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宋的上百万职业脱产军人打不过西夏,辽临时征召的民夫牧民?

回答
北宋百万职业脱产军人为何会败给西夏和辽朝临时征召的民夫牧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这并非百万对百万的正面硬碰硬,而是宋朝军队的“量”没有转化为“质”,而西夏、辽朝虽然人数上不占优,但其军事动员效率、战术运用和士兵素质往往能克制宋军的弱点。

一、 宋朝军队的“量”与“质”之殇

宋朝拥有庞大的常备军,这是事实。但“职业脱产军人”这个说法,也需要辩证看待。

训练与士气问题: 宋朝军队虽然人数多,但训练并不均衡。一些精锐部队如“殿前司”、“侍卫亲军”的训练水平相对较高,但基层士兵的日常操练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战演练。更严重的是,军队的士气问题。由于许多士兵是被征发、被强制入伍,或者是因为贫困、犯罪而被充军,他们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并不高。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溃逃。
装备与后勤的限制: 尽管宋朝在火器和某些冷兵器(如宋朝的步人甲)上拥有优势,但装备的普及率和维护却是个问题。大批新兵或被征发的士兵,可能无法得到充足、合格的装备。同时,庞大的军队也意味着巨大的后勤压力。宋朝经济发达,但其后勤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尤其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往往跟不上军队的消耗速度,导致前线部队缺粮少饷、装备维修困难,严重影响战斗力。
军事思想与战术的僵化: 宋朝军事思想崇尚“以守为攻”、“重步兵、轻骑兵”,强调阵地战和消耗战。在面对机动性强、善于骑射的西夏和辽军时,这种战术往往处于被动。宋军虽然也发展了骑兵,但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北方民族相比,缺乏有效的骑兵突击能力来打破敌人的阵线或追击溃敌。
将领的素质与任用: 宋朝文官治军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自主权。很多时候,将领的任命更多地考虑政治因素而非军事能力。即使有优秀的将领,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灵活的指挥权,或者受到朝廷保守派的掣肘,而无法发挥其全部才能。而像西夏、辽朝这样的政权,其军事指挥官往往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拥有更大的军事自主权。

二、 西夏与辽朝的军事优势

与宋朝庞大但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军队相比,西夏和辽朝虽然“人少”,但其军事体制和士兵素质有着显著的优势:

精锐的骑兵与骑射技术: 西夏和辽朝都是以骑兵为主力的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骑术精湛,善于骑射。这种强大的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使得他们在野战中能够灵活迂回、发动突袭,宋军的重装步兵很难与之匹敌。
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民族荣誉感: 对于西夏和辽朝来说,战争往往是维护自身生存、扩张领土、争取资源的手段。他们的士兵,尤其是精锐部队,往往是为了保护家园、部落利益而战,战斗意志高昂,荣誉感强。一旦开战,能够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高效的军事动员能力: 辽朝和西夏的社会结构和军事体制,使其能够快速而高效地动员兵力。临时征召的民夫和牧民,虽然在装备和训练上可能不如宋朝的“职业军人”,但他们往往是适应草原或荒漠环境的优秀战士,并且在战争初期,其整体的机动性和战斗效率反而可能更高。这种“全民皆兵”或“全民皆兵”的军事动员机制,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集结起一支具有威胁性的军队。
灵活的战术运用: 面对宋朝的步兵方阵,西夏和辽朝的军队能够运用灵活的战术,如迂回包抄、诱敌深入、伏击、疲劳战术等。他们不会拘泥于固定的阵法,而是根据战场情况随时调整策略,充分发挥自身骑兵的优势。例如,庆历年间(1041年)的富平之战,宋军虽然人数占优,但被西夏的骑兵利用地形和战术反复冲击,最终大败。
对宋朝军事弱点的针对性打击: 西夏和辽朝对宋朝军队的弱点非常清楚。他们知道宋军在骑兵上的劣势,会尽量避免与宋军的优势兵种正面冲突,而是选择宋军不擅长的野战、伏击等方式。他们也了解宋朝后勤的脆弱性,会通过袭扰、破坏粮道来削弱宋军的战斗力。

三、 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体现

宋夏战争: 历史上著名的“米脂之战”、“好水河之战”、“盐州之战”等,虽然宋军人数众多,但往往因为战术失误、士气低落、后勤不济等原因,被西夏军队击败。西夏军队善于利用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的地形,以骑兵优势发动突袭,宋军的步兵在开阔地带难以抵挡。
宋辽战争: 辽朝骑兵的强大是宋朝朝廷一直担忧的问题。澶渊之战后,宋朝虽然获得了和平,但辽朝军队的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在后来的战争中,虽然宋朝也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总体而言,辽朝军队在骑兵战和野战中的优势仍然是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

总结来说:

北宋的上百万职业脱产军人,虽然在数量上形成了巨大的优势,但由于其军队训练、士气、装备、后勤、军事思想以及将领任用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导致这支军队的“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而西夏和辽朝,虽然人口和军队数量远不及宋朝,但其军事体制更适应战争需求,士兵普遍具备更强的战斗意志和军事技能(尤其是骑兵的骑射能力),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兵力,采取更灵活的战术。这些因素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克制宋朝军队的弱点,在关键战役中取得胜利,甚至在一些长期对抗中占据上风。

与其说是“上百万”输给了“临时征召的民夫牧民”,不如说是宋朝那种“人海战术”在面对战术更先进、士兵素质更高、战斗意志更强的对手时,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反映了北宋在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上存在的深刻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夏与辽都是终生兵役制也就是全民皆兵。

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如宋人那样的田园市井生活。

就这样才能与宋军保持平局,这可见宋军之强。

————

这就是春秋笔法,同样的事情,不同说法,所体现的场景就完全不用。

小聪明谁都有,抬杠谁都能。但是别太当回事

user avatar

首先,没有上百万,宋朝只是一度接近百万,然后迅速裁员至60万左右。

第二,没有脱产,至少不是所有都脱产了。只有少部分精锐部队能够保证粮饷充足。虽然北宋冗兵对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但是由于喝兵血和所谓世代将门的坏习惯,导致实际士兵得到的军饷并不够。何况以古代的生产力,养百万脱产士兵是不可能的。

很多汴梁的禁军,同时会从事其他职业。并且由于军队训练的逐渐腐朽,同时从事其他职业的军人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与普通的小市民没有区别。

戚继光练兵说得好,兵源不要小市民,因为油滑的人打仗是不能豁出命的。这也是北宋战斗力不行的一大原因。

第三,辽临时征召的看似只是农夫牧民,但那可是民风彪悍的地方。很多牧民天生就是骑兵。燕赵多慷慨之士,就是因为其中哪怕农夫,都会几手庄稼把式。特别是两国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怎么护住自己不被两边的兵抢?

辽国召集的,本来就是预备役。

至于北宋为啥打不过辽国,原因很多,知乎上也有分析。虽然北宋军队很废,但也不是题主这么危言耸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