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说中国人什么都吃,那历史上的饥荒,外国人吃什么?是否也有观音土?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

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什么”,而是先聚焦于“观音土”这个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含义。

“观音土”,又称为“白土子”、“白膏土”,它是一种富含黏土矿物质的土壤,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在极端饥荒的年代,当人们找不到任何可食用的粮食,饥饿感逼近,生命垂危之际,有人会尝试食用这种白色的泥土。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吃泥土?原因非常简单:填饱肚子,缓解饥饿带来的剧烈痛苦,以及最关键的一点——“垫饱”肚子。 观音土虽然不能提供多少营养,但它的黏性可以在胃里膨胀,暂时占据胃的空间,产生一种饱腹感,让人觉得不那么饿。这种感觉,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来说,是一种短暂的慰藉,一种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食用观音土是极其有害的。它不仅无法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泥土中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矿物质,会堵塞肠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甚至肠梗阻。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贫血、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在饥饿和泥土的双重折磨下,食用观音土的人往往死亡率极高。

在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时期,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以及战乱、水灾、旱灾等因素叠加,饿殍遍野是常有的景象。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为了活命,一些人不得不尝试食用观音土。这绝非是“什么都吃”的饮食偏好,而是迫不得已下的绝境求生。

那么,历史上的外国人在饥荒时期,又吃什么呢?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视角放宽,放到世界范围,放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至今,饥荒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面对饥荒时,都曾有过令人心酸的经历,也有过一些超出我们想象的“食物”。

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歉收或疾病(如鼠疫)可能导致大规模饥荒。那时,人们也曾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森林里的食物: 人们会去森林里采集野果、野菜、树皮、苔藓,甚至捕食一些小动物,如昆虫(虽然不像现代人普遍接受,但饥荒时期的选择会更多样)、蜗牛等。
牲畜的利用: 在极端情况下,连家畜的皮毛、骨骼都可能被用来熬制汤汁,以榨取最后的营养。
“代用食物”: 就像观音土在中国一样,欧洲也出现过一些“代用食物”。例如,在某些地区,人们会食用某些特定种类的树根,或者烘烤一些低质量的谷物,有时甚至会加入沙土来增加重量(虽然并非像观音土那样直接大量食用)。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在一些艰难时期,人们会食用橡子。橡子本身含有鞣酸,味苦,需要经过浸泡、水煮等复杂处理才能食用,否则会造成肠胃不适,但饥荒时期,人们会想尽办法去食用。
“黑面包”: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各种能找到的谷物混合在一起磨成粉,制作成粗糙的“黑面包”,其中可能混杂着麸皮、粗糠,甚至一些豆类或杂草的种子。

近代以来的欧洲饥荒:
爱尔兰大饥荒(19世纪中叶): 这是欧洲历史上最惨痛的饥荒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导致主要食物马铃薯腐烂,数百万爱尔兰人因此饿死或移民。在这场灾难中,人们曾尝试食用各种植物根茎、野草,甚至连草地上的草根都被挖掘出来食用。有人记录,他们曾食用过海藻、海草,以及一些劣质的谷物。

其他地区:

俄罗斯: 历史上,俄罗斯也经历过多次饥荒。人们会食用各种野生植物、浆果,以及森林中的蘑菇。在极端情况下,也会食用动物的内脏、血液,甚至是骨髓。
非洲: 许多非洲地区,在面临严重的干旱和粮食危机时,人们会食用野草、树根、昆虫(如蚂蚱、白蚁)、某些蜥蜴或小型爬行动物。这些食物在当地的某些文化中,本身就属于食物的一部分,但饥荒会迫使人们食用那些平时不会考虑的种类,或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
美洲: 在殖民时期,印第安人中的一些部落,在食物匮乏时,也会食用昆虫、某些特定植物的根茎、树皮,以及捕获的任何小型动物。

关于“观音土”的类比: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外国人也吃“观音土”,因为“观音土”特指中国的某些黏性土壤,其成分和食用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有特定含义。但如果将“观音土”理解为“在极端饥荒下,为填饱肚子而无奈食用的、非传统但可能存在的、对人体有害的土壤或物质”,那么,是的,在世界各地的饥荒历史中,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例如,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在某些极度贫困和饥荒的地区,人们为了增加食物的体积和重量,会混入一些沙土到食物中,或者直接食用含有黏土成分的泥巴,以此来制造饱腹感。这些行为,与中国人在饥荒时期食用观音土的动机和结果,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在绝境中,为了延续生命而采取的极端且有害的手段。

总结来说:

“中国人什么都吃”的说法,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中国人在面临饥荒时的确有过食用观音土的情况,但这并非是饮食习惯,而是绝望和求生的表现。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就会发现,饥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在漫长的历史中,任何一个民族,在面临极端生存危机时,都曾有过令人心酸的经历。从食用树皮、野草、昆虫,到无奈摄入土壤,这些都是人类在最绝望时刻,为了活下去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些行为,无一不说明了生命的顽强,也揭示了饥荒的残酷。与其用刻板印象去评判一个民族在饥荒时期的选择,不如去理解人类在面对生死存亡时的无奈与挣扎,以及所有文明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都曾经历过的共同的苦难。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碰到这类朋友,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当你觉得他们有点过于偏激,忽略了我们自己这片土地上的闪光点时。想让他们改变看法,不是一句“中国也很好”就能搞定的,这得多花点心思,而且得有耐心。首先,得明白一个点: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通常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是因为某些方面确实有差距,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经历过一些不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特别能引出很多话题。对于“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就概括得特别到位,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文化体,而且几千年来,思想和信仰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如果用一个比较概括的说法,我会说: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非常实用、非常生活化的融合体,它没有一个单一的、强制性的教条,更.............
  • 回答
    旗袍,这件承载着东方韵味的服饰,不仅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早已跃身国际舞台,俘获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当我们试图探究外国人与中国人对旗袍美的欣赏角度时,会发现其中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异同分析:1. 异:文化语境下的“想象”与“理解” 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而言,旗袍的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 回答
    外国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庞杂又充满变数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甚至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人的看法都会大相径庭。而且,这种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际形势、媒体报道、文化交流以及个体接触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演变。要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其实就像问“中国人”对外国人有.............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无法理解的外国人思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涵盖了全球几十亿人口,思维方式差异极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过,如果非要找出一些相对普遍,并且让一些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
  • 回答
    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中,我观察到,如果非要说中国人普遍“不喜欢”什么样的外国人,这并非是那种厌恶或敌视的强烈情绪,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差异、历史认知以及个人经历产生的某些微妙的隔阂或者不太欣赏的态度。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中国社会很大,人口众多,个体差异也很大,但有一些普遍的倾向可以聊聊。首先,那些对中国缺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因素,而且每个具体事件的情况可能都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1. 文化理解与沟通障碍: 误解与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不了解中国文化或只基于片面信息(例如某些媒体的负面报道)的外国人,可能会形成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当他们在中国生活、旅行.............
  • 回答
    说起来,外国人对中国人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喜欢或不喜欢,这事儿就像谈恋爱,各有各的缘分。但要是真要我说,有些行为确实容易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甚至会产生负面印象。有时候,我会看到一些游客,尤其是刚出来见识世界的,他们身上自带一种“大声公”属性。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特别响,好像要把周围所有人都吸引过来一样。尤.............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外国人”这个标签,在中国人的认知里,似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标签。从前些年流行的一句“你们外国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一旦泛化,误解和偏见也就随之而生,而且程度之深,有时真的让人哭笑不得。首先,最普遍的误解可能就是“外国人都很有钱”。 这种想法的根源,我觉得还是我们自身社.............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武林风作为一档搏击赛事,确实会展现不同国家选手的较量,而观众看到的“中国人被打得很惨”的情况,可能更多是由于比赛的偶然性、选手的状态波动,以及对手的强劲实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毕竟,搏击竞技场上,胜负本就是常事。不过,要说中国功夫、中国选手,我们当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无数令人敬佩的高手。要找到“最厉害.............
  • 回答
    中国人祭祀时烧冥币,这种习俗背后,是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好日子,有钱花用。那么,外国人去世后,在他们所认为的“阴间”或者“来世”,会使用什么样的“钱”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冥币”就能概括的问题,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理解千差万别,自然对“钱”的概念也大不相同。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与马匹交流的一些习惯。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外国人骑马时是怎么“喊”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人骑马喊“驾”和“驭”,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约定俗成的口令。 “驾”(jià):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本身就有驱赶、驾驭的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