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历史上的武人阶层没有像日本、西方一般形成传统的武士、骑士文化?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等等),但这些群体与日本的武士阶层或西方的骑士阶层在 社会地位、文化内涵、职业认同、以及与统治阶层和民众的关系 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未能形成与之类似的“传统文化”。

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

一、 核心的政治与官僚制度导向:文官制度的绝对优势

“重文轻武”的千年传统: 中国历代王朝,特别是从汉朝开始,就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官政治体系。这种体系强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有才华、懂政务、明礼仪的文臣来治理国家。文官被认为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而武将则往往被视为工具,其作用在于保卫国家、镇压叛乱,但其最终地位和权力需要受到文官的制约。
文官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历代统治者普遍警惕武将坐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文官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例如,军权往往由中央派遣的文官(如监军、节度使、总督等)掌握,兵符、将印等也由皇帝直接掌握或需要文官协同才能使用。这使得武将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形成独立的、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集团。
科举制度的文化吸引力: 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仕途、实现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这种通过读书学习就能获得高官厚禄的机制,吸引了绝大多数有抱负的士人投身其中。相比之下,虽然军功也能获得晋升,但其路径更不稳定,且晋升到最高层往往需要依附于某个派系或势力,其文化吸引力不如通过科举入仕。

二、 文化与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虽然儒家也承认“武”的必要性,但其核心在于“文治”,将“武”视为“备荒”、“应急”之策。武力本身并不被视为最高价值,甚至在某些解读中被视为野蛮、破坏性的力量。
“士”的身份认同与多元化: 在中国,读书人通常被称为“士”。“士”的身份是高度理想化和多元化的,可以从政(入仕),可以著书立说(学者、文人),也可以隐居山林(隐士)。军事才能固然是“士”的一部分技能,但并非唯一或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一个成功的“士”往往需要具备文武兼备的素养,但文的成分通常更受重视。
缺乏对“武士道”式的绝对忠诚和荣誉感: 日本武士道强调对主君的绝对忠诚、生死置之度外的荣誉感、以及对武艺的精益求精。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忠君报国的将领,但这种忠诚更多是基于君臣伦理、国家大义,而非像武士道那样,将其作为一种独立于政治体系之外、支撑其身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当君主昏庸、朝政腐败时,中国士人往往倾向于“事不二主”或“归隐”,而非像某些武士那样选择殉主或叛乱来维护其荣誉。

三、 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 中国传统社会将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居首位。虽然军事功勋可以提升个人地位,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世袭性的军事贵族阶层,在缺乏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支撑下,难以形成。
军户制度的局限性: 历代王朝为了解决兵源问题,实行过各种形式的军户制度(如府兵制、卫所制等)。这些制度往往将士兵及其家属固定化,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但其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文化素质不高,难以与接受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相提并论,更无法形成具有独立文化传承的阶层。
缺乏军事技能的世袭传承: 虽然某些家族可能世代从军,但缺乏像西方骑士那样,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礼仪教育,并形成一套固定的社会规范和传承体系。中国的军事技能更多是实用性的,其传承更多依赖于师傅带徒弟,或在军中学习,而非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属性。

四、 西方骑士文化与日本武士文化的特殊性

西方骑士的封建制度背景: 西方骑士文化兴盛于欧洲封建制度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骑士,骑士则以服役和效忠作为回报。这种土地与军事义务紧密结合的制度,为骑士阶层的形成提供了土壤。骑士不仅是战士,更是拥有土地、城堡、庄园的领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其身份和特权具有世袭性。
基督教伦理的影响: 基督教的伦理观,特别是关于“正义战争”和保护弱者的观念,也融入了骑士文化之中,形成了“骑士精神”的某些方面,如勇气、荣耀、谦卑、虔诚等。
日本武士的独特地位: 日本武士阶层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中国的“将门”或“勋贵”的混合体,但其社会影响力更为深远。在幕府时代,武士掌握着实际的统治权力,他们拥有土地、俸禄,并且其身份和特权具有高度的世袭性。武士道不仅是一种军事准则,更是一种生活哲学、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仕途”导向

将领的“文官化”趋势: 许多杰出的将领,在功成名就后,也常常被授予文官的官职和待遇,他们的最终目标往往是进入中央政府,成为朝廷重臣,而非仅仅满足于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事指挥官。例如,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岳飞等,虽然是伟大的军事家,但他们的职业生涯也与政治紧密相连。
军事技能的边缘化: 随着中央集权和文官制度的巩固,纯粹的军事技能和技艺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逐渐边缘化。更受推崇的是政治手腕、外交能力、经济管理能力以及文学艺术才华。

总结: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形成与日本武士、西方骑士类似的独立、世袭的武人阶层文化,主要是因为:

1. 强大的文官制度 及其对军队的绝对控制,限制了武将的权力独立性。
2. 儒家思想主导下的文化价值观 更强调文治,将武力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最高价值。
3. 社会结构和阶层流动机制 (如科举制度)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
4. 缺乏土地与军事义务紧密挂钩的封建制度基础 来支撑一个世袭的军事贵族阶层。
5. 军事技能的传承更偏向实用性,而非一种具有独立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体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值得尊敬的勇士和军事家。他们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是他们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和制度环境中,其发展路径和文化表现形式与西方和日本有所不同。他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为国家服务、实现政治抱负、或者在特定时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非构成一个独立于统治阶层之外、具有独特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武人阶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唱唱反调,题主原来的问题,某种层面上也是对的。

已经想喷的请看到最后。


针对现在的题目:

因为骑士、武士是西欧、日本的特权阶层,而中国并没有形成长久的武力特权阶层。

首先,我想简单阐述骑士、武士两个阶层及其文化的形成。


一、

骑士阶层及其文化的最终形成,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骑士最早源自日耳曼人的亲兵制,是日耳曼民族攻破罗马帝国并互相征伐的军事主力,也是中世纪采邑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初,日耳曼民族组成多个国家,不事生产,相互掠夺与攻伐,采邑骑士是统治者不得不依赖的助力。


但10世纪的骑士还是一群傲慢、目不识丁、言谈举止粗俗的武士,他们以战争为职业,用手中的刀和剑解决一切问题,甚至不受公共司法的管辖。他们以暴力掠夺为生,当时最富裕的教会就成为其掠夺的首选目标。


为了排除骑士对教会财产的威胁,教会积极介入骑士生活,包括反对骑士比武大赛;发起著名的“上帝和平与休战”运动;出台《正义与和平公约》。教会也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摆脱对世俗政权的依赖,反过来控制世俗骑士政权,随后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在十字军东征中,骑士阶层最终得以确立的标志是骑士团的形成——具有宗教与骑士统治的双重意义,明确了骑士有保护贵族统治、平民生活、宗教扩张的职能。这使得骑士阶层得以独立成特权阶层。


采邑确立骑士的统治特权,教会规范骑士的行为,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影响最终塑造了骑士阶层的道德准则。当然,即使在教会的影响下,作为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骑士始终是以在战场上寻求个人荣誉为最高目标。因为战争才能带来骑士在统治结构中的上升。好战始终是骑士阶层的本质。


二、

武士出现在公元10世纪,从两百多年后镰仓幕府建立至明治维新,武士政权延续了近700多年。其作为一个阶级并建立政权,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曲折过程,简要给大家说说。


武士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因由是日本地方豪族的叛乱。889年平氏始祖高望王被任命上总介,下放板东(关东),镇抚虾夷。当时关东是落后的边陲之地,凶徒结党,群盗满山,朝廷鞭长莫及。平氏通过联姻地方豪族,不给朝廷面子杀人抢地盘的方法,在十世纪中叶积累起了反乱的实力。之后,先后发生了平将门之乱,平忠常之乱。这两次叛乱中,平氏武士夺取了地方政权,而中央政权无能为力,全靠武士阶层解决。第一次叛乱是由同为地方豪族的平贞盛与藤原秀乡打败,而第二次是源氏武士源赖胜平定。自从之后,中央开始利用武士为爪牙镇压地方,将武士阶层引入国家组成部分。


自此以后,武士阶层开始作为日本公家代理活跃,并在院政时代建立平氏政权。但由于武士牵涉入公家争斗,在一番争斗后,平氏政权最终被源氏取代。源赖朝在朝廷公家体系以外建立独立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掌握全国各地的实际军事、行政、诉讼以及税收权。自从,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


作为“杀人请负人”,武士有勇武之辈的血性,以及犯罪者的侧面。为了控制反复无常的武士,镰仓以来,一直用以总领制为基础的御家人制,以主从关系和家族关系约束武士。以此,所产生的武士道精神,构成武士名誉首要的是忠。在日本传统文学中,歌颂甚多的忠臣藏事件,便是这种制度以及精神的体现。


而补完日本武士阶层文化的,是东传日本演变后的日本儒学、日本佛学(尤其禅宗)和本土的神道教文化。儒学以及镰仓幕府第一部武士法典,约束并确立武士阶层的行为,从而衍生了武士阶层的文化。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则以哲学的“生死一如”补全了武士的悟死之勇。神道教对于天皇“现人神”的描述以及对黄泉则加强了武士道文化的森严阶级观念与舍身意识。日本儒学、日本佛学、神道教,构成了武士道的文化支柱,直到现在也影响日本人的文化。


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骑士与武士不仅仅是职业军人,而更是统治者的组成阶层。骑士文化与武士道精神的产生实质上是源于作为特权阶层的需要。而对比中国呢?


从中国的武力阶层的组成与地位变化,我们可以窥见到真相。


周天子迁都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分裂与大发展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出于争霸和统一的需要,军事力量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列国征战中,军事技能是统治阶级的必备品。以当时不得志的儒家为例,也有君子六艺,要求门人掌握射箭与驭马驾车的本领。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称得上独立的军事特权阶层,但统治阶层本身大多就有职业军人的身份。


又及秦汉,依然崇尚武风。汉高祖刘邦也曾得意洋洋地以为“马上得天下”而对儒生厌恶至极。汉武大伐匈奴,无数人踊跃从军,希望立军功以得封侯之誉,此时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太史公大肆赞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游侠儿们,与地方豪族所拥有的私兵,是汉代的武力阶层。然而,随着战乱来临,游侠儿们开始良莠不齐,班超大骂“盗跖而居民间者耳”。而地方豪族也仗着私兵在地方胡作非为,在东汉末纷纷化身地方军阀。此时,秦汉时的武力阶层由朝廷军队的职业招募军人、游侠儿与世家门阀私兵部曲组成。


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游侠儿由于良莠不齐,为统治者所不满,备受打压。而世家门阀的私兵部曲,也因为再度一统的缘故,被统治者所忌讳。随着科举制以及对于私兵部曲的限制,唐代世家门阀不再是武力阶层的代表。武力一度收归唐朝统治者手中。西魏建立的府兵制沿用至唐朝中期,在家有田务农而在家训练的府兵是武力阶层组成。但均田制崩溃,府兵制难以维持,唐朝开始设立节度使,招募流民,拉开了五代十国惨烈的军阀乱战序幕。西魏至唐中叶,武力阶层组成为世家部曲和在家务农训练的府兵。唐中以后,为节度使军队与中央军。


五代十国的战争过于惨烈,而军队将领私人化过于严重,促使宋太祖最终实行以文制武的方针。宋朝军队实行募兵制,却以文官制衡军队,降低了军队的职业性。


自宋以后,元明设立了军户制来保证军队的职业性与来源。元代军户必须出成年男子到军队服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元代军户只对正军户免去一定税额,而对附军户即汉人军户不减免税赋。而军户需要自备装备与饮食,最终使得军户无法负担而导致军户制崩溃。明代军户则是每户每代出一丁服役,有税负减免,却同样需要负担巨大军装盘费数目。而在社会地位亦是低下,若与民户通婚则后代为军户;不可过继子侄脱籍;五丁以上才能为吏;仅许一人为生员;若非皇帝或户部尚书允许,不得脱籍;民户犯罪会以充军为罚;甚至可能一家军户分担两三处军役。明中以后以及清代,才开始把募兵作为官军重要来源。


结论:中国武力阶层地方的不断下降,一方面来自于中央政权一统下对于控制武力而分化武力阶层的需要的重视,一方面也来自武力阶层迟迟未能有成型的规范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性功能。而由于中国战争对于远程武器弓弩发展的重视,以及后来火器的出现,使得中国武力阶层难以展现出自身的独特认同感。从军事领域来看,和百年战争时期,弓弩大量列阵,使得骑士没落,失去自身重要地位的情况相仿。同时,中国战争的规模,也使得个人勇武的影响因子小于日本与西欧的同行,而军队统帅又往往是士族阶层,没有对未成型的武力阶层有认同感。因此,中国难以出现固定的武力阶层,就更难以有独立的文化可言。


针对原题,中国的军队的思想实质上来自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拼死杀敌不甘为俘的荣誉,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勇武,而这种感情,是更加普适的。

当然,这不是中国的武力阶层特有的价值观。

user avatar

嗯,对的,八旗太君的功能就是种族灭绝性屠杀汉族百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北洋军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统治集团之一”,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脱出传统叙事中将他们一概而论为“窃国大盗”的刻板印象,而要回到那个混沌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去审视他们执政期间的一些实际作为和历史遗留影响。首先,要理解北洋军阀为何会被部分人.............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无数,其中不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却不被普通大众所熟知的战役。这些战争往往隐藏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或是因为其结果的复杂性、或是因为其参与者的边缘性、或是因为其发生的时代相对久远而被人们忽视。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场这样的战争:1. 楼烦之战(前1050年左右):西周与楼烦的初步较量,.............
  • 回答
    文天祥,这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以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名垂千古。他为国捐躯的凛然正气,更是成为无数后世文人名士的精神楷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文天祥这样,为了坚守气节、不屈不挠而牺牲生命的文人名士,绝非个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忠诚、正直与大义的传奇。一、屈原——.............
  •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将星,虽然光芒不及那些家喻户晓的名帅,却同样在各自的时代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他们或许因为身处王朝的夹缝,或许因为战功太过集中于特定区域,又或许因为史书的笔墨未能充分着墨,以至于在后人眼中,他们的名字渐渐淡去,成为一种“冷门”的存在。我想起一位名叫韩德让的人物。.............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图瓦人,这个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东麓,与蒙古国接壤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渊源确实有些复杂,既与西伯利亚的古老居民有关,也与中亚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要准确界定他们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历史脉络。首先,从渊源上讲,图瓦.............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确充斥着分裂与战乱,从春秋战国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朝、五代十国,每一次大动荡都伴随着无数的生灵涂炭。然而,在这些动荡时期之中,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海量”的人才,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社会大变革与人才选拔机制的.............
  • 回答
    要理解刘备的“客将”身份,得先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说起。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恰恰是因为这个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刘备个人的特殊经历。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这个字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更多的是一种 身份的概括和能力的体现。能够被称为“将”的人,通.............
  • 回答
    说起《太阁立志传》这系列游戏,确实是不少玩家心中的经典,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和游戏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让你扮演历史人物闯荡江湖的娱乐产品,更像是一个让你亲身体验日本战国时代社会百态的“模拟器”。玩家可以通过从最底层的足轻做起,学习各种技能,比如剑术、武艺、忍术,甚至还可以学习.............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感受到的现象:中国一些省会城市在名称变更后,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厚重感。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名称的根基与承载: 历史名称的由来: 许多传统城市名称,尤其是省会级别,往往是历史演变、地理特征、文化传承、名人故事、甚.............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确实涌现出无数足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管仲的治国之术,到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李白的飘逸浪漫;从苏轼的旷世才情,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智慧与才能的光芒,曾经照耀着这片土地,也影响着周边世界。然而,当我们放眼近代,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