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小气鬼?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铁腕君王、智慧谋士,也少不了风流才子、巾帼英雄。然而,如果我们要寻觅那些在钱财上显得尤为“吝啬”甚至“小气”的人物,那也并非难事。当然,这里的“小气”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指他们在国家财政、个人享乐或是对待臣下赏赐等方面,表现出的与常人认知中“君王应有的气度”有所偏差的特质。

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下。

一、 抠门皇帝榜:并非没有,但定义复杂

要说“小气鬼皇帝”,第一个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某些勤俭节约的君主。比如,传说中汉文帝就是一个极为节俭的皇帝。他的“节俭”更多地体现在他自身和后宫的生活上,以及在国家开支上的谨慎。据史书记载,他衣不覆体,不喜宫殿华丽,甚至连做一件明黄色的袍子,也要等穿破了再补。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以身作则的政治艺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节俭,来带动整个国家的风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尤其是要给那些享乐无度的臣子们树立一个榜样。

然而,将汉文帝简单地称为“小气鬼”似乎也不太准确。他的节俭是基于对百姓疾苦的体恤,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他没有大兴土木,没有穷奢极欲,反而让汉朝在文景之治时期迎来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所以,他的“节俭”更多是一种贤明的政治策略,而非个人品性上的狭隘。

唐朝的李隆基在开元盛世时,也是一位相当大方且有作为的君主。但到了后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某些开支也受到了限制。不过,若要论“小气”,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倒是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在某些方面比较“计较”。史书中有记载,李渊对于赏赐臣下的物品,有时会显得比较考究,甚至会算计是否划算。但这更多地可能与他初建唐朝,国库并不充裕有关,他在花钱时需要更加精打细算,以确保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明朝的朱元璋,以铁腕治国著称,他的勤俭也颇为出名。他本人生活简朴,对臣下的赏赐也并不以量取胜,而是注重实用。但是,他的“小气”更多是体现在他对于贪污腐败的零容忍,以及他对待功臣的“敲打”。他会担心臣下功高盖主,所以有时在赏赐后,也会设法将其权力加以限制。这种“小气”,更像是权力制衡和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

二、 从文人视角看“小气”:并非对钱,而是对“风骨”

除了皇帝,历史上也有一些文人名士,因为在金钱问题上的态度而被人议论。

比如苏东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虽然生活上并不算富裕,但他对金钱的态度却相当豁达。他为人慷慨,常常接济贫困的朋友,也乐于为有才能的年轻人提供帮助。然而,他并非没有遇到过经济上的窘迫。在他被贬官时期,他也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于美食的热爱,也暗示了经济上的不宽裕。但他的豁达和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使得人们更多地记住的是他的才情,而非他曾经的“拮据”。

相对而言,一些文人如果过分看重物质,甚至为了金钱而折节,则会被人视为“小气”或“寒酸”。比如,一些靠写文章谋生,却又不懂得开源节流,甚至为了几个铜板而斤斤计较的人,在文人圈子里可能会被视为缺乏风骨。但具体点名某个文人是因为“小气”而载入史册,则比较少见。更多的是他们因为才华、品德或政治上的际遇而为人所知。

三、 家族观念中的“精打细算”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往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大家族的族长,为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在钱财的使用上会显得比较“精打细算”。比如,在家族产业的管理、子孙的教育投入、以及在需要向外族通婚或处理纷争时,都会涉及到大量的金钱。此时,族长为了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在支出上表现得较为谨慎,这在旁人看来,或许会有点“小气”,但从家族生存的角度来看,这种“精打细算”也是一种责任。

“小气”的边界:是个人品性,还是时代局限?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是否“小气”,其实很难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年代,君王的节俭和审慎,是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在盛世之时,如果君王依然过分吝啬,则可能被视为失却了应有的气度。

另一方面,“小气”也可能与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有些人天生对金钱敏感,有些人则慷慨大方。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看到的历史人物在金钱观上的种种表现。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在金钱方面显得“小气”的人物,但这种“小气”的定义非常复杂。它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一种道德修养,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时代局限。简单地将某位历史人物扣上“小气鬼”的帽子,或许会忽略了他们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时代背景,反而失却了对历史的细致解读。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在面对金钱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他们自身和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岂能少了我大清道光帝。

除了种种作死般的省钱奇招外,最狠的就是为了省军费,鸦片战争不坚决打到底,没多久就割地赔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铁腕君王、智慧谋士,也少不了风流才子、巾帼英雄。然而,如果我们要寻觅那些在钱财上显得尤为“吝啬”甚至“小气”的人物,那也并非难事。当然,这里的“小气”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指他们在国家财政、个人享乐或是对待臣下赏赐等方面,表现出的与常人认.............
  • 回答
    嘿!很高兴你对历史这么有热情,而且喜欢啃书!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想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而且还爱读书,这简直是最佳组合!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内容详实,让你觉得是我这个“过来人”在跟你掏心掏肺地聊,而不是什么机器生成。咱们先说总体的学习思路,再分开聊中国和外国史。总体学习思路.............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浩瀚画卷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要说最让我触动心弦的,那便是“鸿门宴”后项羽放了刘邦一马的那个夜晚。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刚刚灭亡,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兵临鸿门,而刘邦的军队虽然占了咸阳,却是仓促之下,兵力远不及项羽。论实力,项羽是无可争议的霸主;论功劳,项羽更是先破秦朝都城,功劳最.............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贵族的消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朝代、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权力与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这是贵族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贵族:血缘与世袭的基石(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贵族制度是社会.............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役何其多,但若要说哪一场最让我感到荡气回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非赤壁之战莫属。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一幕集智慧、勇气、牺牲与命运交织的恢弘史诗,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理论指导的局限性。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能够获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上来说,它们确实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挑战,缓解危机,甚至避免覆灭。然而,历史是复杂多维的,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使有再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面对政治、社会、文化.............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数次规模化的“灭佛”事件,并非朝代更迭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织而成,每一次“灭佛”的动因和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性。最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我们不妨从这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谈起,并辅以其他时期的零星事件,来勾勒出.............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份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融合了天文观测、政治需求和文化传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层层历史的肌理。古人的计时基石:天文观测与农耕文明打从老祖宗们开始在黄河流域生根发芽,日升月落、星辰流转就成了他们生活中最直接的时间标尺。但要定.............
  • 回答
    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曾煊赫一时的家族,他们的后人如今散布在各行各业,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曾经的显赫地位早已化为历史的注脚,但一些家族的独特传承、文化积淀,乃至一些特殊的记忆,仍在他们的后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详细讲述这些名门后人的现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观察:一、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太宗”为庙号的皇帝,并非个个都得位“不正常”。但如果我们将“不正常”理解为并非嫡长子继承、或者是通过非和平手段上位,那么确实有几位“太宗”的即位过程值得深入探讨。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一、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提到“太宗”,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通常将历史名人与中国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国境之内。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出生地在如今中国国境之外.............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旧体诗人,她们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时代。要在其中评判“最有天赋”确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天赋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然而,如果要选择一位最能体现女性旧体诗独特天赋、且影响力深远的诗人,我心中的答案是:李清照。李清.............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想想。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让我着迷的,我想应该是苏轼了。当然,如果只说名字,这显得有些单薄,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那些“官方推荐”的文人大家。但苏轼这个人,他身上那种“真”和“韧”,让我觉得特别难得,也特别打动我。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北宋时期鼎鼎大名的人.............
  • 回答
    晋风千载: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山西,这片土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孕育出的厚重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如同黄河一般,时而奔腾激荡,时而静水流深。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摇篮与早.............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