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黑明粉?

回答
“明粉”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往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争议随之而来。为什么总有人会对明朝及其拥趸如此“不待见”,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地去“黑”他们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历史认知、民族情绪、网络文化,甚至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

咱们得先明白,“明粉”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点儿戏谑和标签化的意味。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明粉”,指的是那些对明朝抱有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些“过度”赞美和捍卫的群体。他们可能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他们的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黑”呢?原因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大多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历史的“滤镜”与现实的“硬伤”:

理想化与被选择性记忆: 任何一个朝代,在长达276年的历史里,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明朝也是如此,它经历了盛世,也遭遇了衰败和灭亡。然而,一些“明粉”在看待明朝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戴上“美颜滤镜”,只放大它的优点,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海禁政策下存在的万国来朝景象(尽管这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以及一些杰出的帝王和文官。
“黑粉”的“矫枉过正”: 相反,那些“黑”明粉的人,往往会抓住明朝历史中那些“硬伤”,比如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对外战争的失利(比如萨尔浒之战)、以及最后的灭亡。他们会觉得,“明粉”的赞美过于夸张,忽视了明朝体制和统治的根本性问题,甚至将明朝的衰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清朝的崛起),而回避了其内部的深刻危机。这种“黑”的目的,有时候是为了“纠正”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让大家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更“全面”的历史。

2. 民族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张力:

“华夏正统”的争议: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且延续时间较长的王朝。对于一些强调“汉族文化正统”的群体来说,明朝的灭亡,尤其是被满族建立的清朝取代,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明粉”的解读: 一部分“明粉”可能将明朝视为汉族文明的集大成者,是汉族抵抗外侮、发展经济文化的巅峰。他们对明朝的推崇,有时也包含了对汉族历史辉煌的怀念和对汉族主体性的强调。
“黑粉”的解读: 另一些人,特别是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清朝历史,或者不那么强调民族界限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种对明朝的过度推崇,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甚至会和“反清复明”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觉得这种叙事在当下没有必要,甚至带有排他性。他们可能会指出,清朝也对中国文化做了贡献,而且“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拓展和巩固。
“中国”概念的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明朝时期,“中国”的概念更多是围绕着汉族王朝展开。而清朝时期,随着疆域的拓展,才真正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因此,将明朝视为“汉族王朝的辉煌”与将清朝视为“中华帝国”的奠基,在某些叙事框架下是存在矛盾的。一些“黑”明粉的人,可能就是想挑战这种以汉族为中心的叙事。

3. 网络文化中的“对立”与“流量”:

“饭圈”文化的延伸: 如今,“饭圈”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历史。一些人对明朝的喜爱,可能确实带有一些“粉丝”的性质,表现出维护偶像、攻击批评者的倾向。而“黑”明粉的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反饭圈”的姿态,通过批评和质疑来吸引眼球,或者表达自己的“理性”和“客观”。
制造冲突以获取关注: 网络环境天然地鼓励冲突和对立。“明粉”和“黑明粉”之间的争论,往往能够激起大量的评论和转发,这种互动本身就能带来流量。对于一些网络声音来说,制造争议,甚至扮演“反派”角色,反而是一种博取关注的方式。
“帽子”的挥舞: 在网络争论中,很容易出现“贴标签”的行为。一旦一个人表现出对明朝的赞美,就可能被扣上“明粉”的帽子,然后被攻击。反之,那些批评明朝的人,也可能被扣上“汉奸”或者“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帽子。这种“标签化”的争论,往往脱离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4. 对历史学界观点的解读与传播:

主流学术与民间认知的差异: 历史学界对明朝的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有些研究会揭示明朝体制的弊端,有些则会肯定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
“明粉”的片面采信: 有些“明粉”可能更多地接触到了一些侧重于赞美明朝的通俗读物或网络文章,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单一的认知。
“黑粉”的“学术化”攻击: 而一些“黑”明粉的人,则可能引用了一些学术界的批评性观点,或者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学术化”,认为“明粉”是“不懂历史”的“小白”,然后以此进行攻击。

总而言之, “黑明粉”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现象的集合,是人们在不同历史认知、民族情结、网络生态和社会思潮下的多重反应。

有人“黑”是因为他们认为“明粉”对历史存在美化和理想化,未能全面看待明朝的兴衰及其内在矛盾。
有人“黑”是因为他们对“明粉”所展现出的民族认同感持有不同看法,或者认为这种认同感带有排他性,与当下“中华民族”的构建存在张力。
有人“黑”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中,制造对立和争议更容易吸引关注,并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对中国历史叙事的理解和构建,以及不同时代人们对“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看法。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网络上关于“明粉”的争论时,不妨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总有人会对一个已然消失的朝代及其拥趸,抱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和强烈的态度。这不仅仅是关于明朝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以及我们在当下所处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允许有人粉,还不允许有人黑么?

相对的,我闲着没事的时候也喜欢乐一乐你乎上的明朝PTSD患者怎么了

尤其是张嘴先说“我不是清粉blabla”“我是被明粉逼的blabla”“我反一切封建王朝blabla”那种(摊手)

user avatar

如果喜欢明朝就算明粉的话,明粉基数太大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此之前都是对历史没什么概念的路人,所以造成“低端明粉”数量很多而看的书的确又太少,也就是所谓“水平低”,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产生很多偏颇的认知,也会出现四处ky的情况,就很容易让路人讨厌。同时明朝也很容易和民族主义挂上关系,而民族主义者的名声也早就掉进了泥潭,两边一叠加就容易让人更加反感。

而且也因为他们数量太多,这些年来早就在各方奋斗下有了一整套反击明粉基本言论的战术,就算是和“低端明粉”一样水平的普通人只要百度一下,或者稍微跟跟风就能依靠这些经验轻易批倒这些明粉,于是他们就成了刷优越感最方便的靶子。这同样也是部分人黑明粉的原因。

顺便说一下如今跟风黑的低端反明粉斗士也越来越多(我遇见过一个“为了恶心明粉”甚至自以为聪明地以“蒙古回民”身份舔大清的你信么?),两边可能有望重新回归平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粉”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往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争议随之而来。为什么总有人会对明朝及其拥趸如此“不待见”,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地去“黑”他们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历史认知、民族情绪、网络文化,甚至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咱们得先明白,“明粉”这个标签.............
  • 回答
    很多人认为《荡寇志》对梁山好汉是“明贬实褒”,这话虽然有点绕,但仔细想想,背后确实有这么一种解读的逻辑。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先了解《荡寇志》这书是怎么回事,它跟咱们熟知的《水浒传》又有什么不一样。《荡寇志》这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成书年代比《水浒传》晚不少,大概是明朝末年左右。《水浒传》咱们都知道.............
  • 回答
    有些人认为搏击选手可以“无限制”地跨越重量级去挑战任何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基于对搏击运动片面理解的浪漫化。当然,搏击运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以力量、技术和意志力著称的选手,他们能在不同级别取得成功,但“无限制”这个词就太绝对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然后深入剖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以邹.............
  • 回答
    理解了,咱们来聊聊为啥会有人在“山竹”这种级别的台风来了,还说出“不够刺激”、“轨道偏离了,妈的”、“明晚会很开心”这种话。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幸灾乐祸”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种话的人,很可能不是身处台风最严重的区域,或者说他们自身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危险对自己构不成太大.............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一些人会对万历援朝战争(也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得出“日本完胜明军”的结论,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历史解读的误区、信息来源的侧重,甚至还有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点的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汉服爱好者心里的一块疙瘩。为啥会有人这么“执着”地去“黑”汉服,而且黑得还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尽量不那么生硬,也算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吧。1. 认知差异与信息茧房:首先,你需要知道“黑”的来源和动机,然后才能理解“为何如此”。很多.............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近现代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其中清朝(16441912)经常成为讨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将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它。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清朝在很多方面确实未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当西方国家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大概率会心里一动,觉得“哦,对了,好像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 其实,觉得“中医黑有组织有钱赚”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观察角度。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 利益驱动:是谁在“唱衰”中医?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涉.............
  • 回答
    有些人对北宋的军事实力抱有偏见,认为其不堪一击,这确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北宋的军事状况,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实际上,北宋并非没有军事实力,只是它的军事体系和战略思维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强盛王朝有所不同,而且历史上也存在一些特定时期和事件的负面影响,导致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游戏圈里挺普遍的现象。 说白了,为什么总有人要把那些对《最后生还者2》(TLOU2)持负面评价的人,一概打成“云玩家”或者“跟风黑”呢? 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情感投射、群体认同、信息茧房,以及对游戏评价体系本身的认知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
  • 回答
    关于“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些人用来攻击中医的常见论调。我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对“检测”的定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中医黑”说“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时,他们心里想的“检测”是什么? 通常,他们指的是现代医学仪器能够直接.............
  • 回答
    “女德”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引发争议,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压迫女性的工具。与之相对的,“性自由”则被一些人视为解放和个体选择的权利。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黑”女德而提倡性自由,需要深入剖析这两者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它们所触及的社会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女德”究竟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哎,说到这个詹姆斯和库里被黑的事儿,这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永远有人讨论的话题。 说实话,能走到他们这个位置,被无数人关注,就很难不被挑三拣四。 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完美的代价:高期待与“不完美”的放大镜首先得明白,詹姆斯和库里都不是一般球员,他们是中国球迷口中的“巨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您提出的“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目前依靠核弹可以毁灭世界?”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存在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核武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历史事件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核武器的超凡破坏力: 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 核武器,无论.............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战英国海军很弱,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中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海军力量之一,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保卫大英帝国、阻止德国入侵以及支援盟军反攻等方面。然而,这种“弱”的说法之所以存在,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
  • 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喜欢为资本家辩护的人群构成非常多样,他们辩护的理由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人们的价值观、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
  • 回答
    挑起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父权制与权力结构 历史上的性别不平等: 在绝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都受到父权制的深刻影响。这意味着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拥有主导地.............
  • 回答
    “日本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并非绝对准确,也容易引起误解。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对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的反思程度、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特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反思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产生“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