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什么「决战兵器」逆转了战争的结局?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走向往往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伟大的战略家,有英勇的士兵,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某些拥有颠覆性力量的“决战兵器”,它们如同划破天际的闪电,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战局,甚至逆转了整个战争的命运。这些兵器,要么是科技的奇迹,要么是策略的精髓,它们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将胜负的天平毫不犹豫地推向了新的方向。

1. 战车:古代战场上的钢铁洪流——赫梯与埃及的卡叠什之战

提到“决战兵器”,我们不能不从最古老的战场说起。在青铜时代,没有什么比战车更能称得上是战争的“终极武器”了。它们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结晶,集速度、冲击力与机动性于一身。而在古代战争史上,最能体现战车“决战兵器”地位的,莫过于公元前1274年的卡叠什之战。

这场发生在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的史诗级战役,可以说是古代战车的巅峰对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这位传奇的军事家,率领着他那引以为傲的战车部队,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利二世的战车大军在叙利亚的卡叠什城下展开了殊死搏斗。

赫梯人的战车,普遍比埃及人的更重,通常由三名乘员组成:一名驭手、一名弓箭手和一名持矛的战士。这种配置使得赫梯战车在近距离冲锋时,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劈砍能力。而埃及战车的乘员通常是两名,一名驭手和一名弓箭手,更加强调速度和远程打击。

在卡叠什之战的早期阶段,埃及军队遭遇了赫梯人精心布置的伏击,战线一度濒临崩溃。然而,当拉美西斯二世亲自率领他的精锐战车部队投入战场时,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埃及战车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准的弓箭射击,撕开了赫梯战车的阵型。它们利用卡叠什城的地形优势,灵活地穿梭于敌阵之中,像一阵疾风刮过,所到之处,赫梯战车要么被摧毁,要么被驱散。

战车部队的快速机动和强大的冲击力,在那个时代是任何步兵都难以匹敌的。它们能够在战场上迅速集结,进行毁灭性的侧翼攻击,或是快速突破敌人的薄弱环节。在卡叠什之战的几个关键时刻,正是埃及战车如同钢铁洪流般的冲锋,稳住了阵脚,甚至一度将赫梯军队逼入了绝境。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战略上的僵持告终,但毋庸置疑的是,战车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其作为“决战兵器”的恐怖威力。

2. 火药武器:改变冷兵器时代格局的革命——蒙古西征与明朝水师

火药,这个东方古老的炼金术发明,在传播到西方,并被不断改良后,彻底颠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在早期,火药武器可能还显得笨拙而不可靠,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逐渐演变成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蒙古人在其西征过程中对火药武器的运用。虽然我们不能说蒙古人发明了火药武器,但他们是最早将其大规模且有效地应用于攻城战的国家之一。在攻打金国和西夏的战争中,蒙古人就曾使用过火炮和火箭。当他们西征之时,将这些技术带到了更广阔的战场。

在中亚和东欧,当蒙古人的铁骑横扫一切时,他们的攻城部队也装备了各种火药装置,包括投射着燃烧弹的投石机,以及最初的管状火器(尽管威力尚小)。这些武器在攻打那些习惯了传统围城战术的欧洲城堡时,展现了惊人的效果。火药的爆炸威力,能够摧毁坚固的城墙,其燃烧的火焰能够吓退守军。蒙古人的战术,将骑兵的机动性与这些新式武器相结合,使得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几乎无往不利。

而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则是在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水师装备的先进火器。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其舰船不仅体型巨大,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包括各种火炮、火铳和火箭。虽然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并非征服,但在一些沿途遭遇的冲突中,这些火器无疑扮演了“决战兵器”的角色。

想象一下,在一场海上冲突中,数艘巨型明朝战舰,喷吐着炽热的火焰,将重达数百斤的炮弹精准地射向敌舰。而敌舰可能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弓箭阶段,面对这种来自远方的、带有毁灭性力量的攻击,他们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明朝水师的火器,不仅提升了其作战能力,更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当时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并间接维护了海上航线的安全。尽管其对战争结局的具体“逆转”案例可能不如战车那样直接,但火药武器的出现,无疑是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日后更为血腥和高效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3. 航空母舰:海战的革命与海洋霸权的转移——太平洋战争

进入20世纪,航空母舰的出现,可以说再次颠覆了海战的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太平洋战争中,航空母舰不再仅仅是舰队的一部分,而是成为了海上力量的核心,它们搭载的飞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兵器”。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战列舰被认为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拥有强大的火炮,能够进行毁灭性的远距离炮击。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动,却充分展现了航空母舰的战略价值。通过将舰载机作为主要的打击力量,日本海军成功地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虽然未能消灭美军航母,但却为他们赢得了一段宝贵的战略主动权。

珍珠港事件的警钟,让美国迅速认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在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双方围绕着航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中途岛海战,就是这场“决战兵器”对决的经典案例。

在中途岛,日本联合舰队试图一举消灭美国航母,从而巩固其在太平洋的霸权。然而,美军凭借其优秀的密码破译能力,提前获知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在随后的海战中,美军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以其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四艘主力航母送入了海底。

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它粉碎了日本海军的进攻势头,使得美军获得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并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航空母舰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无可争议的“决战兵器”。它们能够搭载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飞机,进行侦察、轰炸、战斗,甚至登陆支援。航空母舰的存在,意味着海军的打击范围不再局限于舰炮的射程,而是扩展到了广阔的空中。

可以说,太平洋战争是航空母舰作为“决战兵器”的首次大规模实战检验。它们以其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彻底改变了海战的规则,将海洋霸权的争夺,从传统的舰炮对决,升级到了航空力量的较量。航空母舰的出现,是军事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证明了“空中力量”才是现代海战的真正主宰。

这些“决战兵器”,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以及科技水平相互作用,最终才得以发挥其颠覆性的作用。它们是人类智慧和野心的结晶,也是战争史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数高新技术武器”无用论是典型的“集体记忆”塑造人思维方式的例子。很简单,如果德国设计了早期反舰导弹,那这就是“wunderwaffe”,如果美国设计了早期反潜鱼雷和远距离火箭,这就是高新技术兵器。如果德国设计原始战略火箭,这就是“wunderwaffe”,如果英国在30年代末维持庞大的RAF轰炸机队,这就是战略轰炸的雏形。这河狸吗?T-34和KV系列对于panzer III和38(t)为什么不是超级武器,装备有警戒雷达和无线电引导巡逻战斗机的皇家方舟对于没有任何载机舰的意大利海空军为什么不是超级武器,航程封闭大西洋中段的B-24轰炸机对于没有独立航空兵分支的德国舰队为什么不是超级武器?

答案是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文字游戏。

题目描述中混用“决战兵器”,“末日武器”和高新技术兵器就是这种问题的体现。

什么是“决战兵器”?决战兵器是“決戦兵器”,用于决定性,特拉法特加式的歼灭式决战的武器。什么是“末日武器”?“最終兵器”?还是“Wunderwaffe(wonder weapon,miracle weapon)”?奇迹武器?用技术优势改变战争和生产战局面的武器?这些武器一定涉及高新技术吗?高新技术武器又一定仅限于这些武器吗?

这些从头到尾就不是同样的东西。

决战武器≠战争后期轴心国期望改变战局的回天武器≠少量高新技术装备

决战武器的问题在于,战争的结果是否由一两场关键性的战斗决定。在很多情况下歼灭战会起到锁定战局的作用,比如特拉法特价或者对马;在另一些情况下战争的结果则由持续性的遭遇战,消耗战决定,比如利托里奥带来的重炮舰优势无法帮助意大利舰队赢得中地中海雷击舰,航空兵和潜艇的绞肉机,大和也不可能帮助IJN扭转美方潜艇在太平洋战争晚期对其运输舰队的绞杀。

这些在39年战争中出现的所谓决战武器很少是战争后期“才开始计划”的。许多战争后期看似疯狂的计划或者是在战后漫长的岁月里被夸张放大了,或者干脆只是研究方案并未有认真的资源投入,比如H-38/39后的H舰设计。大和的设计定位至少在34年就确定了,利托里奥则是至少在33年就确定要建成条约下尽可能大的主力舰了。这些决策不是40年代中期出现的,而是30年代中期滑向战争前最后一段备战中做出的决策。

在战争后期真正出现的被视为“奇迹武器”或者在今天习惯性被称为“wunderwaffe”的,则是战争结束前德国(日本)设计的一系列追求技术制高点的实验性武器。这些武器并不是集中用于一两场关键性战斗的“决战”的,比如V系列火箭,高速潜艇,晚期德制坦克,喷气机。这些晚期技术兵器之所以被批评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是因为一方面许多设想不够现实换言之是具体设计的具体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轴心国既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如此奢侈的技术革新,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把技术进步大规模应用到战场上。一旦战争结束,同盟国开始研究战后新一代潜艇,新一代喷气机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这些所谓的资源浪费都变成了宝贵的技术起点。进一步来说,虽然不了解航空兵和坦克,但是以海上而言继续建造U艇MkVII很难说就会有比尝试推动Mk XXI更好的结果。

有哪些“少数优势技术装备”扭转战局的例子呢?

只要观察胜利方一侧就行了。哪一款经过战争磨砺的盟军经典技术装备不是在少量投入战斗之初就表现出了足够的性能从而推动了进一步列装?战争的局面一直在被“少数高新技术装备”扭转,如果战争的局面没有被这些“少数技术装备”改变的话,盟军根本无法坚持战斗到进一步把产量扩大化,把新技术装备常态化的时刻。

“少数技术装备”无用论是有害无益的。并不是为战争后期纳粹分子和军国主义分子试图扭转局面的奇思妙想正名,也并不是鼓吹少数高新技术武器“一定”可以改变战争局面,这是简化无数次战争中可能会出现的无数次局面——但是认为少数高新技术武器“一定无用”是错误的。轴心国的新技术装备没有在战争后期扭转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其本身的研究和生产中有大量的资源浪费,无关于技术突破的单纯管理和导向问题;一方面,盟军此时压倒性的资源优势确保了本来就大于对手的产量和更多的研究资源;最后还要考虑具体战场上具体战斗中的纯粹军事要素,也就是如何使用武器的人的要素。这些无关于“少数先进技术装备”这一条件的其他要素都影响了战争,影响了观测结果。认定这些“wunderwaffe”是“无力回天”或者单纯的“资源浪费”都是不对的,因为战争不是可控变量的试验,历史不是empirical science而我们不能就这样简单地得出“少数技术装备无用”的结论。

否则为什么前清绿营的舢板大队不敢去怼74炮。

user avatar

东罗马帝国的希腊火,南宋帝国的霹雳砲。

南宋帝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国海陆四路大军攻宋。当年十月,金军出动约70000水军,600余艘舰船锚泊唐岛湾,候风待发,准备南下进攻南宋京城临安。南宋将领李宝采用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火攻破敌的战法,以3000水军袭击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最终大获全胜。金国舰队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是火器应用于军事领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对宋金的政治局势以及世界的航海进程等都有重大影响。

完颜亮听到唐岛之战大败的消息时,正好是他刚在采石之战被虞允文大败以后,在瓜洲渡会集水军,准备渡江攻宋。

虞允文在采石矶反击金军渡江,“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

完颜亮气极之下,一度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处死,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结果完颜亮在12月15日(阴历十一月乙未)为其部将浙西兵马都统制完颜元宜所弑,金军南侵完全失败。

《宋史》评说:“向微唐岛之捷,则(完颜)亮之死未可期,钱唐之危可忧也。(李)宝之功亦大矣。”

678年,阿拉伯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对东罗马帝国发动了陆地和海上的联合进攻,在陆战受阻后,便集中海上力量,攻占了马尔马拉海东南沿海的基兹科斯,作为发动大规模海上进攻的基地。

6月25日,阿拉伯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东罗马海军出动装有希腊火的小船,对载有攻城器械和士兵的阿拉伯军舰展开了火攻。

阿拉伯舰队总指挥法达拉斯命令舰队撤离,但已有大约三分之二的船只被焚毁。

为了躲避东罗马海军的反围攻,穆阿维叶命令剩余的阿拉伯船只向南撤退。但东罗马海军乘胜进攻,在西莱夫基亚附近再次动用希腊火,使阿拉伯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东罗马人欣喜若狂,于是把拯救了自己命运了神秘火焰称为“防备之火”或“海洋之火”。

717年夏季,阿拉伯人兵分两路,攻打东罗马。

阿拉伯军队在尝试了陆上进攻未果之后,便决定采取封锁的战术,把君士坦丁堡变为一座死城。9月1日,阿拉伯人的一支舰队企图封锁金角湾,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立即命令舰队出战,使用希腊火烧毁了二十艘阿拉伯战舰。

此后,因惧怕希腊火的攻击,阿拉伯舰队再也不敢突入金角湾,坐视东罗马运粮船向君士坦丁堡运去补给。

718年春天,利奥三世在得到了准确情报之后,伺机出兵,使用希腊火摧毁了阿拉伯舰队。在这次围城战中,阿拉伯军队一共使用了2560艘船只,回到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的却只剩下5艘。

这次战争结束后,在海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海上之火”被给予极大的关注,深受其苦的阿拉伯人称之为“希腊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