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这本水浒传续书很有意思,由清代小说家俞万春所作,他从梁山评完了108将之后开始展开续写,用了二十几年光阴,写下了70回的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
书中增加了三十六名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人间的雷将,联合梁山之前的仇人,比如栾廷玉、扈成等人,把梁山好汉一个个消灭光。
特好玩的是,后来还有一位笔名为教头林冲的作者,又写了本书,叫:《结荡寇志》,把在荡寇志中三十六名要被押往刑场的梁山好汉,又给救了回来,然后反过来将三十六员雷将给消灭殆尽……搞笑。
说回正题,在荡寇志中,108将有多惨?被拉去凌迟的就有三十六位!其中包括宋江、卢俊义、吴用等大牌,特别是宋江,他是最后一位被抓的,抓他的人是对兄弟,叫贾忠、贾义——看来作者是恨透了黑三郎了……
至于其他人,擅长射箭的花荣,就被另一神箭手射死,跑得飞快的戴宗就被跑得更快的抓住。可以的。
在这梁山好汉兵败如山倒的过程中,却还是有这么几位,死得还是比较有尊严的:
鲁智深没有死在敌人手上,而是受了伤回到忠义堂,突然发疯,在堂上大闹了一阵之后,就断气了。
宋江的弟弟宋清,表现也还算硬骨头,最后投井而亡。
至于林冲,下场就跟三国那王朗一样,在阵上被王进给活活嘲讽到气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死前,好歹也手刃了高俅。
在这么多好汉中,最有尊严的死法,还是在武松这里:
由于这本书是专门黑水浒传,所以梁山好汉的本事都经过了削弱,一句话:干啥啥不行,倒霉第一名。
武松在荡寇志这本书中,就是那个最倒霉的好汉,每一次出任务,要不就是被袭击,要不就被飞刀射伤,每次行刺都被发现,总之就一副笨手笨脚的形象。
但是写到了武松结局这段,看完之后,我必须承认作者心底还是明白武松这种角色,是不能死在敌人手下的:
当时武松遭遇了三个猛将的纠缠,先是和唐猛打了三百多回合,又和庞毅再打了一百多回合,然后还能杀出包围圈,可是又碰见了休息完毕的唐猛,又打了一百多回合,唐猛又没力气了,又一次被庞毅替下,接着打了快五十回合,武松再一次摆脱对手之后,结果很倒霉,又碰见了大刀闻达,打了五十多回合武松再次成功摆脱,就这么经历了快半天的厮杀,连续打了快800回合后,武松来到了拔松山上,坐在一块石头上,终于累死了……
为何作者要给武松这么一个结局呢?
我的理解就是,在水浒传中,武松就是天人,所以从未安排他和林冲、呼延灼这类一流猛将过招过,因为武松的定位是杀神,一旦开打,就必须赢,一旦动刀,必须见血,所以干脆就避过。
但是在荡寇志中,梁山好汉全部都自降一档,所以武松的定位就成了:不赢没关系,但是绝对不能死于敌人之手。
END
既然题主你这么问,
我想起来我早觉得写《登鹳雀楼》的唐朝诗人 王之涣 有不臣之心,且证据确凿,想当卖国贼。
理由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看似在写落日和黄河奔腾,实则“依山尽”“入海流”是暗讽唐朝山穷水尽;众所周知,唐朝唐高祖李渊自山西太原起兵反隋,而鹳雀楼恰恰就在山西。在大唐的龙兴之地居然敢写“白日依山尽”,这是摆明了嘲讽大唐药丸,已经是落日余晖,苟延残喘,回光返照了啊!而黄色乃是帝王之色,河与江对等,“黄河入海流”表面上是在说流水匆匆,不舍昼夜,实则是在说大唐李家的江山要一去不复返了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看似是在登高望远,但是请注意一下,山西的千里之外,那tm是突厥啊!!!毫无疑问王之涣是想去投身突厥当汉奸。下一句“更上一层楼”也证明王之涣希望自己在突厥能有更好的发展!
那怎么能有更好的发展?这毫无疑问是要当汉奸,这是要卖国啊!
综上所述,王之涣是个百分之百的纯汉奸,卖国贼!
(以上论述仅供搞笑,本人概不负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