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几大古都,是依靠什么优势成为当时的首都?为何其中不少又没落?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

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天时”与“地利”):
战略要冲,易守难攻:许多古都都选择在山河险峻、易于防御的地带。例如,西安(长安),四塞之地,北有渭河环绕,南有秦岭屏障,西有陇山为界,东有潼关锁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极大地增强了都城的安全性。同样,洛阳也依傍邙山,周水环绕,军事防御优势明显。
交通枢纽,四通八达:首都不仅要能抵御外敌,更要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全国的广大疆域。因此,选择在交通便利、能够辐射全国的节点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安在汉朝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其地理位置辐射能力极强。唐朝时,长安更是将全国的交通干线汇聚于此,便于政令的传达和物资的调运。
洛阳也曾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尤其是在南北交通方面,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其地理位置扼守华北平原的北部,是连接东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
水源与土地资源:作为人口聚集的政治中心,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安的渭河,洛阳的洛水和黄河支流,南京的秦淮河,都为城市提供了生命之源和发展潜力。同时,周边地区能否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也是首都选址的重要考量。

2. 政治与经济的联动(“人和”与经济基础):
政治根基与历史渊源:很多时候,首都的选定与建立王朝的权力中心有关。比如,西安(长安)是周朝的丰镐之地,也是秦朝的国都,奠定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很容易被后来的朝代继承。洛阳也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有着深厚的政治底蕴。
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虽然首都的建立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但一个能够提供强大经济支撑的区域,会大大增强首都的巩固性和可持续性。例如,江浙地区富饶的经济为南京(建康/金陵)成为东晋和南朝的都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朝迁都北京前,南京的经济实力也是其重要的优势之一。
人口聚集与人才汇聚: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会吸引大量人口和人才。这种人口聚集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和信息,进一步巩固了其首都的地位。

3. 文化与象征意义:
历史文化积淀,象征王朝合法性:一些城市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为新建立的王朝提供一种合法性和道统感。例如,选择洛阳作为都城,可以继承周朝的文化传统,增强王朝的统治合法性。
风水与象征性(相对次要但有影响):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影响着都城的选址。一些城市的地形地貌被认为符合“龙脉”、“风水”等说法,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也会被纳入考量范围,尽管这往往是建立在上述地理和政治优势之上的。

为何不少古都又会没落?历史的无情转身

纵然优势再明显,任何事物都无法摆脱历史的变迁。古都的没落,往往是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体现:

1. 政治中心的转移与战略调整:
应对边患的需要:当一个王朝面临来自特定方向的强大威胁时,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外敌,首都往往会迁往更接近边境的地区。例如,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北方蒙古的威胁。这意味着原都城的战略价值相对下降了。
权力中心的地理变迁:随着朝代更迭,新的统治集团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更倾向于将首都建立在自己的权力根基之上,或者更方便其控制和统治的地理位置。
内部政治斗争与改革:有时,为了打破旧的政治格局,巩固新政权,统治者也会选择迁都。例如,王安石变法时期,宋神宗就有迁都的打算,虽然未果,但体现了政治改革可能带来的都城变动。

2. 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经济重心东移或北移:随着农业、商业或手工业重心的转移,原都城可能不再处于经济辐射的中心。例如,在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虽然首都还在北方,但南方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交通方式的改变与水运的兴衰:古代交通主要依赖陆路和内河水运。当新的交通方式出现(如陆路交通的改善),或者原有的水运枢纽失去其重要性时,依附于这些交通节点的都城自然会受到影响。
资源枯竭或环境恶化:虽然不是所有古都都面临这个问题,但如果一个城市过度依赖某个资源,一旦资源枯竭,或者因人口过度聚集导致环境恶化,都会对其发展造成阻碍。

3. 战争的破坏与社会动荡:
战乱的直接摧毁:首都往往是战争的焦点。战乱的破坏性极强,城池损毁,人口锐减,经济凋敝,都可能导致都城地位的终结。例如,许多经历过战乱的古都,如长安,在其历史上多次遭受破坏,虽然屡次重建,但也经历了兴衰的循环。
王朝的覆灭:最直接的原因是王朝的灭亡。当建立王朝的统治集团被推翻,新的王朝自然会选择自己的都城,原都城便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政治功能。

4. 城市自身发展受限与衰败:
规模的限制与过度开发:一个城市如果长期作为首都,人口和规模不断膨胀,可能会遇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环境容量的极限,导致管理困难和生活质量下降。
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长期依赖于作为首都带来的政治和消费效应,一旦失去首都地位,又未能发展出新的经济支撑,就容易陷入衰败。

几大古都的代表性分析

西安(长安):
优势:战略要地,易守难攻;丝绸之路起点,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秦、汉、隋、唐等多个强盛王朝的都城。
没落原因:汉唐之后,随着中原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北方边患的周期性变化,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有所减弱。尤其是在唐末安史之乱后,长安遭受重创,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宋朝定都开封,经济和文化重心进一步向中原和南方转移,长安的政治影响力随之下降。明朝时期,虽然曾短暂作为陪都,但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长安的首都地位彻底终结。

洛阳: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达(河洛地区);交通便利,连接南北;作为周朝东都和东汉、曹魏、西晋等多个朝代的首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没落原因:黄河水患的影响,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其在某些时期遭受重创。更重要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其没落的关键。唐朝后期,由于河东地区的兴起和军事战略的调整,首都逐渐北移。宋朝定都开封,洛阳的政治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明清时期,尽管仍有其重要性,但已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

南京(建康/金陵):
优势:长江天险,便于防御;经济富庶,人口稠密(尤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繁荣,是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没落原因:其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对北方的有效控制能力。长江虽险,但一旦被渡过,首都就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南京始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明初作为首都,其相对偏南的地理位置,以及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方控制的战略需要,最终导致其失去首都地位。虽然明清时期仍是重要的区域中心,但其全国政治中心的角色已不复存在。

北京(燕京/大都):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扼守北方咽喉,便于控制边疆和指挥军事;明清时期建设成为规模宏大、功能完善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稳固。
没落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北京仍是中国的首都,但从“古都”的概念来看,它也经历了一次“没落”——从帝都变为共和国的首都。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是持续的。如果要探讨其潜在的“没落”,可能是指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功能和定位的转变。但与西安、洛阳等古都因王朝更迭和战略转移而失去首都地位的情况不同,北京的首都地位是持续的。

开封(东京/汴梁):
优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的枢纽);经济繁荣,尤其在宋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没落原因: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地理位置过于平坦开阔,缺乏天然的防御屏障,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宋朝灭亡于金朝的入侵,以及金朝后来定都中都(北京)后,开封的政治中心地位便随之终结。尽管其经济和文化地位在明清时期依然重要,但作为首都的辉煌已成历史。

总结来说,中国的古都们曾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重要的交通节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经济社会基础而崛起,成为王朝的政治心脏。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格局的变化、战争的洗礼以及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都可能让昔日的雄伟都城归于沉寂,成为承载着辉煌过往的历史遗迹,让我们在追溯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无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

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还不完全是我们所熟知的农耕民族,而且就农耕来说,也没有摆脱刀耕火种的阶段,所以首都搬来搬去,一是搬去下一个产粮区,二是搬离自然灾害发生地区。当时的所谓首都,也没有后来那么复杂,一堆地窖茅屋而已。

到了上古社会末期,首都终于可以确定下来了。及至帝国时期,首都没有大的问题,是不再频繁变更的

咱们先说镐京,咸阳,长安这一地区。如果你拿现代的自然条件来看的话,这个地区并不适合做首都,毕竟干燥,炎热,还时不时闹沙尘天气。但是在古代,这一地区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地区在西周至唐朝的漫长时间当中,都属于降水充沛,植被茂盛,气候温和适宜的,而且还是产粮区。当然河南洛阳也是产粮区,关中的优势在于,他有防御优势,同一时期洛阳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粮食产量更高,运输更便利。所以这一时期帝国的皇帝基本都是在两都之间徘徊。

后来由于气候变迁,人口膨胀等多种因素,关中地区支撑不了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导致了关中地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一般来讲这个时候洛阳肯定会顺延为首都。但是历史还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偶然到了,割据政权因为各种原因,在开封建都了!及至赵匡胤立国,其实还是想往洛阳搬家的,结果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其实开封比起洛阳来,啥球优势都没有。

至于北京,他第一次做为首都的时候,是因为他在一个渔猎民族建立的国家中,属于气候等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地点,而且可以做前进基地。但是从中原帝国的角度看,北京并非最合适的选择。元代不必说,我认为还是游牧民族本性使然,选择的北京。明朝建立以后和北方民族的军事斗争非常激烈是需要一个靠近前沿,便于军事指挥,对北方战事情报快速掌握,这样一来北京是最佳的选择。

南京,对于偏安政权它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经济中心,气候适宜,又是产粮大区。同时,对于淮河长江流域的军事斗争指挥也很便利。但是对于大一统帝国来讲,远离主要的军事斗争方向,非常不利于掌握前方态势。有可能敌人的骑兵已经到黄河边了,我方的情报刚送达首都。。。

user avatar

加上安阳(殷邺系古都群)的七大古都讨论这个话题,更全面一些。

第一部分:各大古都昔日因何辉煌?

这是七大古都分布:

西安系:今方圆25公里内,主要以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洛阳系:今方圆40公里内,主要以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汉魏晋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殷邺系:今方圆50公里内,主要以战国邯郸、殷商王城、曹魏东晋北朝邺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宋两京:一为北宋开封汴京,二为南宋杭州临安。

北京系:以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南京系:以东吴建邺、东晋、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中国都城选址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大时期

第一阶段:BC16世纪~AD10世纪,<西-北轴心>时期。

西-北轴心时期,西与北都城所带代表的核心区域是关中板块与河北板块,西板块的核心城市是西安系。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是殷邺系(北京此时还尚未成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河北板块关中板块的中间,是耕地体量巨大,人口密集的华夏大平原(今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块。中原板块的核心城市洛阳,位置则大致在西北轴心带上取中,以殷邺系所靠太行山脉与长安系所依靠的秦岭山脉为两翼,为关中东门户,兼中原西咽喉,同河北南支点,是关中、河北、中原三大板块的交汇点。

第二阶段:AD10世纪~AD12世纪,经运河水路继沿海海路崛起后,都城由西-北轴心带转向北-南轴心带的过渡阶段。

从唐末开始紧扼隋唐大运河东西南北转运节点的开封汴梁,取代了与关中板块一起地缘性衰落的洛阳,成为了一时无两的交通重镇。在北宋弱军,始终维系华夏大平原及全国准统一的状态下,主要以南方为腹地的开封政权,也是依仗黄河天险为面北的战略要地。这段过度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到南宋时,金元和南宋都城就已转移至北-南轴心带上的北京和杭州。

北宋一个半世纪以来对都城方位的另一大战略影响是,在河北板块中间带,开发了著名的塘泊防线。断崖的河北平原板块,殷邺系一带的南部属宋地,北京系一待的北部属辽地。中间一马平川,面对辽国铁骑,毫无形胜可言。北宋在河北平原的中部,拉开一道“退耕还林,平地挖沟”的溏泊防线,使浅淀、湖泊、河沟密集交错(著名的白洋淀就是那时挖出来的),号称是北宋防御辽国的“水长城”。实际上,北宋是以破坏河北平原中部地带的农业经济为安全代价,把河北的核心地带从传统的安阳-邺城-邯郸,彻底北推到了辽金元持续经营的北京。

第三阶段:AD12世纪-AD21世纪,<北-南轴心>时期。

第一阶段的河北势力,其实就一直是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台面上的主要竞争者。比如殷商以共主迅猛拓张,秦末渔阳戍边引起义,项羽巨鹿定局势,刘秀联姻借兵于幽州豪强并在鄗城登基,曹操夺袁绍河北腹地北迁始建邺城,邺城政权在东晋南北朝一贯坐大,唐朝安史之乱起于河朔三镇…河北板块一直都是农兵重地所在,北京诞生以前也从不消停。彼时河北板块的竞争方向是向南的内部竞争,所以核心城市在殷邺一带。但随着运河航道与海路航道逐渐成熟,北宋开发塘泊防线后割裂了河北板块农业经济,加之东北部少数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在河北板块的华夏大平原北顶点进行反复的前沿往来博弈,这些促使第三阶段北-南轴心带上的,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被北推到北京系。

当元朝北方人口经历战争重创,纯南北向的京杭运河取代含东西向的隋唐运河以后,华夏大平原的南顶点,本就是农业经济高地和南方政治中心的江南地区,又成为长江,运河,海路的交汇点,这使江淮板块的经济一跃成为全国制高点。所以,传统江淮板块核心城市,都城战略偏内向的南京,在北方经济糜烂时,几次成为仅有的南方全国政治中心。可明初靖难变局说明了一个南方都城方位的矛盾:从国家安全上说南京政府需要一个重兵集结的幽燕地区,从权力安全上作为中央的南京不能让幽燕又拥有强枝般超过自己的军事力量。以经济高地优势为都的南方政权,面对鞭长莫及的外部压力中心,是一个都城方位死局:要么迁都,要么被迁都。对前者选项,朱元璋朱标父子没有及时考虑清楚,朱棣就及时把后者选项给干了。好在是一家人,王朝不改。

统一中国环境下,与南京同为偏内陆型的洛阳,也两次遇到分封制难题而政权崩溃。而与北京同为外向抗压型首都的长安,在西汉中央遇到同样的实封同姓王的难题时,反而借外患压力越磨越强。这两种类型首都的特征区别,可见一斑。

七大古都依靠的主要有四道屏障防线:

关中面东、洛阳面西的函潼防线,洛阳开封面北、殷邺面南的黄河防线,北京面南的塘泊防线,南京面北的江淮防线。

自周朝摆脱城邦联盟制,文化成熟,疆土真正涵盖整个中国中东部大平原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5个全国性首都,即五大古都,或者算上杭州的六大古都,除开封外都没有脱离出这个统一都城的板块形胜规律,即没有脱离开类似三角形的华夏大平原腹地,以及它的三个角:北角、西角、南角。下边着重分析:

长安-关河四塞

洛阳-山河控戴

可能有人觉得关中并不在华夏大平原上。下面以关中的地形特例,论述关中与华夏大平原,长安与洛阳的关系

关中是由北面黄土高原和南面秦岭山脉,合围成的狭堑新月型,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击平原。关中腹地坐拥古代耕力较好的黄土,适合早期农具作业,且水网温和密布,作为历朝京畿基础设施完备,在公元10世纪以前一直是北方农业经济高地。它三面高山环绕,只独开东面是黄河天险,北接晋南汾河平原,南通河洛盆地与富庶的中原,也就是张良所说的弹压天下之背,进可攻退可守,自身又有优渥的腹地经济。关中地形在中国实在是一个例外,如同大平原向西伸出一把利刃钢刀,直插入中国第二地理阶梯,成就了关中关河四塞的形胜,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稠密人口分布线之一的,关中-豫西人口黄金带。可以说,关中是平原西角向西的一个优质延伸,比大平原的南角南京和北角北京的腹地更长。那么,这个角上同时坐落两座代表都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了。

洛阳虽然不在关中,但如果不看特例地形的关中,洛阳正好是在大平原的西角的顶点,刚好是大平原嵌入西边那把利刃的起始点,像是这把利刃的把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坐落关中的西安,是大平原西角的西端,是西角的顶点。而连接关中与中原的洛阳,则是大平原西角的东端,是西角延伸段面向大平原的门户。这条人口带上的西安和洛阳,共同拉伸成了比南角和北角腹地更狭长的西角。这就是宋以前,都城总在西安和洛阳之间摇摆的原因之一,二者其实是同一个战略区位的代表城市

长安和洛阳是从城池本身腹地来说,都是群山合围,极具关防优势。但如张良所言,关中的土地肥力和平原面积要大于洛阳。洛阳之利在于逐鹿后的平衡与沟通之便,是具备城防形胜却也是通衢易战之地,所以很少是龙兴之地。但是,紧邻大平原的洛阳,通常是关中为京畿时期,与长安最为相辅互补的东控定鼎之城,也是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或河北势力为代表的北方统一政权,不约而同得选迁之都。洛阳的优势在于,既可依自身城防形胜引领第三地理阶梯线以东的大平原中原板块为腹地,又可依关中刀柄之势成为大关陇板块的首镇要冲。

南京-虎踞龙盘

南京的城防优势在于紧邻长江天险,有钟山高地居中,周围又丘陵密布。但没有高山屏障,城防形势到底不如西安和洛阳。所以南京依靠的是更大范围的,整个江淮间多层次的线型防御体系——江淮防线。所以半壁江山的南京政权,往往不能划江而治,要防线北推占据淮河一线才能稳定立足。

北京-依山襟海

如果说南京依靠的是多层线型的江淮防御带,长安和洛阳依靠的不仅有防御带还有关防优势,那么北京的形胜类型算是折中。在西面太行山脉、北面燕山山脉两个方向上,北京依靠的是基于点型关隘。而在南面的淀泊防御线,则是类似于南京的多层线型防御系统。而在东面海防上,则是依靠旅顺与威海卫互成掎角之势,与天津卫形成内海合围的防御金三角朝鲜半岛作为定都北京的朝代,必须拿下的藩属国,其实是渤海湾第一道海防体系外的,第二道大黄海湾防御屏障

同理杭州亦有形胜,但远离华夏大平原,腹地较小,比之南京更显偏安。但杭州仍旧始终是发达的水陆海三路交汇之港城。

殷邺系处在山东丘陵与太行山脉夹裹之间的区域,黄河天险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政权南防的屏障。形胜不如前述古都。开封与殷邺系的都城向位则正好相反,地处完全的平原,无山可依,形胜方面来讲最差。

以上,是殷邺系、西安系、洛阳系、北京系、南京系,宋两京的定都条件。


第二部分:有些古都为何衰落?

这是2015年,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的,中国各市建成区人口排名。通过这组数据,我再把国内500万左右及以上建成区人口城市的经济连通脉络整理一张图。

可见,有海岸线的城市最发达,有江河水路或铁路交叉的城市次之,单线沿江的城市再次之,单线临铁的城市更次之,不具这些条件的非省会最次之。

河北板块的北京不用多说,至今仍是首都,并无衰落。殷邺系,由于传统核心城市沿太行线性散列,不似长安洛阳那么集中。而且古都城址群分跨河南、河北两省四市,至今没有一座城市能真正代表殷邺古都,唯有安阳凭借殷墟列入七大古都,却对河北省境内的邺城历史难以留足底气。当然,邺城作为河北板块的代表城市,形胜不及西安、洛阳、北京。除了版图不大,核心文化与体制尚未成型的殷商,殷邺系多为割据古都。今天作为地级市,也并无太大的衰落感。

江淮板块的代表古都,南京与杭州,之所以能够保据一方,就是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最平坦的域区,又是长江、运河、海路的交汇点,是全国货品流通要道。南方经济逆转北方的近千年来,已经有了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底子。现在该地区的铁路也依旧密集。它们无论做不做都城,曾经成为都城的优势都没有消失,那就是——经济发达。但它们的形胜和抗压区位不如北方,所以决定往往是半壁政权首都。只有南京在宋元明交替期,北方人口锐减超过三分之二的极端历史条件下,在南北人口剧烈差值下,实现了唯一一次南方政权的统一。除隋朝扬州作为江都一时压过南京,南京一直是历史上江淮板块的传统政治中心。有江浙,皖南做人口腹地,即使今天上海崛起为江南地区新中心,比起前朝故都地位,南京也并未沦落太多。

关中板块的西安(今年并入西咸新区后,秦咸阳城已完全在西安境内),最大的都城优势在关中关河四塞的形胜之下,有精致优渥的腹地农业经济,以及关中向西锁喉要道的区位职能。所以定都西安的政权能够纳入巴蜀,通常也是将西进战略实施的最淋漓尽致的朝代。关中板块面对曾经森林湖泽密布,而今却全部开发饱和为耕地村庄的华夏大平原,可以逐一击破的古代农业经济优势已经消失。但是关中的关山锁钥地形不会消失,作为链接大西北,唯一的人口通道和平原走廊,以及从北方陆路连同巴蜀板块的要道作用,都没有改变。所以,即使经济上并不耀眼,西安仍是作为安定西疆的政治、军事重镇存在。陕甘分治以后,清朝以兰州取代西安的治西策略,发生同治回乱,是一次警醒:西北门户如果远离人口腹地,关中沦为人口和文化洼地,反而会失却异族文化蔓延和冲击华夏大平原腹地的屏障。抗日时期,西安的地理中心,关中形胜,后方优势,均得到体现。所以即使现在西咸分治,西安处于经济不振期,犹不失大区中心和省会头衔。

中原与关中板块相接的洛阳,古代的优势是连接东西交通的节点,且有关防形胜加成。对比曾经的开封、郑州等传统悬河黄泛区而言,洛阳北面的邙山虽不高,却通常能抵挡黄河洪水的入侵,即便洛阳不是省会,洛阳在经济上也一直是中原强市。但在今天,关中板块的经济权重远低于唐以前,洛阳以西在经济版图中,已非昔日那般显要。因为现代水利技术和工程的成熟,豫中黄河水患已解决,从南北向交通而言,紧贴第三地理阶梯线的郑州,无疑更适合铁路枢纽进行布局。洛阳腹地较小,不如西边的关中,更不如东边辽阔的华北平原,这种劣势反而被凸显出来。下风期的关中板块无力带动豫西,上风期的中原板块,虽地广人众,却有更多和平时期忽略形胜优势的平坦城市,作为洛阳的中原竞争对手出现。从前向第二地理阶梯拐进去那么一点的优势,成了如今面对东边紧贴第二地理阶梯的郑州时的劣势,这是洛阳的尴尬。

同为中原板块,曾为大一统都城的开封则比洛阳更显衰落。以开封为为枢纽的隋唐运河只持续到北宋。开封最大的水路优势也自此消失。当铁路从郑州交叉穿行,开封的平坦陆路地位也被取代。可以说,今天的郑州,取代了昔日洛阳与开封的地缘优势,只给他们剩下了昔日辉煌的大一统都城历史。当然,这个拿不走。

北京是首都,是华北大区、东北大区、环渤海的人口集聚中心和经济辐射中心。

华东大区守着最长海岸线和平原地带,现在的中心城市是上海。但抱着长江中下游平原输送线的南京,和抱着杭州湾港口群的杭州,分到的蛋糕都足够大。

西北大区的西安,虽深处内陆,且周边山地高原居多,但扼守国家几乎唯一的西向通道和川北通道,且有便捷的汾河通道沟通北京,自身也有块精致的关中平原作为腹地,所以即使失去首都甚至十大城市地位,仍是500万人口城市循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华中大区的洛阳和开封,其优势被郑州取代。而且武汉与长沙、南昌更具地缘合作深度。华中南方三省同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经济带。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内部的中原城市群虽众,实则豫中与周边各个板块的地缘合作基础都不大,是以一省之力自谋产业发展,只能振作郑州一市。这是洛阳和开封逐渐边缘化,郑州省会首位度愈来愈高的规模化集约化之根本逻辑。

实际上,洛阳历史上的巅峰期,从来都是因为关中经济处于上风期,长安城被毁时,和长安的“轮班换岗”,而从未因作为中原板块首府而辉煌。这是豫西地貌决定的。

洛阳东边的郑州之所以能够拿走开封的行政中心地位,是由于荥阳以东一马平川的广大平原,没有地形装嵌,而缺乏核心地带辨识度,只需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决策,即可轻易替换重心区域。开封失省城地位同样是吃了本身地缘劣势这种内在逻辑的亏。河患、铁路只是表面原因,如果具备地形拱卫的核心区辨识度,方向大概不会是转移行政中心,而是努力解决核心区的现实问题,如同唐朝应对三门峡砥柱山航道瓶颈的运输效率革命之决策逻辑。

对比区域经济发达的条件和定都所需的条件也能看出:定都之后必然繁荣,但在政治和军事长远战略考量下,并非全因繁荣才定都。这也是有些古都失都后,有不同程度衰落的缘由。当然,城市区位本身具备经一些济繁荣的条件,可能部分与定都所需的条件重合,偶尔给人一种错误印象:繁荣才定都。

所谓衰落,也是受阶段性地缘需求影响。除了北京,各个古都相比昔日国家政治中心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落。这只是区域性相对而言。时代,一直都在前进,谁也没落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如果元朝没有走向独立发展,而是像金帐汗国、伊尔汗国等一样,被伊斯兰文化深度影响,甚至被其中一个强大的汗国吞并,中国的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一、 文化与信仰的剧变:从“东方文明”到“伊斯兰世界”的并轨最直.............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贵族的消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朝代、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权力与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这是贵族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贵族:血缘与世袭的基石(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贵族制度是社会.............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役何其多,但若要说哪一场最让我感到荡气回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非赤壁之战莫属。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一幕集智慧、勇气、牺牲与命运交织的恢弘史诗,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理论指导的局限性。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能够获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上来说,它们确实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挑战,缓解危机,甚至避免覆灭。然而,历史是复杂多维的,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使有再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面对政治、社会、文化.............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数次规模化的“灭佛”事件,并非朝代更迭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织而成,每一次“灭佛”的动因和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性。最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我们不妨从这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谈起,并辅以其他时期的零星事件,来勾勒出.............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铁腕君王、智慧谋士,也少不了风流才子、巾帼英雄。然而,如果我们要寻觅那些在钱财上显得尤为“吝啬”甚至“小气”的人物,那也并非难事。当然,这里的“小气”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指他们在国家财政、个人享乐或是对待臣下赏赐等方面,表现出的与常人认.............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份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融合了天文观测、政治需求和文化传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层层历史的肌理。古人的计时基石:天文观测与农耕文明打从老祖宗们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根发芽,日升月落、星辰流转就成了他们生活中最直接的时间标尺。但要定.............
  • 回答
    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曾煊赫一时的家族,他们的后人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曾经的显赫地位早已化为历史的注脚,但一些家族的独特传承、文化积淀,乃至一些特殊的记忆,仍在他们的后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详细讲述这些名门后人的现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观察:一、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太宗”为庙号的皇帝,并非个个都得位“不正常”。但如果我们将“不正常”理解为并非嫡长子继承、或者是通过非和平手段上位,那么确实有几位“太宗”的即位过程值得深入探讨。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一、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提到“太宗”,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通常将历史名人与中国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国境之内。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出生地在如今中国国境之外.............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旧体诗人,她们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时代。要在其中评判“最有天赋”确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天赋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然而,如果要选择一位最能体现女性旧体诗独特天赋、且影响力深远的诗人,我心中的答案是:李清照。李清.............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想想。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让我着迷的,我想应该是苏轼了。当然,如果只说名字,这显得有些单薄,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那些“官方推荐”的文人大家。但苏轼这个人,他身上那种“真”和“韧”,让我觉得特别难得,也特别打动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北宋时期鼎鼎大名的人.............
  • 回答
    晋风千载: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山西,这片土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孕育出的厚重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如同黄河一般,时而奔腾激荡,时而静水流深。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摇篮与早.............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确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民族。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与多元,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这种高度的族裔和文化多样性,会不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引发类似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或“安史之乱”那样的分裂动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那几次大规模的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