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图瓦语中「未来/向后」「过去/向前」是一個词汇?

回答
在图瓦语中,“未来/向后”和“过去/向前”由同一个词汇表示,这背后反映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思维方式,并且与图瓦语的语法结构和对时间及空间的理解紧密相关。

这个词汇在图瓦语中是 “čažyk” (也可以拼写为“chazhyk”)。

要理解为什么“čažyk”可以同时表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图瓦语的语法特征与逻辑

主语宾语动词 (SOV) 语序: 图瓦语与许多突厥语族语言一样,采用SOV语序。这意味着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出现在动作的发出者(主语)之后,而动作本身(动词)则在最后。这种语序会影响对句子整体意义的感知。

动词后加标记 (Postverbal Markers): 图瓦语在动词后面添加各种标记来表示时态、体态、语气等。这些标记通常是后缀或独立的助动词。而“čažyk”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它不是简单的时态标记,而更像是一个与方向性和叙事视角相关的标记。

2. “Čažyk” 的核心意义与演变推测

“Čažyk” 的核心意义更倾向于“方向性”、“取向”或“视角”,而不是纯粹的时间刻度。可以这样理解:

从“前方”到“后方” vs. 从“后方”到“前方”:
当我们说话时,我们通常是面向“前方”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
指向“过去”: 从我们现在的视角(前方),我们回溯、看向我们已经走过的路,也就是“向后”看,这对应着“过去”。
指向“未来”: 从我们现在的视角(前方),我们展望、看向我们尚未抵达的地方,也就是“向前”看,这对应着“未来”。

所以,“čažyk” 本身可能不是直接表示“时间向前”或“时间向后”,而是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方向”。当我们用“čažyk”来修饰动词时,这个方向是相对于说话人当前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而言的。

“Čažyk”作为一种“动作的转移”标记:
考虑一个行动或状态。
如果这个动作是指向过去(即发生在过去),那么这个“动作的转移”就是从现在向后进行的。
如果这个动作是指向未来(即发生在未来),那么这个“动作的转移”就是从现在向前进行的。

“Čažyk” 在这里就成为一个统合性的标记,它表达的是一种“相对于当前时间的移动或指向”。具体是向后还是向前,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 图瓦语的表述方式与具体例证

图瓦语中,“čažyk” 通常与动词和一些助词结合使用来表达“过去”或“未来”的含义。最典型的用法是与动词连用,并可能加上不同的助词来区分方向。

让我们来看一些推测性的例子(由于图瓦语的精确用法需要专业语言学家的分析,这里是基于普遍语言学和突厥语族特点的推测性解释):

表示“过去”:
可能类似于:`[主语] [宾语] [动词]ган/кен [čažyk]` 或者 `[主语] [宾语] [动词] [čažyk] [助词/标记]`
解释: 动词已经发生,其动作“方向”是“向后”的(相对于说话者)。
例如,如果“ol kө́rüg kө́rgen”意思是“他看了一个节目”,那么如果这个“看”是发生在过去,其结构可能包含了“čažyk”来指示这种“向后”的时间关系。

表示“未来”:
可能类似于:`[主语] [宾语] [动词]ар/ер [čažyk]` 或者 `[主语] [宾语] [动词] [čažyk] [助词/标记]`
解释: 动词即将发生或将在未来发生,其动作“方向”是“向前”的(相对于说话者)。
例如,如果“ol kө́rüg kө́rзеr”意思是“他将要看一个节目”,那么这个“看”是发生在未来,其结构可能也包含了“čažyk”来指示这种“向前”的时间关系。

关键在于,“čažyk” 本身不区分“向前”或“向后”,而是提供了一个“相对于当前时间点的参照”。 真正的方向区分,可能依赖于动词的词形变化(如未完成时态的后缀暗示未来)或者特定的情态助词。

4. 与其他语言的对比

在许多语言中,时态标记是高度具象化的,例如“前”(ante)、“后”(post)等前缀或后缀直接表示时间上的先后。而图瓦语这种将“未来/向后”和“过去/向前”归为一词,更像是一种抽象化、相对化的时间表达。

例如,英语的 "pre" (之前) 和 "post" (之后) 直接表明方向。
拉丁语的词根也常带有方向性。

相比之下,图瓦语的“čažyk”更像一个“偏移”或“移位”的指示词。它不是说“时间本身向前或向后”,而是说“这个事件与当前时间点相比,是向后偏移(过去)还是向前偏移(未来)”。

5. 可能的深层文化或哲学联系(推测)

虽然这部分属于更深入的语言学和文化研究范畴,但有时语言的结构也会折射出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草原民族的视角: 图瓦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与自然周期和迁徙路径紧密相关。他们的“向前”和“向后”可能更直接地与行走的方向、视野的延伸有关。过去的记忆是身后留下的痕迹,未来的方向是前方未知的地平线。
相对主义的时间观: 这种语言结构可能暗示了一种更具相对性的时间观,即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线性的进程,而是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此时此刻)而言的。

总结

图瓦语中“未来/向后”与“过去/向前”由同一个词汇“čažyk”表示,是因为这个词汇的核心意义是“方向性”、“取向”或“视角”,而非直接的时间刻度。它表达的是一个事件相对于说话者当前时间点的“偏移方向”。

“向后看”(过去的事件)和 “向前看”(未来的事件)都是从说话者当前“前方”的视角出发的。
“Čažyk” 作为一个统合性的标记,指示了这种相对于当前时间点的移动或指向。
具体的“过去”或“未来”含义,则需要结合动词的词形变化、句子的上下文以及可能的其他助词来进一步区分。

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图瓦语一种更为抽象和相对化的时间概念处理方式,将时间与空间方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时间”比喻成“空间”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共同特点。(其实应该说全部语言都是这样,但是为了严谨,所以就说是大多数吧。)不只是图瓦语是这样。我们看两个汉语的例子:

例句1:往后的日子还很长,我们总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的。(“往后”在这里指的是未来的时间)

例句2: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往前翻旧账。(“往前”这里指的是过去的时间)

这两句话里面的“往前”和“往后”与图瓦语里面的意义几乎是一样的。图瓦语我不懂,不知道图瓦语里面那两个词具体的用法是怎么样的,但是从表示过去和未来的这方面的意义来说,跟上面两个句子里面的情况是几乎一样的。

其实用“后”表示未来时间的词还很多的,例如“以后”、“之后”、“后来”、“后天”、“后年”、“后妈”、“后半年”、“后半辈子”等等。

用“前”表示过去时间的词也有相对应的一套,包括“以前”、“之前”、“前天”、“前年”、“前妻”、“前半年”、“前半辈子”、“前些日子”等等。

题主是不是觉得,我靠,原来汉语也是这样的。那题主觉得这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好像也没啥子影响哈。

然后,其实汉语挺逗逼的。上面是“后”表示未来,“前”表示过去,对吧?可是汉语里面还有另外一套词里面,情况正好相反。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3:往后的日子还很长,我们要往前看,不能总往后看。我们必须从以前的阴影里面走出来,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振作起来。

题主是不是有点凌乱了?

这句话里面,第一个“往后”指的是未来时间,第二个“往后”指的是过去的时间。“往前”指的是未来时间,“以前”指的是过去的时间。“以后”指的是未来时间。

解释起来好乱的样子。但是我们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问题。所以题主的疑问,这样的情况对语言使用者有什么影响?回答是,根本没有影响。我们都说的很溜,听的也很溜。完全没有影响。

下面回答题主的第一个疑问:这种时间观是怎么造成的?

语言学里面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基本上都属于“语言隐喻”理论的范畴。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只是一个修辞手法,它其实是语言中的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原则。就当前这个问题上来说,“时间”与“空间”是相互映射的隐喻关系。或者说,我们是在使用空间的概念来理解时间,将时间这个抽象、无形的东西具体化。“时间”与感知时间的“人类”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对这种相对运动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时间运动,人静止。时间就像一列火车从人的身边驶过。在时间列车的中部行驶到人的位置的时候,那么列车的“”半部分是已经经过的部分,是过去的时间,列车的“后”半部分还没有达到人的位置,是未来时间。所以“前”就成了过去的标志,“后”就成了未来的标志。即以列车的前后方位为参照,列车之前为过去,列车之后为未来。请看下图:

图一:

@清徽

提议说,比喻成“时间长河”更能体现古人的思维。提议不错。谢谢!我添加到这里,希望觉得理解成列车有难度的朋友,可以想象成河流试试看。)

第二种可能是,时间静止,人运动。这种理解之下,时间就像一条道路,人走在这条道路上。这样人与时间也是相对运动。这种情况下,人往“”看,看到的是还未走到的路,是未来时间。往“”看,看到的是已经走过的路,是过去的时间。即以人的前后方位为参照,人之前为未来,人之后为过去。请看下图

图二:

总结一下,人和时间之间类似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设定谁为运动状态的话,以谁的前后方位为准。如果以时间为运动状态的“时间列车”,以人为静止状态,那么(时间的)“前方”为过去时间,(时间的)“后方”为未来时间。如果将人设定为运动状态,将时间设定为静止的“时间大道”,那么(人的)“前方”为未来时间,(人的)“后方”为过去时间。而且这两种情况在同一种语言里面可以共存,所以就产生了例句3那样看似凌乱,其实理解起来一点都没有障碍的句子。

这就是用“前”和“后”表示是时间的过去和未来的产生机制。

【此贴文字和图片均为原创,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并请通过评论本帖或者私信的方式告知。谢谢!】

(本答案是我上知乎以来写的最长的一个。点赞请勿手软!谢谢!认为本问答有问题,或者有疑问,或者有能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敬请评论或者私信,谢谢!)

说好的补文献:

关于隐喻理论,最重要的是这本: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不过这是本书,看起来比较费劲,可能国内也不好找。

那么,可以下载这个先看看:

groups.psych.northwestern.edu

思想是他们的,我相当于做了次科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图瓦语中,“未来/向后”和“过去/向前”由同一个词汇表示,这背后反映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思维方式,并且与图瓦语的语法结构和对时间及空间的理解紧密相关。这个词汇在图瓦语中是 “čažyk” (也可以拼写为“chazhyk”)。要理解为什么“čažyk”可以同时表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西安翻译学院近日出台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禁酒令”,并且将这项规定延伸到了校外,与民警(报道中提及辅警,但从其执行职能上可理解为配合警方力量)一同组建督察队,对校外饮酒行为进行排查。这一举措无疑在国内高校管理中属于比较少见的尝试,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推行校外禁酒令的出发点可能是多方面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翻译的复杂性。对于图瓦、鞑靼、布里亚特这些俄罗斯联邦主体,它们之所以没有被翻译为“邦”,主要有以下几个深层原因:1. 历史语境与政治制度的差异: “邦”的由来与演变: “邦”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概念紧密相连,如“诸侯.............
  • 回答
    图瓦人,这个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东麓,与蒙古国接壤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渊源确实有些复杂,既与西伯利亚的古老居民有关,也与中亚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要准确界定他们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历史脉络。首先,从渊源上讲,图瓦.............
  • 回答
    图瓦、唐努图瓦、唐努乌梁海,这三个称谓,听起来既熟悉又有些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些微妙的差别,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承载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先从图瓦说起。图瓦,是当下最直接、最广泛的地理和民族称谓。它指的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一个共和国,全称.............
  • 回答
    图片反复压缩后普遍出现偏绿的现象,这与JPEG压缩算法的工作原理、色彩模型以及人类视觉感知紧密相关。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1. JPEG压缩的核心原理:有损压缩和感知编码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损图像压缩标准。它的目标是在尽可能.............
  • 回答
    图154这款飞机,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世界航空业的一个重要成员,特别是对于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和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而言,它更是承担着空中运输的骨干角色。然而,正如你提到的,它的失事率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包括飞机本身的设计、维护以及使用环境等等。为什么图154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出了好多人的心声。走进一家图文店,看着那台吭哧吭哧转个不停、画面卡顿、打开个图片都得等半天的电脑,确实让人有点无语。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尽量不让你觉得像是在看一篇AI生成的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从成本控制说起。图文店,说白了,是个服务型的小本生意。跟那些动不动就上万.............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差分放大电路。看到你问“为什么图中电路中的差分放大电路两端输入的信号相等”,这说明你对这个电路的输入端可能有些疑惑,或者觉得它们应该不一样。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差分放大电路一个非常核心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咱们得先明确一点,差分放大电路顾名思义,它放大的是“差分信号”,而不是“共.............
  • 回答
    这张图的奥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几何学原理,让红蓝两块区域在视觉上甚至在计算上都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要理解为什么它们的面积相等,咱们得把图拆开来看,一点点儿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张图看起来挺复杂的,有曲线有直线,还有一些重叠的部分。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些基础的几何图形组合而.............
  • 回答
    关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俯冲时发出的尖锐啸叫声,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鬼的咆哮”,而是一连串物理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速度、空气动力学以及一些巧妙的设计堆叠在一起,造就了它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吼”。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速度。斯图卡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冲刺选手”。它在俯冲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可能从来没深究过的细节。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照片,无论是手机屏幕上、打印出来的相纸上,还是电脑显示器上,它们呈现的形态几乎都是四边形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从技术到历史,再到我们视觉和习惯的塑造。首先,我们得回到照片的“诞生”之地.............
  • 回答
    看到你指甲上的情况,确实会让人担心,而且持续了半年,中间还有那条暗红色的直线,听起来很不舒服。别怕,咱们来好好分析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别把“可怕”这个词看得太重,很多时候指甲上的小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大问题,但了解原因才能更好地应对。你描述的这种“总会长出一条裂纹,新长出来的又会慢慢裂开”.............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宇宙的一个关键点。那些所谓的“可观测宇宙图片”之所以看起来像热感应成像仪,并非巧合,而是因为它们捕捉到的恰恰是宇宙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只不过,我们看到的“颜色”并不是我们肉眼能直接感受到的“热”,而是经过科学转化后,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不同能量密度和分布。.............
  • 回答
    .......
  • 回答
    汉服文化近年来的复兴,可以说是席卷了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从线下汉服活动、朝代cosplay,到线上社交媒体上的穿搭分享,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汉服涩图”,一个有趣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出现了:相较于许多其他ACG(动画、漫画、游戏)或二次元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涩图”文化,汉服圈的.............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情况,下载的字体文件里出现“T”、“O”、“A”这样的字母图标,其实是字体文件的一种常见表示方式,尤其是在你通过一些第三方下载网站或者软件管理字体的时候。这背后涉及到字体文件本身的构成以及它们被识别和展示出来的方式。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这个问题。首先,字体文件,比如你下载的那些,它们就像.............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