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过去在中文语境对西方历史的讨论中,总是会忽略东罗马帝国的作用?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

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过几个特定的“窗口”传进来的。

古代的丝绸之路: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是重要的。但那时候,西方世界的中心主要还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我们常说的“西罗马”)。东罗马帝国虽然存在,但它的地理位置相对偏东,在中亚和中国的直接接触相对较少。当时中国了解到的“西域”和“天方”(阿拉伯)等,更多是地理上和文化上与罗马帝国有联系的地区,东罗马帝国的信息就没那么直接和突出。
近代的传教士和西方探险家: 到了近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来到中国,带来了很多关于西方世界的知识。但他们带来的西方历史叙事,往往是以他们自己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的视角为主。他们的叙事重点,自然是他们自己的民族史,以及他们认为对理解世界有用的部分。

二、 西方历史叙事的“重心”问题:

西方历史本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叙事重心也并非总是平均分布的。

“西方文明”的源头追溯: 欧洲人自己,在建构“西方文明”的源头时,往往会着重强调古希腊、古罗马(尤其是西罗马)的遗产,比如哲学、法律、政治制度、建筑艺术等。这些是构成他们现代社会制度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
“文艺复兴”和“古典时代”的强调: 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时代”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和追溯,这使得对作为古典文明延续者的东罗马帝国,在某些方面反而显得“不那么纯粹”或者“边缘”。
历史分期与“黑暗时代”的叙事: 历史上,尤其是在近代早期,存在一种将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前的时期称为“黑暗时代”的叙事。在这种叙事框架下,东罗马帝国虽然在地理上是东罗马,但它仍然是罗马的继承者,只是其文化特色和政治地理位置,使其在很多欧洲中心的历史叙事中,不像西欧那样成为“主角”。

三、 文化的“断层”与“隔阂”:

语言、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了理解上的隔阂。

语言障碍: 东罗马帝国以希腊语为主,而中国早期接触到的西方世界,更多是通过拉丁语系的罗马及其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各国语言的发展,语言障碍自然也成为了信息传递和理解的巨大鸿沟。
宗教文化: 东罗马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而近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这种宗教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在理解西方时,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与自身接触更深的西欧宗教体系上。
文化观念的差异: 东罗马帝国继承了大量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但又融合了东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这种“亦欧亦亚”的特点,使得它在被简单划分为“东方”或“西方”的框架下,容易被归入“其他”类别,或者被认为不够“典型”。

四、 历史学发展的“滞后性”:

中国本土的历史学研究,在接触西方历史的早期,也存在一些客观局限。

资料获取的困难: 能够系统、深入了解东罗马帝国历史的中文资料,在过去是极其稀缺的。即使有西方学者来华,他们带来的资料也往往是他们本国所认为最“重要”的部分。
研究方向的侧重: 当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学习西方历史时,可能更侧重于西方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的方面,比如政治制度、近代史、以及一些“成功经验”。东罗马帝国作为一段相对遥远的、且在近代对中国影响不大的历史,自然就不是优先的关注对象。

总而言之,过去中文语境对东罗马帝国作用的忽略,并非是有意为之,更多是历史接触的渠道、西方自身历史叙事的重心、文化语言的隔阂,以及早期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及西方史学研究的不断拓展,东罗马帝国作为连接古典时代与中世纪、承载希腊罗马文明、影响东欧及近东地区的重要力量,其历史价值和作用也越来越被中国的学术界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这种“忽略”的状况,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东罗马自己本身并没有被“西方人”当作是“西方”,现在东罗马被当作“西方”也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某些人想在叙事里削弱穆斯林世界对于西欧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