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女性担任总统?

回答
美国历史上至今没有女性担任过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也有政治体制的实际运作,以及选举过程中的具体挑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与社会观念

美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性别刻板印象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父权制社会的遗留: 美国建国时的社会结构是典型的父权制。政治、经济、法律等权力中心主要由男性掌握,女性被普遍认为应扮演家庭角色,而非公共领域领袖。这种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刻板印象对领导力的限制: 社会普遍认为,领导者应具备“阳刚”特质,如果断、坚定、有侵略性等。而女性则常被与“阴柔”、“情绪化”、“缺乏魄力”等特质联系起来。这些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难以将女性视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竞选的负面化: 政治竞选往往是充满攻击性和负面信息的。对于女性候选人来说,她们更容易成为性别攻击的靶子,其外貌、家庭生活、甚至生理特征都可能被放大和污名化,而男性候选人则较少遭受此类待遇。这种负面环境对女性的政治参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门槛。
母职的压力: 女性即使进入政治领域,也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对她们“母职”角色的期望。如果她们有子女,其政治生涯的强度和对家庭的投入就可能受到质疑,被认为不如男性那样“没有后顾之忧”。

二、政治体制和选举机制的实际挑战

美国的政治体制和选举过程本身也存在一些可能对女性参选总统构成挑战的因素。

漫长且昂贵的初选过程: 美国总统选举的初选过程非常漫长且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这要求候选人拥有强大的竞选团队、广泛的筹款能力和持久的精力投入。
筹款的性别差异: 尽管情况在改善,但女性在筹款方面仍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一些传统上支持政治候选人的捐款人可能仍然持有性别偏见,更愿意支持男性候选人。同时,女性也可能在早期就面临更多的公开审查和攻击,这可能影响她们吸引早期捐款的能力。
媒体的聚焦和偏见: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媒体对女性政治家的报道往往会过度关注她们的外貌、衣着或家庭生活,而对其政策主张和领导能力的报道相对较少。这种媒体偏见会削弱女性候选人的专业形象,并可能分散选民对她们能力本身的关注。
对“赢家通吃”的压力: 政治选举是一种高度竞争的“赢家通吃”的机制。在存在性别偏见的环境下,一些选民可能会担心将票投给女性候选人,如果她们“不够强硬”或“不被普遍接受”,可能会导致“浪费选票”。这种顾虑会促使一些选民倾向于选择更“安全”的、通常是男性候选人。

三、女性政治家参与度的历史演变与挑战

尽管存在种种障碍,但美国女性在政治参与度上一直在稳步提升。

早期参与的局限: 在美国早期,女性甚至没有投票权。直到1920年第19修正案通过,女性才获得全国性的投票权。在此之前,女性的政治声音非常有限。
进入公职的逐步过程: 女性开始进入国会、州长等公职的时间相对较晚。例如,第一位当选国会众议员的女性是Jeanette Rankin,于1917年当选。第一位当选参议员的女性是Hattie Caraway,她最初是填补其丈夫的空缺,随后在1932年赢得了一次完整的任期。
竞选总统的尝试: 尽管没有成功,但历史上确实有女性竞选过总统。
Victoria Woodhull 在1872年就曾作为平权党(Equal Rights Party)的候选人竞选总统,但当时她还不到担任总统的法定年龄(35岁),而且女性还没有投票权,她的参选更多具有象征意义。
在更近期的历史中,如Shirley Chisholm(1972年民主党初选)、Elizabeth Dole(2000年共和党初选)、Hillary Clinton(2008年民主党初选和2016年大选)、Carly Fiorina(2016年共和党初选)、Kamala Harris(2020年民主党初选)等女性都曾尝试过竞选总统。其中,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成功获得了一个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并赢得了普选票,但最终在选举人团投票中落败。

四、社会进步与未来展望

尽管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女性总统,但社会观念在不断进步,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投票权与参政权的实现: 女性投票权的实现是历史性的里程碑,为女性参与政治奠定了基础。
女性在各级公职的比例提升: 尽管比例仍然不高,但女性在国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例如,现任副总统Kamala Harris本身就是一位女性,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认知。
社会观念的改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平权运动的发展,性别歧视在许多方面有所减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性别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胜任领导者的标准。
年轻一代的包容性: 年轻一代对性别平等的接受程度更高,这预示着未来女性参选总统将面临更少的阻碍。

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女性担任总统,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社会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它们通过刻板印象、对领导力特质的误解以及竞选过程中的负面化来限制女性的政治发展。同时,政治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如初选的巨额成本和筹款压力,以及媒体的报道偏见,也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女性的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性别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虽然至今仍未有女性总统出现,但历史的轨迹表明,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希拉里·克林顿的提名和卡玛拉·哈里斯成为副总统,都标志着美国在打破性别壁垒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这就是美国的性别政治。

1872~2008年一共有13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做了16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先说结论

美国社会中性别政治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总统竞选的过程中,候选人需要谋求支持的群体中,政党、媒体、选民都处在以男性为领导地位的政治结构中,它们会以男性占优的社会性别视角考量女性候选人,这必然使得女性候选人“先天”处于劣势地位。


美国于建国之初建立的所谓自由民主公正实际上跟希腊城邦有的一比,也是只一部分人具有公民权,而那些没有选举权的就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当然,还有女人。

而实际上,经过女权主义者的奋斗,直到1920年,美国女性才获得了全国范围的普遍选举权,当然只是制度上和名义上的。像是某些信奉摩门教的州,男权主义至上,甚至根本不把联邦政府的宪法当回事。

大约100年后的2012年,

女性占国会535个席位中的90席,

州级行政官员中,女性占317个职位中的72席,

州立法机构中,女性占7,382的职位中的1,744席

在超过30,000人口的1,167个城市中,有女性市长203位,

其中最大的100个城市中仅有9名女市长。

可以看到,占有率均在20%上下徘徊,这样低的占有率,女性很难在社会上发出声音,在社会上位女权争福利,为其他女性政治家代言。起码要到30~40%才有可能对男权社会造成威胁,20%不到实在是杯水车薪。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性别原因。生理性别是指通过研究我们能发现男女在生理性别上有所不同,比如染色体,荷尔蒙,激素,人体结构等各个方面。“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于是,男性气质一直与理性、积极、果断、独立、主动、统治、支配等积极特征相联系;而女性气质则承载着感性、消极、变幻无常、依赖、被动、被统治、被支配等特质。

我们在知乎上一直强调绝对不要以偏概全,大多数在知乎上写答案的大V也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这样的人不仅在中国是极少数,在美国也是极少数。人们因为思维上的懒惰,更愿意把分出一些范畴,也就是将性别categorization一下,然后分类的时候就好分了,将男人和女人一股脑地按照性别塞到范畴中去,范畴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也由范畴内的人来承担,全然不管这个人怎么样。

这不是我在贬损美国,而是美国社会的真实想法。

民主党的希拉里,见过她的人都说好,会是个靠谱的总统,希拉里富有男性气质,又是政坛老手,很合适做到总统这个位置,可是就是由于社会对其的刻板偏见,导致竞选失败,他们宁可选个黑人也不选女人。

人们总是天生的觉得女人就应该负责教育,医疗,环境,文艺等方面的事,而男人就该负责军事,外交,犯罪等问题。别说你不是这么想的,只要你听说有女人在军队,或者女警官去抓犯人,脑子里出现的肯定是日本AV的某些画面。

下面我说几个名词,工程师,小学教师,军人,护士,工商局局长,前台接待。

看看想这六个词瞬间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对象和这个对象的形象,我就不用再说什么了。

女性参与政治还有政治刻板偏见这个几乎没人跨得过去的鸿沟。

身处政治中心的女性都要被赋予四类称号中的一个。

母亲/圣母,宝贝/宠物,铁娘子,荡妇

母亲是指团队中情绪化严重的女性,会像母亲一样严词苛责其他人,圣母是偏向感性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幼稚。

宝贝就是招牌小妹一样的吉祥物。

剩下两个不用我来解释。

你想想从古至今,哪个女性政治家不被男作家的笔归到这几类下面的?武则天历史上是铁娘子+荡妇,范冰冰演成了圣母+吉祥物,这样使得女性政治家性格再复杂到了老百姓嘴里也只有这四样。这四个词对政治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词。

关键是美国人已经习惯了男人当总统,习惯了总统身上富有各种男人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要一直健身,和布什握手要多握10秒,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男性魅力,这个人越像男的,就越容易被民众所认可,这样的环境下女性政治家很艰难。

上面就是女性不能当选美国总统的原因,欢迎交流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