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外敌入侵中国,在北方的抵抗总是不尽人意,最后都是在南方作殊死一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

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缺少天然的、连贯的山脉屏障。这使得游牧民族骑兵能够快速、大范围地机动,一旦突破防线,就能长驱直入。想想历史上那些强大的游牧帝国,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兵的冲击力。他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纵横驰骋,来去如风,一旦攻入中原,就像一把尖刀,直插心脏。

而南方,则不同。长江、淮河一线,以及云贵高原、江南丘陵,这些复杂多变的地形,为防御提供了天然的优势。长江天险,自古以来就是一道重要的地理屏障。即使北方军队突破了长江,后面的地形也更加崎岖,不利于大规模骑兵作战,更适合步兵进行节节抵抗和游击。南方相对破碎的地形,也能让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守军,利用地形优势,消耗和牵制敌人。

二、经济基础与人口分布的侧重点转移

经济是战争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上,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北方沃野千里,是粮食的主要产地,也是人口的聚集地。然而,一旦北方遭遇大规模的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或逃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使北方地区的军事抵抗能力大幅削弱。

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在古代中国的地位逐渐提升,但即便在北方经济发达时期,南方也已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和财政来源。当北方战火蔓延,南方往往能凭借其相对稳定和发达的经济,以及更稠密的人口,积蓄力量,组织起更持久的抵抗。

更重要的是,当战乱迫使北方人口南迁时,南方就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劳动力。这种“衣冠南渡”虽然是悲剧,但客观上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刺激,使得南方的社会和军事组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

三、军事战术与兵种的局限性

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其彪悍的骑兵著称,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快速的突袭、强大的冲击力。而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北方边境驻守的军队,虽然也有步兵和骑兵,但在面对大规模、训练有素的游牧骑兵时,往往会面临兵种和战术上的劣势。

例如,汉朝面对匈奴,虽然有过辉煌的战绩,但长期处于消耗战。到了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安史之乱后,北方边防也逐渐衰落。宋朝更是因为北方战乱,失去了大部分北方骑兵的训练和征召传统,军队以步兵为主,面对金、元强大的骑兵,防御体系屡屡被突破。

一旦战局转移到南方,虽然骑兵的优势会减弱,但北方军队的战术适应性也受到影响。而南方军队,虽然在骑兵方面可能不如北方,但其步兵的战斗力、攻城战和水战的能力,在熟悉地形和利用有利条件的作战中,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长江流域,水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南方王朝往往能建立起强大的水师。

四、政治与统治的重心转移与文化心理的韧性

当北方沦陷,中央政权往往会选择南迁,建立新的政权。这本身就意味着抵抗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南迁的王朝,为了收复失地,往往会倾尽国力,组织军队,而南方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和资源,为这种“殊死一搏”提供了基础。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可能与一种“文化心理”有关。北方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汉族人口的聚居地。当北方被异族统治,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和民族认同的危机。而南方,虽然也受到影响,但由于其相对独立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优势,往往能更好地保存和延续汉族的文化传统。这种对自身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守护,会激发更强烈的抵抗意志。

“殊死一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对民族存续的捍卫。当家园破碎,民族文化面临被抹杀的危险时,人们的抵抗往往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南方,作为中原文明的延续之地,承载了这种文化使命感,因此更容易成为最后的坚守阵地。

五、历史的惯性与经验教训

历史是一个不断循环和积累的过程。每一次北方边境的失守,都为后来的王朝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统治者会思考如何加强边防,如何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然而,地理的限制、经济的制约,以及军事技术的局限,使得这些教训的转化并非易事。

相反,每一次成功的南方抵抗,又会强化“枕戈待旦”的意识,以及利用南方地理优势的战略思维。这就像一种历史的惯性,使得在北方失守后,自然的反应就是将抵抗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就没有抵抗。事实上,许多朝代的北方将士也曾浴血奋战,甚至出现过辉煌的战绩。但是,一旦整体的战略态势被打破,北方地区脆弱的地理和经济基础,使得这种抵抗往往难以持久,最终不得不依赖南方的力量进行反击或坚守。

总而言之,北方抵抗不尽人意,最后在南方作殊死一搏,是地理、经济、军事、政治以及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历史的沉重写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西人一答:

本人山西雁北人,家谱从明开始,再前已不可考。

山西鲜少与外界交流,所以本土人与古中国文化习俗建筑均大量保留。

先说南北宋,我家是沙陀族人的大本营,沙陀人的家乡。后来变成辽朝辖下,直到被金所灭,我祖先成了金朝居民。最后降蒙古后甚至参与了蒙古灭南宋的战役,以蒙古军身份。你们可能不理解,但是回看历史,石敬瑭卖了幽云之后(也不叫卖,石敬瑭就是沙陀人),我们从未当过宋人。甚至我们祖先就是游牧民族之一。不论辽金蒙古,都是地方政权,或者地域国家,并不是民族政权。而唐末时候晋阳居民已经半胡(半数胡人),雁北胡人更是十之八九。回鹘沙陀突厥各胡混杂,我们抵抗谁?

再说明朝, 多尔衮 占令北京之后,大同总兵 姜瓖 叛乱反清,山西全省呼应。 多尔衮 从京师抽调全部主力的满、蒙、汉军投入山西战场。(除了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领军围困大同外,被调往山西作战的还有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 历时一年攻破山西,造成 大同之屠,朔州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沁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二屠 。)而网上鼓吹的嘉定扬州,也只是清军两个亲王破城之后的行径。比起山西大战基本没有什么抵抗,也没有出动如此多的部队和主力。怎么就成了没有抵抗?没有血性?

中华民国抗日,东北军保存兵力西逃,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但是日军到了山西,就不一样了。平型关在哪你不知道吗?抗战八年,山西就打了八年,多少太行儿女,吕梁英雄让日军往西过不了黄河。淞沪长沙战争激烈,难道山西战场不激烈吗?

平型关遭到众多人质疑,那我再举几个: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和平型关一样都是依托有利地形的战役。是古代太行八陉里的古关隘,平型关是飞狐陉,娘子关是井陉,忻口战役是雁门关、五台山一带。都是地跨千里的艰苦战役,是日军在早期侵略华北遭遇的最强抵抗。由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组织不起大型会战,但已经充分展现了血性了。

主要因为现代南方人多,经济较为发达,所以话语权掌握在你们手里,你们鼓吹自己的同时,又踩了我们一脚,说北方不抵抗。呵呵~虽然我山西没有什么人,人口只有河北三分之一,山东四分之一,河南五分之一。但是史实不是编的,是没法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的深层逻辑。其实“和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视角,往往是从中原王朝(以汉族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去定义的。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发现情况比“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这种说法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和亲”.............
  • 回答
    外蒙古和新加坡的独立,与历史上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背景截然不同,因此当地的汉人并未出现效仿东归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事件的性质和参与者。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他们在17世纪中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与他们一同西迁的,还有他们的封地、他们的.............
  • 回答
    谈到印度历史上为何屡次被外族征服,这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表象,去探究那些深层的驱动力。一、地理上的开放性:易攻难守的沃土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印度的地理特征。印度次大陆拥有北部的强大天然屏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民族情感和国际政治的复杂交织,确实值得好好梳理一番。为什么钓鱼岛现在成了焦点,而外蒙古、库页岛等地方却没有同样的呼声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1. 历史归属的认知与现实掌控: 钓鱼岛: 中国一直强调,从明清时期开始,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史料、文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或传播限制,她们的成就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中。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她们的生平和贡献: 1.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18781968) 核物理学先驱 生平与.............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衰更迭,王朝起落沉浮,但主动要求外国侵略自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设想,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毕竟,侵略意味着战争、破坏、征服,是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哪个国家的执政者会亲手将自己的国家推向深渊?然而,如果我们跳出“主动要求”这个字面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或许能找.............
  • 回答
    在明朝晚期,一个看似崛起于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女真,成为了帝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这使得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女真,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纠缠了千年之久的强大对手——蒙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内外环境、女真自身的崛起以及蒙古的衰落,多方面的因素共.............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要形容三国在日本的流行度,大概就像《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样,是一种深入骨髓、无处不在的存在。想象一下,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人们聊起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提起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或者津津乐道于“赤壁之战”的波澜壮阔。这种熟悉感,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更像是家喻户晓.............
  • 回答
    看到你考研想学历史,但本科不是历史系,这完全没问题!很多优秀的史学研究者都不是从历史系本科出身的。选择一个“贴近”历史系的专业,可以让你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时,能更快地适应学习内容,并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能形成独特的优势。在我看来,有几个本科专业可以让你在考研历史时,感觉“贴近”得比较顺畅,并且能为你打下不.............
  • 回答
    如果威廉二世真正继承了俾斯麦的外交遗产,那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几个条约的改变,而是整个欧洲大陆力量平衡、政治格局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塑。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一个精密的钟表首先,我们得明白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位“铁血宰相”的目标并非扩张,而.............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