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灭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

回答
中国历史上数次规模化的“灭佛”事件,并非朝代更迭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织而成,每一次“灭佛”的动因和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性。最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我们不妨从这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谈起,并辅以其他时期的零星事件,来勾勒出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1. 北魏太武帝时期(公元446年)的“灭佛”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针对佛教的大规模打击。

起因与背景:

道教的兴盛与政治联姻: 北魏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深受道士寇谦之的影响。寇谦之提出了一套融合了传统道家思想和儒家伦理的“太平真君”政治理论,旨在通过改革道教,使其成为国家宗教,从而巩固皇权。寇谦之将佛教视为外来宗教,是干扰国家正统道教发展的异端。
佛教的经济与社会力量膨胀: 到了北魏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北方得到了长足发展,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寺院拥有大量土地、奴婢,并且往往免除赋税和兵役。这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寺院,逃避国家税收和兵役,削弱了国家财政和劳动力基础。寺院作为经济实体,其势力与国家利益产生了直接冲突。
政治与军事的考量: 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屡次征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佛教寺院拥有大量的世俗信徒和武装僧侣(虽然规模不大,但足以引起统治者的警惕),被视为潜在的政治反对力量。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僧侣聚集、试图挑战皇权的传闻。
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魏的统治虽然带来了统一,但也伴随着社会矛盾。一些人认为佛教的某些观念(如轮回转世、出家避世)与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的儒家精神相悖,甚至被视为消极避世、有损社会风气的思想。

过程与内容:

公元446年,太武帝在平定河西胡人叛乱的过程中,发现凉州一些地区寺院私藏兵器,并有僧侣参与叛乱。这成为直接导火索。太武帝下诏:

焚毁寺院,佛像金塔: 全国范围内的寺院被拆毁,佛经、佛像、佛塔等被焚烧或损毁。
驱逐僧侣: 僧侣被强令还俗,部分有政治嫌疑的僧侣被处死。
禁止佛教活动: 严禁任何形式的佛教传播和活动。

后果与影响:

佛教遭受重创: 短期内,佛教在中国北方遭到毁灭性打击,僧侣大量死亡,寺院几乎消失殆尽。
道教地位短暂提升: 寇谦之的道教一度成为国教,但这种局面并未持久。
佛教的顽强生命力: 尽管遭受重创,佛教并未彻底灭绝。太武帝死后,其孙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时(公元452年),即下诏恢复佛教。这显示了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北魏政权的这次灭佛,与其说是彻底消灭佛教,不如说是对其进行了一次强烈的刹车,并间接促使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进程。

2. 唐武宗时期(公元845年)的“灭佛”(会昌灭佛)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彻底的一次“灭佛”运动,史称“会昌灭佛”。

起因与背景:

道教的复兴与皇权的倚重: 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尤其亲信道士赵归真等人。赵归真等人利用武宗的迷信,鼓吹长生不老之术,同时借机攻击佛教,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与道教的“中华正统”相对立。他们认为佛教夺走了皇权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国家的安定。
佛教经济势力的再度膨胀: 经过唐朝几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寺院经济再次迅速膨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大量依附的农民(庄园经济),且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这不仅与国家财政税收相冲突,也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逃避兵役和赋税,对国家统治的稳定构成了威胁。据统计,当时全国寺院数量庞大,僧侣道士的总数一度超过国家军队的数量,这无疑让统治者感到不安。
“不依国主,不事王臣”的指责: 一些人认为佛教僧侣脱离世俗社会,不受国家法律约束,不效忠君王,这与儒家强调的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不符。寺院往往形成独立的经济和政治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被放大。
国家财政困难: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国家财政日渐窘迫。没收寺院的财富,成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
对宗教势力的忧虑: 随着佛教和道教信徒的增多,其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与皇权并行的潜在力量。武宗希望通过一次性打击,巩固皇权,削弱宗教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过程与内容:

公元845年,唐武宗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大规模拆毁寺院: 全国数以万计的寺院被拆毁,包括许多著名的寺院。规模之大,超过了历次灭佛。
强制僧侣还俗: 约26万余僧侣被迫还俗,充当平民,重新承担赋税和兵役。
没收寺院财产: 大量的寺院土地、金银、铜器、奴婢等财产被国家没收。其中,仅铜器一项,就收缴了大量用于铸造钱币和农具。
严禁佛教活动: 焚毁佛经,禁止佛教的各种宗教活动。

后果与影响:

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会昌灭佛”对佛教造成了空前绝后的打击,佛教在中国北方的寺院体系和经济基础几乎被摧毁。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未能得以保存,许多精美的佛像艺术品被毁。
佛教向南方转移与变异: 北方的佛教势力被严重削弱,但佛教并没有在中国消失。一些寺院在南方地区得以保存,佛教的传播重心也逐渐南移。同时,佛教也开始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道教地位的短暂提升: 灭佛期间,道教的地位有所提高,但随着武宗的去世,这种短暂的优势也随之消失。
对文化艺术的巨大破坏: 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和建筑在这次灭佛中被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唐朝国势的衰落: 灭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但其对社会稳定和文化造成的破坏,也间接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其他时期的“灭佛”

除了这两次最著名的“灭佛”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局部的打击佛教的事件,例如:

北周武帝(公元574577年): 在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也曾下令灭佛,但规模和影响远不及唐武宗时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佛教的经济势力,并统一思想,巩固周朝统治。这次灭佛后,佛教在中国北方再次恢复。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 虽然是佛教兴盛的时期,但也存在对佛教进行限制和整顿的措施,例如梁武帝时期对僧侣数量的控制等。这些更多是行政管理性质的,而非大规模的毁灭。

为什么会有“灭佛”?深层原因的总结:

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历史上“灭佛”现象的深层原因:

1. 经济原因: 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膨胀,拥有大量土地、奴婢,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与国家财政和劳动力资源形成尖锐矛盾。国家统治者出于增加税收、征发劳役、充实国库的目的,自然会对寺院经济进行打击。
2. 政治原因:
维护皇权集中: 寺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和潜在的政治实体,拥有的社会影响力,被统治者视为对中央集权和皇权稳定的威胁。
宗教竞争与意识形态: 当统治者信奉其他宗教(如北魏的道教)或强调儒家思想时,会将佛教视为异端或与之对立的力量,试图通过打击佛教来确立官方意识形态。
社会控制的需要: 佛教的“出世”思想和寺院的“避世”场所,被视为对国家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调动的干扰。
3. 文化与社会原因:
儒家与佛教的张力: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忠君爱民,而佛教的某些观念(如涅槃、轮回、遁入空门)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相悖,容易引起文化冲突。
社会舆论与士大夫的批评: 在不同时期,一些士大夫阶层也会对佛教的某些方面(如奢侈、僧侣特权、教义的某些解释)提出批评,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民族与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和本土化倾向。

结论:

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是国家权力与宗教力量、世俗利益与宗教利益、儒家伦理与佛教思想之间复杂博弈的体现。它们并非出于单纯的宗教仇恨,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紧密相连。每一次“灭佛”,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试图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维护政治统治、确立意识形态权威的一种手段。尽管“灭佛”对佛教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佛教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不断调整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灭佛”事件,也深刻地塑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元形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佛教的罪罄竹难书!

占地:

北周人口不到一千万,寺院却有万余所,北齐人口两千万,寺院三万余所,唐武宗时人口五千多万,寺庙接近五万所。

武则天时的洛阳“公私田宅,多为僧有”。唐代宗时的长安“美田丰利,多归于寺院,吏不能制。”其他地方的寺院也是 “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辗庄园,数亦非少”,以至于会昌灭佛时能“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益希旺波进谗后的吐蕃(西藏):

规定每3户庶民供养1僧人,另定200户庶民及土地为供宝基地,基地的全部管理权由寺院掌握,朝廷及地方官员无权过问这些属于寺院的民户、土地。

敛财:

僧尼不仅“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还大肆攥取社会财富。东汉时才传入的佛教在南北朝时就已丑态毕露:

苻坚对司州西寺智贤十分敬重,特意为她织绣了一件袈裟,三年方成,价直百万。简静寺妙音,“供嚫无穷,富倾都邑”,经常是“门有车马日百余两”。宋文帝就对普贤寺宝贤深加礼遇,供以衣食;到孝武帝时,仍然雅相敬待,月给钱一万。灵太后从姑所立胡统寺尼姑,“其资养缁流,从无比也。”建福寺智胜受到文惠帝的特加供俸,“日月充盈,缔构房宇,阖寺崇华”;乐安寺释惠晖,“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嚫遗,四时殷竞”。

到了唐朝,佛教更是变本加厉。姚崇不满皇家大兴佛寺,因为每寺“皆费巨百万,耗蠹生灵。”武则天时,民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政府“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治之金以为像,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此耗竭”。唐中宗时,“今天之寺盖无其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之甚矣!”“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唐文宗:“其间吾民困于佛”。唐武宗时“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以至于武宗感慨:“穷吾天下,佛也”。

同时期的吐蕃,也深受其害:

发给释译师的薪傣与诸大臣相等,每位译经师所得的薪捧相当于赞普卫士33人所得总和。
后经世尊宗师巴·益希旺波的建议和赞普(即吐蕃首领)的批准,作了进一步补充,规定每3户庶民供养1僧人。
赤热巴巾时期,为了提高僧人待遇,更改政策为“7户庶民供养1僧人,提供衣食,凡看见僧人穿破旧衣服,质问其供养民,严厉处治。”还明确提出“向全吐蕃征集王的赋税,向僧人献上最高的生活。”

抢人:

由于僧尼兵役劳役皆不用服,赋税捐租皆不用交,所以很多百姓都选择出家:

北魏全国总人口为2300多万,僧尼就有200多万,占总人口的8.69%;北齐全国总人口2000万,僧尼达300万,占总人口的15%;北周全国总人口900多万,僧尼多达200万,占总人口的22%。

这些只是正式出家的人,还有伺候他们的人: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吐蕃“人民都喜欢出家”,唐朝每个僧人可分地30亩,每个尼姑可分地20亩。这还仅是政策,不包括封赏,因此出家的人越来越多:

去为商贩,度为僧道,杂入色役,不归农桑者,又十有五六。
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自正月以来,落发者无算。

人口持续流入寺院,导致兵源、劳力、税户严重不足。灭佛后的收益也极为可观:

全国税户共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户,比“元和中兴”时期增加了两倍多,这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最盛时期。

窃权:

南北朝时:

比丘尼也参与政治生活。简静寺支妙音是当时政治生活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于时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姏姆尼僧,尤为亲昵,并窃弄其权”,“权倾一朝,威行内外。”

唐武宗登基前:

在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事务,涉及国家军事机密。至于那些虽无官爵但与权贵交往密切因而气焰嚣张的僧人,更是屡见不鲜。

窃权干政在吐蕃更为严重,樨松德赞时期:

开创了佛教僧侣参政摄政的先河,给予极大的行政权力,如敕封佛教大师益希旺波为“世尊宗师”,尊为赞普之上,并成定制,颁赐大型黄金告身,位在大尚伦之上,设佛法会议,列在尚伦小型会议之前,并规定由世尊宗师主持大尚伦的小型会议。

后来的赞普赤热巴巾是个极端佛教徒,他不仅自己向僧侣和像僧侣的人行礼,还要求臣民如此。为了尊佛,他制订了一系列酷刑,政治什么的,也拱手让于僧:

据《政教合一制度》记载,“赞普将头巾脱下,铺开当出家人的坐垫以表崇敬,即使对刚刚出家的僧人,也对之行顶足礼,哪怕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看到一块黄色补丁,也要向之行礼。”并下令道:“若手指我的出家人,竖指则断其指。臣民们又以手作轻蔑手势被说成违法,而被割指……凡恶骂僧人者,割唇凡恶视僧人者,刻其眼凡盗窃法器者,以80倍的财宝赔偿等。”还制定了斜眼敌视的挖眼等。
使僧侣的权力凌驾于世俗群臣之上,“凡有大小朝,亦皆请决于高僧。”“赞普将一切都奉献给出家僧人,政事按佛法办理,权利归于比丘。”

犯罪:

通过以上描述,大家应该对佛教的寄生虫属性有了认识。然而佛教不仅要吃奶,还要骂娘。

寺院里出现了自己的佃户,甚至于出现了“僧兵”之类的寺院武装。寺院收容避役逃罪之人,“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
寺院还放高利贷,例如北朝寺院就利用僧祇粟来谋利:“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征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细民嗟毒,岁月滋深。”

最具代表性的是太武灭佛时的长安僧人,暗藏武器、私通贵女、酿酒喝酒、帮匿黑钱:

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
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对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软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酿酒沽酒、搜刮囤积隐匿钱财、勾结私通贵族平民妇女,酒、财、淫三条均违反了佛教戒律,又触犯了北魏法令

为僧时做恶,还俗后也不知收敛:

自有还僧以来,江西劫杀,比常年尤甚,自上元至宣池地界,商旅绝行
便入乡村,劫夺人物,触处甚多。州县捉获者,皆是还俗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数次规模化的“灭佛”事件,并非朝代更迭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织而成,每一次“灭佛”的动因和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性。最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我们不妨从这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谈起,并辅以其他时期的零星事件,来勾勒出.............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贵族的消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朝代、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权力与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这是贵族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贵族:血缘与世袭的基石(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贵族制度是社会.............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役何其多,但若要说哪一场最让我感到荡气回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非赤壁之战莫属。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一幕集智慧、勇气、牺牲与命运交织的恢弘史诗,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理论指导的局限性。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能够获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上来说,它们确实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挑战,缓解危机,甚至避免覆灭。然而,历史是复杂多维的,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使有再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面对政治、社会、文化.............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铁腕君王、智慧谋士,也少不了风流才子、巾帼英雄。然而,如果我们要寻觅那些在钱财上显得尤为“吝啬”甚至“小气”的人物,那也并非难事。当然,这里的“小气”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指他们在国家财政、个人享乐或是对待臣下赏赐等方面,表现出的与常人认.............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份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融合了天文观测、政治需求和文化传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层层历史的肌理。古人的计时基石:天文观测与农耕文明打从老祖宗们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根发芽,日升月落、星辰流转就成了他们生活中最直接的时间标尺。但要定.............
  • 回答
    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曾煊赫一时的家族,他们的后人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曾经的显赫地位早已化为历史的注脚,但一些家族的独特传承、文化积淀,乃至一些特殊的记忆,仍在他们的后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详细讲述这些名门后人的现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观察:一、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太宗”为庙号的皇帝,并非个个都得位“不正常”。但如果我们将“不正常”理解为并非嫡长子继承、或者是通过非和平手段上位,那么确实有几位“太宗”的即位过程值得深入探讨。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一、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提到“太宗”,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通常将历史名人与中国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国境之内。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出生地在如今中国国境之外.............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旧体诗人,她们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时代。要在其中评判“最有天赋”确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天赋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然而,如果要选择一位最能体现女性旧体诗独特天赋、且影响力深远的诗人,我心中的答案是:李清照。李清.............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想想。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让我着迷的,我想应该是苏轼了。当然,如果只说名字,这显得有些单薄,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那些“官方推荐”的文人大家。但苏轼这个人,他身上那种“真”和“韧”,让我觉得特别难得,也特别打动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北宋时期鼎鼎大名的人.............
  • 回答
    晋风千载: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山西,这片土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孕育出的厚重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如同黄河一般,时而奔腾激荡,时而静水流深。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摇篮与早.............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确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民族。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与多元,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这种高度的族裔和文化多样性,会不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引发类似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或“安史之乱”那样的分裂动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那几次大规模的族.............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