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教育水平过硬,但是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鲜少见到俄罗斯院校?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能戳中很多人对俄罗斯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我们确实听过不少关于俄罗斯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领域人才辈出的故事,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或是科罗廖夫在航天领域的贡献,这些都让人觉得俄罗斯教育的底子应该很扎实。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那些著名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俄罗斯院校的身影却相对稀少,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俄罗斯教育水平不行”或者“排名不准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排名的评价体系与俄罗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国际化”的指标权重: 很多主流的世界大学排名,比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等,都非常看重“国际化”的指标,这包括国际师生比例、国际研究合作、国际声誉等。俄罗斯的大学,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顶尖学府,其核心优势往往在于为俄罗斯本国培养人才,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战略。它们的招生和科研方向更偏向于国内,与国际顶尖高校的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可能相对有限。
“研究产出”的量化标准: 排名机构通常会量化研究产出,比如论文发表数量、被引次数(citations)、高影响力论文比例等。虽然俄罗斯在一些特定领域拥有深厚的科研积累,但其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高影响力期刊的发表,以及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的程度,可能不如那些积极参与全球学术竞争的院校。这可能与语言障碍、信息壁垒、以及科研体系的侧重点有关。
“声誉”的构成: 学术声誉是排名中一个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指标,通常通过大规模的学术调查来衡量。俄罗斯顶尖大学在俄罗斯国内乃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拥有极高的声誉,但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来建立和提升。

2.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历史遗留与转型阵痛:

苏联时期的精英教育模式: 苏联时期,高等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服务于国家计划经济和国防工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在特定学科领域(如物理、数学、工程、医学)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专家,但整体的学术环境、教学方法、以及科研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可能与西方大学存在差异。
后苏联时期的改革与挑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深刻的改革。一方面,许多高校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费不足、人才流失、设备老化等诸多挑战。虽然国家近年来也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推动部分高校“世界级”的建设,但要全面提升在全球排名体系中的竞争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 俄语作为学术交流的壁垒:

论文发表与国际期刊: 尽管许多俄罗斯学者也用英语发表论文,但俄语仍然是俄罗斯学术界最主要的语言。对于非俄语母语的研究者来说,阅读和理解俄语文献存在一定难度,这会影响其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被引用。国际顶尖大学普遍要求其学者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并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
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 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研究伙伴关系,是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过去一段时间的国际关系变化,都可能对俄罗斯院校在这方面的参与度产生影响。

4. 俄罗斯院校的独特优势未被充分体现:

特定优势学科的深度: 俄罗斯在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古典音乐、芭蕾等领域,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实力。例如,某些数学流派、物理学分支,或者独特的工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顶尖的。但这些优势在某些综合性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可能因为整体指标的衡量方式而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功能: 许多俄罗斯高校,尤其是那些军事或航空航天相关的院校,其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安全和战略发展服务,而非单纯追求国际排名。它们的教育目标和科研方向,可能更多地聚焦于满足国家需求,而非迎合全球性的大学排名体系。

5. 排名的局限性:

“唯排名论”的误区: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世界大学排名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它是一种商业化的产物,评价指标的设置、权重分配、数据来源等都可能存在争议。过度迷信排名,忽略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机构的根本价值,反而可能导向教育资源的狭隘化。
评价标准的“西方中心论”: 一些批评者认为,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更侧重于西方大学的模式和评价标准,可能难以完全公正地评价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拥有独特教育传统和模式的国家。

总而言之, 俄罗斯教育水平过硬,但其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相对“保守”,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大学不好,而是它们在评价体系、发展重心、国际化程度、以及学术传播方式上,与当前主流世界大学排名所侧重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排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实力,更需要深入了解其教育体系的特点、历史传承,以及在不同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俄罗斯的顶尖学府,在它们所擅长的领域,依然是世界级的水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硬核回答

先声明:

利益相关,圣彼得堡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莫斯科大学硕士在读。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主流的学术都是用英文交流的。而俄罗斯圈子封闭,在俄罗斯英语并不是那么重视。在这边大学期间,本地人只需要选择一门外语进行学习既可毕业,除了英语外,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也非常热门。也就是说,不只是普通人中有一大部分完全没有英语能力,甚至在学术圈中也有很多人不会英语(这两年学汉语的趋势也有所上升)。

并且相对于国内出国的定义≈去美英联邦,这里有出息的孩子并不仅前往美国,英国,相当大一部分往近邻法国,德国,瑞士,北欧五国等。

对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英语期刊成果较少。客观上导致了排名下降。

第二,俄罗斯经济这几年并不好,gdp总量只有中国的九分之一,美国的十五分之一。钱不一定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比如苏联时期材料科学,气动力学等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其工业体系能完全自主的造出顶级的战斗机,顶级的核潜艇和航母。而俄罗斯现在财政支出捉襟见肘,虽然对教育已经足够重视,但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影响了方方面面。至少这两门学科,已经算不上世界顶级。

比如在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中,材料系做实验用的还是前苏联时期的液压机,已经有三十岁的高龄了还在服役。最值钱的实验设备来自日本的川崎重工和德国的西门子,但是只有一两个实验室可以用到,大部分本科生做实验用的还是苏联液压机。3D打印设备基本也是进口,而且明显不如国内的设备新。当然,不少电子设备也有中国制造的影子,这是我当初在理工大学教室拍的中国制造的包装盒:

整个国家经济环境不好,结果就是往教育拼命砸钱也成效一般,因为核心实验设备无法本国自产,只能从国外进货,这成本比可以设备国产化的国家高的多。况且还有人才流失等问题。

第三,其实俄罗斯大学排名确实存在楼主说的现象(鲜少见到),不过套用在其他欧陆国家如德、法,一样适用。

根据2020年qs排名,最高的莫斯科大学排名84,排名前500的高校也有16所之多,如图:



莫大这个排名,看着好像不高,但是其实和欧陆上鼎鼎大名的一些大学相仿:德国第一的慕尼黑工业大学(55),法国第一的巴黎综合理工(60),德国第二的慕尼黑大学(63),荷兰第二的阿姆斯特丹大学(64),丹麦第一的哥本哈根大学(79),瑞典第一的瑞典皇家理工大学(98),芬兰第一的赫尔辛基大学(102)。

虽然俄罗斯的大学在之后在100-200之间出现了真空,但是排名200之后又大量密集出现。

这时候有人肯定奇怪了,为什么莫大在俄罗斯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还能有此排名呢?

答案是其强势学科。很多理工科需要大资金投入去购买设备,去引进人才,这是事实。

但是也有部分理论科目对大资金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比如语言学,数学与力学,计算机科学等。

以莫斯科大学的力学数学系为例,其培养出了6个菲儿兹奖,创造了数学界中的莫斯科学派,这是在西方打压下硬生生得来的。可以想象其成果有多硬核。哦对了,如果算上证明了庞家莱猜想又不屑领菲奖的费雷尔曼,则是7人。这个恐怖的战绩是什么概念呢? 名扬天下的剑桥大学,也只有7个,东京大学只有两个,也足够支撑其为世界顶尖数学强校。如果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统计近30年菲奖个数,俄罗斯排名世界第一。

还有计算机,年年ACM大赛上虐MIT东京,七连俄罗斯世界冠军,统治力堪比中国乒乓球。

简而言之,莫斯科大学的排名,是这些省钱而又硬核的强势专业撑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俄罗斯没落了,而很多人,包括楼主都对其留有“硬核”的感觉。

不过我要多说一句,即使这些专业底蕴仍在,但是哪怕是王牌中的数学与力学系,其大牛也被美国虹吸了一些,俄罗斯人有个笑话,问什么是美国的大学呢? 美国的大学就是美国的建筑,俄国的教授,中国的学生。

但如果从原创数学家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法国和美国在当今数学界算是三分天下,站在世界第一阶梯。二线阶梯英德日距离他们逊色很多,但还是远远拉开了后边的队伍。



总结:

总体来说,俄罗斯高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可以说仅仅略次于德、法,而他们共同站在欧陆国家的第一梯队(俄比起德法顶尖大学的力量稍逊色一点,但是200以后的高校更密集一些,所以总体在一个梯队,*瑞士算是第0梯队)。

至于排名有没有对俄罗斯敌对因素,我认为有,因为西方对俄国的仇视和鄙视是在骨子里的,即使做榜单的机构极力想避免这一点,也很难独善其身。

但是我认为影响也不太大,拿莫大来说,绝对也没有厉害到能进世界前20,前10的那就是纯吹,苏联时期可能还真前10,不过现在就别想了。就像朗道,苏联人又如何? 成果牛炸,诺奖才不管敌不敌对,追着给朗道发奖,生怕没给人家发奖影响了诺奖的权威性。莫大真有前10的实力,不可能才排84。

所以我个人偏向于它的真实实力上限在世界排名50上下(排除掉西方敌对debuff和英语debuff)。

不止俄国,整个欧陆排除掉英语debuff后应该都能更进一步。不过进步也绝对有限,美英高校经济环境好,设备新,又因此虹吸了全世界人才,这点其余国家比不上。所以要承认人家牛。


以上

user avatar

说实话,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看到俄罗斯院校那可真是奇怪了。

之前在国内认识一个毛子朋友,根据他说的俄罗斯但凡学习好点的学生要么是在准备技术移民以色列、德国,要么就是在准备技术移民美国。当然这只是一个人说的,后来一个发小美国的实验室同窗有很多毛子,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但是即使如此这都是我身边直接了解到的,还是要从数据来说话。

①以上内容出自答主身边

苏联/俄罗斯这个国家可以说骨子里就没有重视人才的血脉。

早在苏联时代,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都被伟大的领导人定性为具有一定生产力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充分利用和监管、监视。

在苏联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从未高于过工农阶级。

在待遇方面:

在苏联的报纸《社会主义工业报》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为《知识带来贫穷》的文章列举若干知识劳动部门的工资低于工业工人的数字。其中: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比工业部门工人月平均工资低37%;教师的工资在提资后仍只有工业部门工作人员工资的71%;文化部门只有56%;科研人员生活得比较好些,他们的平均月工资相当于工业部门工人工资的96%;但如果同建筑业工人的劳动报酬相比较,科研人员月平均工资还是偏低,因为建筑业的工资比工业部门要高12%。

高等学校刚毕业的工程师每月拿115~120卢布,而刚开始工作的工人则拿160~180卢布。一位能干的工程师工作到第五至六年,才能拿到160~170卢布,而工人经过同一时间就可拿到超过200卢布的工资。一位工程师工作20年当上了工程局局长,月收入加奖金可达400卢布,而工人(例如机床工具工)工作同样年限得到的更多,可到500甚至600卢布。

苏联《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一期的文章《工程师变成工人的帮手》也报道了这种情况。文章写道:现在一个熟练的钳工或一个旋工的收入多于一个普通工程师。1981年机器制造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为193卢布,超过专家的工资191.2卢布。从第十个五年计划起,1986年机器制造业专家工资为220.9卢布,而工人工资则增加到222.5卢布。专家工资仍落后于工人。

②以上内容出自苏联媒体《社会主义工业报》《社会学研究》

在地位方面:

1966年,在苏共二十三大上勃列日涅夫作关于党员成分的报告时明显暴露其歧视知识分子的心态。该报告强调党员中工人的百分比提高了,从苏共“二十大”到“二十二大”,吸收预备党员,工人比例占40.6%,从“二十二大”到“二十三大”这个比例增加到47.6%,强调“在党的社会成分中,工人阶级今后仍应占主导地位。”

1967年安德罗波夫呈送苏共中央要求设立克格勃第五局的报告中也承认这一点:“一部分政治上不成熟的苏联公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当中,在形成不问政治和虚无主义的情操”表现在科学研究中,知识分子都尽量不涉及敏感和紧要的现实问题致使形成科学上的不良风气

对于勃列日涅夫时期重新斯大林化的消极后果,学者们也多有论述。由于人们看不到希望,因此工作积极性一落千丈。比如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列宁格勒的 30 个科学研究所中,55%的科学人员没有任何创造性贡献;在 80 年代初对127 个科学研究机构 5000 名工作人员的调查表明,40%的人花在自己的科学工作上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莫斯科一个工厂的厂长发现,工厂工程师只发挥了他们潜力的 20%。

③以上内容出自刘克明 《东欧中亚研究》吕瑞林 党校博士论文

这么做的恶果很快显现,当苏联解体后终于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后犹如开了闸的三峡大坝。1982年到 1994年的 12年间, 苏联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地区的人才外流到美国的共有 31.3万人, 其 中 8000至 9000人被美国方面公认为是科学界的优秀人才。1991年,俄罗斯流 向德国的科技人才有 4000人;到以色列的有 31000人;法国 1500人。1992年 有 37 名达到世界水平的俄罗斯科学家在法国工作,其中有 16名是前苏联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有 4名是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员, 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威望。俄罗斯人才外流主要以普遍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动力学的物理技术问题等。在外流的人才中,数学和物理学人才占 52%;生物学人才 占 27%;化学人才占 12%;社会科学人才占 9%。

④以上内容出自 吴薇 《东北亚论坛》

看完以上,你也许觉得苏联时代的科研学者和工程师真惨,俄罗斯时代应该能好些了吧?想太多。经历了剧变的俄罗斯成为官本位+寡头资本畸形怪胎在俄罗斯,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梦想成为GWY。同时还孕育出了大量的资本寡头,这些寡头只学到了资本主义垄断敛财的皮毛,却没有学会资本主义中最重要的一环即自由市场竞争催生顶级研发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俄罗斯的资本家更宁愿利用和官YUAN的良好关系去垄断各项资源,而非自主研发获取市场。

这些寡头赚到了钱,都在干嘛呢?全世界shopping,买豪宅买球队买游艇....!

2018年流出俄罗斯的私人资本规模达675亿美元,是2017年的2.7倍,创2014年以来最高。其中,12月份单月资本流出额预计高达90亿美元;四季度资本流出额达365亿美元,为四年来最大季度流出。

2014年最为严重,流失了1530亿美元。

⑤以上内容出自 俄罗斯央行;俄罗斯年轻人热衷考公出自 中新网7月15日电 据俄新网14日报道《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认为,官员职业在俄罗斯青年中受欢迎说明腐败水平很高》以及凤凰网转载俄罗斯塔斯社提到民调。

那些不想走仕途只想安安静静的做科研研究和工程的高等知识分子,根据据俄科学院主席团介绍,从俄罗斯移民出去的高等理工科人才从2013年的每年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每年4.4万人,这一数字逐年扩大。根据我同学博后工作站认识毛妹的说法,在俄罗斯一等的人才去美国,二等的人才去德国,三等的人才去以色列等国,四等的留下来考GWY。

⑥以上内容出自俄罗斯2018年3月29日 科学院全体大会

对了,2万人、4.4万人听上去是不是挺少的?但是记得我开篇说的话吗?这统计的是最顶尖的理工科人才,他们对于国家可做出的贡献不是数字上的加减而是乘法中大于1的系数,除此之外那些在国外一般优秀硕博的都不算在内的,如果算在内真实俄罗斯流出高等学位移民的数字是大于35W人/year(2015年)。

Today's emigrants are neither the poorly educated Russians who left at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nor the political intellectuals who have been migrating since 2012. Instead, the current wave consists mainly of doctors, engineers, scientists, entrepreneurs and teachers.

当下俄罗斯移民的主体是教师、科学家、医生、工程师、企业家等。

⑦以上内容出自 新闻调查 Brain Drain Is Sapping Russia of Its Talent

其实吧也挺难为俄罗斯的,大多数官员和领导都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苏联时代其实差不了太多,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所谓的重视人才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的政治正确罢了,只有领导本人真正在实际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接触过这种以一敌十敌百的超级学霸才会真正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

总结:当下高等教育、科研的骨干都是35-55岁的高等知识分子,问题是这帮人要么都跑了要么在跑的路上,排名会高就是有鬼了。

下面带来一则笑话但又扎心的新闻,这是个苏联时代过来的老爷子。你可以通过外汇防止大量敛财的官员和资本家,你无法阻止带着脑子出去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年轻高等知识分子。

2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乔治·格奥尔基耶夫在《寻觅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疾呼,俄罗斯人才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希望政府出台措施,限制年轻人自由移民,以降低国家的人才流失。

⑧以上内容出自 苏联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乔治·格奥尔吉耶夫 《寻觅报》

根据最新的俄罗斯民调来看,俄罗斯的年轻人18-24岁处于割裂的两极。一方面大约六成的年轻人非常支持普大帝,认为他建设俄罗斯军工和军事行动在恢复俄罗斯帝国往日的荣光。一方面大约四成的年轻人非常担忧这种皇帝式的执政和口头重视人才实际官僚走过场的俄罗斯GWY/官yuan至上环境,打算永久移民。

⑨以上内容出自媒体俄罗斯观察者刊登的俄罗斯独立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报告。

针对这部分四成的年轻人,俄罗斯官方人员是这么看待的

莫斯科卡耐基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不无遗憾地称,在俄罗斯永远“政治的归政治的,经济的归经济的”。“这些缺乏坚定政治信仰的年轻人在国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其中一部分人转变成反对派,让他们回来麻烦会更大。”加布耶夫说,“但是他们也是俄罗斯未来的希望,不能让希望永远留在国外。”

这段话的通俗翻译是,希望在外面求学的俄罗斯学子能只要带知识回来就行了,总体需要稳定在普大帝的指导建设思想下完成俄罗斯的复兴梦。

⑩以上内容出自 莫斯科卡耐基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 熟悉俄罗斯的朋友想必对这位不陌生,俄语频道的老朋友,这个老哥在中国也经常举办演说和采访,是《普京第四任期的俄罗斯发展走向》系列讲座主讲人

最后,本篇回答是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没落或者说俄罗斯高等院校排名较低,不是在讨论苏联和俄罗斯的问题,请勿带节奏。

对于本回答持异议的欢迎移步其他回答,其他回答已经指明了根本原因是美帝国主义在搞鬼,西方顽固势力在作祟亡俄之心不死的原因我只是提出一点小小的异议和补充。如果有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开始好转或者俄罗斯开始吸引高等精英移民的数据和新闻也麻烦提供下。

user avatar

世界大学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论文的产出和影响,在这一点上俄罗斯是吃亏的,但并不能说明其教育水平或者大学水平不够,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学术教育制度决定的。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下战斗民族的学术评审制,从中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少见俄罗斯大学榜上有名或者很少见俄罗斯论文。:

说到战斗民族俄罗斯

满脑袋的画风是酱紫的

所以说,为什么普大帝会如此的铁腕治国,不然还真 hold 不住这个国家啊。

就是这么一个用生命在战斗的国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少看到俄罗斯人在SCI杂志上发表文章,看一下SCI历年的论文数统计,来自俄罗斯的论文数量确实少的可怜,是不是战斗民族的学者们都忙着喝着伏特加与熊共舞呢?但对于一个能在半个世纪前就把人类送入太空的科技强国,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你可以说俄罗斯人保守,继承了前苏联的科技衣钵,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科研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科技水平还是很强的,即便是在目前经济处于困难时刻,依旧如此。

在俄罗斯科学界公认的世界两大引文索引数据库分别是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 ,你之所以很少见到俄罗斯人写的论文,主要是这两个数据库收录的多为英文期刊,俄罗斯杂志在英文的引文索引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如语言障碍、杂志水平、费用问题等等。

然而最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有其自己的引文索引及学术评价系统,俄罗斯科学引文索引,是俄罗斯最权威的学术评价依据,它的核心部分为俄罗斯最高学位委员会期刊目录,是该国学术研究、国家鉴定系统的显性坚定工具。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转变,世界科学潮流正不断的冲击着这个独立的体系,近些年俄罗斯开始注重国际论文,包括SCI、Scopus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开始受到这方面的压力了。小编看到一组有趣的数据似乎能说明这点:在70年代中期,苏联科学家将近80%的论文是用俄语写作的,英语论文只有20%出头;到了2010年,俄罗斯90%以上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俄语论文还不到10%。

所以,按照普标,一般的世界大学排名对俄罗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能戳中很多人对俄罗斯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我们确实听过不少关于俄罗斯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领域人才辈出的故事,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或是科罗廖夫在航天领域的贡献,这些都让人觉得俄罗斯教育的底子应该很扎实。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那些著名的世界大学排名榜.............
  • 回答
    俄罗斯数学教育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教育理念、对数学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投入。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强大之处:一、 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辉煌的数学传统:俄罗斯在数学领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涌现出无数世界顶级的数学家,如: 欧拉 (Leonhard Eu.............
  • 回答
    关于卓娅被诋毁这件事,与其说俄罗斯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不如说这件事情本身折射出了俄罗斯社会在集体记忆、历史叙事以及 propaganda(宣传)运作方面所面临的复杂性与挑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卓娅其人与她被神化的过程:首先要明白卓娅(Зо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Кос.............
  • 回答
    在《教父》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中,海门·罗斯无疑是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他的“厉害”并非仅仅体现在权力或财富上,更在于他那份狡黠、深沉的城府,以及他能够从平凡的立足之地,一步步爬到权势的顶峰,挑战科莱昂家族的统治地位。罗斯之所以让人觉得他“厉害”,首先在于他的韧性与生存能力。他出身贫寒,并非什么显赫.............
  • 回答
    罗马教廷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对中国、俄罗斯和英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分析这三个国家与教廷在这一议题上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廷的立场是如何形成的。一、 中国:复杂的历史遗留与现实挑战在主教任命权问题上,中国与教廷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且极为棘手的矛盾.............
  • 回答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这场自2022年2月爆发的冲突,不仅深刻影响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也对全球地缘政治、经济、能源安全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教训与启发”。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一、 地缘政治与国际安全视角: “势力范围”概念的复苏与挑战: 俄罗斯此次行动,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俄语而非汉语,成为了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主导语言,那么今天的中国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语言替换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轨迹的全面重塑。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层面来看,最大的改变无疑是信息的获取和生产方式。 .............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俄罗斯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并未选择进攻利沃夫(Lviv)以切断乌克兰的外援,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利沃夫的战略价值有限 地理位置:利沃夫位于乌克兰西部,靠近波兰边境,是乌克兰与波兰、斯洛伐克的交界点。但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经.............
  • 回答
    俄罗斯对北约的担忧和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博弈中复杂的战略选择,涉及安全、地缘、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1. 战略威胁的感知 地理接近性: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的军事部署,距离俄罗斯仅.............
  • 回答
    俄罗斯的蔬菜价格普遍较高,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推高了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金额。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气候和地理条件: 严酷的气候: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巨大挑战。 漫.............
  • 回答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遭遇比预期更顽强的抵抗,导致战事陷入胶着,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而美国、英国和北约(NATO)国家虽然大力援助乌克兰,但坚决不出兵,其决策背后也是多重因素考量,其中“害怕俄罗斯的核武器”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理由。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俄罗斯在乌克兰为何如此费劲.............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安全关切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一、历史背景:历史恩怨与身份认同的纠葛 罗斯的起源与文化联系: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将基辅罗斯视为其历史的摇篮。俄罗斯长期以来将乌克兰视为其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没有完全切断乌克兰的电力系统,背后涉及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战略等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军事层面的考量: 战略目标与有效性评估: 俄罗斯最初的目标可能是通过打击关键基础设施来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制造社会混乱,迫使乌克兰政府屈服。然而,随.............
  • 回答
    俄罗斯人在许多被视为考验智力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社会教育体系的影响,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特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对知识的重视 文学艺术的熏陶: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宝库之一,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
  • 回答
    俄罗斯女性人口多于男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一、历史的创伤与人口结构的影响 战争的巨大消耗(尤其是二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包括今天的俄罗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千万人口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安全认知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俄罗斯之所以选择乌克兰而非直接与北约接壤的国家制造缓冲区,主要是因为:1. 直接进攻北约成员国的成本和风险过高: 军事实力悬殊: 尽管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北约是一个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其整体军.............
  • 回答
    "Emperor of All Russia" 翻译成英文是 "Emperor of All Russia",其中 "All" 这个词的使用并非随意,而是承载着深远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体现了俄罗斯帝国统治者对广袤疆域和多元民族的宣称。要详细理解其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历史渊源与俄罗.............
  • 回答
    俄罗斯未能“碾压”乌克兰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信息以及国际支持等多个维度。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军事层面: 俄军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俄罗斯情报部门可能基于错误的信息,认为乌克兰军队士气低落,民众会普遍欢迎俄军到来,甚至会发生政权快速更迭。但事实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