给中国军队灌输的就是横队战术。这可以有力地说明: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不想使中国军队有强大的战斗力,不愿教给中国人致胜的技能。

  各营都站好了队伍。对它们的视察结果,和头一天视察第一师的结果差不多:这里也是采用横队战术,而且枪支也是破烂不堪的。

  我们和军官们研究了问题以后,又特地视察了炮兵和机枪班。原来,炮兵没有电话联系,也不会从掩蔽阵地射击,而机枪班装卸机枪的平均速度(平均时间)竟达七分钟。

  打发士兵离开之后,我对郑将军说,在机枪学校里,我们的学员能在五十五秒中内装卸一挺机枪。他急忙把这一点记录下来,并说他将从军部把机枪学校和炮兵学校中学习过的军官调来。

视察骑兵

(视察地方骑兵旅和察哈尔骑兵旅)

地方骑兵的骑术不佳,只能叫骑马的步兵,因为只有少数部队装备马刀和长矛,大多数只装备马枪。中国骑兵的骑马姿势是不合要求的:他们奇怪地惯于双脚向前蹬向马脖子,这样,骑手才能保持平衡。在一个三十名骑手组成的骑兵小队快速前进中,有一个骑兵跌落下来。在纵马奔驰时,又有三个骑兵跌落下来,在跨越小障碍(一公尺半宽的沟)时,四名军士中竟有三人跌落马下。这样的骑兵是不能冲锋的,他们需要马,只是接近敌人,然后徒步冲锋

  察哈尔旅中的骑兵多少有些不同(从半游牧居民中招募),在亚细亚式马鞍上骑术很好(其它部队使用日本马鞍),但是战术训练很差。他们的旅长葛将军表演了冲锋。一千名骑兵排成两个横队,高喊“杀!”就疾驰起来,并在行进中射击。看样子是很吓人的,但未必能射准敌人。

(国民军的骑兵学校里训练出来的是真正的骑兵,这里我就不录入了)

  (和王镇淮讨论骑兵)他让骑兵组成密集队形,一拥而上冲击敌人的步兵,我试图警告他,用这种方法不能取得成效,因为步兵可以地轻而易举地用机枪扫射骑兵,不然骑兵靠近。将军仍然坚持已见,他对我们提议的梯次攻击战术回答说,在这种局部下,团长的声音就听不到了,根本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我们感到完全没有希望能够说服他。(后来,苏联顾问向冯玉祥提供了《关于骑兵的报告》,里面描述了现代战争中骑兵的战术运用。并且,通过骑兵学校的训练, 国民军骑兵战斗力得到提升)

视察炮兵

  (视察军属炮兵营)炮的主要型号是七十六毫米克虏伯炮,七十五毫米有坂炮,七十六毫米的俄国炮以及七十五毫米的日本山炮。有一个炮兵营是1871年造的七十五毫米火炮装备的,这种火炮上没有瞄准镜,炮身被固定在没有缓冲装置的小车上。

  中国的弱点就是没有火炮工业,火炮都是从国外买来的。这导致武器落后,型号不一,因而难以编组训练。因此,实弹射击的编组就很差了。大多数军官只会直瞄射击,很少的军官能懂得掩蔽阵地上的射击理论,他们对火炮的各种部件也不太了解。火炮出点小毛病,就得送到修理厂去

(士兵不懂算术和阿拉伯数字,当然就只能直瞄射击……后来炮兵学校改善了炮兵的战斗力)


  这样的战斗力实在是一言难尽。后来还有试图使用古代战术的(参见我在战争史上有哪些蠢到令人窒息的操作?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奉军也是一样的战术,你可以在书中看到,奉军以密集队形向国民军的装甲列车(装备有两门火炮、八挺机枪)发动冲锋……B站上有个国奉战争中奉军的视频,可以体会一下他们的战术。书里面的

  简单总结一下书中提到的原因:一是士兵甚至军官都是文盲;二是保定军校的洋教官灌输的竟然是线列步兵战术;三是武器落后,都是万国造的旧武器。从书中记录的战斗(国奉战争)来看,烈度还是不低的,就是战术水平太低,对于士兵的评价则是「这个民族具有某种伟大的忍耐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数以百计的伤员,只有躺在担架上的才发出呻吟声。

  实际上只要有靠谱的训练,军阀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学校里出来的军官战斗力就得到了保证。书中有描写苏联顾问参与的国奉战争的场景,比如阎芝砚和苏联顾问多连炮击敌人炮兵的场景,苏联顾问哈宁与张宗昌手下的白俄涅恰耶夫的决战场景,装甲列车在战争中的运用等等……


不过,也有尝试复现古代战术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源,说到底,就是封建旧秩序崩溃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来有效整合国家,同时各地势力又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结果就是谁手里有枪杆子,谁就能说了算,也就不惜兵戎相见。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得从头梳理。一、清末埋下的祸根:中央权威的旁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是历史的大.............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们筹集军饷的手段五花八门,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这背后是那个时代政权不稳、中央乏力、地方割据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军饷来源,既有正规的财政收入,也有各种非法和掠夺性的方式,共同支撑着他们那一支支庞大的武装力量。一、合法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尽管名为“军阀”,但他们手中掌.............
  • 回答
    民国时期江西,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省份,其军事力量的构成却不像其他一些省份那样形成根深蒂固、独具特色的“本地军阀派系”。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承认的是,江西并非完全没有军事力量的萌芽,或者说没有被江西籍人士掌握的军.............
  • 回答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十里洋场”——上海,权力格局错综复杂,绝非只有军阀一家独大。除了那些拥有枪杆子的武力派,还有一群在经济、文化、甚至地下世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的影响力同样深远,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隐蔽且渗透力更强。金融巨头与买办的时代当谈到“十里洋场”的权力,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那些掌握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民国的军阀,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被描绘成一幅幅油腻、贪婪、好斗的群像。他们占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发动连年的混战,让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这种形象,对于大多数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跳出课本上那种高度凝练、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去看看那.............
  • 回答
    民国军阀时期的小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戏剧性的时代,充满了变革、冲突、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无论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是聚焦于人物的爱恨情仇,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看的小说,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侧重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风貌的推.............
  • 回答
    民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矛盾重重的时代。生活在这里,体验如同万花筒般斑斓,每一种身份都像一颗独特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前清贵族:昨日黄花,今朝何处?对于那些曾在紫禁城享尽荣华富贵的前清贵族来说,民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幻灭。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如今却门庭冷落,往日荣.............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民国时期“骂军阀”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道德绑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革命、内战以及对外战争.............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复杂而沉重的刻痕。那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代,各省几乎都被一股股军事力量所盘踞,这些势力或以省为单位,或以地区为根基,彼此征伐,混战不休。要一一列举所有军阀,恐怕如数家珍,但我们可以聚焦一些影响深远、在特定时期主导某个区域的代表性人物。咱们就从北洋时.............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军阀的数目之多,真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庞大数字。与其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演变、互相吞噬、又分裂重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最多总共”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军阀”。在民国时期,军阀通常指的是掌握一定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