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的军工还不如清末么?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清末的军工基础:摸着石头过河的尴尬与努力

清末虽然积贫积弱,但它也算是中国近代军工的“启蒙时代”。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如: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这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工厂,不仅生产枪炮弹药,还涉足造船、翻译、电报等领域,是洋务运动的“排头兵”。它的确在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陵制造总局(南京):同样是重要的兵工厂,以生产步枪为主。
汉阳兵工厂:以生产毛瑟步枪和子弹闻名,一度成为北方的重要军火供应基地。
福州船政局:虽然以造船为主,但也牵扯到船舶发动机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对机械制造有带动作用。

这些工厂的特点是:

学习为主,自主不足:大部分技术和设备都依赖进口,人员培训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专家。
规模有限,分布不均:虽然有大型工厂,但整体数量和分布依然无法满足全国的军事需求。
管理体制落后,效率不高:受制于旧有的官僚体系,很多工厂的管理效率低下,生产力发挥受到限制。
缺乏产业链支撑:配套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技术工人培养等环节都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即便如此,清末的军工还是打下了底子。它让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的军事生产,培养了一批最早的机械工程师、技术工人,甚至在某些简单的零部件生产和仿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民国军工:看似繁荣下的深层隐忧

到了民国,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军工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军阀混战导致对军火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民族资本的兴起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兵工厂和军火生产商。

数量的增长:民国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兵工厂数量确实比清末有所增加。除了继承和扩建清末的工厂外,各地军阀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兵工厂,一些私营的军工厂也开始出现。
技术的引进与仿制:民国时期依然是引进和仿制外国先进武器的时代。例如,巩县兵工厂(后来的中央兵工厂)就曾仿制过汉阳八八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等,并自行设计了“二五式”冲锋枪等。汉阳兵工厂在抗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步枪、轻重机枪等。
专业化的尝试:一些兵工厂开始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专门生产炮弹、子弹、炸药等。

然而,仔细审视民国军工,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担忧的方面,这些方面恰恰暴露了其与清末相比,在某些核心竞争力上的衰退甚至停滞:

1. 自主研发能力的瓶颈:
技术依赖严重:民国军工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引进、仿制和改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武器设计凤毛麟角。例如,虽然仿制了“二五式”冲锋枪,但它更多是基于现有型号的改进。
人才断层与流失: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许多清末时期留学或在洋务运动中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要么在新政权下的动荡中失业,要么流失海外,要么被卷入军阀的纷争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真正能够独立进行复杂武器设计的顶尖人才非常稀少,且分散在各地,缺乏协同。
基础科学薄弱:军事工业的根本在于基础科学和工业的支撑。民国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非常薄弱,高等教育体系也刚起步,这直接导致了军工在材料学、精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等关键领域难以取得突破。清末虽然是学习阶段,但至少有郭嵩焘、李鸿章等一批有远见的人看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并试图引进。民国时期,虽然大学数量增加,但整体科研水平和投入与西方差距依然巨大。

2. 生产能力的稳定性与效率:
战乱的摧残:民国长期的军阀混战、内战,以及日本的侵略,对国家的工业基础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兵工厂屡屡遭到破坏、迁徙,生产线无法稳定运行。例如,许多重要的兵工厂在抗战初期就不得不内迁,损失惨重。
经济的凋敝: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货膨胀严重,财政收入不足。这使得政府对军工的投入难以持续和稳定,很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引进项目因此搁浅。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虽然也财政困难,但至少有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同治、光绪年间)政府还在努力投入,民国时期这种投入的连续性和规模性差了很多。
管理效率低下:民国时期的兵工厂管理,很多依然沿袭了旧有的官僚主义作风,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进一步影响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 产业链的缺失与薄弱:
配套产业发育不全:现代军事工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需要强大的钢铁、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配套产业支撑。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这些配套产业非常薄弱,很多关键的原材料、零部件都需要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使得国内军工生产受制于人。
质量控制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民国时期生产的武器,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存在各种问题。这与清末洋务派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虽然也做得不够好)相比,可能在某些方面反而是倒退了。

4. 战略规划的缺失:
缺乏统一的国防工业战略:民国时期,国家政治分裂,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这使得国家难以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每个军阀都只关心自己的武器装备,缺乏国家层面的长远规划。而清末的洋务运动,尽管有其局限性,至少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推动者和目标。

具体比较:一些令人心寒的细节

清末的江南制造总局,在晚清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尚能尝试制造军舰、仿制枪炮,甚至在一些机械加工和精密制造方面有一定积累。它在制造工艺和标准化方面,虽然不如西方,但已经有了雏形。
民国时期的中央兵工厂,虽然也仿制了不少先进武器,但它的很多技术和设备依然是依靠引进或从清末工厂中接收的。它在“创新”方面做得并不突出,很多时候是在“缝缝补补”地维持生产。
清末的“自强”理念,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是被动的学习,但背后有一套相对清晰的战略指导思想。而民国时期,虽然也提倡发展工业,但更多的是分散的、零敲碎打的,缺乏一个强大的、能够整合全国资源的国家力量来推动。

结论:复杂而非简单的“不如”

所以,说民国军工“不如”清末,并非否定民国时期在兵工厂数量和一些仿制成果上的进步。而是说,在核心技术自主性、生产的稳定性与效率、整体工业体系的支撑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这些根本性的要素上,民国军工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失望,并且在某些关键方面,比清末的起点还要更加艰难和被动。

清末虽然弱小,但它至少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大门,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而民国时期,虽然进入了“现代”阶段,但国家的分裂、战乱和经济凋敝,极大地阻碍了军工体系的真正崛起和发展。很多本应向前迈进的步伐,却因为各种内耗而被阻滞甚至后退。

可以说,民国军工的状况,是那个时代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影:看似热闹,实则危机四伏;拥有一些现代化器械,但缺乏真正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它是一种尴尬的延续,而非真正的腾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技含量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你没点积累造不出来的!

重炮和军舰都是以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导向,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不行,想要造也造不出来。民国时期,一直有经济黄金十年的说法,这十年是国民政府建立后并且取得全国形势统一的十年,直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也就是1927年到1937年。我认为黄金十年是存在争议的,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标志着抗战的开始,这十年国土沦陷,政治军事上面临巨大威胁的局面,那又如何说是黄金的十年。民国时期虽然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只存在于轻工业领域,在重工业和军工行业都没有取得发展,尤其是在军工上,更是被甩了一条街。

你觉得民国军工不如清末,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晚清时期军工门槛低,到民国时候难度上升;其次是民国对重工、军工不如清政府重视;最后是西方国家开始对华军火禁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14年7月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大战对东亚的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德国的武器贸易被彻底断绝,而英法俄也因欧洲战事吃紧无力向中国再输出武器,中国这个巨大的军火市场便被近邻日本所独占。 在1917年-1918年期间,日本独占对华军事贸易,占额高达99%,以白银作为结算单位计算,两年间日本共向中国输出了价值1631万白银的军火。侵华前后就没了。

晚清时期军工门槛低,到民国时候难度上升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晚清能够建造重炮和军舰是在甲午战争之前,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的积累,在一定财力的支持下能够自主建造一些军舰和大炮。

晚清自主研发的铁甲舰平远号1886年底开工,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在1888年初下水,当时还算比较先进的铁甲舰,但是到甲午海战仅仅下水六年,已经是落后的军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在役的军校毕业、在航空领域服役的同行,我非常理解你转入民航发展的想法。军校的航空管制和地面领航专业背景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在民航飞行签派员的岗位上是极具优势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一下考取民航飞行签派员(通常称为签派员或签派管制员)执照的路径,并尽量做到具体和实用。请注意,以下信息.............
  • 回答
    民国的军阀,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被描绘成一幅幅油腻、贪婪、好斗的群像。他们占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发动连年的混战,让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这种形象,对于大多数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跳出课本上那种高度凝练、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去看看那.............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军阀时期的小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戏剧性的时代,充满了变革、冲突、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无论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是聚焦于人物的爱恨情仇,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看的小说,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侧重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风貌的推.............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民国,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新旧交织、矛盾重重的时代。生活在这里,体验如同万花筒般斑斓,每一种身份都像一颗独特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前清贵族:昨日黄花,今朝何处?对于那些曾在紫禁城享尽荣华富贵的前清贵族来说,民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幻灭。曾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如今却门庭冷落,往日荣.............
  • 回答
    说句实在话,现在市面上那些常见的民用热像仪,在很多方面,性能上其实已经能够媲美甚至超越十几二十年前的军用热像仪了。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你想想,过去那些军用的东西,那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为了保证在最严酷的环境下都能工作,在探测距离、分辨率、抗干扰能力上,那都是顶级.............
  • 回答
    叙利亚民主军(Syrian Democratic Forces,简称SDF)的出现与叙利亚内战的复杂背景紧密相连,它并非一个一夜之间形成的军事力量,而是由多个在战火中逐渐汇聚的武装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外部力量的推动下整合而成。理解它的来历,需要我们深入梳理叙利亚政治和军事格局的演变。一、 起源:在.............
  • 回答
    关于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是否代表军衔,以及为何我们看到的北伐和黄埔时期的军服普遍没有军衔,这涉及到那个时期军服制式和军衔制度的一些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谈谈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你需要知道,在国民党早期,尤其是在北伐战争前后,军服的制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早期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特别是.............
  • 回答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完全相同、但又高度相似的现实世界里。在那里,中国有着庞大的民营企业体系,它们在科技研发和市场运作上有着极强的活力。现在,想象一下,其中一家规模堪比波音、通用电气或者洛克希德·马丁的中国大型民企,经过多年的秘密攻关和巨额投入,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性能优异、完全达到军用标准的涡扇发.............
  • 回答
    作为国防生和军校生,我们接触到的军事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实践化的。这和很多网络上的“民科军迷”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我们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抱有理解和尊重的态度的。毕竟,这份对军事的热情,对国家国防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科军迷的知识来源确实比较碎片化。 他们的信息渠.............
  • 回答
    在美国,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在其国民心中的地位,与其说是冰冷刻板的“排名”,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融合体。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印记、职责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公众认知和情感联结。要理解它们在本国民众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到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北宋百万职业脱产军人为何会败给西夏和辽朝临时征召的民夫牧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这并非百万对百万的正面硬碰硬,而是宋朝军队的“量”没有转化为“质”,而西夏、辽朝虽然人数上不占优,但其军事动员效率、战术运用和士兵素质往往能克制宋军的弱点。一、 宋朝军.............
  • 回答
    国家军方:独立力量的崛起与民选政权的制约在世界各国政治版图中,军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有时军队会演变成一股独立于民选政府的强大力量,这不仅威胁着政治稳定,也挑战着民主制度的根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军方独立势力的形成?而国家又该如何确保军队始终效忠于民选政权呢?军方独立势力的形成:多重.............
  • 回答
    雷军的形象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亲民的,背后是一个长期、有意识且多维度构建和运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特质,更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和企业文化理解的策略性展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雷军亲民:1. 互联网式的传播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 雷军是早期中国.............
  • 回答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发生了一起由军警(通常指的是国民警卫队或警察部门的武装人员,在特殊情况下会被授权使用武力)驱散民众的事件,并伴有开枪行为。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事发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细节可能因不同报道略有出入):事发地点位于迈阿密海滩,具体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