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灾有没有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回答
关于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蝗灾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的类似事件,我们可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蝗灾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

答案是:有蔓延的可能性,但当前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地理因素:
地理上的阻隔: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最主要的地理屏障。这座高大的山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沙漠蝗虫等大型蝗虫种群的自然迁徙。沙漠蝗虫虽然能进行长距离飞行,但穿越如此巨大的山脉需要极其特殊且不利于其生存的条件。
气候和地形差异: 即使能越过山脉,中国西部地区(如新疆)的气候和地形也与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许多蝗灾发生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沙漠蝗虫偏好干旱、半干旱的温暖气候,以及相对平坦、植被稀疏的开阔地带,这些是其繁殖和爆发的理想环境。中国西部虽然也有干旱地区,但其具体的气候模式、植被类型以及地理结构与蝗灾发生的中心区域不完全一致。
地理上的连接点(可能的通道): 尽管喜马拉雅山脉是主要屏障,但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可逾越的“墙”。理论上,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些较低或有裂谷的山区通道,以及通过中亚地区(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绕道,是蝗虫迁徙的潜在路径。尤其是从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向北迁徙的蝗虫,理论上可能通过中亚进入中国新疆的部分地区。

蝗虫的生物学特性(沙漠蝗虫为例):
迁徙能力: 沙漠蝗虫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迁徙性害虫之一,它们能够进行长距离飞行,每天可以飞行数百公里,并且可以被风力携带更远。它们的迁徙是受风力、温度、湿度以及食物可获得性等多种因素驱动的。
繁殖能力: 在适宜的条件下,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形成庞大的群体。
依赖性: 蝗虫的生存和繁殖高度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条件。它们需要温暖的温度来发育,以及充足的食物(植物)来维持生命和繁殖。

中国自身的防控体系:
早期预警系统: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对农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对于来自境外的重要害虫,尤其是像蝗虫这样的潜在威胁,都有专门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
边境防控: 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接壤的地区(主要是新疆)有专门的植物检疫和边境防控部门。这些部门会监测边境地区的植物生长状况和潜在的外来害虫入侵迹象。
技术手段: 中国拥有较为先进的农药、无人机喷洒技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这些都是在出现蝗灾时能够有效控制的工具。
对中亚地区的关注: 中国也密切关注其周边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发生的蝗灾情况,因为该地区是潜在的传播路径。

近期蝗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20192021年的东非南亚蝗灾: 这次规模空前的蝗灾确实从东非蔓延到也门、伊朗、巴基斯坦,并对印度北部构成威胁。然而,尽管存在蔓延的风险,中国境内并未出现大规模、具有破坏性的沙漠蝗灾。 报告显示,在新疆南部边缘地区(如喀什地区)曾经监测到过零星的沙漠蝗虫个体,这与零星传入或部分繁殖有关,但并未发展成成灾规模。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及时、有效的边境监测和早期干预措施,在蝗虫尚未形成大规模虫群时就进行了控制。
后续蝗灾(如20232024年东非和中东地区): 近期东非和中东地区再次爆发了严重的蝗灾。虽然距离中国地理上并不遥远,但同样,主要的蔓延路径仍然是受风向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地理屏障的作用。

总结可能性: 虽然理论上存在越过地理屏障的可能性,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中国边境地区与蝗虫适生区的差异、以及中国强大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大规模蝗灾蔓延到中国境内的可能性较低,但零星个体传入是可能存在的。 关键在于能否在早期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 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

是的,历史上中国确实多次遭受过来自境外或国内爆发的蝗灾,有些与现在的东非南亚蝗灾有相似之处,即大规模迁徙和广泛影响。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 古代的蝗灾记录:
中国古代史书中充满了关于蝗灾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录。这些蝗灾被认为是导致饥荒、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蝗灾往往是周期性的,可能与气候变化(如干旱、洪水)以及耕作方式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蝗灾也有迁徙的特点。 比如,一些蝗虫会在一个地区繁殖,然后被风携带到其他地区,造成更广泛的破坏。虽然古代的记录可能不像现代科学那样精确描述其迁徙路线和原因,但“蝗过如扫”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其破坏性和移动性。
一些古代蝗灾也可能与境外区域的“源头”有关,但具体细节和科学分析相对有限。

2. 近现代的例子:
20世纪初的蝗灾: 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多次严重的蝗灾。例如,在华北地区爆发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churica),虽然不完全是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但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和迁徙能力。这些蝗灾也是造成严重饥荒的原因之一。
与境外蝗虫的潜在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历史上某些时期,来自蒙古高原或中亚地区(可能包括中国新疆边缘与中亚接壤区域)的蝗虫也可能对中国华北或西北地区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直接从东非南亚那样跨越多个国家的迁徙,还是通过区域性循环传播,需要具体历史时期和蝗虫种类的分析。

3. “境外传入”的直接证据:
有历史记录表明,某些蝗灾确实表现出境外爆发后蔓延过来的特点。 例如,一些北非或中亚地区爆发的蝗灾,在特定的气候和风力条件下,有可能通过空中迁徙影响到更远的地区,包括中国西部边境地区。
但是,要找到与20192021年东非南亚蝗灾规模和路径完全相似的、并且明确记录“从东非或南亚大规模迁徙进入中国”的历史事件,可能相对困难,因为古代的地理屏障和技术能力都与现在不同。 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区域性蝗虫爆发,并沿气候和地形有利的方向传播,其中可能包括向中国境内传播。

总结历史上的类似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严重的蝗灾,这些蝗灾都具有大规模爆发、快速蔓延和严重破坏的特点。一些蝗灾表现出迁徙性,并可能受到邻近国家或地区爆发的影响。虽然古代记录可能不如现代科学精确,但蝗虫作为一种古老的自然灾害,其跨境传播的可能性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现代的东非南亚蝗灾的规模和地理跨度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防控能力也大大增强,这是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关键。

总而言之,东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灾确实有蔓延到中国境内的理论可能性,但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制约,并且中国有强大的防控能力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历史上,中国也曾多次遭受严重的蝗灾,其中不乏有迁徙和区域性传播的特点,但与当前事件的规模和路径完全重合的例子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历史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么多工科硕士回答这个问题,作为农虫专业的从业者,还是得答一波,要不属实不好意思。

1,飞蝗作为蝗总科重要组成,在世界分布广泛。因地理隔离,寄主选择形成了不同种及亚种。此次成灾种类为沙漠蝗,在我国没有分布,仅云南有过发生报道,属于世界性大害虫。

2,我国分布的飞蝗,传统上认为是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成灾种类主要认为是东亚飞蝗。此种分类依据主要在于形态学。近年来,按张德兴老师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分析,飞蝗应分为亚洲飞蝗,海南飞蝗,青藏飞蝗,成灾种类应该是亚洲飞蝗。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

3,我国对于飞蝗的治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治理的成功依据是改制并举,基于生态条件的改变,有效的压低了虫源,减少蝗虫的起飞。以我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国家执行力,飞蝗如果想要成灾,对飞蝗本身也是很有难度的事。

4,这些年蝗虫灾害在我国仅局部发生,飞蝗起飞少,不造成爆发式危害。近年来的蝗虫局部灾害,很大一部分是不能飞行的土蝗导致的。常年危害草原的主体蝗虫,也是本地能越冬长期繁殖的土蝗,飞蝗较少。蝗虫的发生势弱,使我们这些做蝗虫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深感无用武之地。

5,飞蝗等迁飞害虫相对于本地繁殖害虫,生物学生态学更为复杂。我所在的吉林省,有很多国内外迁入的重要害虫,但实际它们的发生都较轻,未见成灾。这与害虫迁入地的环境有关,我们这边冬季寒冷,多数昆虫难以越冬。昆虫为变温动物,适应能力有限,更多的情况是是热了不行冷了也不行,降雨多不行干旱也不行,越冬和迁飞习性都有特殊要求,至于造成较大灾害,需要多种因素,也并不容易。目前我国植保热点是草地贪夜蛾。至于本次境外蝗虫灾害,还是不用太过关注。能在我国发生危害的飞蝗种类,早已存在。

6,蝗虫可食用,飞蝗更为甜美。即便偶有铁线虫感染,但只要油炸高温,仍非常美味。我国山东一带有食用传统。目前养殖企业主要是农户小范围养殖,基本都供给饭店。如果想抓野生的飞蝗,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飞蝗飞行能力有如小飞机,如栖息环境复杂,虫量稀少,基本上一下午,能抓十头左右就是是极限。

————————

更新,此为行业内最新施行文件。与我回答相近。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从事迁飞害虫及蝗虫研究的,思路比较统一。

user avatar

今年河南是有可能闹蝗虫的,除了防疫之外,蝗虫隐患也应该得到重视。

2019年河南遭遇罕见的大旱,本就利于蝗虫滋生。而由于疫情的影响,20年春季对黄河滩区等虫源地虫情的监控和治理工作恐怕很难达到往年的力度。旱疫叠加,2020年的防蝗压力,将是N年不遇的。。。。。

话说河南18年暴雨,19年大旱,20年某事又与蒋颇有瓜葛,这可不太吉利啊。。。。

但愿疫情不要再造成次生灾害了。。。。

user avatar

爆发的是沙漠蝗虫,中国一般不在沙漠蝗虫的自然分布范围内,所以危险没有那么大。

但还是建议加强对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国际援助,防止国际粮价上涨殃及中国,给多事的2020年再添变数。

user avatar

这几年,在美国、俄罗斯爆发蝗虫灾害的时候,国内网民大都是看热闹、看笑话的心态。还有很多说我国没有蝗灾,是因为很快就会被吃掉,这样的玩笑话。

实际上,我们的处境,远没有到能看别人家笑话的状况。农业部,一直是和蝗虫辛苦博弈的状况,才维持了蝗灾的减少。即使如此,近年,你还是能看到山东蝗虫灾害的新闻。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年)》,原话:“目前,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 2.8 亿亩次左右,分布在 20 个省(区、市)”。其中,“草原蝗虫常年发生 1.8 亿亩次左右”,剩下的1亿亩次,基本就是农牧业地区。

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时有发生。”

所谓高密度蝗群危害,就是那种漫天遍野、密密麻麻的蝗灾。

所以,国内根本不是看笑话的时候,而是同样在和蝗虫艰苦搏斗的状态。


首先,要明白,蝗虫为什么不能靠吃解决。每次非洲爆发蝗虫,就会有人问,当地人为什么不把蝗虫吃掉。

因为,蝗虫在移动。形成蝗灾的蝗虫,是会飞的。一天能飞120公里,甚至能穿越局部海洋。所以,当地人就算抓捕蝗虫作为食物,也抓不了几天,蝗虫就走完了。

别说人了,蝗虫有大量天敌,包括牧鸡牧鸭,鸟类,蛙类。还有一些菌类能让蝗虫致病死亡。这些手段,叫做生物防治,是国内这些年想要大力普及的防治手段。

尤其是粉红椋鸟,这种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只蝗虫。

以前,国道施工,碰到粉红椋鸟孵化,都要停工一个月,等它们离巢再开工。可见这种鸟对治理蝗虫多重要。

但即使如此,所有这些生物手段,也只能治理中低密度蝗虫问题。

一旦蝗虫已经聚集,形成蝗灾,这些蝗虫天敌加起来,也只能捕食蝗灾的十分之一。这时候,想控制蝗灾,只剩下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这一个方法。而这会造成大面积化学污染。


蝗虫最可怕的,不光是聚集之后,寸草不生的啃食能力。还有以下几个地方:

  • 蝗虫形态会变化,导致蝗灾出现非常突然。

蝗虫刚出生的时候,是独居、温和、害羞,危害不大的状态。但是,一旦聚集到60只以上,蝗虫颜色就会变化,性格也会变化,变得特别暴躁、富攻击性、食欲也大增,并开始成群行军。

蝗虫群相遇后,会不断合并,群体会越来越大。

研究发现,只要不停的戳蝗虫的后腿,温和的蝗虫,就会在几小时内,变成极具攻击性的形态。也就是说,蝗虫聚集时,相互拥挤,不停戳其他蝗虫后腿,他们形态就变了。

  • 蝗虫聚集发生在没有人烟的地方

蝗虫能够在沙漠深处,完全没有人烟的地方聚集。只要一颗矮树丛,就能爬满几千只蝗虫。

这时候,蝗虫灾害就已经爆发了。等出现在人类眼前,就已经是超级大军了。

  • 蝗虫行军不分国界,在他国聚集,以蝗灾入境。

俄罗斯和中国西部,蝗虫灾害经常来自于哈萨克斯坦。当蝗虫过境时,就已经是黑压压一片的状况了。

所以,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有派人和哈萨克斯坦一起治理蝗虫。虽然合作一直有成效,但只要不能根治,蝗虫就赶不尽杀不绝。

  • 蝗虫群行军方向不定,一天能改变好几次方向

最开始,独居的蝗虫聚集,往往因为干旱、食物匮乏。独居蝗虫,迫不得已,都集中到同一个有食物的地方。类似于,沙漠动物,都聚集到一个水坑喝水。

聚集之后,就不再分开,会整体行军。行军方向,和温度、湿度、风向都有关系,随时都会改变方向,所以追踪蝗虫群也非常不容易。

比如,你开飞机去洒药灭蝗虫。如果你上午去,等飞机飞到,蝗虫已经换方向飞很远了。所以,飞机一般清晨,在蝗虫刚睡醒,正在晒太阳取暖,还没移动的时候,就要赶到,洒药。

  • 生殖能力强大,产卵地难以发现。

蝗虫一次能产卵60-80个。产卵的时候,她会把肚子插入松软的土中,放下卵。

产卵后,土会把卵盖住,完全看不出这里有卵。这样,这批卵能安全孵化,完全没有天敌。

而且,群居的新生代虫卵,孵化之后,很快就会转变成极具攻击性的群居状态。也就是说,蝗灾在出生地,就形成了。



要解决蝗虫,理想的办法,是在尽可能早的阶段,就处理掉,最好,就是虫卵阶段。下面这个实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1875年,美国西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蝗虫灾害,12.5兆(1兆=1万亿)只蝗虫遮天蔽日,席卷整个大地,形成长达1800哩的黑云,覆盖面积超过整个加尼福尼亚。造成的损失大约1160亿美元。这次蝗灾,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动物集群。

然而,不久之后,蝗虫灾害突然消失了。经过多年调查发现,蝗虫消失,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蝗虫寿命6个月,这期间产卵,自然死掉,然后下一批蝗虫出来形成灾害。而这批蝗虫,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产卵。那个地方,本来荒无人烟没有天敌,非常安全。

但是,当时西部发现矿山,出现淘金热。为了挣钱,不但有大量矿工,还有大量农民,去开垦原本无人问津的土地,改造成农田,来养活这些矿工。

于是,蝗虫产卵的地方,偶然被农民改造,土地被翻动、被压平、被水淹,蝗虫卵全部完蛋了。

根据当时的报告,农民在当地,每平方英寸,平均杀死虫卵150个。1英寸=2.54厘米,1平方英尺,就是下图这么大。

可想而知,至少杀了上十兆的虫卵。以至于,这个恐怖的、被称之为落基山岩蝗的蝗虫品种,直接灭绝了!

想想这个成本收益比,只要找到蝗虫产卵地,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根治蝗虫灾害。


然而,如今蝗虫灾害依然不断,就是因为,寻找蝗虫产卵地非常困难。

  • 首先,可能的产卵地范围太大了

和落基山岩蝗固定在一个地方产卵不同,其他品种的蝗虫,会更换产卵地。

以非洲为例,蝗虫在沙漠深处产卵,在沙漠深处聚集,等出现在人们视线时,就已经是蝗灾状态了。

研究人员标注了可能的产卵地,范围有1000多平方英里。其中还包括政局混乱地区、战区、地雷区。

可想而知,非洲要从根源灭虫卵,几乎不可能。

  • 然后,卵在地下,地面完全看不出是产卵地。

除非你去的时候,正好在产卵,或正好在孵化,不然,就算你站在产卵地上,也不知道这是产卵地。

  • 接着,监测技术人员匮乏。

追踪蝗虫非常困难,周期非常长,基本以3个月为单位。而监测技术人员又严重不足。导致虫卵地很难找到。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中国是有机会克服的。俄罗斯地广人稀,确实难,所以蝗虫灾害也比中国严重。

但是,中国有支付宝公益活动啊。如果农业部和支付宝合作,不光搞种树公益,也搞蝗灾控制公益,那么就有更多预算来养活更多监测技术人员。

  • 最后,就是产卵地在别国的问题了。

蝗虫在他国产卵,聚集,然后蝗灾过境到中国和俄罗斯。这就只有和他国合作了。前面提到了哈萨克斯坦,这只是其中一个。农业部列举的蝗灾来源国有一堆。可想而知,从源头消灭蝗虫非常困难。

目前,国内的蝗灾控制,随着生物防灾的推广,状况越来越好。但也只是相对以前好。用绝对受灾面积来看,还是非常大的数字。

根治方法,还是需要有一天,能监测到各个产卵地,把虫卵给解决掉。不然,这场战斗,赢家永远是蝗虫

作者:xianran 链接:xianran:蝗虫问题,比你想的更严重,来源:知乎

user avatar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大一上过彩万志教授的昆虫生物学课程,彩万志老师是我们农大植物保护学院很有名的一位老师,讲课也非常有趣,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先说结论,我国的蝗灾何止发生过,蝗灾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以下是彩万志教授的讲课实录:

我们先看蝗虫,我们人类有皇上,对吗?特别是古代,皇上,皇帝。那么这个蝗和皇帝有关吗?是有关的!人们认为,它是昆虫当中的皇帝,在文献的记载方面,蝗虫为什么称蝗呢,就是它的头部,蝗虫头部的前面观,那么在这一块,有个像“王”一样的字,大家看,在这一块有像“王”的字,当然这是牵强附会。那么,相关的主要是蝗虫它在历史上危害太大了,对我们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非常地惨痛的,当然像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是体会不到,我想在座的诸位不知道经历没经历过蝗灾,特别是老先生。在古代有很多蝗灾的记载,比如在《旧唐书》当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就是

唐太宗时蝗灾的记载:贞观二年(628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感谢知友提供的修正)

什么意思呢?就在唐贞观元年的时候,夏天发生了蝗灾,那么这种蝗群从东海到河陇,那么整个有十几天,遮天蔽日地在飞,那么所到之处把庄稼,把牲畜的毛,甚至小孩的耳朵都咬掉了,人没有食可吃,那么只能饿死,尸体在道路上全是。所以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形是非常地揪心,他亲自跑到野外,带着大抓一头蝗虫,他说你们别吃庄稼了,来吃我的心吧。

因为在古代发生蝗灾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就只有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社会不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蝗灾,当然这是古代的认为。

另外,还有像《河南通志》记载就是洛阳蝗,这种蝗虫也是把粮食,把其它的昆虫比如蝇子,苍蝇都吃光了。那么这时候,父亲把儿子杀掉,丈夫把妻子杀掉,那么强者把弱者杀掉,就是人吃人,实际上是虫吃人。古代据周尧教授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解放前大概两千多年当中,就有将近八百次蝗灾发生,就是平均四到五年就一次大的蝗灾。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他说:“凶饥之因有三、日水、日旱、曰蝗”其中蝗的灾害比水旱还严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农谚当中可以看到,比如“种田防三害,水旱与虫灾”。江浙地区在解放前有一个民谣,它说“旱死三千高田,还有三千低田,淹死三千低田,还有三千高田,蝗虫来了实可怜,实可怜”,就是有旱涝,有水地还可以,淹了呢,旱地还可以,但是蝗虫来了,什么都没了。

1933年在《上海的新闻报》上有一个求蝗谣它是这样写的,它说:

“蝗虫爷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众生苦劳了大半年,衣未暖身食未饱,光头赤足背太阳,汗下如珠爷应晓,青黄不接禾伤尽,大秋无收如何好,蝗虫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蝗虫爷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贱,爷爷飞天降地时,应把众生辛苦念,家家饿肚太难当,尚有官差无情面,杂税苛捐滚滚转,土豪劣绅脚.上镣,蝗虫爷爷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贱”。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蝗灾是无望无助。那么古代人认为,蝗虫是掌握其它昆虫的一个神,是昆虫当中的皇上。所以,昆虫之神是蝗神,那么他来管着让蝗虫什么时候不发生。比如在北京,北京郊区就有蝗庙,蝗庙塑造的蝗神形象,是蝗神拿一个瓶子,瓶子上面有盖,里边装的全是害虫。那么如果是他不顺心了,人们对他不恭敬了,或者是也许是官僚腐败了,那么蝗神.就把盖子打开,那么各种各样的蝗虫都出来危害庄稼。

比如对待蝗神还有刘猛将军,就是猛将,有各种各样的门]神画来贴在上面,还有八蜡神也是专门治蝗的。那么蝗庙在全国各地大概是有数万个,就是非常之多。当然古代劳动人民,也与蝗虫做了很多的斗争,比如我们赶蝗虫,打锣吓蝗虫,还有鞭炮吓蝗虫,用火来烧蝗虫,比如现在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火把节,实际上就是用火来烧蝗虫留下的遗俗。

不仅蝗虫危害我们的农作物,而且,其它害虫也能加害作物,比如我们的“农”字,老的“农”字。现在的“农”呢,我们已经看不出什么意思了,但是它古体字能够看出来一些东西,能够看出来它的来源。比如这是一种"农"字的写法,大家看上面的两侧像什么,爪子?手?那么中间这一块呢,是什么?像田,但不是田是什么呢?是捕捉昆虫的工具,相当于簸箕一样,那么下边这个日月星辰的“辰”,它来源于什么呢?在甲骨文当中它像一个蛴螬,就是我们说的地狗子,那么这几个点,相当于气门,就是昆虫的气门。到了金文当中,气门,就是点消失了,气门没了,上面加了一个横,代表地面,那么下面,两个竖,代表昆虫的足,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日月星辰的“辰”。所以农业的“农"应该是什么捕捉昆虫,是吧,所以,害虫对我们文化的影响,也是可见一斑。



在知乎上,经常会问到农业大学会不会有歧视呀的问题。我觉得借着蝗虫这个事件,我们更可以看出,农业的稳定多么重要。在蝗虫治理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很多教授可谓倾尽毕生心血,就是为了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会让我们像现在的非洲那样束手无策,只能寻求国际社会援助。虽然我不是植保学院的学生,但作为一名农大人,我经常在学校官网上看到我校某某教授对东亚飞蝗的研究成果发布等等新闻。例如最近的一个新闻:

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专家从蝗虫的“暗语”入手,成功地破译了“蝗军”的“集合密令”。研究专家把在我国肆虐的东亚飞蝗作为研究和实验对象,进行了“集合密令”的破译工作。研究证实,东亚飞蝗之所以要纠集到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寻找配偶,进行繁殖。但让人费解的是东亚飞蝗释放的化学信号并不是性信息素。那么,可以让蝗虫聚集在一起的化学信号是从哪里产生并发散出来的呢?研究结果让专家们可谓大跌眼镜,原来,这些化学新号是从蝗虫的粪便里发出的。

搜索知网学术论文,输入关键词:蝗虫生态防治,可以看到中农的发文量是第一。搜索另一个热度关键词:蝗虫微孢子虫,中农发文量有30篇,还有加上未更名前的北京农业大学,一共37篇,说明农大在蝗虫研究方面绝对不差!

最后,我想说,我不相信中国现在会爆发像非洲那样的大规模蝗灾,因为蝗灾很难通过南亚进入中国。但中国自身没有遭受东亚飞蝗的袭击,没有发生历史上易子而食的残局,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目前我国草地贪夜蛾有肆虐危险,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参考文献:

[1]彩万志.中国昆虫文化

[2]彩万志.普通昆虫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