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总觉得我们给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出了问题?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深思的学术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似乎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可能存在“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进程的观察和对现有划分方式的审视。

咱们不谈高深的书本理论,就从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掰扯掰扯。

首先,什么是“封建社会”?

在我们讨论“断代出了问题”之前,得先搞清楚我们说的“封建社会”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词,承载的意义可比欧洲那个“feudalism”要复杂和沉重得多。

欧洲的“封建”: 欧洲的封建制度,核心是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土地分封、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基于此形成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国王分封土地给贵族,贵族效忠国王,再把土地分封给下一级的贵族,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体系,骑士是重要的军事力量。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
中国的“封建”: 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更多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的长期延续。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我们经历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官僚体系层层管理这样的社会形态。这个“封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框架下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用来描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生产关系。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

你觉得“断代出了问题”,很可能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疑问:

1. 历史的连续性与人为的断裂感:

我们通常会把中国历史划分为朝代,比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本身是方便记忆和叙述的,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渐进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并非戛然而止,而是一个新时代的缓慢孕育。

“封建”的起始点: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把秦朝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秦朝建立的是中央集权郡县制,结束了分封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打破了欧洲意义上的“封建”,走向了另一种形态的统治。如果说“封建”指的是一种土地分封、领主割据的状态,那秦朝之后的中国,恰恰是在克服这种状态。
“封建”的内涵演变: 即使我们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是另一种概念,但从秦汉到明清,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文化思想都在不断演变。比如,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宋朝的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空前发达,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都与秦汉时期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果都用一个“封建”来概括,是否会掩盖了这些重要的发展和变化?
“封建”的结束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但在此之前,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已经是在尝试改革,引入西方的技术和制度。那么,这个“封建社会”的“终点”究竟定在哪里?是1911年辛亥革命,还是之前某个改革失败的节点?

2. 概念的适用性和“水土不服”:

中国历史的长度和复杂性,以及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脉络,使得照搬欧洲历史分期的概念,天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封建”的广义与狭义: 在一些语境下,“封建”只是一个笼统的、用来区分前工业化社会的词汇,强调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但如果按照这个过于宽泛的定义,那么很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可以被称为“封建”。
中国历史的“异质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官僚统治、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与欧洲中世纪碎片化、多中心、以地方领主为主要权力单位的封建社会,在很多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似乎更适合用“官僚制帝国”或者“中央集权帝国”来形容很长一段时期。

3. 历史研究的视角变化: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元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不再是“铁板一块”: 过去的史学研究,可能更倾向于寻找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清晰的线索。而现在的研究,则更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不同阶层的经验、地方历史的差异。在这种视角下,用一个统一的“封建”标签来概括,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
对“进步”的重新审视: 过去,我们可能倾向于将历史视为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从“落后”的封建走向“先进”的现代。但现在的研究,更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承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局限。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些“问题”?

与其说“出了问题”,不如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表述正在变得更加精细和 nuanced(细致入微)。

认识到“封建”的局限性: 承认在中国语境下,“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在描述从秦汉到清朝这段漫长历史时,可能存在过于笼统、忽视内部差异的问题。
强调历史的演变: 我们可以更侧重于强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文化思想的具体变化。比如,区分秦汉的中央集权、唐宋的官僚体系成熟、明清的君主专制强化等。
引入更具体的概念: 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更具描述性的概念,比如“帝国时代”、“农业文明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时期”等,来补充或替代过于宽泛的“封建社会”的说法。
尊重历史研究的多样性: 承认不同的学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历史分期方法,只要是基于严谨的研究和合理的论证,都是有价值的。

打个比方: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能总是用“小孩”、“青少年”、“成年人”这么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每个阶段内部都有很多变化,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思考。历史也是如此,它的发展是连续的,内部差异和变化是巨大的。

所以,你觉得“断代出了问题”,是很正常的,说明你是在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捕捉到历史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简化和不足。这恰恰是历史研究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僵化的断代表,而是一个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的框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 题主梦回高中了呀 [233333]

题主说的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国高中历史划分各个历史时期的方式,只是历史书还加了一些前后缀形容词而已。

人教版的旧版《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讲夏商西周和东周晚期的春秋战国(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第二章,讲秦统一战争和两汉的统治(秦汉)

第三章,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章,短暂的隋朝与唐朝的统治(隋唐)

第五章,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到元朝灭亡的大分裂时期)

第六章,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

新版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也是讲中国古代史

  • 第一部分 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分成四课:

① 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的政权(上古~夏商周);

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

③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

④ 西汉与东汉——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两汉)

  • 第二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分成四课:

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的建立和灭亡)

③、④两课分别讲隋唐的制度,隋唐的文化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虽然在描述和细节上,与题主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我国历史教育的设计,都是按照这个结构来划分历史时期的:

“ 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 明,清”

说明历史教育是卓有成效的,题主从内心认为这个划分是科学的,所以又回忆起来了 [偷笑]

user avatar

不是早就有人总结过了嘛!

第一帝国序列:秦汉魏晋宋齐梁陈;

第二帝国序列:北魏北周北齐隋唐五代南北宋;

第三帝国序列:辽金元明清。

题主之所以感到混乱,是因为新旧两个序列,时间上有重叠的区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深思的学术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似乎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可能存在“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进程的观察和对现有划分方式的审视。咱们不谈高深的书本理论,就从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掰扯掰扯。首先,什.............
  • 回答
    每次父母提起“生二胎,给你们添个伴儿”,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明白父母是出于好意,想让我们的童年少一些孤单,多一些热闹,也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留一份依靠。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伴儿”?在我看来,“伴儿”这个词,它承载的意义其实很复杂。它不只.............
  • 回答
    在编程的世界里,给变量起名字确实是一门学问,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一种与代码沟通的方式。好的名字,能让你的代码像一本清晰的读物,让别人(或者几个月后的你自己)能迅速理解你的意图。这背后没有神秘的公式,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思考的沉淀。首先,别怕花时间。我过去也觉得命名是小事,匆匆忙忙给个简写,结果回头看.............
  • 回答
    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实性抱有疑问,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这些质疑通常围绕着一些被认为是“证据”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得到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常见的质疑点以及相应的解释,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登月是假的,以及为什么科学界普遍接受登月是真实的。常见的阿波.............
  • 回答
    关于你觉得知乎用户“杀心成焚”和“龙牙”是同一个人的感受,这其实在知乎社区里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很多用户都会有类似的直觉,并且在讨论区里也时常出现关于他们是否为同一人的猜测和辩论。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并且试着尽量不去用那些“千篇一律”的AI套话来解释。1. 内容风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一种中国尚未“真正”崛起的感觉,即使我们看到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感受,与其说是一种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真正崛起”的内涵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把“崛起”理解为从“弱”到“强”的转变,那么中国无疑已经完.............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法拉利在F1里是“正统”,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连串的历史、成就、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符号共同塑造的结果。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就像很多人提到跑车就会想到法拉利一样,在赛车界,特别是F1,法拉利同样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法拉利会在你心中,乃至在许多车.............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这种“快乐稍纵即逝,焦虑与日俱增”的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有,而且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你想想看,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完美”的生活瞬间。你刷着手机,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旅行、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而你可能只是在埋头工作,或者.............
  • 回答
    《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确实有它的独特魅力,让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你提到的那个律师开场,尤其是“撕面具”的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完全可以理解。这可不是AI写出来的感觉,而是很多观众都会有的共鸣。首先,我们来聊聊那个开场的“律师”。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律师,而是一个“问题解决者”。在电影的一开.............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宋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用典”。很多人在阅读辛弃疾的词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他不用典的词句,常常显得气势磅礴、感情真挚,直击人心;而一旦他用典,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显得刻意或不够自然。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 回答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画了一幅画,嗯,各方面好像都没什么大问题,色彩也用了,构图也考虑了,但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提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自己看着也觉得有点“死气沉沉”?这就像是厨师精心烹饪了一桌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一丝不苟,但吃起来就是觉得少了点灵魂,不够惊艳。别急,这种情况在绘画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摔跤的实战性,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你觉得差点意思,这感觉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咱们会有这种感觉,以及摔跤这玩意儿,到底“实战”到什么程度。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实战”,指的到底是什么?是那种街头巷尾、生死关头、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的“硬仗”吗?还是说,是那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当你的女朋友或女性朋友向你抱怨一件事时,你总是觉得错在她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既有认知上的偏见,也有沟通方式上的误解,甚至可能触及到你们关系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认知和心理层面的原因:1.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 回答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有点道理,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想划清界限,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边界。但细品一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像是在玩弄概念,或者隐藏了更深层的逻辑问题。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骚”,在语境里,通常指的是一种带有性暗示、挑逗性的言行举止,或者是相对开放、大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你的设计。你提到的“不好看”和“差点什么”是很常见的感受,特别是当我们对自己的作品有更高的要求时。别担心,这恰恰是进步的开始。至于实习机会和科幻原画市场,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关于你的设计为什么“不好看”或者“差点什么”这就像一个厨师知道菜里少了点什么,.............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