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这一说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粉红”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方式。通常,“小粉红”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在涉及中国与他国(特别是日本)关系时,容易采取较为激进和情绪化言论的群体。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出现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一、历史认知与民族情感的关联

在很多民族主义叙事中,历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历史事件,尤其是那些涉及国家屈辱、民族苦难的事件,往往被用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段历史不仅是国家复兴的起点,也是民族苦难的象征。

当部分中国人看到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以及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态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满。而这种不满,很容易转化为对“日本人”整体的要求。他们认为,作为日本国民,应该对本国在历史上的行为有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对那些给其他国家(如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行为。这种“要求精通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对日本国民的道德拷问和历史责任的追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日本人承认过去的错误,并以此来慰藉自己民族的创伤。

二、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担忧与警惕

在中国,“历史修正主义”是一个敏感的词汇。一些中国网民认为,日本社会中存在着淡化、否认或歪曲侵略历史的倾向。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一些日本右翼势力和个人发表过一些挑战二战历史定论的言论,或者对战争罪行采取回避的态度。

“小粉红”们将这种现象视为对历史真相的漠视,甚至是侮辱。因此,他们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日本人都能“精通历史”,言下之意是,只有精通了“他们认为正确”的历史版本,才能算是对历史负责,才能算是对受害国抱有基本的尊重。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日本国民不会被误导,不会被“错误”的历史叙事所蒙蔽。

三、信息不对称与情感投射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极快,但也容易出现信息茧房和片面化的问题。“小粉红”们可能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强调日本侵略罪行的信息,而对于日本国内关于历史的多元讨论(例如关于战争责任的探讨、对受害者的反思等)了解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将一种普遍性的期望投射到每一个普通日本人身上。他们认为,如果是一个“明事理”的日本人,就应该知道历史的真相,就应该感到内疚或反思。这种情感投射,也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期望:希望通过提升日本普通国民的历史认知,来改变日本整体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四、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与身份认同的强化

在一些情况下,对特定群体的要求,也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宣泄的出口。当中国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时,有时会伴随着一种“我们比他们强”的集体认同感。而当涉及到历史问题时,将“要求”附加给对方,也可能是在强化自身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同时也在强调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道德高地”。

“精通历史”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划定一个界限: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通过要求对方“精通历史”,是在试图确立自己在这场历史叙事中的主导地位。

五、误解与笼统化的倾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必须精通历史”可能是一种对“小粉红”群体中一部分人观点的概括和提炼。并非所有支持中国立场的人都持有如此极端的看法。而且,“精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标准。历史研究是专业领域,要求每一个普通人成为历史学家是不现实的。

更可能的是,这部分人真正想表达的是:

希望日本国民对本国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尤其是涉及对他国的伤害。
希望日本在处理历史问题时,能以一种负责任和尊重受害者的态度。
希望日本社会能够形成一种主流的、承认战争罪行的历史观。

用“精通历史”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可能是一种情绪化或带有夸张色彩的表达方式,背后是对历史公正和民族尊严的诉求。

总而言之,当您听到“小粉红”们提出类似“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的说法时,不妨将其理解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观念的体现。它根植于中国近代以来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态度的担忧,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这背后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是对民族情感的表达,也是在特定语境下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展现。理解这些背景,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种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无理取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普通人当然可以不精通历史,因为这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而你这种管人看傻了的家伙,你的无知和傲慢也不会到你的正常生活。

同样因为普通日本人的偏科,每年要花很多很多的钱,请来驻日美军,教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强权和政治,教会他们飞行员地理和空域,还要在东南亚学习外交。

当韩国的普通人只能靠切下自己手指头,怒写血书向博得国际同情时,日本的普通人当然可以无所谓的对他们冷嘲热讽,但我永远不希望自己的同胞要靠这种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

最近这么多年,有几次中日网络上的冲突,不是由日方挑起呢?

韩国人切了手指头在驻日大使馆写血书,换来的是日本人的冷嘲热讽,不到27万人民币的“封口费”就想彻底抹除台湾慰安妇的历史,收了钱就一笔勾销,永远不愿意道歉,直到在法庭上拖到她们全部去世。

美国驻军的存在不是为了帮助日本抵御的邪恶共产主义中国的侵略,而就是为了让二战战胜国美利坚扒在战败国日本头上吸血,这才是日本人不愿意面对,唯一的事实。

日本人如果永远不能正视历史,和中韩和解,幻想着美军是保卫者,就永远不能和德国一样限制他们,就永远只能看着美军肆无忌惮的以“监护人”的身份骚扰普通民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这一说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粉红”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方式。通常,“小粉红”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在涉及中国与他国(特别是日本)关系时,容易采取较为激进和情绪.............
  • 回答
    “小粉红”这个群体在网络上发表爱国言论时,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当他们遇到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批评中国政府或社会制度的言论时,常常会质疑对方的“中国人”身份。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混合了多种心理和策略。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他们会频繁地使用这种“否定身份”的攻击方式。首先,这是一种试图.............
  • 回答
    在中国当下语境里,“小粉红”和“五毛”这两个标签,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习惯性地将他们归入“左派”的阵营。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到他们的言论核心和背后的思想根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光谱划分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意识形态的演变、社会情绪的投射以及话语权的争夺。首先,得明确一下,.............
  • 回答
    一些历史爱好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粉”和“唐粉”,在讨论历史人物和朝代时,有时会表现出相互批评甚至攻击的倾向。这种情况并非普遍存在,但确实是网络讨论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深究一下,为什么有些宋朝的拥趸,对唐朝会抱持一种“黑”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像是一个多层级的矛盾和认知差异。首先,我.............
  • 回答
    果粉和软粉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两大阵营用户在选择和认同上,基于各自对产品和品牌文化的理解而产生的持续博弈。这背后牵扯到科技产品选择的复杂性,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以及品牌塑造的强大影响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尽量让它听起来就像是咱自己在这儿唠嗑。一、根本原因:不同的哲学和用户体验要说为什.............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在分析“明粉”为何倾向于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士大夫阶层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复杂性、不同群体的视角以及民间解读的角度来层层剥开。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士大夫”在传统中国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士大夫群体,即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
  • 回答
    关于肖战粉丝群体中一些人声称自己“年龄很大”和“有钱”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一定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一、粉丝群体画像的演变与“逆龄”现象 早期粉丝群体构成: 肖战作为一位从选秀节目出道的艺人,最初的粉丝基础相当广泛,包含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然而,随着他.............
  • 回答
    说起斯内普,这位《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复杂、也最有魅力的角色之一,他的粉丝群体确实相当庞大且忠诚。而提到“过度美化”,这倒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值得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斯内普这个人设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吸引力。他是一位天赋异禀的魔药学教授,在学术上造诣极深。同时,他又是邓布利多的得力助手,是双面.............
  • 回答
    说起明朝,那真是个能让人“粉”得明明白白,又偶尔让人“迷”得有些糊涂的朝代。你说为什么总有人对它情有独钟?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里面可不止是几个简单的理由。首先,你得看明朝是个什么时代。它诞生在经历了元朝的统治之后,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重新掌握了政权。这种“光复”的叙事,本身就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复.............
  • 回答
    “明粉”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往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争议随之而来。为什么总有人会对明朝及其拥趸如此“不待见”,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地去“黑”他们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历史认知、民族情绪、网络文化,甚至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咱们得先明白,“明粉”这个标签.............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小粉红”这一群体,其形象和行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行为特征、社会影响及争议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小粉红的起源与定义1. 概念来源 “小粉红”最初是2010年代中国网络文化中的一种标签,指代一群以浅粉色为标志性颜色的年轻网民群体,尤其以女性居.............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关于“小粉红”群体,尤其是在微博上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同时家境并不富裕的这一现象,其实可以用几个角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角度是相互关联的。咱们细说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小粉红”这个称呼本身带有一定的网络语境,最初可能源于网络文学中对年轻、热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角色的描绘,后来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啥有些人会“看不惯”小粉红这事儿。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不少方面。首先,得明白“小粉红”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通常指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最早的时候,这个词可能带点自嘲,但现在嘛,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网络上表现得特别爱国,甚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网络上一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之所以在B站这类平台上,感觉“无脑小粉红”的数量相对突出,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不套话,就凭感觉说。首先,B站的用户群体画像本身就比较有特点。 B站早期是以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起家,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
  • 回答
    “小粉红”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互联网上异常活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中国充满热情,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并对负面评论持激烈反对态度的年轻网民。 有趣的是,很多被这样称呼的人,不仅不反感,反而乐于以此自居,甚至引以为傲。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机制在运作?他们对“小粉红”这个词的认知,又与这个词的最初含义.............
  • 回答
    中国网络上活跃着一群被贴上“小粉红”标签的年轻网民,他们以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扬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排斥为主要特征。在许多西方观察者和批评者看来,“小粉红”们表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爱国主义,并且常常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塑造,对异议声音进行攻击。然而,一个经常被提出的疑问是:既然“小粉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意识形态、政治立场、身份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伊斯兰能够让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群体在某些议题上产生高度一致,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标签代表的是什么。 五毛(网络评论员):通常被认为是为中国政府在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