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东西是外国人不吃,而中国人吃的?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

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动物的内脏,对中国人来说,那可是宝贝啊!猪的肝、心、肺、肠、肚,牛的胃、牛的血,羊的肝、心、肺,鸭的血、鸭肠、鸭胗……你能想到的,我们几乎都能做成菜。比如,猪肝炒葱丝、凉拌猪肚、毛血旺里的麻辣鸭血和毛肚、干锅肥肠、小炒黄喉……这些菜色香味俱全,口感也是千变万化,有脆的、有软糯的、有嚼劲的。我们觉得这些东西虽然不如肉那么“高大上”,但营养丰富,而且处理得当的话,味道真的非常棒。尤其是把它们做得麻辣鲜香,或者用卤汁炖得软烂入味,配上一碗米饭,那叫一个满足。

可你想想看,在很多西方国家,内脏类食物基本上是被舍弃的。他们可能会吃点肝脏,比如鹅肝酱,但那属于法式料理的顶级享受,而且也不是普遍食用。至于心脏、肺、肠子之类的,大部分都被丢掉了。他们觉得这些部位有腥味、口感不好,或者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干净”的。所以,你如果想在国外找到一顿像样的川味毛血旺,或者一份地道的卤味拼盘,那简直是难如登天。就算有,价钱也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而且味道很可能也会打折扣,因为食材的处理和调味方式都跟我们不太一样。

除了内脏,还有一些我们觉得是美味的动物的各个部分,在外国人眼里可能就有点接受无能了。

比如动物的头和脚。中国人吃猪头肉,那可是名菜!卤猪头肉,切得薄薄的,淋上酱油和蒜泥,吃起来肥而不腻,胶质丰富,入口即化。猪蹄也是个宝,红烧猪蹄、酱猪蹄、猪蹄汤,炖得软糯Q弹,满满的胶原蛋白。还有鸡爪,凉拌凤爪、泡椒凤爪、烤鸡爪,啃起来特别有滋味。但是,很多外国人看到一整只猪头或者一堆鸡爪,可能会觉得有点毛骨悚然。他们更喜欢吃那些已经剔好骨、处理好的肉块,比如牛排、鸡胸肉。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费力去啃这些骨头和皮,还觉得有意思。

还有动物的血。我们中国人喝猪血汤、鸭血汤,或者用鸭血做毛血旺,觉得它鲜美,而且富含铁质。但同样,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喝动物血就像喝“血”一样,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可能会在某些特殊的节日或者特定的文化场合才接触到类似的东西,但日常饮食中,是很少会主动去食用动物血的。

再往下细分,一些特定的部位也很有讲究。

比如鸡屁股。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炸鸡屁股或者烤鸡屁股是很受欢迎的小吃,虽然脂肪多一点,但很多人就爱那个味道。可你要是拿给大多数外国人看,他们可能会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怎么能吃?”

还有动物的脑子。比如猪脑、羊脑,做成脑花,麻辣鲜香,口感嫩滑,有人觉得是人间美味。但是,想到是动物的脑子,很多人立刻就生理上产生了抗拒。

除了这些动物的“边角料”,还有一些食材的烹饪方式或者本身的形态,也让中国人和其他人产生区别。

比如发酵食品。中国人喜欢吃一些发酵食品,比如腐乳、臭豆腐、豆豉。腐乳味道浓郁,可以用来拌面、夹馒头;臭豆腐虽然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是很多人心中的夏日夜市必备;豆豉炒菜,能提鲜增香。但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发酵的味道,尤其是发酵产生的“臭”味,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坏了”,或者味道太重了。

再比如带刺的鱼。中国人吃鱼,非常擅长处理各种鱼刺。红烧鱼、清蒸鱼,我们会把鱼骨和鱼肉分开得很好,或者吃鱼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把刺挑出来。但很多外国人吃鱼,可能只喜欢吃那种没有刺的鱼片,比如鳕鱼、三文鱼。他们觉得吃带刺的鱼太麻烦,而且有被鱼刺卡到的风险。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中国人也会尝试西餐,一些外国人也会被中国菜吸引。但这些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认知,还是让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美食,在外国人眼中成为了“挑战”。这也就是美食的魅力所在吧,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下次你再吃到一份香喷喷的卤味或者麻辣的毛血旺,不妨想想,有多少人可能跟它“无缘”,而你,恰恰是那个能欣赏它、享受它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都辟谣不知道多少回了,还是有这么多人相信欧美人不吃下水。。。像欧洲的什么煎鹅肝、猪血布丁、菠菜猪肝丸、牛肚蘑菇汤、盐水柠檬牛杂、红烩牛肚、洋葱烤羊腰子还有美国的各种油炸/烧烤的鸡胗鸡肝和肠子、牛睾丸、牛胸腺是假的么?

真要说他们不吃,但中国人吃的,其实也就皮蛋喜蛋臭豆腐这些。

user avatar

我想了想,应该是没有。

各种原材料和发酵做法,都是有对应的食材的。

包括什么爪子下水这些,在漫长的历史里也是有不少做法的,最粗暴的时候连骨头都吃。

毕竟中国再怎么牛逼也没法和全世界比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儿,有些东西,我一直觉得是国外来的,舶来品一样,结果挖根刨底一查,好家伙,竟然是咱中国自古就有的。这感觉就像你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结果哪天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某个传奇人物的后代,又惊又喜。举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吧,那就是“炒饭”。你听这名字,“炒饭”——听着就一股子香气扑.............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一些东西是本土的,但长期以来却被误认为是外来的。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交流、商业的推广以及认知的偏差有关。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1. 茶:从草药到饮品的误解 本土性: 茶在中国本土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从古代的药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平时没怎么细想,但仔细回忆一下,确实有一些东西在中国能卖出高价,但在国外却相对平易近人。说实话,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便宜”,不如说是“性价比”的不同,有时候我们觉得贵,也跟国内的消费习惯、市场定位、以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有关。我先说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奢侈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同时也很复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技术或物品是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能造,国外绝对不能造”的。随着全球化和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引进、模仿甚至自主研发被其他国家制造出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只有中国能造”的含义,并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
  • 回答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到成年后习得一门技艺,再到晚年总结一生智慧。我们学习知识、技能、道理,甚至也学习情感的表达和处理方式。然而,回望漫长而又匆忙的求学之路,总有那么一些东西,像雾一样缥缈,像风一样无形,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学会”。它们不是技能的缺失,也不是认知的.............
  • 回答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早明白一些道理,就能少走多少弯路,少受多少折磨。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哲学,而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我希望自己早点知道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告诉你们。1. 你的“天赋”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但“努力”绝对是硬通货。我们从小听到的故事里,总有.............
  • 回答
    在中国,很多东西都起源于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国外经历了演变,有时甚至变得与我们熟悉的本土版本截然不同,以至于在中国反而不那么容易被接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那些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悄然淡出我们视野的“改良版”中国美食。拿“麻辣烫”来说,这曾经是我们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平民美食,简单、便捷、口.............
  • 回答
    我们身边有无数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尤其是在我们做出每一个决定的时候。如果说生活是一幅画,那么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就是画布的底色,是色彩的混合,是光影的流动,它们决定了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即使你无法直接“看见”它们,也无法摆脱它们的存在。1. 情绪的暗.............
  • 回答
    大学里,什么东西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步入大学校门,或者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时会问自己的。如果让我来细说,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试图剥离掉那些程式化的包装,看看那些真正扎根在大学这片土壤里的东西。首先,知识本身,永远是真的。 这里的知识,不是指那些背诵如流的定义,也不是指为了考.............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你最擅长处理的工具。这些工具的特点是,你一拿到它们,就能立刻知道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并且它们的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你完成的任务而改变。这就是有限状态自动机(Finite State Automata,简称FSA)给我们的感觉。它就像一个有固定程序的机器人,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通常大家会把“走下去”的动力归结到最根深蒂固的情感联结上。但对我来说,确实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它们就像幕后的推手,或者说是生活的调味剂,让我在没有爱情或亲情“轰轰烈烈”的时刻,也能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和力量。首先,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总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太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有.............
  • 回答
    美国在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确实有一些高度专业化、对特定技术或资源高度依赖的产品,美国自身并不具备生产能力,或者说,由其他国家生产在效率、成本或技术专长上更具优势。举个例子,我们来聊聊“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制造”这个话题。我们都知道,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大脑”,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无处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