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总是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的深层逻辑。其实“和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视角,往往是从中原王朝(以汉族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去定义的。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发现情况比“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这种说法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要明确“和亲”这个概念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和亲,是指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为了缓和与周边民族政权的紧张关系,将皇族女子嫁给对方首领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策略,并且主体方多是中原王朝。

那么,为什么这种策略会由汉族王朝主导,而少见“外族和亲汉族”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政治和经济的实力对比:

中原王朝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中国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要人口)一直是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进的农耕技术、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成熟的官僚体系以及绵延的文明,使得中原王朝在很多时期都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很多周边民族政权来说,与中原王朝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获得贸易上的便利(比如马匹、毛皮换取丝绸、粮食、金属器物)、获得政治上的认可(册封、承认其统治合法性),甚至在军事上获得支持。
“朝贡体系”的框架: 和亲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朝贡体系”而存在的。朝贡体系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非对称性的国际关系模式。周边民族政权以“藩属”的身份向中原王朝进贡,而中原王朝则会给予其“恩赏”,并承认其统治。在这个体系下,主动权往往在中原王朝一方。和亲作为一种“赏赐”,自然也多由主动方(中原王朝)来发起。
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和亲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比如嫁妆、岁币等。而中原王朝通常拥有更强的经济基础,能够承担这种成本。反过来,一些游牧民族政权虽然在军事上强大,但在经济上往往更依赖掠夺和贸易,其内部的经济结构可能并不支持他们主动进行大规模的“嫁女”来换取稳定。

2. 军事和地缘政治的考量:

边境的稳定需求: 和亲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汉族王朝面临的许多边患,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多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对农耕文明构成威胁。通过和亲,可以将矛盾通过联姻的方式“软化”,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柔远人”的策略: 汉族王朝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常采取“怀柔”或“恩威并施”的策略。和亲是“怀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无法完全征服或压制对方时,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
“以女换安”的逻辑: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牺牲一个皇族女子,换来边境多年的和平,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收益往往是巨大的。一个和平的环境,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巩固统治。而对于一些边疆民族的统治者,娶一位来自强大邻国的公主,无论其真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地位和声望,并能以此为契机,打开与中原的贸易通道。

3. 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差异:

“天朝上国”的观念: 长期以来,中国中原地区形成了“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这种观念使得中原王朝在与周边民族交往时,更容易将对方视为“蛮夷”或“属国”,从而主导外交策略。
皇权与部落首领的差异: 汉族王朝的权力结构是中央集权下的皇权。而周边民族的政治结构则更多是部落联盟或可汗制。即使是强大如蒙古,其统治基础也是建立在各个部落首领的支持之上。嫁女儿给部落首领,效果可能不如嫁给一个集权的君主来得“稳固”。
女性地位和政治婚姻的考量: 虽然和亲的女性往往是远嫁,但她们在中原王朝的地位(即使是公主)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层面。她们更多是被作为政治筹码。而对于一些游牧民族的首领来说,即使娶了中原的公主,其地位也需要通过其自身的军事实力和部落认可来巩固。

那么,真的“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吗?

如果我们把“和亲”的概念稍微放宽一点,比如理解为“姻亲关系在政治互动中的运用”,那么情况就没那么绝对。

联姻的普遍性: 事实上,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除了直接的和亲,还存在着广泛的联姻。例如,汉朝时期,一些地方的汉族贵族,甚至普通官员,也会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通婚,以巩固地方统治和民族融合。
“非官方”的和亲: 即使不是官方的和亲,很多时候,周边民族的统治者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纳贡、求封、甚至主动寻求与汉族皇族或贵族通婚,以期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外族向汉族和亲”。
不同朝代的差异: 并非所有汉族王朝都热衷于和亲。例如,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其策略就不是以和亲为主。而到了唐朝,虽然也实行和亲,但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方式更加多元,包括册封、征服、招降等。
“汉族”的界定: 历史上“汉族”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融合。很多时候,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本身就包含了许多非汉族的成分,或者其统治区域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将“汉族”作为一个绝对的、单一的实体,与“外族”进行二元对立,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

总结来说, “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这种说法,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内,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相对于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以中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和亲作为一种官方的、有明确政治目的的策略,确实更多地由中原王朝发起。

然而,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考察历史,会发现婚姻和姻亲关系在民族交往和政治互动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这种关系并非单向的。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将历史简单地概括为一方主导的“和亲”,容易忽视了其中更丰富、更具弹性的互动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女人有两个能力,是男人望尘莫及的。

第一:“古代的权利是世袭集团,男性加入这个群体,只有一个办法:投胎。女性却可以通过联姻的手段,加入进去。”

第二:“女人可以创造盟友,也就是生孩子,生出的孩子大概率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即使不同,也会为了获得母系亲属的支持而给与外戚派系插手的机会。”

这两点,乌孙国的政治倾向转变就很说明问题。

乌孙这个名字,我想喜爱历史的人大都都听过。这个张骞通西域的第一站,是中国打开的第一扇通往中亚地区的大门。

乌孙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说乌孙最早其实与后来成为贵霜帝国的月氏是同族。匈奴在与月氏争霸草原时,为了分化瓦解月氏人的势力,扶植乌孙立国。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乌孙最早的政治倾向是亲匈奴的,这点毫无疑问,在征伐大月氏的行动中,乌孙一直是匈奴可靠的盟友。

不过,这种关系,最终被一个女人所改变。

在通西域之后,汉朝开始针对西域各国进行外交攻势,尤其对于乌孙,汉朝进行了和亲。

和亲的对象,是楚王的孙女,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国王军须靡。此时,乌孙的主要臣服对象依然是匈奴,所以解忧公主的地位,尚在匈奴和亲公主右夫人之下。

然而,军须靡的去世为解忧公主带来了转机。按照乌孙的习俗,解忧公主嫁给了军须靡的弟弟,乌孙新王翁归靡,翁归靡很喜欢解忧公主,两人感情极深,先后诞下了三子两女,同时,解忧的侍女冯缭嫁给乌孙右将军,打造了亲汉派的班底。

此时,匈奴对于乌孙开始不满,领兵发难,翁归靡在解忧的劝说下,举兵抵抗,整整坚持两年,直到新继位的汉宣帝发起五路十五万大军支援,汉朝外交使节常惠与解忧合兵一处,大败匈奴,并在冬天乘胜追击,彻底削弱了匈奴对西域的压力。

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体系开始崩塌,而汉朝的西域都护府越来越牢固。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解忧公主所代表的乌孙亲汉派,仍然与匈奴势力缠斗不休,其中侍女冯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乌孙王子乌就屠(匈奴夫人生)归汉,更是令人叹服,汉宣帝任命冯缭为西域特使,成为一段巾帼传奇。

解忧公主的事例说明,女性,自己女性身后所代表的母国集团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行政政策,是大国控制小国的手段。

反过来,小国想这样对待大国,可能吗?

中国的皇帝一直担忧外戚势力,这次仅仅是外戚集团,如果有哪个皇子背后的外戚是一个国家,拥有军队!你觉得哪个皇帝的卧榻会睡得安稳?

user avatar

去看看“某某皇帝他妈是也胡人,所以那又是一个胡人朝代”。这时候不问“胡人为啥老拿女人来讨好汉族”了。都是选择性失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的深层逻辑。其实“和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视角,往往是从中原王朝(以汉族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去定义的。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发现情况比“汉族和亲外族,很少有外族和亲汉族”这种说法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和亲”.............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纠结的方面。说“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做得没有武则天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为何武则天即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却始终伴随着争议和“骂名”。首先,我们得承认武则天在某些方面的确功绩卓著。 .............
  • 回答
    美国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位意大利裔总统,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意大利裔在美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融入、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等。一、 意大利裔在美国的历史与发展意大利移民潮并非一开始就声势浩大,其规模和模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早期移民(.............
  • 回答
    美国历史上至今没有女性担任过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也有政治体制的实际运作,以及选举过程中的具体挑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与社会观念美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性别刻板印象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父权制社会的遗留:.............
  • 回答
    波兰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充满了悲剧,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地理位置、历史进程、民族性格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为何波兰总是悲剧不断,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关键点:一、地理位置:历史上的十字路口与悲剧的温床波兰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其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波兰位于欧洲中部,东临强大的俄罗斯,西接.............
  • 回答
    历史并非真的在重复,而是我们在观察和理解历史时,常常会发现某些模式和主题的呼应,仿佛是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时代奏响了不同的变奏。这种“相似性”并非冥冥之中的注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因素交织而成,它们共同塑造了人类行为的轨迹。人类本性中的恒定性:欲望、恐惧与追求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我们作为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历史第二人地位总被质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所有人都质疑他,事实上,支持他历史第二人地位的声音同样庞大,甚至可以说是主流。但“质疑”之所以会如此显眼,恰恰是因为詹姆斯的高度,以及围绕他的讨论本身就充满争议和比较。让我们来剖析一下,.............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这一说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粉红”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方式。通常,“小粉红”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在涉及中国与他国(特别是日本)关系时,容易采取较为激进和情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深思的学术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似乎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可能存在“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进程的观察和对现有划分方式的审视。咱们不谈高深的书本理论,就从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掰扯掰扯。首先,什.............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