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张测试图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蓝绿色弱?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色觉和视觉感知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一张“看不出是什么”的测试图并不能证明大部分人是蓝绿色弱,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1.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绿色弱”是什么:

色觉缺陷的分类: 人类的色觉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最为敏感。如果其中一种或多种视锥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如数量减少、对特定波长的光敏感度下降),就会导致色觉缺陷。
红绿色弱和蓝绿色弱:
红绿色弱(最常见): 这是最常见的色觉缺陷,占到所有色觉缺陷的大多数。它通常是因为红光或绿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出现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红色盲”(protanopia/protanomaly)和“绿色盲”(deuteranopia/deuteranomaly)。这些人对红色和绿色的区分能力较差,容易将红绿色混淆。
蓝绿色弱(相对少见): 这种情况相对不那么普遍,通常是由于对蓝色或黄色(蓝光和绿光混合感知的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出现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蓝色盲”(tritanopia/tritanomaly)。患有蓝色盲的人在区分蓝色和绿色、黄色和红色的能力上可能会有问题。
测试图无法识别 ≠ 色觉缺陷: 即使一张测试图很多人看不出来,也不直接等同于他们是蓝绿色弱。色觉缺陷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眼科检查和特定的色觉测试图(例如石原氏色觉测试)。

2.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出”这张测试图不代表蓝绿色弱?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人们无法识别一张测试图,而这些原因与色觉缺陷无关,或者只是部分相关:

测试图本身的设计问题:
含糊不清的图案: 测试图的制作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设计了一个图案,其形状、线条或颜色搭配本身就很难辨认。也许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线条集合,或者一个非常抽象的图像。
颜色选择不当: 即使是正常色觉的人,如果测试图中的颜色对比度非常低,或者颜色搭配本身就很接近,也会导致难以识别。例如,将浅蓝和浅绿放在一起,即使没有色觉缺陷的人也可能难以区分它们的界限。
缺乏上下文或提示: 一些测试图可能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引导才能理解。如果用户不知道应该在寻找什么(例如一个数字、字母或形状),即使图案明显,也可能无法识别。
低质量的打印或显示: 如果测试图是打印出来的,打印质量不高、颜色失真,或者在屏幕上显示时颜色饱和度不准确,都会影响识别。
个体差异和经验:
视觉训练和经验: 有些人可能在特定的视觉训练或领域(如艺术、设计)中有更强的图案识别能力。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视觉挑战。
注意力和专注度: 人们在观看测试图时的注意力水平也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如果他们不专注,即使图案清晰也可能错过。
心理预期和猜测: 有时人们会因为没有看到预期的东西而否定自己的判断,或者因为不知道是什么而随意猜测。
光照条件和环境:
光照不足或偏色: 在光照不足或有特定色光照射的环境下观看测试图,会影响颜色的感知,导致识别困难。
其他视觉问题:
近视、远视、散光: 这些屈光不正问题会影响视觉的清晰度,进而影响图案的识别。
老花眼: 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调节能力下降,也可能导致识别困难。
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 虽然这是更严重的眼部疾病,但也会影响视觉的各个方面,包括图案识别。

3. 为什么不能直接推断为蓝绿色弱(以及其他色觉缺陷)?

普适性: 如果一张图真的只有蓝绿色弱者能看到,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种专门为检测蓝绿色弱设计的测试图(例如,通过特定的颜色搭配让蓝绿色弱者能分辨出本该隐藏的图案)。但如果“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那说明这张图对所有人的识别门槛都比较高,而不是对特定人群有特殊的“隐形”效果。
蓝绿色弱的比例: 虽然蓝绿色弱(主要是蓝色盲)占人口的比例确实存在,但它远不如红绿色弱普遍。根据研究,蓝绿色弱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女性则更低。而红绿色弱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达8%左右。如果一张图让“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而推断为蓝绿色弱,这与统计数据不符。
逻辑谬误: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很多人看不出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一个相对罕见的具体原因(蓝绿色弱),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可能性。

4. 如何科学地测试色觉?

要科学地测试是否存在色觉缺陷,尤其是蓝绿色弱,需要借助专业的工具和方法:

石原氏色觉测试(Ishihara Test): 这是最常用的色觉测试方法。它包含一系列印有彩色圆点的图表,其中一些图表包含隐藏的数字或字母。这些数字或字母是由不同颜色的点组成的,与背景的颜色点在色调上有所区分,但对正常色觉者来说,这些颜色对比度很低,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辨认。而对于色觉缺陷者,由于他们对特定颜色的辨识能力受损,这些隐藏的数字或字母就会变得清晰可见(或者反之,他们会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图案)。
其他色觉测试: 除了石原氏测试,还有 Farnsworth D15 test(费恩斯沃思15色辨别测验)等,这些测试能更精细地评估色觉的辨别能力。
眼科医生的专业诊断: 任何关于色觉的疑问,都应该咨询眼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

总结:

一张“大部分人都看不出来”的测试图,更可能反映的是:

测试图本身的难度或设计缺陷。
观看者的普遍性困难,而不是特定人群的“特权”或“劣势”。

因此,仅仅因为大多数人都看不出某张测试图,就推断他们是蓝绿色弱,这是不科学的,也忽略了其他更普遍的原因。要确定是否存在色觉缺陷,必须依靠专业的医学诊断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灵长目生物,视网膜上SWS色素细胞(蓝)的数量比不是比LWS色素细胞(红到绿敏感)少一倍,而是少了五倍,而且SWS更多分布在眼球赤道附近而不是黄斑和视神经凹附近,所以灵长类对蓝色色段的刺激的敏感度都不如红绿色段,即使红绿色盲区分不了红色绿色,仍然也是对红绿色段颜色的刺激更敏感,对蓝色色段的刺激不敏感。

你我作为智人是灵长目生物的一员,当然大部分人也不例外。不过也有 @亜恵恵阿由 老师这样SWS色素细胞数量较多的蓝色觉敏感者,与具有三种以上吸收峰差异较大的LWS色素的“四色以上视觉者”一样,都是我们人类在化学鉴定、艺术创造欣赏等领域的宝藏。

其实灵长目对蓝色的敏感度在哺乳动物里已经是开挂了的,大部分哺乳动物不仅是红绿色盲,而是SWS色素细胞几乎只分布在视网膜赤道一圈上,对从正面进行射来蓝、紫外光刺激,完全没有反应,对侧面射来的蓝、紫外光刺激才有反应,可以说是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全色盲。

至于能不能因此就说大部分人都是“蓝绿色弱”,这不完全是一个生理学问题,而是一个语义学问题,我觉得色弱要作为一个有效的医学概念,这个概念应该是与总体人群平均值相比的,而不是把识别红绿和识别蓝绿的能力拿来进行比较。








user avatar

虽然严谨地讲不存在「蓝绿色弱」这个概念,但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很可能色觉正常的人在绿到蓝的过度范围中,色相敏感度低于红/绿色弱。

原图在原理上,就是依靠以黄为基准,通过向红的色相偏移形成棕、浅橙的偏红色色相色块构成前景的茶杯轮廓;同时通过向绿的色相偏移形成墨绿、极其轻微的绿倾向的黄构成背景色,或者说干扰色。

这张图通过两层难度,去筛掉红绿敏感度低的人,也就是说轻微红绿异常都会被筛掉。

第一层难度在两种深色色块的对比中,至少在显示器上,这种棕色和墨绿,对于绿色弱是可以分辨的。虽然因为色弱对明度差敏感,会有一些干扰性,但不是不能分辨。这种测试看多了,可以意识到棕色和墨绿会分别扮演前景色和背景色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即使勉强能看出棕色和墨绿色的区别,但仅靠棕色色块无法连接出足够的信息,必须需要浅色色块的信息才能识别。

现在就到了第二层难度了,两种浅色色块的色相由于是相对于黄色对称,且偏移十分轻微的,加上明度非常接近。如果你学过共用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那么你应该知道这种颜色区分是使用大忌。测试图是故意使用的这种颜色进行意义区分,因此即使是对这类测试图原理熟知的色弱,意识到了两种轻微不同的色块是突破口,也只能通过明度来非常困难地区分,但在不能一个一个做标记的前提下,目视测试完全无解。若两种浅色块做到明度更加一致,那么连做标记都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不能把黄色偏红方向的所有色块瞬间反应出来的人,无法看出杯子的形状。


从色块含量,以及对于拼出杯子轮廓重要度来看,第二层难度的识别非常重要,甚至说只要能识别第二层难度,也就是浅色块的瞬间分辨,即使看不出第一层难度,也可以勉强猜出是个茶碗啊杯子什么的。

因此这个改图就有意思了。作为绿色弱,我是无法识别原图的,但对于改图,两种浅色色块的区分我可以立即反应出来。即我可以把连成大约是缸子的圆形轮廓的cyan(web)[1]瞬间抽出,将偏向翠绿的浅色色块无视掉。对于判别图中形状占比更大的第二层,我不费任何困难就做到了。而且两者在明度上其实区别不大,我还是根据色相来判断的,这也是这个问题最有意思的地方。先把判别图像中的深色色块说完,后面再细说这部分。


两种深色色块虽然可以简单地区分,但因为有意义的偏绿的深色色块是不连续的,且与cyan(web)没有直觉上的相连,所以需要拼接。但也不是非常难。因为相比只能看出三种颜色的原图,改图四种颜色都可以看出来,加上瞬间就可以识别的cyan(web)已经给出了基本的走向,那么把cyan(web)和偏绿的深色块一起看,完整的杯子就出来了。或者即使不考虑偏绿的深色块,仅考虑cyan(web),也能看出一个虽然不连续但是也是一个像杯子的东西。

这张图如果把两个深色色块的颜色互换,就完美了。试着改了一下,我是可以一眼就能将色相偏蓝的两种色块从背景分离,你们呢?

下面就来说最有意思的地方了。之前牛鹿图是色相敏感看出牛,亮度敏感看出鹿。而这个改图我确实是通过色相区分的。这否定了绿色弱的色相不敏感,而精确地说是通过红绿含量区分的色相不敏感。偏向翠绿的浅色,色相为170°,cyan(web)是180°。原图的两个浅色色块分别为偏橙的41°,偏绿的 72°,放在色环上:

原图的浅橙浅草绿色相相差30°,我作为绿色弱完全无法区分,而cyan(web)和翠绿相差仅10°,却可以非常明确地认为是两个色相进而无需思考就可以将cyan(web)与背景的翠绿分离。

两种浅色色块都是高饱和度,明度接近,色相差只有10°。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回答中多名色觉正常者觉得这种程度的区别分辨不出来很正常。但是在我眼里确实是两个差别非常大的色相。

如果确实大量色觉正常的人无法在翠绿的底色上分离出cyan(web)组成的形状,原因我猜是这样:红或绿的色觉异常,会因红绿差别的不敏感,导致黄蓝的敏感度比色觉正常的人高。以cyan(web)为基准,只要加一点点黄,向绿的倾向就足够被我明显地感知到,进而作为两个颜色认知。

虽然经过解剖已经认定了人类的视锥细胞有红绿蓝三种,但是Lab模型,即红绿相对,黄蓝相对的这个模型还是很适用的。从Lab模型上看,红与绿是对立色,黄与蓝是对立色。Lab中的L是luminosity,亮度,无视掉;a代表从绿到红的量,b则是从蓝到黄的量,红和绿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蓝黄之间同样。

从这个模型来解释,红/绿色弱在a轴上对浓度低的区域不敏感,对于黄绿、浅橙这样的,以黄为基准向红绿两侧偏移量不够大的两种颜色,或向单侧偏移度不同的且偏移量不够大的两种颜色,难以区分,都是看起来相似的黄。同样的还有基于蓝色,红色含量仅有一点点的紫(没有过品红_web),向绿色偏移一点点的蓝(没有过cyan_web),这些范围的色相对于绿色弱都不敏感[2]

但同时,我觉得很可能在b轴,也就是黄蓝的量上,敏感程度可能超过正常视觉的人。如果问题中的改图确实是大部分色觉正常的人看不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可能性就不低。可能类似于「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常人好」的情况,红绿的不敏感使得黄蓝、明度更加敏感。

从色环图上看就是这样:

我不知道正常色觉的人、其他绿色弱是怎样,至少我是对蓝到绿、紫到红之间的色相差很敏感。我会将它们视作不同的色相,但苦于没有一套简单的词对应这些色相,只能用某个典型色所在的色相,或两个基本色之间偏向某个基本色,这样的表达。 而且对于cyan、magenta在颜料和web上的定义差那么大,我是吃惊的。

基于正常视觉的大群体定义的基本色名,在蓝绿之间、红紫之间是缺乏细分的,是否说明正常视觉在这些范围内不敏感,或者说至少相对于红/绿色弱不敏感呢。

试着将原改图的色相差移动至品红和红之间的区域,这个我能看出来,你们(正常色觉)呢?

如果看不出来,那么加大色相差,偏紫的色块基本落在颜料品红,偏红的未动,这样就更明显了。你们能看出来么?如果我改的蓝绿区,和第二张品红区,正常色觉都无法看出的话,那么确实正常色觉对于这两个过度区是不敏感的。

以及对于cyan、magenta在颜料和web上的定义差那么大都不觉得违和,应该也是正常色觉对这两个区域不敏感的证明。

参考

  1. ^ Web色的cyan,比颜料CMYK中的cyan偏绿且偏亮。另外因为「青」存在多个意义,因此本文会避开汉语的「青」一词。
  2. ^ 红色弱可能有区别,也可能很接近,无法很详细地了解,如果有红色弱的人可以来说说,如果感受接近,那么更好印证Lab模型对于解释这个问题很好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