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宋朝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其独特的民族观念。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朝和唐朝的和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出于对强大外部军事压力的回应。汉朝面对匈奴的威胁,通过昭君出塞等一系列和亲,换取了边境的安宁,为汉朝的休养生息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同样需要与北方和西域的游牧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然而,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宋朝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性质不同:

汉唐时期,主要的外部威胁多来自单一的强大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等。这些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对中原王朝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而宋朝则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分散的外部势力。北宋时期,辽、西夏并立,虽然辽国实力强劲,但其骑兵的优势在中原的城池防御和水网地带难以完全发挥。更关键的是,辽国自身也需要与宋朝进行贸易和经济往来,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削弱了纯粹军事威胁的力度。南宋时期,情况更加严峻,金朝和后来的蒙古(元朝)的崛起,对宋朝构成了更为致命的威胁。但即便如此,宋朝的皇帝们似乎也没有将和亲视为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宋朝特殊的“积弱”形象与军事实力:

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军事上,尤其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长期处于相对劣势。宋朝立国之初,就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重视文官,削弱武将的权力,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帅难以独当一面。这种“积弱”的形象,使得宋朝的统治者对和亲的顾虑更为复杂。

如果宋朝选择和亲,嫁给一个强大的外族首领,一旦这位首领遭遇不测,或者其部落内部发生动乱,宋朝的公主很可能会身陷囹圄,甚至受到侮辱,这无疑是对宋朝国威的极大损害。更糟糕的是,一旦和亲的联姻关系破裂,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军事报复,将宋朝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与其冒着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进行和亲,宋朝的统治者宁可选择用实在的物质财富来换取和平。

三、宋朝的“重文轻武”与对“士大夫”政治的倚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官集团势力极为强大的朝代。“重文轻武”并非简单地说宋朝不重视军事,而是指文官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和话语权。朝廷的政策制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这些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和经济利益来维系国家稳定,而非通过与外族通婚来建立联系。

士大夫们深知和亲的潜在风险,他们更倾向于用“岁币”(年贡)等形式,以经济补偿的方式来换取边境的安宁和贸易往来。这种方式虽然代价高昂,但至少避免了将皇室尊严置于危险之境,也避免了潜在的政治联姻带来的复杂后果。他们认为,将公主远嫁异族,实际上是将皇室的“面子”与国家的“里子”进行交易,一旦“面子”失守,国家“里子”的利益也会随之动摇。

四、对“汉家尊严”的考量与“华夷之辨”的深化:

虽然宋朝在军事上可能不如汉唐,但在维护“汉家尊严”和政治合法性上,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有着更为强烈的执念。唐朝的和亲对象多为突厥、回纥等,这些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有一定的交流基础,虽然存在民族差异,但“华夷一家”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而宋朝所面对的辽、金、蒙古等族,其文化、习俗与宋朝的差异更为显著。宋朝的士大夫们,在接受了程朱理学等思想的熏陶后,“华夷之辨”的观念更加强化。他们认为,将公主嫁给这些被视为“蛮夷”的统治者,是对汉文化正统性和皇室血脉纯洁性的极大玷污,是一种“辱国”的行为。他们宁愿付出沉重的金钱,也要维护这种文化和政治上的优越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道义”和“正统”的坚持。

五、经济实力与“岁币”的可承受性:

尽管宋朝在军事上“积弱”,但其经济实力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大。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带来了充裕的财政收入。虽然“岁币”对宋朝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相较于其庞大的财政体量,这种“散尽黄金白玉”的支付在经济上是可以承受的。更重要的是,用金钱换来的和平,至少保证了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这对于一个文治昌明的朝代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六、历史的经验教训:

宋朝的统治者也并非完全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他们可能看到了其他朝代和亲失败的案例,或者在与外族的交往中,深刻体会到了政治联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其冒险进行一次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和亲,不如选择一种相对可控的方式来处理与外部势力的关系。

总结来说,宋朝宁可送钱也不和亲,并非简单的“吝啬”或“怯懦”,而是多重历史因素、政治考量、文化观念和经济实力的综合结果。

从军事上看,宋朝的“积弱”使其对和亲的风险评估更高。 和亲一旦失败,带来的后果比送钱更严重。
从政治上看,强大的文官集团主导了政策制定,他们更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换取和平,同时维护“汉家尊严”。
从文化上看,“华夷之辨”的加深使得宋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难以接受与文化差异显著的外族进行皇室联姻。
从经济上看,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支付高昂的“岁币”成为可能,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因此,宋朝以金钱换和平,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选择。这是一种以经济代价换取政治稳定和文化尊严的独特策略,也因此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宋朝“散尽黄金白玉”也绝不和亲的鲜明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亲是个政治行动,要从政治角度看。

很多人看和亲,只看男男女女那点事儿,角度就错了。

和亲作为一个政治行动,代表的信号就是“友善”“和平”。无论这是屈辱的还是平等的,无论这是吃亏的还是沾光的,作为一个行动,它所发出的政治信号就是这些。

那么,为什么要发出这一信号呢?

对于汉初来说,就是打不过,用女人来贿赂敌人。

对于汉朝逆转局势以后来说,就是用本国女人来作为政治代言人,操控别国政治。这和近现代史上日本经常将日本女人嫁给中国政治人物是相似的。

和亲本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先秦时代,秦楚两国世代通婚,很多秦后都来自楚国。秦晋两国也多次通婚,号称秦晋之好。当然后来他们都打起来了。只不过到了统一以后,没有与皇室平起平坐的人了,人们没见过这些事情,觉得陌生了。再加上汉初和亲起点很低,产生了恶劣印象。

有的和亲是为了贿赂别人,有的和亲就是为了刺探情报、干涉别国政治。贿赂这个都知道,不多说了。

像义成公主和亲,极大干涉了突厥内政。文成公主和亲,也为后来唐高宗设立“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埋下了伏笔(唐初前线统帅通常以作战目标命名,像这个,写做“逻些”,读作“拉萨”)。只是没有充分考虑到高原反应,加上将帅不和,一场灭国之战打了半截不得不放弃。唐高宗曾经批评薛仁贵说,最恨的一件事就是大非川一战没有坚持打下去。估计此战也导致唐朝在吐蕃内部多年经营的力量毁于一旦,只是没有人记录了。

和亲,你就得要我的人长期活动于你的政治中心,不得不开放权力,甚至我的人还能获得君主继承权。这一招比互派大使还狠。

相比之下,岁币是个什么玩意儿?

只要桃,不要人?那这趟不是白来了吗?

做生意的都知道,现金比商品值钱(只要不是通胀爆炸的时候)。一万现金比一万商品值钱。这就像军事,一万机动兵力,比一万散落民间没有组织的士兵更有用。常备军耗资巨大但是仍然要保留就是因为这个。

现金,经常就是纯利润。

一分纯利往往需要十倍乃至几十倍的毛收入。古人说,三年耕有一年食,九年耕有三年储,三十年而民无菜色。那么宋朝每年都送三十万岁币,就是纯粹的资敌。虽然辽朝因此腐化,但是宋朝也没有因此增强。宋辽之间开设榷场贸易,据说宋朝挣了很多钱,据说借机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战和渗透,吹得不要上天。但是,这些东西抬得再高,也不过就是和底层中层做来往,主要在外围。即便接触到几个人,也都是精挑细选过的,“政治敏锐性强”“政治立场坚定”。相比直接嫁个公主去做皇后乃至太后、直接侵入高层核心政治,简直就是微不足道。

宋朝要不然就一分钱不给死硬到底,示以血战到底的精神,号召天下人聚集在抗战大旗之下,让忠臣义士乃至野心家都愿意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战;要不然就送公主嫁给辽朝皇帝,直接下重注,激励天下人热血沸腾报仇雪耻,暗示阴谋家兴风作浪从中谋利。结果宋朝既害怕又没本事,花钱保平安!勇士固然齿冷,奸贼也知道国无战心不能借军功获利,整个群体都散了。这样不服气又软蛋的行为,在政治上就是自寻死路。

该认怂就认怂,但是要为反击埋下伏笔。孙权要称帝时,就故意采取了先抑后扬的策略,卑躬屈膝向曹魏称臣,刻意激励文武大臣,然后利用上下一心共谋自强的心气儿,顺理成章自立为帝。宋朝属于要强不够,磕头也磕得不够疼。磕疼了,自己就要反弹了。

当年我国也是刻意强调苏联欺负人啊!硬是将集合东欧之力打下中国工业基础的苏联黑得体无完肤。结果在那么悬殊的国力对比下军民还有心气儿敢打珍宝岛之战。那差距可比宋辽差距大多了。

宋朝在政治纲领上太差,即便有一些人才也无法发挥。寇准那么优秀,坚决不肯妥协,最后宋朝到了传言寇准要拥兵自重的地步,迫使寇准同意和谈。然后宋朝就提出向辽朝赔偿巨额军费的愚蠢要求,把寇准也带到了沟里,让寇准满脑子都是尽量少赔钱的想法。这就是白痴凭借丰富的经验将聪明人拉到和他们同样水平然后凭借丰富的经验获胜啊。

别囿别囿,跳出窠臼才能避免迷惑,古人谈别囿了很多次。墨子庄子都谈过。但是毛泽东干活概括得最生动形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可谓切中要害。

user avatar

大金国舅完颜构第一个不服。

大金洗衣院里的挫宋公主/郡主/县主,比历朝历代和亲送出去的“公主”加一起都多。。。。

再说了,挫宋拿公主抵钱,算送钱还是算和亲呢?

————“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

斡离不: “汝家太上宫女数千,取诸民间,尚非抵准?今既失国,汝即民妇,循例入贡,亦是本分。况属抵准,不愈汝家徒取?”

赵狗还有几个便宜弟弟呢,《昏德公北狩生子考》:


user avatar

打得赢,和亲就是派驻大使馆。不尊重都不行。

打不赢,和亲就是派驻歌伎团。白白受辱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