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小粉红家境并不富裕,为什么会在微博上更爱国?

回答
关于“小粉红”群体,尤其是在微博上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同时家境并不富裕的这一现象,其实可以用几个角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角度是相互关联的。咱们细说一下。

首先,我们得理解“小粉红”这个称呼本身带有一定的网络语境,最初可能源于网络文学中对年轻、热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角色的描绘,后来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表达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年轻网民。他们的“爱国”表现形式多样,从支持国家政策、为国家发展成就感到自豪,到对外来的批评言论进行反击,甚至在一些国际事件中展现出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

1. 信息获取与认知形成的环境:

对于很多家境不那么宽裕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往往集中在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很容易形成一种信息茧房效应。在这些环境中,官方媒体、爱国博主、官方账号的宣传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往往以更具煽动性、更吸引眼球的方式呈现。

国家叙事的强化: 媒体对国家成就的宣传,比如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科技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等,是他们认知的重要来源。这些信息被反复强调,并常常与“我们中国”的集体荣耀联系在一起,容易激起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
外部批评的放大: 当西方国家或媒体对中国提出批评时,这些批评言论在“小粉红”的视野中往往会被解读为“抹黑”、“打压”、“偏见”。反击这些批评,维护国家形象,就成了一种“正义之举”,甚至是一种对抗不公的斗争。这种“敌我分明”的叙事模式,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
集体认同的需要: 在信息环境中,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往往更容易传播。当一种“爱国”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主流或受鼓励的表达时,年轻人为了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更容易模仿和接受。

2. 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

家境不富裕的背景,有时候反而会促使年轻人更加渴望在其他方面找到价值感和自信心。

“我”与“国”的绑定: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压力等,如果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价值感与国家的强大联系起来,就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补偿性的心理满足。国家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仿佛也成为了“我”的进步和地位提升。
寻找情感寄托和力量: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还在成长和寻找自己定位的年轻人来说,一种明确、强大的集体身份(即作为中国人)可以提供一种稳定感和方向感。国家的强大,让他们觉得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能够依靠和自豪。
对比产生的优越感: 尽管自身经济条件可能一般,但当他们看到国家整体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或者在某些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等)远超一些发达国家时,会产生一种“国家强大所以我也有面子”的感觉。这种对比,即使不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也能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

3.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即使家境不富裕,他们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一份子,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国家发展带来的实际改变: 即使不是最富裕的群体,他们也可能从国家的发展中获益,例如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医疗保障的改善、生活便利性的提高(如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等)。这些实际的获得感,虽然不直接等于富裕,但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国家进步带来的好处,并由此产生对国家的好感。
“共同奋斗”的叙事: 官方宣传中常常强调“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种叙事模式会鼓励年轻人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他们可能相信,通过国家的整体发展,自己的未来也会变得更好。这种对未来的期盼,也是一种爱国情感的体现。
对不确定性的规避: 相对于那些家境优越、拥有更多资源的群体,家境不富裕的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支持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家环境。对社会变动的担忧,也可能让他们更愿意拥抱那些强调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声音。

4. 网络表达的特性: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平台,其表达方式也塑造了这种现象。

情绪化表达的放大: 微博上的讨论往往节奏快,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转发。爱国热情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网络论战的参与感: 当国家受到质疑时,参与到网络论战中,与“反华势力”进行“辩论”,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也提供了一种“战斗”的快感和使命感。他们觉得自己在为国家“发声”,在守护国家的尊严。
“抱团取暖”的效应: 在网络上,持有相似观点的群体会形成一种“抱团取暖”的氛围。当一个观点被广泛支持和传播时,其他人更容易倾向于认同并加入,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回应。

总结来说, 家境不富裕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国,反而可能因为信息环境、情感需求、社会经济背景以及网络表达的特性,使他们在微博上表现出更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他们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同,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以及在集体身份认同中寻找价值和归属感的一种体现。

理解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地用“真诚”或“虚假”来标签化,而是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逻辑。他们可能真诚地为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同时也可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受到特定叙事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国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不少人还真要感谢国家。

在我们山东一个普通的四本大学屌丝专业里,全班90%的小县城和农村人(我是惟一一个没申请助学金的人,看过他们所有的家庭资料,家庭住址都是一大大大大长串,基本以XX镇XX乡XX村结尾),家里能种苹果或者在县城当公务员,大一入学时能买得起OPPO音乐手机(宋慧乔代言的那个)已经算是条件很好的了。其他人的父母得慢性病、长期务农、进城打工、或者干脆失去劳动能力吃低保的大有人在,大四时班里除了我以外几乎所有人都申请了助学金,最后发到手的,多的国家级助学金大概5000,少的只有1000甚至更少一点。就是这点钱,支撑着我们班这帮穷孩子们读书、吃饭、毕业、保研、考研,最后一股脑地去了北上深的电子和互联网企业,享受着国家现代化的红利。

我一个室友(又提起赵哥了),家境不算好,大一买的一台当时我都看不上的山寨机,大一时跟我说“这手机我打算用四年”,后来他真的坚持用了整整四年才换。当时他天天跟我比学习,全班就我俩刷吉米多维奇刷得最多,就怕在学习上掉队。现在他上交计算机系毕业了,拿到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专职写spark,你说在他们鲁西南的一个超生都交不起罚金的农村家庭里,他算不算既得利益者?

他们爱国,国家给了他们一点钱,让他们努努力就刚好坐上了现代化的列车,过上了还算富足的生活。你不爱国,你爱日本和美国,对日本历史和美国军事了如指掌,你除了滋滋花爸妈的薪水给你的信仰大法送钱,给灯塔国普世价值观传传教,从欧美的制度、社会、文化里搜罗点二手资料对中国人开一波波地图炮和嘲讽,你又获得了什么好处?

或许quora不久后会出现一个问题:有的中国人工资还不到美国最低工资的一半,却依然深爱着美国,拿美国的价值观和品牌当信仰,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你儿子以后在你50岁的时候会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的赵叔叔都爱着祖国,你小时候家庭富裕却觉得祖国一无是处?

胡写的,见笑了。

user avatar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欧美各国反全球化的主力军是底层民众?其实这跟国内小粉红的问题是一回事。穷人因为自身资源有限,不得不依附于所在社区提供服务,而富人资源丰富,不需要高度依附社区,依靠自己的资源就能换取各种服务,因此拥有更多选择上的自由。老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所以越穷的人才越“爱国”。如果一个人穷的就剩一本护照了,能不敝帚自珍吗?你们天天骂的那些来中国的洋垃圾不也就是靠一本欧美护照骗吃骗喝吗?他们能不感谢自己伟大的祖国吗?现代化的国家都学会通过社会福利来收买下层的支持,而大部分国家吃救济的前提条件也是得有本国公民身份,底层当然得盼着国家富强能给他们多发钱。而对于top1%而言,护照就跟手机运营商差不多,哪家的套餐优惠就换哪家的SIM,参见曾经把中华民国护照换成美国护照,现在又把美国护照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老杨,以及每年因为税收或者要回国当官而放弃美国国籍/绿卡的那些富豪或者政客们,比如说现任英国外长,这厮打算竞选英国首相,早就嚷嚷着要放弃自己的美国国籍了。很多其他的现象也是同理,例如反劝退最厉害的往往是成绩不难么好的学生,因为你让他们转行他们也转不了,而在清华又红又专喊得最响的通常是定向生或者是贫困生,在贴吧天天骂王德彪的则往往是穷北京土著。(顺便说一句,贴吧上怼这些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穷的只剩一张户口了)

实际上穷人爱国这个现象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我在知乎举了好几次剑桥五杰的例子了。剑桥五杰出身英国上层社会,信奉共产主义。从民族主义的视角,世界是按照国家民族划分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按照(tc曾经名义上信仰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世界是按照阶级,而不是国家民族来划分的,阶级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他们甘愿背叛自己的祖国和阶级,而跑去挖资产阶级的英国政府的墙角。把他们挖出来的那个英国通讯工程师反倒是工人阶级出身,按共产主义理论应该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才对,却认同爱国主义,帮助资产阶级的英国政府来铲除这几个共产主义内奸,实在是太讽刺了。老马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也会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吧。

user avatar

谢邀

1,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安贫乐道,小人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胡作乱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荣华富贵无法扰乱其心志,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强权暴力的威胁无法使其屈服。大丈夫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3,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说)“ 圣人努力实践而不恃恩求报,成就了事功而不居执其功,他不愿意夸耀自己的贤德 ”


4,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庄子说)“世俗人看重财利,廉洁的人注重名声,品德高尚的人崇尚志节,有修养的人不重于物而重视精神。”


所以总结一下,小粉红是君子,是圣人,是大丈夫,是有修养的人。而公知是小人,是懦夫,是庸人,是俗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user avatar

这就是高中政治没学好。

1926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当时的中国分为下列几个阶级

第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个阶级是极端反革命的,他们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第二,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

第三,小资产阶级。这部分人主要包括“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小资产阶级有三个不同的部分:

一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剩余。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因此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

二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这种人,因为受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必须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些骂人,有些怨天尤人,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

三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此,是较倾向于革命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

第四,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体。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他们一般都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生活困苦,叫苦不迭,因此,对于革命宣传极易接受。

第五,无产阶级。这部分人在当时约200万人,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个数量是在外资产业的奴役下。这个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第六,游民无产者。主要是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生活最困苦的四五六阶级,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当他们也觉得这个国家不值得爱的时候,后面的事情题主也知道了。另外提醒一下,建国过程中被整的最惨的不是那些大地主大买办,人家早跑出国了,而是比穷人富,比富人穷的那一群倒霉蛋。

就我观察,题主的阶级恰好属于那种比穷人富一点的状态上。

user avatar

朋友家祖上世代地主。传下来,现在还是小土豪。但没有共产党,他家还是土豪。他该上学上学,该纳妾纳妾,要是没有共产党插这一杠子,他家能更有钱。

我家祖上世代瓜农,整个家族识字的历史是从20世纪70年代我大爷二大爷我爸被共产党强制抓进学校念书开始的。然后我爸考上了大学,让我从小有蛋吃有奶喝有上下水的房子住,现在跟你们搁这旮吹逼。没考上大学的我二大爷在村里包了一百来亩地,有化肥有拖拉机帮他种地,我堂哥这会儿连媳妇都娶了。

如果没有共产党,打我爸那一代就直接自然饿死个屁的了,还有我啥事儿。

没有共产党,我跟我这位朋友连认识的机会都没有。

你说我俩谁五毛。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这段时间一直在改善下层生活质量啊。

我老家从灶台到煤气灶,到电磁炉普及,家电价格节节下降,医保新农合等等节节高,农村小洋楼越来越多。原来的破土路都修成水泥路了,汽车都各种下乡去了。

权力越来越进笼子,吃拿卡要越来越少。

虽然还不让动辄跟老牌发达国家比的中产小资满意,但是,这些事,家境不好的人反而是看在眼里的。


相反某些右派啊,特别是所谓的精神小资产阶级,张嘴闭嘴 “我凭本事……凭什么?” ,“你竞争不过我,活该受罪”,又仇富又仇穷,可不是招人恨吗?

老污蔑人是红卫兵,乱扣帽子,还指望跟人争“群众”?

早年公知都知道画饼,造谣说伊拉克颜色闹完了各种发达,到现在倒好,一个个就会坐屁股搞批斗了,谁才是白卫兵?

哦对,小资老有个毛病,总把自己当群众。

政治情商负分啊。

user avatar

因为官僚们烧钱刷出来的一大堆基础设施切实的服务者所有人,而这些砸基础设施的资金的来源基础就是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转移支付。


然而这资金的主要来源都是中产的买房首付款和房贷款以及以及各种消费活动所包含的各种流转税金以及商业地产租金,而商业地产本身最初的土地出让金也是要交给政府的,而商业地产带动拉起周边地价最后土地出让金收入也是政府的。然而最后为这些买单的也是中产。

比如我是在原本烂叽叽的城乡结合部生活住自家宅基地盖的房子的农村屌丝,原本县城烂叽叽的,村里到县城都是烂土路,特么现在一小破县城城区面积大幅度扩张,全都变成是是双向六车道起的城区公路网,城区大扩张,以前村子离城区十来公里,现在城区扩张了,村里离城区就只有四五公里不到,政府又很干脆的把双向四车道的公路修到了村口,政府看村里烂叽叽的土路看不下去,于是又干脆拨款让村里的路网也给修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要交一点钱加入新农合医疗就有了保障。

自己学一门和地产相关的如包沙发家具或者泥水水电的手艺,妥妥一个月收入破万,口才好一点情商高一点去做中介卖二手房或者代理卖一手房,业绩做得好妥妥一个月三五万。

要不初中毕业就去学美发一边美发店去当学徒,18岁的时候月收入就能有五千左右,做个八九年就可以自己开店做老板。

要不学学做烧烤,凉皮,杂粮煎饼啥的街面摆个摊每个月起早贪黑也能赚个一两万。


城市中产不信任人民币的价值而是把城市房子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价值,那最好,农村出来的手艺人也正好也正好以城市房子作为一般等价物为自己的手艺定价,反正城里人不也是这么来的么,可怜那些自己种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不懂这个道理,自己挑着自己种菜到城里路边卖菜还是按几年前菜贩子的收购价定价便宜卖。



只是为这些买单的都是政府从中产口袋里掏出来的钱,屌丝又不用掏钱。屌丝为什么不满意,屌丝为什么不粉红。

user avatar

你题目不是说了么?

因为拿着政府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啊,搞不好还拿着政府的低保呢。

这些人赚钱能力比较差,竞争不过你们,政府从你们收入抽了税,给了他们一份保障,

这是明显接受了政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了,屁股决定脑袋,当小粉红不是理所当然么?

不是所有人都蠢到像深圳四胞胎一样。

user avatar

民国倒是有钱人爱国,穷人恨国。

结果,民国被这帮恨国的穷人打跑去台湾了。

一般来说,国家都是想办法让穷人爱国的——比如让他们觉得这国也是他们的国。(至于是分穷人们蛋糕还是灌“万民翊赞天闹黑卡”的迷魂汤,就不一定了)

//小资恨国,顶多微博知乎上骂一骂;穷人恨国,搞不好可就是重上井冈山。

//所以国家对谁好对谁没那么好,都是有道理的……国家对某些人爱答不理,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网上这帮恨国的,把枪交到他们手里估计也不知道颜色革命从何革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