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会有人觉得万历援朝日本完胜明军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一些人会对万历援朝战争(也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得出“日本完胜明军”的结论,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历史解读的误区、信息来源的侧重,甚至还有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点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日本完胜明军”,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极端,但要理解这种观点的存在,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对“胜利”定义的模糊与侧重点的不同:

日本方面视角下的“胜利感”: 从日本方面来看,丰臣秀吉发动这场战争的初心是“征服朝鲜,进而图谋明朝”。虽然最终目标未达成,但如果单看他在战争初期的表现,以及对朝鲜的破坏程度,日本人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成功感”。比如,他们一度攻占了朝鲜的大部分领土,对朝鲜国王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并没有被明朝军队彻底击溃到亡国灭种的地步,秀吉自己也还能继续掌握日本大权(虽然很快就病死了)。从这个角度,他们可以解读为“没有输得很惨”。
明朝方面视角下的“胜利”: 明朝出兵的目的是“保朝鲜,卫辽东”,防止日本吞并朝鲜后对东北边境构成直接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最终确实阻止了日本的扩张,实现了战略目标。朝鲜也得以保全,没有被日本占领。所以,从战略层面,明朝是“赢”了,或者说“守住了底线”。
战争的惨烈与消耗: 但这场战争对明朝来说,是一场消耗巨大的“得不偿失”的战争。明朝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在战场上击败了日军,但国内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上后来的农民起义,很多人会把这视为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战术上赢了,战略上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也难免让人觉得“赢得很憋屈”或者“不划算”。

二、 对“完胜”的误读和片面解读:

“完胜”这个词本身就很苛刻,意味着一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彻底压倒另一方,而且没有任何代价。而在万历援朝战争中,很难说有哪一方实现了“完胜”。

日军战术上的优势(初期): 战争初期,日军确实凭借精良的装备(尤其是火器“铁炮”)和严明的纪律,在朝鲜战场上势如破竹,一度让明军措手不及。朝鲜军队的抵抗也相对薄弱。这一点可能被一些人拿来放大,认为是“日本军事实力强大”的证据,进而推导出“完胜”的结论。
明军的“正面战场”胜利: 然而,一旦明朝的关宁铁骑、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等精锐部队进入朝鲜,日军就很难再取得像初期那样大的优势了。在陆地上,虽然仍有拉锯,但明军凭借更强的综合国力和战术配合,已经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击败了日军主力,例如碧蹄馆之战(虽然此战对明军而言是惨胜,但并未导致明军主力溃败,反而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以及平壤收复战、锦山之战等。尤其是水战,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水军(虽然也有明朝水师的协助)在海战中给予了日军毁灭性的打击,彻底切断了日军的粮道和退路。这是日军“完败”的关键。
日本的战略目标失败: 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侵略朝鲜并染指中国的战略目标,最终是未能实现的。秀吉的野心破灭了。即使他没有在中国本土被击败,但他想征服的目标也已经落空。一个战略目标未能实现,很难称之为“完胜”。

三、 信息来源的侧重和宣传效应:

日本方面的史料和叙事: 日本保存了大量的战前动员、战争过程中的一些记录,以及战后的一些反思和解读。这些资料可能会侧重于描述日军的英勇作战,或者在某些局部战役中的“成功”。而且,日本国内关于“丰臣秀吉的伟大功业”的叙事一直存在。
国内一些对明朝晚期评价的偏见: 有些人可能对明朝晚期政治腐败、内政不济的印象比较深刻,因此更容易相信“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的论调。加上这场战争确实给明朝带来了沉重负担,这种负面印象也可能被放大。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往往是碎片化和情绪化的。一些断章取义的描述,或者对某些战役的片面强调,很容易被抓住并传播,形成一种“日本很厉害,明朝被打惨了”的印象。
“反思”的过度: 随着对中国历史的“反思”风潮兴起,有些人会过度解读明朝在此战中的失败,认为这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起点,并将其与“日本的胜利”挂钩,以论证日本的崛起和明朝的衰落。

四、 对战争细节的误解:

关于平壤之战的误读: 有一种说法是说平壤之战明军被日军赶出了平壤,这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明朝援军抵达后,确实收复了平壤,并且在随后的战斗中节节推进,日军被迫转为防御。说明军“输了平壤”是完全不符合史实的。
对水战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人在讨论这场战争时,往往只关注陆战,而忽视了朝鲜水军(尤其是李舜臣)在海上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正是海上优势,使得日军后勤补给困难,最终不得不撤退。如果只看陆地上的拉锯,确实会觉得双方半斤八两,但海上战的失败是日军战略破产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明军的构成和训练的误解: 有人可能认为明朝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忽视了戚继光等将领带来的军事改革成果,以及关宁铁骑等精锐部队的战斗力。

总结一下,那些认为“万历援朝日本完胜明军”的观点,通常是由于:

1. 对“胜利”的标准过于狭窄或侧重局部。
2. 过度放大了战争初期日军的优势和明朝的消耗。
3. 忽视了明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战术胜利和战略目标实现。
4. 低估了朝鲜水军的作用以及日军战略的最终失败。
5. 受到片面信息来源和互联网传播的影响。

实际上,这场战争是一场惨烈的消耗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明朝虽然实现了战略目标,但也因此元气大伤,为后来的王朝覆灭埋下了伏笔。日本虽然未能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但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展示,并且在战后总结经验,对后来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但要说日本“完胜”明军,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占据军事优势的,并且最终迫使日军撤退,保全了朝鲜。这种“完胜”论,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或者是在解读复杂历史事件时,只抓住了某一个点来做文章。

真正客观地来看,这是一场双方都没有“完胜”的战争,而是一场在战略、战术、消耗等多个层面都极为复杂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军第一次援朝受困于补给问题 第二次纯粹是内斗耽误有利战机

user avatar

持此观点的明黑日粉们所津津乐道的无非蔚山、泗川两场战役,然而翻一下地图就会发现…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虎踞啥玩意儿?

user avatar

很正常啊,我从06年开始因为倭寇跟倭刀的问题在网上哔哔野太刀,到现在基本不在有多少了解一点相关史料的人再去说倭刀=打刀,而是重型的中卷野太刀成为了主流,前前后后花了十来年,这还是板上钉钉的数据,我也花了十来年的时间反复说反复说……就这最近几天还有翻冷吧当年我书都出来了,还在公开宣布根本不存在中卷野太刀这种稀烂水平的地方,写的搞笑的周尺倭刀来怼我,玩出蒙古人是地精骑狗这种搞笑玩意的,你还能在我那文的评论里亲眼看着有些人是怎么歪曲和编数字的,换你不早炸窝了。

你这才哪跟哪,我前两年刚来知乎说朝鲜人在朝鲜役上小动作的时候,现在跟着一起说朝鲜人坑的知乎大仙还有蹦出来挂我的,就现在还盯着我,还要时不时冒出来说句两头不靠的歪话,更不提贴吧微博刷屏骂我几年的那票秋风跟早苗之流。还有一边抄抄一边骂的,我当时就看着他抄完连写文调子都抄一样,回头又在跟人引战想要别人出头来找我茬的人。

我举个简单例子,很早我就进过知乎的几个历史群,进群的时候就有人半路跳出来截图半截,掐头去尾跳出来怼我的,就我刚来知乎找茬的那个朝鲜史稀烂无比还要硬杠着胡扯的,我不搭理他吧他非要挂我,我还是不理吧,他群里看我进来就逮个机会跳出来,我聊天记录掐头去尾玩栽赃,被我前后文截完图,这位知乎历史V就干脆地上一趟,我心情不好找茬发泄怎么了,人就是这么个玩意,一点脸都不要的。

他只是拉黑你,而且言语上已经很文明了,连脏话歪话都没有,其实没啥好介意的。

真的。

换我我巴不得跟我蹦的都你贴的这种人,至少看着好歹不恶心。

真心的。

忘了说了,朝鲜役这块我反正已经交稿在等疫情过去印刷,基本按着论文模式来做的,日本那边也有人等着看,所以稍安勿躁。等书出来就是,到时候你就算不用我的论点,你就单纯甩史料出来,网上的大仙们也是让你随便当垃圾扫着玩的。

user avatar

胡说,分明是日本人赢了,日本人歼敌一亿虎踞日本

多说几句

之前在天涯看到一位大佬点评壬辰之役,点评之精确简直触目惊心

同样是城破

日军惨败的平壤攻城战,大佬认为日军损失一千余人,理由是明军收集日军首级

明军守城失败(三千守军),大佬认为明军损失三千余人,理由是明军统计将领带着几十人逃回来了(参加平壤战役的日军撤回国内时时统计没了一万二,大佬选择性无视)

这双标就很过分了吧,不急,你知道大佬认为这场明军损失三千人的守城战,日军伤亡多少呢

一百人!!!!!!

这也就算了,其实明清战争中更过分,大佬们恨不得把一场战役清军除了披甲人之外的都不算清军,明军那边民夫都算明军(不过清军确实喜欢战后砍百姓首级冒充明军),最终计算出几千清军击溃几万明军的辉煌大胜

我后来问大佬,为什么壬辰战争日军取得这么辉煌的胜利(据大佬计算,日军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明军四万余人),为什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反而撤回日本本土了呢,还撤了两回

大佬轻蔑一笑,年轻人太年轻,第一次日军之所以撤退,是因为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有矛盾(两个前线指挥官闹矛盾在大胜情况下放弃了整个朝鲜半岛,这个理由太正确了) ,第二次是因为丰臣秀吉死了(实话说第二次有那么一丢丢的道理)

所以我觉得膜拜大佬,得出日军歼敌一亿,虎踞日本本土的结论,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user avatar

只要你脸皮够厚,把所有不利于你观点的资料都打上“不可信”的标签

那你就是无敌的,你甚至可以得出结论,解放战争以国军的完胜而告终

PS:这个战术更多的用在非历史问题上

user avatar

我们的李将军很厉害,每天都冲杀在前线,而前线也在不断推进。

我们的丰臣关白更厉害,他在日本一动不动,但前线却每天都在向他靠近。

user avatar

因为不学无术啊。

万历壬辰战争,我和 @马伯庸 合著的《帝国最后的荣耀》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一本科普作品,里面各时期的兵力和战损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最后一章我还专门计算了双方兵力对比。

直接贴上来吧。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岛津义弘、小西行长等人匆匆登上归国的舰船,扬帆离开釜山港。这是最后一批离开朝鲜的日本军团。岛津、小西的离开,标志着这一场漫长的战争终于进入尾声。

自从万历二十年四月开战以来,这场东亚战争前后历时七年,自釜山开始,自釜山结束。

终章:帝国最后的荣耀

日军全部撤离之后,联军并没有掉以轻心。在万世德——他大概是援朝历任经理中最轻松的一位了——的主持之下,陈璘针对残留在南海、锦山、乙山等地的倭寇进行了搜捕。这些被自己人抛弃的倭寇盘踞在深崖高山之上,试图依靠地利进行顽抗。可惜大势已去,他们再也没有任何活命的机会。截止到七月份,陈璘所部一共砍掉了一千一百名倭寇的首级,送去了京城。

这一千一百名倭寇,很不幸地成为这场七年战争的最后战死者。

战争已经结束了,可是历史仍在继续。对于这场深远影响了东亚局势的战争,我们该有什么评价呢?

或者说,我们该怎么样公正地评价呢?

历代文人政客以及很多当代史学研究者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万历三大征拖垮了明朝,尤其是这场朝鲜战争,评价更是不堪。这种说法究其根源,起于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的朝臣及文人之手,后来越传越广,几乎成为一个常识。

但事实真的如此?

只是中国古代文人论政,少有以数据说话的,多以动机和道德为本。事实上,即使大略地去探究一下当时的财政数据,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次朝鲜战争,说起来历时七年,看着好像时间很长,其实这七年时间里,并非是一直在打仗的,在朝鲜的部队,也不是一直有那么多。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双方是在对峙和谈判。

自一五九二年壬辰倭乱起,到六月祖承训率数千明军入朝,七月战败回国,十二月李如松才率大军再次入朝。次年李如松飞军直下三千里,收复了朝鲜三都。然而这次入朝的总兵力仅三万八千余人,哪怕到后来刘綎等援军入朝后,兵力也才四万出头。但李如松随即就于八月率三万多明军陆续撤出朝鲜,仅余数千明军驻留朝鲜。期间真正的作战时间,仅九个月。

再后来就得到一五九七年二月的丁酉再乱时,明朝才第二次大规模出军,这次规模比较大,但总动员人数也不过十余万,时间也仅一年,次年秋,朝鲜战争彻底结束。

因此这场战争,真正的作战时间仅二年左右,累计总动员二十二万余人。但要注意的是,这是累计的动员数,也就是明朝屡次下令征发的累计人数,实际上并未真出动了那么多人。如壬辰时李如松出军,总动员数为七万人左右,兵部计划入朝兵力四万八千人,但真正入朝的仅三万八千人,辽东、四川等地均有被征发的部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朝。又如刘綎的五千人虽然最后赶到了朝鲜,但已是次年的年中,战役基本结束,只剩下行军前往釜山的行动了。

这次战争的总人员和钱粮数的统计,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朝鲜方面曾做过统计,《燃藜室记叙》十七卷里对明朝此次战争的耗费数记载如下:“征发浙陕湖川贵云缅南北兵通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余人,往来诸将及任事人三百七十余员,粮银五百八十三万二千余两,交易米豆银三百万两,实用本色米数十万斛,诸将赏银三千两,山东粮二十万斛。”

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各种原因,朝鲜人自战争开始,就一直对钱粮问题非常关心,其认真之态度甚至还甚于明朝。因此这个数字就算不是极准确,差异也不会太大,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当时的总耗费。简略来说,朝鲜战争总耗费为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米数十万斛。年均下来,约一百三十万两军费开支。

那么,这个数字万历朝廷是否负担得起呢?

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承受,且并不困难。万历朝的前十五年,由于张居正主持的考成法、一条鞭法及清丈田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此时期的财政状况史有公论,堪称中兴。仅万历五年,户部岁入已达四百三十五万两,收支相抵后财政结余八十五万两。到万历九年,张居正说近年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征解如期。

连续多年财政不出赤字,到万历十年,明廷仅太仆寺一处的存银就达四百多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不下七、八百万两,太仓存粮亦可支十年之数。这还只是部分府库存银,别的府库还没计算在内。再说朝鲜战争这七年里,不是光支出没收入,日常的赋税一直在收,因为即便有收支不平衡,即使只以库银存量计算,以万历前期的库银结余,应付起来也不是大问题。

其实明代朝野对朝鲜战争抱怨不绝,最大原因有二。

一是绝大部分朝臣及清流都认为此事和明朝无太大关系,因此态度极其消极,一直到开战,北京朝中也就万历和石星两人是明确表态支持的,其他几乎全是反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钱粮不够靡师耗饷的言论当然充斥了大明整个朝野。

再一个原因则是,万历朝“争国本”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爆发,导致万历和整个外廷形成对立,于是形成了几乎只要万历支持和主导的,外廷和清流舆论就当然要反对,就说不好,至于实际情况,没多少人关心。而当时记录这一战争的文人笔记,又大都出自与万历对立的清流一派,对朝鲜战争的主流评价是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明一代,皇帝花钱是一直受外廷制约的。如万历七年万历向户部申请十万银给光禄寺,以备御膳开支,结果被张居正打回,不但不批,还停了宫里上元节的花灯和烟花费。

万历在张居正死后,开始向各地派太监征收矿税银,这事很有名。

万历收的这钱,是直接入内库的内帑,是皇帝的私房钱,外廷管不了。这其实是对外廷制约他花钱的一种反抗。因为明朝时候,皇室除一些皇庄田产之外,并无其他专项财政来源。如内库的主要收入金花银,其实不能算皇室专项用银,因其来源是江南等地的田赋,也属户部管理的范畴。到明末,户部一直都可以也确实对此进行干预和管理。

历代文人对万历征收矿税银的做法都大加鞭挞,说其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那么万历到底收了多少钱呢?这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万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总共收了三百万两;一说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合计收白银五百六十万,金一万二。

这两个数字,低的年均为四十余万两,高的数字也就一年收五十六万两白银,金一千二百两。如果加上浮动的加权数,差异不大,应该是合理的均数。

这个数字很大么?不算大,这事的性质按现在的说法,叫政治影响恶劣,社会舆论反应强烈。万历真正搜刮的钱财数目,对明朝整个财政来说,其实倒并无太大影响。我们经常看见的说其对经济数十年的摧残导致了恶果云云,其源头基本都来自明朝对万历怨念巨大的那些文人们没经过计算的主观臆测。如搜刮亿万这种夸张的文学修辞记载,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万历收上去的这些内帑,是干什么用的呢?

其实挺简单,首先是用于皇宫吃饭和各种生活开支。据邱仲麟先生对光禄寺宫膳底账《宝日堂杂钞》的整理和考据,发现除负担整个宫廷所有人员含皇帝、后妃、宫女太监的吃饭问题外,万历还得请客。如每天“外廷入内工作的翰林院官、文华殿官、医官、教习官、起居注官、兵部主事等”这些人的工作餐,也是要归万历开支的。

以万历三十九年正月为例,宫廷膳食此项开支为一万两千余两,日均下来是四百二十一两,吃饭人数为一万人左右。月人均一两二的膳食,确实吃得比一般老百姓要好。

这其中,万历本人的消耗又是多少呢?《宝日堂杂钞》的记载很清楚:“猪肉一百廿六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斤,鸡子五十五个,嬭子廿斤,面廿三斤,香油廿斤,白糖八斤,黑糖八两,豆粉八斤,芝麻三升,青菉豆三升,塩笋一斤,核桃十六斤,绿笋三斤八两,面觔廿个,豆腐六连,腐衣二斤,木耳四两,麻菇八两,香蕈四两,豆菜十二斤,回香四两,杏仁三两,砂仁一两五钱,花椒二两,胡椒二两,土碱三斤”——题外话,明朝皇帝可以吃到时鲜菜,譬如笋之类的,比那些不给吃时鲜的皇帝们要幸福。

同时记载里还说“文华殿官周继祖等四员酒飰二桌,每桌每日猪肉十一斤,鸡一只,菉笋一斤,香油四两,花椒一钱,胡椒五分,豆粉四两”,可见万历请客的工作餐标准不低。我想明朝那些没肉吃的清官们,尤其是家里吃肉会成为朝廷新闻的海瑞,应该会很高兴去吃这个工作餐。

这还是新年的正月里,万历日均消费为四斤猪肉、一只鸡、两鹌鹑、两鸡蛋和几两其他肉类,蔬菜是豆腐青笋香菇木耳等,主食为面食。

四斤猪肉……早饭节约点不吃肉,你总不好意思叫皇帝吃剩菜吧?这样的话中晚两餐也就各两斤,炒个京酱肉丝就得半斤肉,剩下的也就够做碗梅菜扣肉了,那只鸡还得剁开两爿做两顿打算。所以无论怎么看,我觉得都算不上奢侈,也就是个一般富商的消费水准。如果跟石油公司存的那些酒比的话,这简直就是朴素楷模。

这个真实的记载,显然大大低于后世文人们写的什么吃饭日费数千金之类的口水笔墨标准。

当然,除了吃饭以外,人还要其他生活开支,譬如皇帝后宫们的日常开支,包括皇子皇女的结婚费用等等,虽然户部也管,但还是要从内帑里开支的。

这里要说一句的是,清人记载中,多有提到说明朝奢侈无度,光是后宫脂粉钱就要数十万两云云,如康熙四十八年上谕:“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在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或是说“有明之季,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内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费更甚”等,以此指责明皇室之奢靡。实际上,这是清人不懂明时名目导致的误解。

康熙提到的明朝脂粉钱,并非明后宫的生活开支,而是明朝自教坊收取的税钱名目。明代伎乐事业之繁荣,可谓历朝最盛,万历朝进士谢肇浙的笔记有道:“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而京师教坊官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也有记载说脂粉钱是从女人那里收取的税,不过却没说是什么女人。总之,太监收取这笔脂粉钱税银,是从女人手里收上来的税钱。

而有明一代,后宫的开支都是俸饷禄米,并无其他开支名目,如内监月俸一石等等。无论明史还是实录,抑或其他笔记资料上,都再无其他发放给个人的钱银开支项目。康熙说的脂粉钱开支项,既无存在基础,也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而从我们之前举的记载看,万历朝整个宫廷加进内办公朝臣们的饮食开支,一年也才十四余万两,这四十万两脂粉钱开支实在太离谱了点。别说其他了,以万历帝的脾气,他第一个就不答应。

事实上明朝太监告诉康熙的所谓脂粉钱,是太监们从各地收上来进内库的税项。这个脂粉钱税,后来逐渐变称为花捐。进关十数年后的清人不懂万历朝的脂粉钱是什么玩意儿,这很正常。于是康熙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后宫的开支,孰不知这本是宫中收入的税项。

事实上明朝皇室的生活,应该算是历代皇室中较节俭的,包括嘉靖万历在内,生活并不奢靡。荒唐点的大约是正德,但比前代唐宋及后来的清皇室也都是大有不如,譬如晚清快亡国时,光绪的婚礼还耗费了五百五十万两银子。而万历最喜欢的福王,婚礼耗费是三十万两,营造府邸花了二十八万两。当然,王不能和皇帝比,但万历朝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是快亡国的大清光绪朝可比的。

不过,宫中近万人的开支只靠田庄和金花银这几样支撑的内帑,肯定也是不太够的,于是皇帝就只能向外廷户部申请了。然而,明朝的户部可不会样样都准,明朝臣子们经常会打回皇帝的申请,无论是子女大婚还是后宫和膳食的开支,都有被彻底打回和大幅度削减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怪万历要在外面捞钱了。

再一个,皇帝的内帑其实并非都用于私人,外廷请皇帝拨内帑用于国家开支的记录比比皆是。事实上,明历朝内帑用于军费的比例极大,嘉万朝起,尤其是边镇用钱,动辄出内帑数十万上百万的记载屡见不鲜。本质上,内帑是户部变相的应急预备金,一旦户部开支不过来,臣子们就会要皇帝掏钱,而且通常皇帝还必须掏。因为,这个天下是他的,不掏会被臣子们骂个狗血淋头,一直骂到皇帝乖乖掏出来。嘉万起的明皇帝们,在其他问题上能和臣子们拧着干到底,但在这事上,最后还真没一个敢不掏钱的——除非是真的没钱了,譬如崇祯。

不过,即使在经过万历不断赏赐他喜欢的福王以及各种其他折腾后,到万历四十八年他去世后,只光宗朱常洛还没登基的那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向外廷发放了多达一百六十万两的内帑用于边镇开支——可见到万历末年,内帑还是有相当结余的,给外廷提供了很大支持。

至于外廷的财政情况,如前所说,七年朝鲜战争的年均开支为一百三十余万两,以明朝当时的财政收支来看,这实在不算太大数目,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从当时加派的临时税项事毕即停这个现象看,也可以知道压力确实不大,不然就会一直收下去,譬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除前面所说的财政收入状况外,我们再举一项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赖建诚先生的《边镇粮饷》,是以万历朝的财政文献《万历会计录》为基础专门讨论明朝边镇财政的专著,按计算,明朝晚期光是对后金的战事,耗费就达六千万两之巨,总额六倍于朝鲜战争,这还没算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对付蒙古边患的耗费。

事实上,明朝真正的毁坏,是坏于明晚期与后金的战争以及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尤其是各地农民起义,除极大地破坏了国内财政税赋收入外,同时也破坏了运输。像南方向北方及川中向中央政府输送的大批钱粮物资无法抵达北京,积压在沿途,致使北京府库不足用度。再加上辽东与后金连绵不断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北京储备的钱粮和各地兵员。这些毁坏,远远大于财政一度中兴的万历朝的各种耗费。

万历时期,可以说它在政治上有各种弊端开端之举,政治影响恶劣。但从财政看,发生于万历二十年的朝鲜战争开支,对明朝国运和国力的影响并不大。而其他的如万历派出的矿税监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实际也远没文人们描写的那么不堪。

明朝清流文人笔记里充满派系利益和政治动机的财政描写,实在不好太当真。

我们现在可以摘掉“财政”这副有色眼镜,重新审视一下,万历朝鲜战争的意义,到底何在。

第一个当然是它把朝鲜李朝从亡国的境地解救了出来,轻松地复了国,这对朝鲜李朝自然是大事,但对明朝同样也是大事。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是明中后期牵制后金的一个重要存在。这个牵制,一直到明末皇太极发动丙子之役后才逐渐消失。

明军入朝替李朝复了国,再次确立了明朝是李朝的宗主国,这对朝鲜李朝朝野的各种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首先是朝鲜李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临海君李珒及顺和君等人,在这次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后来继位的是宣祖大王庶次子光海君李珲。然而他的继位,却因明朝“争国本”事件的拖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明朝的承认。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上表明朝请准封光海君为世子,结果明朝以“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而不准。之后的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继续上表请准册封光海君为世子,正当“争国本”风头上的明朝当然还是不准。因此,光海君对明朝的怨念不是一般二般的大,可以说是肯定心怀怨恨。

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的仁穆王后生下了永昌大君,因此李朝内部也出现了和明朝“争国本”一样的问题,朝中的北人党分裂为主张拥立光海君的李尔瞻大北派,及主张拥立嫡子的柳永庆小北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势大的光海君占据上风嗣位,随即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明朝正式册封。谁知万历帝以其未经批准先斩后奏,是为专擅,便将此事压了下来。后来因东北女真势力日大,考虑到要朝鲜牵制女真,最后在十月准了光海君嗣位的请求。

光海君嗣位后,朝中的党争并未消除,全盘继承华夏文化衣钵的朝鲜士人们,和明朝争国本的士人一样固执,继续争斗不休。但光海君很强硬,上台后就将仁穆王后给废了,又把宣祖长子、同母兄临海君,以及年仅两岁的宣祖嫡子永昌大君都给杀了。

明天启三年三月,绫阳君李倧、西人党李贵等人和南人党联手,发动了政变。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人被赐死,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也就是李朝仁祖大王。光海君被用石灰烧瞎双目,流放江华岛。

对十分重视伦理的明朝来说,这种下克上的宫廷政变是不可接受的,且朝鲜废黩的是明朝正式承认并册封的国王,这种行为无疑是大逆不道。消息传到明朝,当时负责节制朝鲜的登莱巡抚袁可立当即上疏朝廷,声称必须对这种目无明朝、以臣篡君的大逆不道行为进行讨伐,以振王纲:“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

朝鲜对此大为惊恐,当下又派出外交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进行传统的“辩诬”行动,希望说服袁可立改变立场,并进而影响明廷对此事的态度。

袁可立,应该说是个务实的能吏,对北方女真和朝鲜等势力很熟悉,如崇祯年置辽东总兵毛文龙死地原因之一的刘兴祚叛归明朝事,就有他的功劳在内。因此当朝鲜职业辩诬使团抵达山东,言辞恭谦地与袁可立进行了长时间勾兑后,出于对北方形势的务实考虑,袁可立认为既然李倧已经事实上掌握了朝鲜李朝的政权,则此事可以从权,但在大义名分上却不可让步。最后他上疏朝廷提出了这样一个处理意见:“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权也。”

虽然最后李倧如愿以偿获得了册封,但这起事件对朝鲜李朝的影响,一直到清朝还没结束。

五十年后,朝鲜李朝闻听清朝正在修编明史,遂再次派使团出使清朝“辩诬”,向清朝声讨明朝官吏袁可立,并希望清朝能修改明史,为朝鲜李朝王室的这次政变正名、洗冤,以证明现在的王室继位是合法的。

只不过虽然朝鲜李朝使团在北京进行了大量社交攻势,国王李淳也亲自上奏康熙表达了这一意愿,但中国史书最终并未如他们所愿进行修改,依然以宗主国的姿态记录了这一政变,并对其进行了定性。

一个国家,国王的册立需要他国册封承认,无论如何,这都是心头一根去不掉的刺。这种情绪经过多年发酵,1897年,朝鲜李朝的李熙终于称帝,改年号为“光武”,并改国名“朝鲜”为“大韩帝国”,终止了一直以来和中原帝国的从属藩国关系。

对日本来说,这次战争不但让丰臣秀吉气病身死,也使他的嫡系损失惨重,直接后果是德川家康乘此机会一举击败丰臣势力,建立了德川幕府,同时彻底打消了在亚洲争霸的念头,采取了延续三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避免刺激明朝。这使得亚洲此后三百年的地理政治格局,没出现任何变化。但是,日本这一次“进出”朝鲜,给后世的野心家留下无穷的遐想,当他们的野心再度燃烧起来的时候,朝鲜又会成为这头饿狼的一口食物。

对明朝,尤其是对万历皇帝来说,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因为此后几百年里,此战获得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靡师耗饷大伤明朝元气。无论它到底是否如此。

这也是促使我们花力气去搜集中、朝、日三国史料,把这场战争重新写出来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万历时期,明朝的国力毫无疑问依然是亚洲最强的,这点没什么好怀疑的。而万历朝的军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军队将领、士兵的战斗力和意志力,也都是亚洲最强的,这也没有任何可怀疑的地方。

万历前期戚继光及东北李成梁等将领对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打击和压制,后来新一代将领如李如松平定宁夏叛乱,麻贵麻家军在西北的镇压,乃至朝鲜战争中明朝北方边镇骑兵的优异表现,南军步兵和火器的夺目风采,陈璘率领的大明水师的过人战力,都充分说明万历时期的明军,是发展异常全面的亚洲第一强军,且名副其实。

这点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个总结性的对比,以数字来说明。

如前所说,壬辰之战中,明军方面的宋应昌动员了七万左右人员(含运输和军械制造等),兵部计划入朝兵力数为四万八千人,但一直到年底,实际入朝作战的仅三万八千人,到次年年中才达到四万三千人,这其中还包含了已发生的伤亡人数。

而日军方面,截止到壬辰正月五日为止,秀吉下令动员的兵力数为二十八万一千八百四十人,这还不含日本国内的运输和军械制造等人员。

三月十八日,实施出军朝鲜命令中的总兵力为十五万八千人。

六月三日,屯驻朝鲜领土的日军总兵力为十三万余人。

也就是说,壬辰之战中,明军一直以三万八千人的兵力在与日军十三万兵力作战。

这其中,朝鲜军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朝鲜军统计数量高达十七万,但朝鲜方面自己的记载中,实际真正投入过战斗的,全加起来仅六万余人陆军,水军数千。其二则是朝鲜军除水军外,没有一场有战略意义的正面战役。其三则是即便在和明军的协同作战中,其数量也就三、五千人,且从不被独立使用,甚至连朝鲜自己都少有战斗记载。客观地说,在整个战争时期,朝鲜军最大的作用是为明军负责运输物资,而不是战斗。可即使这样,物资运输也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一直是制约明军行动的一个重大软肋。

另外,日军也一样拥有数量不少的朝鲜伪军,尤其是弓箭手。他们甚至建立了相当数量以朝鲜人从事生产的城下町。因此在朝鲜人力这点上,中日两军都是客军,都无太大优势。

丁酉再乱,日军再次出动兵力十二万一千一百人,加原驻朝鲜的日军两万零三百九十人,陆军为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人;水军两万两千人,水陆总计兵力为十六万三千余人。

明军方面,计划出动的兵力为陆军十三万零五百人,水军一万三千二百人,水陆合计总兵力十四万三千七百人。

然而,日军出动的十六万人兵力是实实在在且一次到位的,而明军丁酉初期入朝的兵力仅四万人左右,一直到次年五月前后,所有部队才全部进入朝鲜集结完毕,但根据朝鲜李朝的记载,入朝明军兵力实际只有十一万余人。

换句话说,整个朝鲜倭乱期间,明军其实一直在以少打多,哪怕是最后决战阶段,双方总兵力依然相差近三分之一。

遗憾的是,大明朝这支亚洲第一强军,二十多年后,被杨镐在萨尔浒葬送了一半,在之后的沈阳和松锦等一系列战役中又被葬送了另一半。

于是,大明朝终于成了个没牙老虎,并最终倾覆。

但是由于这场战争的缘故,朝鲜王室对明帝国的态度,是尊崇感激有之。一直到清朝立国几十年后,朝鲜王室宫内依然立着明朝神位,以明朝为正朔等等。

而朝鲜士人和民间,在明清两朝,对明朝的态度则始终以感激及对宗主国的尊崇为主。如明清辽东交战期间,清军多次征发朝鲜军出征明朝。由于朝鲜军火炮受教于明军,其技术和装备都好于清军,因此多为炮兵。有次攻城,当清军命令朝鲜军开炮时,朝鲜军士卒发没炮弹的空炮应付,后被清军发现,多尔衮遂下令将为首的朝鲜军六名士兵斩首示众。明军将领祖大寿闻听此事,在城上率军致哀。后来朝鲜军回国,又在国内立了五义士庙纪念这些士兵。

万历朝鲜战争,留给我们可以说的问题太多,甚至可以说完全够单独立个研究科目出来。这四十多万字写下来,最后我们自己的感觉,是这仅仅只是匆匆一沾而过,吉光片羽。

最后,我们以万历帝的平倭诏来结束全书吧。《明神宗皇帝实录》卷三三四,二十七年闰四月丙戌,以平倭诏告天下,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就是万历朝鲜平倭之战。
user avatar

B站嘛,老二刺猿聚集地,精那啥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一些人会对万历援朝战争(也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得出“日本完胜明军”的结论,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历史解读的误区、信息来源的侧重,甚至还有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不同立场、不同关注点的人.............
  • 回答
    “盲目觉得国外好”和“不知道谁更烂”这两种心态,其实都源于一种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即比较、期望、信息不对称和个体经验的局限性。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盲目觉得国外好”背后的心理驱动:1. 对现状的不满与逃避心理: 现实压力大: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就业机.............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游戏国配“翻译腔”的困扰,这确实是很多国内玩家在玩一些引进游戏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涉及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一部电影的配音一样,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游戏配音,尤其是国配,它本质上是将一种语言(原语言)的内容,通过声音和表演,再现成另一种语言(中文.............
  • 回答
    知乎作为国内重要的知识分享社区,对于许多经济学者来说,是一个与公众深度互动、传播经济思想、解答社会疑问的绝佳平台。虽然许多知名的经济学者已经活跃在知乎,但仍有一些非常值得邀请,他们的加入将能极大地丰富知乎上的经济学讨论,并带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洞察。以下是我认为适合来知乎但可能还不够活跃(或尚未充分发.............
  • 回答
    一些台灣獨立運動的倡議者,或許會存在一種「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全部斷交,台灣就可以獨立」的錯覺。這種想法的產生,往往是出於對國際政治運作的某種簡化理解,並混雜著對台灣主體性追求的迫切渴望。要理解這種錯覺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需要從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去中華民國化」的邏輯推演。 在許多支持台灣.............
  • 回答
    关于“国内新冠死亡率是否比国外高”的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方式、疫情发展阶段、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变异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数据统计方式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的统计标准不同: 中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死亡病例需由医疗机构上报国家卫.............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围绕着“特权”这个词展开激烈的争论。但与其纠结于这个词是否准确,不如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外国人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似乎“待遇”与我们普通中国人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便利”或“优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历史、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一个人加入外国国籍就是“不爱国”呢?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一些很深层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希望能有点人味儿。首先,得从“国籍”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说起。国籍的“归属感”和“身份.............
  • 回答
    “国内菜系里,粤菜算是比较高档的。” 这话我最近也常听到,细想一下,确实不是空穴来风。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定位,背后是很多历史、文化、技艺层面的原因在支撑着。首先,得从粤菜的 选材 说起。你想想,做粤菜,尤其是在讲究“不时不食”的观念下,对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要求简直是苛刻。很多粤菜大厨,他们对海鲜、河.............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人为什么会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但细究起来,却是一盘盛满了人性最深处情感与价值的棋局。这可不是简单的脑袋一热,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谈谈那个叫做“归属感”的东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最原始的部落时代起,我们就需要群体才能生存。国家,在现代社会,就是我们最.............
  • 回答
    一个人做出出卖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因素的交织。这种行为往往是对个人利益、价值观、意识形态、情感联系以及外部影响等一系列考量权衡后的极端选择。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可能的原因:一、 个人利益驱动: 经济利益: 巨额的金钱回报: 这.............
  • 回答
    恨一个自己的国家,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结论的感受。一个人为什么会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产生如此强烈负面的情绪,背后往往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原因,如同解开一团乱麻,每一根线都与个人经历、社会现实、历史记忆甚至是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往往是切肤之痛的社会不公和压.............
  • 回答
    梵蒂冈,这个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内的独立城邦,无疑是世界上最独特、最迷人的国家之一。它既是精神的灯塔,也是历史的宝库,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存在。理解梵蒂冈,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梵蒂冈:一个精神与历史的交汇点首先,梵蒂冈最显著的身份是天主教会的中心。它不仅是教宗的驻地,更是全球十多亿天主教徒的精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提到国足,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群人在互相“输出”。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跳出来反驳,甚至嘲讽“看不看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掰扯一下。1.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这是最核心的首先,得明白,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国足,对很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普京会恢复苏联”的说法,在国内的网民群体中确实存在一定的讨论和观点,而且这种看法并非主流,但也有其出现的土壤。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这种想法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对.............
  • 回答
    想象一下,国家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而这个家庭的总管就是政府。家庭需要钱来维持运转,比如给爸爸妈妈(公务员)发工资,给孩子(教育、医疗)花钱,修缮房子(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要给邻居(国际援助)帮帮忙。这些钱从哪里来呢?主要就是靠家庭成员(老百姓和企业)缴纳的“份子钱”(税收)。国家为什么会有财政赤字.............
  • 回答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有像特工这样“愿意卖命”的职业,其背后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动因,绝非简单的“为了钱”可以概括。这涉及到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个人价值实现、社会结构以及职业本身的吸引力等诸多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卖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色彩。在讨论特工这类职业时,更多的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回.............
  • 回答
    澳大利亚,这片南半球的广袤大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拥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仿佛一个遥不可及的金色梦乡。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考量。首先,我们得谈谈澳大利亚那令人艳羡的生活品质。这不仅仅是蓝天白云、阳光沙滩这么简单。澳大利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