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历史上从来都是西方的宗教来东亚传教,但东亚的宗教从未向外界传教?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宗教”的定义和“文化”或“思想体系”的范畴。

佛教的独特案例: 提到东亚宗教向外传播,佛教是绕不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东亚历史上最成功、影响最广的“外来宗教”。但它一旦进入东亚(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便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出各种本土化的宗派,并进一步传播到周边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佛教可以算是一个“东向”传播的例子,但它的“起源地”并非东亚。更关键的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教义、修行方式、世界观等,确实具有普世性和跨文化的传播性,这一点与后来的基督教有相似之处。

道教与儒教的地域性: 相比之下,道教和儒教的“向外传播”则显得非常有限。
道教 更多地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与中国的哲学、神话、民间信仰、养生术等紧密结合。它的许多概念(如“道”、“阴阳”、“五行”)和实践(如炼丹、符咒)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难以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虽然道教的某些元素(如养生、气功)在近代为西方所了解,但这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或养生技法,而非一种系统的、大规模的宗教传播。
儒教 严格来说,更多被视为一种伦理思想体系、政治哲学和社会规范,而非一个具有独立神灵系统和宗教仪式的“宗教”。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它在东亚的传播,主要通过科举制度、教育体系和统治阶级的推崇,成为塑造东亚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核心力量。儒家思想当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日本、朝鲜,但这更多是文化和政治上的“辐射”,而非宗教意义上的“传教”。它更像是“文化输出”,而不是“宗教输入”。

那么,为何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能够,并且持续地向东亚传教,而东亚的宗教(道教、儒教)则鲜有类似的对外主动传播呢?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

1. 宗教的普世性与使命感:

基督教的“大使命”: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即耶稣在升天前吩咐门徒:“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马太福音 28:19)。这赋予了基督教一种天生的、强烈的使命感,要求信徒将福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接受基督。这种“普世性”和“使命驱动”是基督教对外传播的根本动力。
东亚宗教的本土化倾向: 相比之下,道教和儒教的内在驱动力更偏向于“内省”和“本土化”。道教的追求往往是个人与“道”的契合,追求长生、成仙,更侧重于个体精神的修行和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体悟。儒家思想则更关注现世社会秩序的建立、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的扮演。它们很少有“拯救全人类”的宏大叙事,更没有被赋予“将信仰传播给所有非信徒”的宗教命令。

2. 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政教合一”或“政礼合一”的传统: 在历史上,东亚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都形成了“政礼合一”或类似“政教合一”的模式。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推广与国家统治和政治稳定紧密相连。皇帝的祭祀、宗族体系的维系,都与儒家礼制息息相关。这种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制度保障,使得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国民普及度”,但也限制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由传播的“宗教”对外发展。道教虽然有其宗教组织,但在很多时期也受到官方的羁縻甚至压制,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土社会的支持,而非主动的对外扩张。
西方国家的宗教推广: 基督教的传播,特别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往往与西方国家的扩张、殖民和贸易紧密结合。传教士常常伴随探险家、商人、殖民者一同前往,宗教成为一种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载体。国家力量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和保护。

3. 传播方式与策略的差异:

传教士的组织与教育: 西方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和新教)拥有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机构(如耶稣会、遣使会、浸信会等)。这些机构会投入大量资源,选拔、培训和派遣传教士。传教士们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学习当地语言、研究当地文化,并以适合当地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传播。他们带着完整的教义体系、一套明确的布道方法和详尽的行动计划。
东亚宗教的“随缘”与“自然”: 东亚宗教的传播,更像是一种“随缘”和“自然浸润”的过程。佛教的传播通过僧侣的游历、经典的翻译、寺庙的建立,以及在民间社会的口碑相传。道教的传播则更多地依赖于道士在民间的活动、坛场仪式以及口耳相传的技艺。儒家的传播更是通过教育和文化习俗,成为一种“空气”般的存在。它们没有一套如同基督教那样的“全球布道计划”和“系统化培训传教士”的机制。

4. 文化适应性与包容性(从传播者角度看):

基督教在东亚的策略: 尽管面临巨大文化差异,基督教在东亚传播时,尤其是在近代,也采取了适应性策略。例如,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就曾尝试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程朱理学)联系起来,试图减少文化隔阂。他们也积极参与科学、医学的传播,通过提供实用价值来吸引受众。
东亚宗教的“吸纳”而非“输出”: 东亚的本土宗教,如佛教,一旦进入东亚,表现出极强的“吸纳”能力,能够与当地文化融合,产生新的形态。然而,这种融合更多是“被动接受”和“本土化改造”,而非主动输出一套标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宗教体系”。比如,道教的许多神灵、仪式,都是在中国本土发展出来的,很难说它有一个统一的、可以“输出”到世界各地的“道教本体”。

5. 认知上的“他者”与“自我”:

西方视为“文明的火种”: 在西方宗教眼中,未信者是“迷失的灵魂”,需要被拯救。这种“我者”拥有真理,而“他者”处于黑暗中,因此有义务去“启蒙”和“拯救”的认知,是主动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
东亚文化的“中心”与“ periferia”: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中国”往往是“天下中心”,周边地区是“蛮夷”。这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使得中国文化自身对“向外输出”的动力不那么强烈。更多的是期待周边国家“来朝”,“来化”。即使是佛教,虽然源自印度,但在东亚被奉为“西来之教”,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使得它更像是“我”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我”去“贡献”给“他者”的“外来之物”。

总结一下,为什么历史上西方宗教更能向东亚传教,而东亚宗教却很少如此:

内在驱动: 基督教有“大使命”的普世性传播驱动,东亚宗教(道教、儒教)更侧重于本土化、社会秩序和个人修行。
政治体制: 西方宗教传播常与国家扩张结合,东亚宗教发展则受到更强的本土政治文化结构的影响,儒家甚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传播依赖于国家机器,而非独立宗教的对外扩张。
传播策略: 基督教有高度组织化的传教体系和系统化的传播方法,东亚宗教的传播更自然、随缘,依赖于文化浸润而非主动的“布道”。
文化关系: 西方将传播视为“启蒙”和“拯救”,东亚文化则倾向于“中心”自居,对“外来”的接纳更多体现在“吸纳”和“融合”上,而非主动“输出”其宗教体系。

当然,这并非说东亚文化没有影响力,而是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文化、哲学、艺术、生活方式的“辐射”和“吸引”上,而非像基督教那样,以一种明确的、系统化的宗教形式去“征服”和“改变”异质文化。佛教是东亚宗教“对外传播”的一个特例,但它的传播方式和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也使其成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案例,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东亚宗教的传播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从未”这种话绝对了,有答案说到,但也确实东亚宗教没怎么往外传。也不用说东亚,就说中国。


第一,中国还没有发育出哲学体系完备的宗教系统就被外来的和尚打断了。

世界上主流宗教就是南亚宗教和地中海宗教,而宗教发育于苦难,最直接的苦难就是战争和压迫,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也遵循这个原理。

可同时期两汉的安定程度还是要高于地中海和南亚,南亚干脆都从婆罗门教进化到佛教,到两汉还没替道教造完神。汉末到唐初是宗教大发展时期,结果佛教顺着商路提前进来了。

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中国化,在事实上替代了道教和儒家的作用,掐灭了本土宗教的可能性。也是道教运气好,唐朝皇帝姓李,汉末到隋唐乱世的玄学本来还有机会。


第二,古代中国是商品输出国,不是人力输出国。

宗教传播必须依赖人力,人力流动或者是政权扩张,或者是商路流动。中国毕竟受制于地理和游牧,冲出游牧区建立政权的动力不足。

且中国长期是小农经济,限制人力流动的同时对外输出商品,导致中国哲学主动对外传播性弱。可其他国家会顺着商路找过来,经常出现弱国主动来留学学习,强国主动来传教。


第三,中国本土哲学体系比较弱和散,面对佛家的进攻不堪一击。

这可能和中国自带的世俗化文化特征有关,在没有科学认识和工具的辅助下,当时哲学只要寻求真知就一定会把终极答案走向抽象的神。

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建立后更是把皇帝上升到具体的人间神地步,这个时候再探讨人和神(真知)的关系就是作死了。天就变成了某种不可知的存在,世俗化成仅仅是士大夫们用来托志的凭依物。

某种程度上也得感谢佛教,佛教的中国化补上了中国哲学体系缺的一块(虽然更佛系了)。我们今天大量用词都是佛教语,在中国佛教基础上才衍生出理学和其升级补充的心学。

而面对地中海文明经常是输出具体换取抽象,从伊斯兰教到基督教,从西哲到马哲,所谓西学东渐一直没有停过。也算是补了中国哲学强进步的那一块,各种西化用词被日本改造后也渗透进生活。

user avatar

从《罗马史新解出发》(二)——“轮回”的轮回zhuanlan.zhihu.com/p/40

换个角度看看世界各大宗教的发展的轨迹。

为什么题主会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现在接触到的宗教发展的痕迹是被有意识的抹去了很多轨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指那些在经历重大灾难、冲突或社会变革后,反而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从而带来长期繁荣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是主动追求的“幸运”,而是被动的悲剧所催生的“机会”。以下是一些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并尽量详细.............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引人深思的现象。许多智商极高、成就卓著的名人,他们的后代却往往难以企及父辈的辉煌,甚至表现平平。虽然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天赋的传递与“回归均值”的统计学解释 “回归均值”效应 (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这是最普遍的统.............
  • 回答
    历史上的佛道论战之所以多以佛教取胜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涉及到宗教、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佛教传入中土的早期优势与适应能力1. 强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深度: 佛教自印度传入,本身就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系统且精深的哲学和宗教体系.............
  • 回答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常常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流沙,越是紧抓,越是难以掌控。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既有权力结构的天然张力,也有人性深处的猜忌与欲望。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开国皇帝普遍难以处理与开国功臣的关系:一、 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新旧秩序的冲突 推翻旧秩序的共同.............
  • 回答
    李世民,一个在光环与权力交织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皇子,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反观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被捧上天的“公子哥”,大多沉溺于享乐,鲜有能成大器者。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成长的土壤、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个人品性的多重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掰扯开来,看看他们之间究竟差在哪里。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登上权力巅峰,亲手执掌江山的例子凤毛麟角,而其中最耀眼、也唯一一位被普遍承认的女性皇帝,便是唐朝的武则天。为何她的成就不但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独此一家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条件、个人能力以及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社.............
  • 回答
    日本历史上,你提到的“将军统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士阶层,特别是幕府将军,掌握着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而天皇则作为神圣的象征,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并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天皇制度的根基。日本天皇的血统号称万.............
  • 回答
    古代历史上,小国之所以能够将庞大的帝国拖垮,并非因为它们拥有与大国抗衡的直接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智慧和韧性的消耗战术,以及利用大国自身的弱点。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拖垮”的含义。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征服,而是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衰败。小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往往是.............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局面似乎比东西分治要常见得多,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政治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地理的制约:天然的界限与经济的差异首先,地理因素是塑造中国政治格局的最核心要素。 黄河与长江:天然的南北分水岭。 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南方则以长.............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度,与地球 45 亿年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在这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确实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宇宙撞击,每一次都给这颗星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聚焦于人类出现之后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在我们能够记录和观察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的陨石冲击似乎变得异常罕见。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
  • 回答
    龙,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无比崇高地位的神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集祥瑞、力量、智慧于一身,是权力、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那么,龙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还是纯粹的想象?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上是否有神一样,很难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从科学和生物.............
  • 回答
    波兰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充满了悲剧,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地理位置、历史进程、民族性格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为何波兰总是悲剧不断,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关键点:一、地理位置:历史上的十字路口与悲剧的温床波兰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其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波兰位于欧洲中部,东临强大的俄罗斯,西接.............
  • 回答
    河南,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曾经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权力中心。从仰韶文化的曙光,到商周王朝的鼎盛,再到战国秦汉的统一与辉煌,河南(包括其前身区域)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然而,进入近现代,曾经辐射四方的中原腹地,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其衰落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