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图瓦人是蒙古帝国时期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历史上建立过图瓦人为主的汗国吗?

回答
图瓦人,这个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东麓,与蒙古国接壤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渊源确实有些复杂,既与西伯利亚的古老居民有关,也与中亚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要准确界定他们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历史脉络。

首先,从渊源上讲,图瓦人是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北部草原地区众多突厥语族群发展演变而来的一部分,他们并非单一来源的移民。

在蒙古帝国兴起之前,图瓦人所在的地区就已经是多种民族活动的区域。这里曾经是古老塞种人(Scythians)等游牧民族的活动舞台,他们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如著名的帕西力克墓葬。

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期的人群在此地迁徙、融合。突厥语族群的兴起和扩张是塑造该地区民族构成的重要因素。从六世纪开始,突厥汗国及其后继国家,如回纥(维吾尔)、黠戛斯(黠戛斯人是突厥语族群,现代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之一,也曾统治过图瓦地区)等,都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突厥语族群的到来,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组织。

所以,简单地说图瓦人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都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图瓦人的祖先是在不同时期,从周边突厥语族群(包括那些活动在中亚北部和西伯利亚南部的群体)迁徙、定居并融合而形成的。 他们并非一夜之间被“征服”后才出现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来自西伯利亚本土的因素,也吸收了来自中亚的突厥语文化的影响。

关于历史上是否建立过图瓦人为主的汗国?

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以图瓦人(或其近亲祖先)为主体建立的政权,但将其明确定义为“图瓦人为主的汗国”,需要我们对“图瓦人”的定义以及“汗国”的性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蒙古帝国崛起之前,黠戛斯人(Yenisei Kyrgyz)曾在九世纪建立过强大的黠戛斯汗国,其势力范围一度涵盖了今图瓦地区。 黠戛斯人是突厥语族群,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后来的图瓦人有紧密联系。可以说,黠戛斯汗国的存在,是图瓦人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黠戛斯人的征服和统治,对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蒙古帝国时期,图瓦地区成为蒙古帝国的领土,并被纳入了其广阔的统治体系中。在蒙古统治下,图瓦人(当时更常被称为“杜波人”或与蒙古其他属部混合)并没有独立建立以他们为主体的“汗国”。他们往往作为蒙古帝国的属民,被纳入不同的蒙古王子或汗的封地(Ulus)之内。

例如,在蒙古帝国分裂后,图瓦地区曾被西蒙古的卫拉特(Oirats)控制,后来又成为准噶尔汗国的一部分。在这些时期,图瓦人是作为这些强大汗国的臣属存在的,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地位受到这些中央汗权的影响和管辖。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出现过像黄金や尔汗国那样独立于蒙古中央汗权之外的、明确以“图瓦”作为国家名称的汗国,但图瓦人作为一支具有自身独特文化和认同的突厥语民族,在不同时期也曾涌现出一些地方性的首领和部落联盟,他们可能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和领导过图瓦人。 这些地方性政权,虽然不一定能冠以“汗国”之名,但体现了图瓦人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尝试。

更详细地说,我们可以看到图瓦人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

唐代(公元618907年): 唐朝与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等突厥语族群及回纥人互动频繁。图瓦地区(当时被称为“都波”、“鞠武药”等)长期与回纥(维吾尔)有联系,甚至在回纥汗国衰落后,黠戛斯人趁机崛起,灭亡了回纥汗国,并在该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汗国,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今图瓦。黠戛斯人本身就是突厥语族群。
辽代、金代(公元1013世纪): 契丹辽朝和女真金朝的崛起,也影响了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高原的格局。图瓦地区的一些居民可能受到这些王朝的影响。
蒙古帝国时期(公元1314世纪): 随着成吉思汗的征服,图瓦地区被纳入蒙古帝国。图瓦人(或其先民)成为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他们被编入不同的万户、千户,并随着蒙古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划分而被分配。例如,在窝阔台汗国时期,图瓦地区可能属于其管辖范围;在金帐汗国时期,也可能被划入。到了15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图瓦地区成为蒙古西部地区(如卫拉特)的影响范围。
准噶尔汗国时期(公元1718世纪): 卫拉特蒙古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图瓦地区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领土。在准噶尔统治下,图瓦人的社会组织和宗教(藏传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他们仍然是准噶尔汗国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公元1719世纪): 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清朝接管了包括图瓦在内的广阔地域。清朝对图瓦的统治方式更侧重于通过盟旗制度和当地喇嘛进行间接管理。

总结一下,图瓦人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迁徙、融合和适应的历史。他们是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北部草原文化长期演变的产物。虽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以“图瓦人”为国家名称的、独立于大帝国体系之外的“图瓦汗国”,但他们的先民,如黠戛斯人,曾在该地区建立过强大的汗国。在蒙古帝国时期以及后来的准噶尔汗国时期,图瓦人是这些强大政权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统治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地方性的政治组织和自治能力,只是这些组织通常是在更宏大的政治框架内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耕地区,族群与语言的对应性及稳固性是不言而喻的,山东人说四川话,罗马尼亚人说斯拉夫语,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游牧地区很可能不同,尤其是战乱频仍的游牧地区,语言本来就简单,一两代人之间就可以实现语言跨越,战败、离散、投降、归附,语言的散佚与跨越就成了历史的家常便饭。于是,突厥化、蒙古化、汉化就成为了现象。

反推回农耕地区,在战乱或饥荒等人口迁移的不稳定时期,语言跨越也会发生,于是方言入侵、混合、胶囊化都可能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