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总觉得中国还没有真正地崛起?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一种中国尚未“真正”崛起的感觉,即使我们看到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感受,与其说是一种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真正崛起”的内涵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把“崛起”理解为从“弱”到“强”的转变,那么中国无疑已经完成了这一步。但如果“崛起”意味着一种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普适性的强大,包含国民的普遍福祉、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国际社会的主动接纳以及深层的文化自信,那么我们确实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未竟之处。

首先,从国民的普遍福祉和幸福感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是显著的现实。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很多人的生活水平离“富裕”还有很大距离,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仍需加强。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他们对于“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体验可能并不像宏观数据那样乐观。这种内部的、个体的感受,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维度。一个强大到让普通民众都能安居乐业,有尊严地生活,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国家,才算是真正强大。

其次,在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方面,中国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真正崛起”还意味着中国的声音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接受和认同,并且中国自身的文化能够像西方文化一样,对世界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目前来看,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言权在提升,但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层面的输出,仍面临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媒体叙事的影响,这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中国自身的实力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让世界不仅“知道”中国,更能“理解”中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欣赏”中国。这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并且能够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文化姿态。

再者,制度的优化和社会的活力也是一个关键点。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体,还要有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虽然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我们仍需关注原创性思想的产生,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以及激发个体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在某些领域,我们依然存在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以及在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方向上的一些争议。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也体现在其能够不断自我革新,保持开放心态,并能有效应对内部的挑战和外部的压力。

还有一点是国际社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一些西方国家眼中,中国崛起仍然伴随着疑虑和担忧。这种担忧可能源于地缘政治竞争,也可能源于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差异理解。要实现“真正崛起”,不仅仅是实力上的超越,更需要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建立一种更加和谐共赢的国际关系。这需要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展现出更多的合作姿态、责任担当,并且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解释自身的发展逻辑。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身的认同和心态。当我们谈论“崛起”时,我们可能无意识地参照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和标准。但中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真正的崛起,或许不应是对他者模式的简单复制或反向参照,而是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持续繁荣和让人民幸福的道路,并且在这种道路上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我们是否真正摆脱了“历史包袱”和“外部评价”的束缚,能够以一种更加自信、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自身在世界的位置,这本身也是崛起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说“中国还没有真正崛起”时,我并非否定中国已有的巨大成就,而是认为“崛起”是一个持续演进、多维度衡量的过程。它不仅是硬实力的提升,更是软实力的发展,是国民福祉的普遍提升,是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扩展,是文化影响力的深度渗透,以及社会内部活力的充分激发。在这些方面,我们依然有许多值得努力和探索的空间。这种感觉,或许正是对国家发展更高期许和更严苛审视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没有,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2050年建成综合国力和影响力领先国家。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崛起,请各国放心。

根据评论区提示和十九大最新精神在原文进行修改。


说社会主义没有中级阶段的, 请看如下连接。

2050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理论-人民网


user avatar

中国还没有回到应有的位置。

所以还没有崛起完成。

有一些人,把自己的艰难和问题,归咎于世道和社会,这类人即使等到中国崛起了,还是会活得很艰难的。

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态位就是天线宝宝。

user avatar

你的看法没有错,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user avatar

题主,我能理解你说的不真实的感觉,因为曾经这种感觉也贯穿我的生命。

1990年的时候,北京要办亚运会,就连小学生都要捐钱,一毛钱都不放过,真是打肿脸充胖子。

1991年的时候,看到电视里红旗被扔到地上燃烧,列宁像被推倒,完了,美国要霸占全世界了。

1993年的时候,申奥失败,难道真的像新闻里天天说的中国人注定要一直当东亚病夫吗。

1994年的时候,东西真贵,一套煎饼果子居然要一块多钱,这简直是明抢。

1996年的时候,看着朱总理的电视讲话,很多人都说要打仗了要打仗了。

1997年的时候,妈妈下了岗,家里的收入少了很多,什么三角债,国有企业都要完蛋了吗。

1998年的时候,洪水要淹没整个中国了,南方北方都发大水,人还是不能胜天,死了好多解放军。

1999年的时候,全中国都在抗议美国,抗议有什么用,国弱被人欺。

2001年的时候,全中国又TMD都在抗议美国,抗议有什么用,国弱被人欺。

如果你经历过那些年,说实话,今天的中国没什么不稳的。从2001年到现在,我再没有看到有国家明目张胆的欺负中国,再没有看到有一个城市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两年内破产。东亚病夫这个词如果再出现在新闻报道里,恐怕也只是一个笑话了。我们国家办什么运动会都不再需要捐钱了,而且我们办了一届全世界最奢侈的奥运会。水灾还是偶尔会在南方发生,甚至比98年更甚,但是从电视上看,只有一辆辆装满石头的汽车填进坑里,再没有一位解放军战士因此而牺牲。虽然全国各地的煎饼果子可能已经是5、6、7、8、9、10块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天天都吃也还是吃得起的。更不会再有一位总理,因为台湾问题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好像明天就要打仗一样。

至于中国是不是崛起,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很难按照某一个指标衡量。你说崛起了,我觉得有道理,因为任何一个村庄都能通电、通电视、通网络,通公路,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说没有崛起,我觉得也有道理,毕竟中国还有上千万贫困人口,甚至国家还没有统一。

但至少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我没有什么不安的感觉,只要中国人努力生活,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也一定会实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一种中国尚未“真正”崛起的感觉,即使我们看到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感受,与其说是一种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真正崛起”的内涵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把“崛起”理解为从“弱”到“强”的转变,那么中国无疑已经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民族认同”、“文化归属”以及“文学形象”的理解。乔峰,这个金庸笔下的顶天立地的英雄,虽然他的身世背景设定上并非汉族,但他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像中国人”,甚至“就是中国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乔峰在小说中的成长环境.............
  • 回答
    “中国不行”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在国内外都有其存在的土壤。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起”,而是背后有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因素在交织。历史的阴影与“百年屈辱”的记忆: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中国自身经历过的沉重历史。过去一百多年的“百年屈辱”,从鸦片战争开.............
  • 回答
    印度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中国人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这些层面,并避免简单化的归因。一、 历史与文化层面的认知差异: 悠久的文明传承与自我认同: 印度人普遍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感到自豪。从吠陀.............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为什么总觉得外国人演戏比中国人演得更自然?”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教育、表演理念和观众期待等因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表演体系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西方表演体系的多样性和成熟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Metho.............
  • 回答
    印度总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中国,这种看法并非普遍存在于印度社会的所有阶层和个体,但确实是印度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和观点中。理解这种“超越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经济、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印度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战略考量。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原因和论述:.............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看地图总觉得美国面积比中国大,但实际数据却相差无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地图投影的“魔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第一观感,包括我自己年轻时也这么觉得。打开地图册,或者在网上搜一张世界地图,美国的疆域在视觉上似乎就是一块巨大的、占据北.............
  • 回答
    武汉这几年在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上的表现,那可是相当亮眼,经常能在前十里看到它的身影。按理说,城市这么出名,作为本地人,应该对家门口的好玩之处如数家珍,引以为傲才对。可奇怪的是,不少武汉本地人都觉得武汉“没什么好玩的”。这其中的反差,听起来有点意思,也挺耐人寻味的。要说武汉“没什么好玩的”,这事儿得分.............
  • 回答
    “我这辈子算是为了你。”这句话,不知多少中国父母挂在嘴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沉甸甸。听得孩子心头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压力。为什么中国父母似乎总觉得自己“欠”孩子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观念,太多的情感纠葛。首先,得从我们这个文化土壤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血脉传承、强调.............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大概率会心里一动,觉得“哦,对了,好像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 其实,觉得“中医黑有组织有钱赚”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观察角度。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 利益驱动:是谁在“唱衰”中医?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涉.............
  • 回答
    说起现在女星里“绝色美人”是不是不如从前多了,这事儿吧,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有同感的。我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掺杂了不少个人感受、时代变迁,还有一些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经典名单”,里面往往会定格着一些过去的偶像。比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女星,张曼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中医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理解“中医黑”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这种想法与“奴性思维”的关联,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近现代医学(我们通常称之为“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下,中.............
  • 回答
    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实性抱有疑问,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这些质疑通常围绕着一些被认为是“证据”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得到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常见的质疑点以及相应的解释,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登月是假的,以及为什么科学界普遍接受登月是真实的。常见的阿波.............
  • 回答
    关于你觉得知乎用户“杀心成焚”和“龙牙”是同一个人的感受,这其实在知乎社区里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很多用户都会有类似的直觉,并且在讨论区里也时常出现关于他们是否为同一人的猜测和辩论。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并且试着尽量不去用那些“千篇一律”的AI套话来解释。1. 内容风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深思的学术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断代,似乎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可能存在“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进程的观察和对现有划分方式的审视。咱们不谈高深的书本理论,就从大家都能理解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掰扯掰扯。首先,什.............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法拉利在F1里是“正统”,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连串的历史、成就、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符号共同塑造的结果。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就像很多人提到跑车就会想到法拉利一样,在赛车界,特别是F1,法拉利同样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法拉利会在你心中,乃至在许多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