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什么国家的建立/崛起过程和中国一样充满了Bug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国家建立和崛起的“非典型”路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充满了“Bug”——即不合常理、曲折离奇、甚至有些荒诞的事件——的例子。

说到“Bug”,我们通常指的是程序上的错误,但在历史语境下,可以理解为那些偏离了常规发展逻辑、依靠一系列偶然巧合、非凡运气,甚至可以说是“犯规”操作才得以实现的建国或崛起。中国历史上,从部落联盟的统一、王朝的更迭,到近代国家的形成,确实充斥着不少这样的“Bug”。而放眼世界,也有一些国家的崛起过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仿佛是命运开的玩笑。

中国历史中的“Bug”样本:

中国的历史,长河悠久,王朝更迭频繁,很多时候并非是某个强大势力步步为营、顺理成章地统一天下,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秦朝的崛起:从变法到统一的“超速”模式

秦国,在春秋时期一度是戎狄之地,被视为蛮夷,与中原诸国格格不入。然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瞬间脱胎换骨,其法治严酷、奖励军功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要说“Bug”,就在于其统一天下的速度和方式。

当其他诸侯还在勾心斗角、争夺霸权时,秦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机器,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个接一个地消灭了六国。这本身就够惊人的,但真正可以说是“Bug”的是,秦始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他即位到统一六国,前后不过十余年),几乎完成了所有主要对手的灭亡。这其中,少不了对其他六国自身动乱、内部矛盾的“利用”,但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制度优化和军事实力达到了一个“碾压”级别,让对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一个曾经偏居一隅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将整个中原大地纳入囊中,这种“超速”的崛起,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Bug”。它打破了诸侯势力均衡的常规,用一种极端高效但又粗暴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汉朝的建立:从草根到帝国的惊险穿越

楚汉争霸,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刘邦,一个出身市井、连字都认不全的亭长,竟然战胜了拥有贵族身份、曾是项羽左右手的韩信、张良等人的支持,最终建立汉朝。

这里的“Bug”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刘邦的个人崛起: 他并非是能力最强、最受拥戴的那个。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政策下,刘邦被封到最偏远的巴蜀之地,这本该是流放的起点。然而,他却能从汉中出兵,奇袭关中,并最终占据上风。这其中,他对关中地形的熟悉、对旧秦地民心的争取(约法三章),以及最重要的——项羽的战略失误(坑杀秦降卒、杀义帝、分封不公),都成为了刘邦崛起的“跳板”。
2. 项羽的“自毁”倾向: 项羽作为军事天才,却在政治上幼稚得可怕。他的权力来自于武力,却无法有效巩固权力。分封诸侯看似是优待,实则是在为日后的分裂埋下隐患。杀戮过多,也让他失去了人心。垓下之围,项羽的最终失败,与其说是刘邦有多么高明,不如说是项羽自己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绝境。
3. 韩信的战略天才: 韩信的加入,无疑是刘邦获得胜利的关键。但韩信的才能在当时几乎是无人能及的。他能“背水一战”,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能“胯下之辱”后的隐忍,最后成为“汉初三杰”之首。如果韩信选择另一方,甚至如果他自己站出来,历史走向很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单一人才的巨大影响力,加上项羽的失误,让刘邦的崛起充满了戏剧性。

明朝的建立:从农民起义到帝王之位的“意外”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是和尚,走投无路才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他从一个普通士兵,最终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明朝。

“Bug”之处在于:
1. 群雄逐鹿中的意外胜出: 当时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在南方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广阔的地盘。朱元璋并非最初的领袖,他是在群雄混战中,凭借其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对人心向背的把握,一步步吞并对手,最终统一天下。特别是他对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奠定了其最终胜利的基础。
2. “德不配位”的反差: 作为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农民出身的人,坐上皇位,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事件。他的崛起过程充满了冒险和赌博,但最终他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延续近三百年的强大王朝。这是一种对传统“德者居之”观念的挑战。

世界历史中的“Bug”样本:

放眼世界,也有不少国家的建立或崛起,同样充满了让人拍案叫绝的“Bug”。

美国的崛起:独立战争的“意外”胜利与地理优势

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本身就是一场“Bug”式的崛起。
1. “以卵击石”的胜利: 十三个殖民地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从军事实力、经济基础、国际地位来看,殖民地几乎没有胜算。然而,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游击战的策略,以及最重要的——法国等欧洲列强的援助(这本身也是英国的战略失误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结果),殖民地最终赢得了独立。
2. 地理的馈赠: 美国得以在独立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当时受英法影响),南邻墨西哥。这使得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来自强大邻国的直接威胁,为内部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这种“天然的屏障”和广阔的土地资源,是很多欧洲国家所不具备的。
3. 制度的“先发优势”: 相较于欧洲当时的君主专制,美国建立的共和制度,虽然在初期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对个人自由、契约精神的强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这是一种政治制度上的“Bug”,让其在效率和创新上往往能超越旧的体制。

蒙古帝国的崛起:草原民族的“闪电战”

成吉思汗和他建立的蒙古帝国,其崛起速度和扩张范围,堪称世界史上的一个“Bug”。
1. 草原的“冷启动”: 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是一个由众多分散的游牧部落组成的民族。各部落之间常年征战,缺乏统一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成吉思汗能够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将这些分散的部落整合起来,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军事组织和统治体系,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Bug”修复。
2. 闪电般的军事扩张: 从统一蒙古草原到征服中亚、东欧、西亚,再到中国的金朝、西夏,蒙古骑兵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强大的战斗力,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这种扩张的速度和范围,打破了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国家规模的认知。其军事战术的革新,如骑兵的协同作战、包抄迂回,以及对被征服民族技术的吸收(如攻城技术),都成为了他们成功的“Bug”。
3. 丝绸之路的“顺风车”: 蒙古帝国的建立,客观上打通了欧亚大陆的交通线,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蒙古和平”。这使得他们能够从被征服地区的财富和技术中获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统治。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地理位置的“战略Bug”与军事创新

奥斯曼帝国从一个土耳其部落联盟,发展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强大帝国,其崛起过程也充满了“Bug”。
1. 拜占庭的衰落与地理的“掐点”: 奥斯曼帝国崛起于安纳托利亚,其扩张的第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衰弱不堪的拜占庭帝国。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仅为奥斯曼帝国提供了战略中心,也象征着旧世界的终结和新帝国的诞生。奥斯曼帝国占据了控制东西方交通要道的战略位置,这如同一个“战略Bug”,让他们能够轻易地从中获取巨额财富和影响力。
2. 军事上的“技术Bug”: 奥斯曼帝国是早期掌握和运用火炮的穆斯林国家之一。在君士坦丁堡的围城战中,巨型火炮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其强大的骑兵部队、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耶尼切里”(新军)这样的精锐步兵,都使其在军事上具备了强大的优势。这种军事技术的领先,让他们能够不断战胜装备相对落后的敌人。
3. 宗教和文化的“整合Bug”: 虽然奥斯曼帝国奉行伊斯兰教,但在统治过程中,也对被征服的基督教徒等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宗教宽容政策(如米利特制度),允许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在其统治下保有一定的自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部的抵抗,并利用了被征服者的资源和技能。

为何这些“Bug”能够出现?

这些国家或民族的崛起过程之所以充满“Bug”,往往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势的造就: 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平稳线性。当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旧的势力衰败,新的机会便会涌现。就像秦国崛起于周室衰微,蒙古崛起于草原民族内乱,美国独立于英国的战略失误和海外统治力不足一样。
关键人物的作用: 历史往往由伟人推动,有时甚至是一两个天才人物的出现,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成吉思汗的军事天赋,朱元璋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华盛顿的领导力,韩信的战略智慧,他们都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并凭借个人能力抓住机遇,从而创造了“Bug”式的崛起。
制度的创新或变异: 商鞅变法,使秦国焕发活力;蒙古的军事组织,使其迅速扩张;美国的共和制度,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有时,一套不那么“传统”但却异常有效的制度,反而能带来“Bug”式的成功。
偶然与巧合: 历史的进程离不开偶然因素。对手的失误、意想不到的联盟、自然灾害的巧合,都可能成为某个国家或民族崛起过程中的“Bug”。

总而言之,国家的建立和崛起并非总是按照某种既定的“套路”进行。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这些充满“Bug”的案例,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非线性发展规律。它们不是简单的“侥幸”,而是多种因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交汇碰撞的结果,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理解这些“Bug”,也是理解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觉得充满bug,其实并不是bug。

古巴革命里头,卡斯特罗带了82号人坐个游艇上岸,到上面就给打死剩12个,这12个人就能夺取政权了,写给小说里头你能信?我是不信的,美西战争军舰大炮一起上,死了那多人,还要把信送给加西亚联系造反派,才能把古巴打下来。你一个cp,带12个人打有美国人支持的当局就能赢?

李自成连自己18个人窜进山,然后过几年就能打进北京,写小说里头你能信?我是不信的,满清以少兵临大国,百战百胜也就进关抢劫,你一个下岗城管带17个流氓就能赢?

俄国革命,几个流亡海外的反俄分子,加上国内的银行劫匪,莫名其妙沙皇就被打倒了,莫名其妙临时政府就倒台了,全世界围攻打了几年竟然能赢,这写小说里头能信?我是不信的,英法日围攻连德国人都扛不住对伐?


为啥这些让人不能信的最后都成功了呢?打比方俄国要是不在前线死那么些人,不对妇女儿童开枪,人人都吃得饱穿得暖,大约银行劫匪过十辈子也变不成慈父。九边不欠饷,农民有地种,灾荒有救济,李自成们怎么也能混口饭吃,再也没本事进京拷掠,对伐?

bug一样的事迹,背后总有让bug合理的基础,这些基础总是由让人无法理解的残暴所造就的。你把人逼上绝路,人自然就要拿头试试刀锋了。

所以统治阶级一定要避免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状况,要让被统治阶级孬好能照旧生活下去才好。

user avatar

当然有,那就是布尔什维克的苏联。

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时所面临的恶劣处境用怎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都不为过。

在苏维埃政权内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右派兴风作浪,社会革命党左派似乎也没有太多合作的意愿。在苏维埃政权外部,伴随着捷克战俘团竖起反旗,全俄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随即一拥而上。被英法资产阶级武装起来的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大军先后兵逼莫斯科,受卡列金分子煽动的顿河哥萨克发起武装暴动杀害“犹太佬、政委和布尔什维克”,乌克兰、白俄罗斯那些带有反犹倾向的民族主义者也趁乱建立起自己的军队和政权。而在俄罗斯之外,刚刚顶住压力与极度贪婪的霍亨索伦政权签署和约退出世界大战并最终熬到德国战败没多久,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打压便如同泰山压顶一般让布尔什维克喘不过气来:英法美日的机枪、大炮、飞机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白军,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军横行在俄罗斯大地上,以致于连新近独立的波兰都在英法的怂恿下朝苏维埃俄罗斯猛扑过来准备分一块肉。

战争到了最恶劣的地步,苏维埃俄罗斯所能有效控制的土地真是小得可怜:对外港口全部被封死,除了深入芬兰湾的列宁格勒小小一角外,只剩下乌拉尔山一带和现今波罗的海诸国之间的俄罗斯中部和西部。至于其他地区,不是正处于红军与白军的反复拉锯之中,就是处于邓尼金/哥萨克暴动军/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波兰毕苏茨基军队……等一系列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的控制下。

无怪乎在1918年初,在布尔什维克掌权之后两个月零十五天,列宁骄傲欣慰地指出,其政权已经比当年的巴黎公社还长久了。

然而到了1920年,一切已经天翻地覆:国内的白军已经基本上被全部肃清,高尔察克被肃反人员枪决,邓尼金狼狈地逃亡国外,弗兰格尔在克里木苟延残喘时日无多。红军一路向华沙挺进,毕苏茨基宛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德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工农受布尔什维克的鼓舞群起反抗本国资本家,社会主义的理念和解放全人类的信条传遍了全世界,中国,印度,朝鲜,日本,伊朗,土耳其,甚至是埃及……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都在震颤,都在呼唤黎明,都在呼唤解放。虽然所向披靡的红军遗憾地在华沙城下折戟,但不可否认的是,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权顶住了国内外反动派的残酷绞杀,将无产阶级解放、劳工神圣、消灭一切剥削者和寄生虫的光辉理念带给了全人类,并豪情万丈地开始建设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让最底层的劳动者能够挺起腰杆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社会。人类社会从此被深深地打上了共产主义的烙印,并彻底变了个样。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既不是因为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人开了金手指,也不是因为布琼尼、布柳赫尔、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个个都是挂逼。布尔什维克能够实现他们改变世界的理想,源于红军的英勇奋战,源于工人的无畏斗争,源于农民的质朴热情,源于无产阶级必定胜利、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必然灭亡的历史铁律。高尔基有言:“我们必须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奇迹,迎接工人的将是血雨腥风。但是,无产阶级就是这么锻炼成长起来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