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有效地区分和理顺历史上中国北方的各游牧民族,他们互相之间有什么关联?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多个维度来介绍这些主要的北方游牧民族,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联。

主要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类与辨析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影响力来梳理这些民族。需要强调的是,游牧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是常态,很多时候民族的界限是模糊的,一个民族的兴衰往往伴随着另一个民族的崛起或融合。

第一阶段:早期草原文明(夏商周时期及之前)

鬼方、獯粥、熏育(匈奴的早期形态): 这些是关于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零散记载,通常被认为是匈奴的先民或早期形态。他们主要活动在阴山一带。他们的社会结构可能相对简单,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以畜牧为主要生计,并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林胡、楼烦: 这些民族主要活动在河套地区,与鬼方等民族有所交集,也曾与中原王朝(如周、秦)发生冲突或贸易。他们可能是后来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是独立的民族。

第二阶段:匈奴帝国时期(战国至汉朝)

匈奴 (Xiongnu): 这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第一个形成强大统一政权、对中原王朝构成长期重大威胁的游牧民族。
族源: 普遍认为匈奴人是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具体族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主流的观点认为他们是古代“荤粥”、“鬼方”等民族的后裔,或者包含了一些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成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与后来的突厥语系、蒙古语系是否有直接关联存在争议,但作为草原文明的代表,他们为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奠定了基础。
政治组织: 匈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由“单于”担任最高首领,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高级贵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等级制度。他们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能够组织起数十万的骑兵队伍,对汉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经历了和亲、战争、互市等多个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重创匈奴,迫使其部分西迁,部分臣服。然而,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存在了数百年。
关联: 在匈奴强盛时期,其他一些游牧民族(如休屠、浑邪等部族)是匈奴的附属或组成部分。一些被匈奴征服或压迫的民族,如月氏、乌桓、鲜卑等,也逐渐壮大,等待机会摆脱匈奴的统治。

第三阶段:分裂与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匈奴衰落后,中原进入分裂时期,北方草原也迎来了新的民族力量的崛起。

乌桓 (Wuhuan): 原本是东胡的一部分,在匈奴强盛时曾被其征服。在匈奴衰落后,乌桓一度强大,并与汉朝(尤其是东汉末年)有较多的军事和政治联系。他们主要活动在辽西、辽东地区。
关联: 乌桓与鲜卑同源,都曾被匈奴压迫。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复杂,有时是盟友,有时是敌人。
鲜卑 (Xianbei): 这是北方草原上极其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民族。他们在匈奴衰落后迅速崛起,成为北方最主要的游牧力量。
族源: 鲜卑人通常被认为是东胡的后裔,与乌桓同属一个族系。鲜卑是一个较大的民族群体,内部包含慕容、拓跋、宇文、段氏等多个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后来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
政治组织: 鲜卑各部落逐渐强大,建立了许多政权,如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慕容氏)、前秦(氐族建立,但鲜卑慕容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北魏(拓跋氏)等。这些政权在中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鲜卑人对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尤其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对汉化政策的大力推行,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鲜卑各部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
关联: 鲜卑人的扩张也影响了其他民族,如匈奴的残余势力、丁零、敕勒等。他们与乌桓既有联系也有竞争。
匈奴的西迁与残余: 随着北匈奴被西汉击败后西迁,南匈奴归附汉朝,而一部分匈奴残余势力则与其他民族融合,或者继续在北方草原活动,例如在西晋时期,南匈奴的刘渊建立了汉赵政权,对中原造成了冲击。
丁零 (Dingling): 历史上对丁零的记载较少,他们被认为是一个游牧民族,活动范围较广,可能曾受到匈奴的统治,后来又独立或与其他民族融合。
柔然 (Rouran): 兴起于今蒙古高原,在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初,建立了庞大的游牧帝国,取代了部分北方游牧民族的地位。
族源: 柔然的族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认为他们是丁零人的后裔,另一说认为他们与匈奴有联系,或者是一个混合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可能与后来的蒙古语系或突厥语系有一定联系,但仍有争议。
政治组织: 柔然建立了以“可汗”为首的强大帝国,其统治范围曾一度横跨整个蒙古高原,并对北魏等中原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们以强大的骑兵闻名。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柔然与北魏、东魏、北齐等政权保持着时而战争、时而和亲的关系。北魏末期,由于内乱和内部斗争,柔然的势力被削弱。
关联: 柔然的兴起和强大,对北魏等鲜卑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一些曾被柔然压迫的民族,如敕勒等,也开始发展壮大。

第四阶段:突厥、回纥(回鹘)的崛起与影响(隋唐时期)

随着柔然的衰落,新的游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突厥 (Turk): 在公元6世纪,突厥人崛起于阿尔泰山一带,迅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族源: 突厥人是阿尔泰语系民族的代表,其确切族源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与回纥等民族同源或有密切关系,他们可能起源于中国北方,或西伯利亚南部。突厥语族群的出现标志着新的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形成。
政治组织: 突厥帝国分为东西两部,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组织。他们以雄厚的骑兵为基础,建立了统治中亚、蒙古高原乃至部分中国北方的强大帝国。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突厥曾与北周、北齐、隋朝、唐朝长期征战。唐朝初期,突厥势力依然强大,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唐朝击败了东突厥,并使其一部分臣服。然而,突厥的文化和军事影响力在中国北方和中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联: 突厥的强大,直接导致了柔然的灭亡。一些曾经依附于柔然的民族,如敕勒各部,逐渐被突厥征服或吸收。突厥的崛起和分裂,也直接影响了回纥等民族的发展。
回纥/回鹘 (Uighur): 回纥人原是铁勒的一部,在突厥分裂后,逐渐崛起并控制了漠北地区。
族源: 回纥人被认为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一支,与突厥人同源或有密切关系。
政治组织: 回纥人在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汗国,其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他们与唐朝保持着亦战亦和的关系。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回纥曾是唐朝的盟友,共同对付安史之乱的叛军。唐朝也曾因回纥的帮助而获得稳定。后来,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发生变化,对唐朝构成威胁。
关联: 回纥的崛起是突厥衰落后的直接结果。回纥的扩张和迁徙,也影响了其他民族,如黠戛斯等。回纥人后来因为内部原因发生内乱,一部分西迁,在今日的中国新疆地区建立了回鹘汗国,对该地区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阶段:契丹、女真、蒙古的崛起(辽、金、元时期)

从唐朝后期到元朝,北方草原迎来了新的主导民族。

契丹 (Khitan): 契丹人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在10世纪建立了辽朝。
族源: 契丹族源复杂,可能融合了鲜卑、匈奴以及其他北方民族的成分。其语言和文化可能与蒙古语系有一定联系,但也有独立的发展。
政治组织: 契丹人建立了高度汉化的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点,也吸收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辽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进入了一个南北朝并立、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期。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契丹(辽朝)与宋朝是平等的邻邦关系,既有战争也有榷场贸易,宋朝支付岁币以维持和平。
关联: 契丹的兴起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民族政策的失误有关。他们的兴起压迫了部分其他北方民族,如奚、渤海等。
女真 (Jurchen): 女真人是崛起于中国东北的民族,在12世纪建立了金朝,灭亡了辽朝和北宋。
族源: 女真人被认为是东北肃慎族系的后裔,与契丹人、渤海人等民族有历史渊源。女真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
政治组织: 女真人最初是散居的部落,后被完颜部统一,建立了金朝。金朝也实行了“猛安谋克”制度,同时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了相对强大的国家。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金朝是女真与辽、宋等民族互动的结果,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灭亡了辽和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政权。
关联: 女真的崛起是契丹(辽朝)衰落的直接后果,是北方民族力量的转移。女真人在统一过程中,也融合了部分契丹、汉族等民族的成分。
蒙古 (Mongol): 蒙古民族的崛起是中国北方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族源: 蒙古人被认为是起源于北方草原的众多游牧民族之一,可能与室韦、鞑靼等民族有较密切的联系,其语言属于蒙古语族。他们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部落间的兼并和融合逐渐形成的。
政治组织: 成吉思汗通过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其组织结构以军政合一的千户、百户制为基础,军事力量极其强大,横扫亚欧大陆。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蒙古灭亡了金朝和西夏,最终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也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关联: 蒙古的崛起是在女真(金朝)和宋朝相对衰弱的时期。蒙古人的扩张和征服,也极大地影响了原有的北方游牧民族格局,许多民族被蒙古帝国吞并、融合或驱赶。

第六阶段:明清时期及之后

蒙古(鞑靼、瓦剌、漠北蒙古等): 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并未完全消失,而是继续在中国北方和漠北草原活动,虽然失去了统一的帝国,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明朝初期,北元仍有相当大的势力,明朝主要通过怀柔、羁縻、筑长城等方式进行防御。明朝后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等部,相互之间以及与明朝之间都有复杂的互动。
关联: 蒙古各部之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常发生内斗和分裂。例如,瓦剌(卫拉特)曾一度强大,与明朝关系紧张。
女真(后金/满族): 崛起于17世纪初,后建立后金政权,并最终灭亡明朝,建立清朝。
族源: 满族是女真族在后金时期逐渐整合而成的民族,其核心是建州女真,但也吸收了大量蒙古、汉族等民族的成分。
政治组织: 清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关联: 清朝的崛起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的产物,是北方民族力量的又一次集中。清朝的征服和统治,也重新塑造了中国北方的民族格局。

互相之间的关联性

理解这些民族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族源传承与融合:
东胡鲜卑契丹女真满族: 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崛起并继承了东胡的部分文化和地域,鲜卑又分裂成许多部族,其中一些部族后来发展成为契丹、奚等,再后来女真(满族)又崛起于东北地区,并逐渐吸收了契丹等民族的成分。
匈奴休屠浑邪南匈奴刘渊汉赵: 匈奴的西迁和衰落,并未完全消亡,其残余势力和归附的部落(如南匈奴)在中国北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对后来的民族发展产生了影响。
敕勒回纥西州回鹘: 敕勒是草原上一个较大的民族群体,曾被柔然和突厥征服。后来,敕勒的一部分发展成为回纥(回鹘),在漠北建立汗国,后来又西迁。
融合是常态: 游牧民族在迁徙和征战过程中,往往会融合其他民族的成分。例如,北魏的鲜卑人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元朝的蒙古人也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和制度。

2. 地理位置与迁徙路线:
阴山、漠北、漠南: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区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和控制着这些区域,并在此区域内相互迁徙、争夺。
东北地区: 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主要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与蒙古高原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又相互影响。
迁徙路线: 匈奴的西迁、回纥的西迁,都改变了草原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力量对比。

3. 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匈奴压迫乌桓、鲜卑: 匈奴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其他民族的屈服和迁移。
柔然统治各部: 柔然的兴起一度统治了蒙古高原上的许多民族。
突厥征服柔然: 突厥的崛起消灭了柔然帝国。
契丹、女真、蒙古的征服: 契丹灭辽,女真灭辽宋,蒙古灭金夏元,都是典型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每一次征服都意味着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破,新的民族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军事与政治形态:
骑兵是核心: 无论是匈奴、突厥、蒙古还是契丹、女真,强大的骑兵力量是他们征服和扩张的基础。
部落联盟到统一帝国: 大多数北方游牧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建立统一政权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内部的兼并、领导者的出现以及制度的完善。
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模式: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从边患、战争到羁縻、和亲、朝贡、榷场的多种模式。

5. 文化与经济交流:
农牧文明的互动: 游牧民族虽然以畜牧为主,但与中原的农业文明之间存在着贸易和文化交流。互市和榷场是重要的经济联系。
文化吸收与影响: 游牧民族往往会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制度和技术,例如北魏的汉化,辽金元时期对汉族文化的借鉴。反过来,游牧民族的军事、马匹、音乐等文化元素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影响。

总结理顺的关键点

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核心:

时间节点: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如匈奴时期、柔然时期、突厥时期、辽金元时期)的主导民族,是梳理脉络的第一步。
地理范围: 明确不同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如蒙古高原、东北地区、河套地区),有助于理解其发展和互动。
族源追溯: 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族源传承和融合关系,是认识其内在联系的关键。
政治实体: 关注他们建立的政治实体(如汗国、王朝)的兴衰,是理解其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
关系模式: 分析他们与中原王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式(如敌对、联盟、征服、融合),是把握其复杂性的关键。

总而言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融合、冲突与发展的史诗。理解他们的关联性,需要跳出单一民族的视角,认识到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警告!以下图片中的背景来自高德地图,彩色半透明区域和楷体字是我填充,不绝对准确,只是大概位置和范围。)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

然后匈奴把东胡干了。

情况是这样的:

东胡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击,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

终于,强大的汉王朝来了,狠狠揍了匈奴一顿!

结果就成了这样:

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就好比南朝鲜和北朝鲜,你把汉朝当美国就行了,南匈奴是汉朝离间来打北匈奴的,俗称匈奴奸:

北匈奴宣传资料:

你每花一文钱买南人的粮食,都会变成敌人射向我们的弓箭!难道你们还想让我们在汉货上花的钱继续制成弓箭射进我们同胞的头颅里面吗?南匈奴那些拿汉人钱的傻子,你们就是汉朝人养的一条狗!

鲜卑说:

别哔哔了。

鲜卑势力变得异常强大,正是在「东汉末年分三国」时,毕竟中原内乱顾及不了他们,匈奴已经被弄得半死了,乌桓被曹操灭了,鲜卑反倒强大起来。

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贵族慕容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都很有地位,西鲜卑后来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在上图中,吐谷浑就是西鲜卑的后裔。

那一块土黄色,其实就是乌桓的残余。

拓跋、慕容、宇文鲜卑在图中也有标志。

鲜卑拓跋部创立了北魏,这就是南北朝时长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被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隶属于鲜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掐起了架。

从一小块,变成了一大块。

在南北朝时期,柔然也有了自己的奴隶,翻身的农奴当了主人以后更不是人,常常对奴隶拳打脚踢。

负责给柔然炼铁的部落,是突厥部落,被唤作「煅奴」,意思就是打铁的奴隶,十分卑微。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其实所有人对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不了解,多半是因为「名字太多」导致的。

如果按照我们今天「汉族」的定义,那基本上也就分成 4 类而已——总之,先不废话,按照我们一贯的标准——无论大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咋变,这大地不是不会变么?

注:我所有打引号的词汇,都是为了方便记忆的俗词,勿较真。

1、蒙古国真的有海军么?

如果有人问你,哪一位是从事过最多职业的人,相信只有一个答案最合适不过:

于谦老师的父亲王老爷子。

他除了出身满洲尿黄旗、母亲是富贵人家的小姐、父亲绿帽子王世袭罔替、去东北卖过外,还有个响当当的职业——

蒙古国海军司令

为啥一个「蒙古国海军司令」能引人发笑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没人不知道的国家,大美利坚:

看了这个,你发现美国最大的特点了——

在孤立新大陆立足的它,南北无强国(墨西哥、加拿大),东西是大洋,这样的国家,是天生的海洋霸权的缔造者旧大陆诸国的搅 X 棍。

那么如果我们再看下蒙古国呢?

恰恰相反——

这是一个南北全大国,东西无大洋的奇葩国家,可怜于老师的父亲毫无用武之地。

不过,当你上网一查就会发现,大蒙古国,其实是有海军的。

很不幸,可能是因为于老师父亲后来公海上被海盗劫了 1000 开了 1000 万发票退隐,2010 年后蒙古国已经没有海军了。

不过你肯定会好奇——蒙古国一个内陆国,要海军干啥呢?

你信不信蒙古「王下七武海」理论上可以奇袭渤海湾?

我们先来看一下上图中,蒙古国海军驻军处——库苏古尔湖

从图可以看到,七武海原则上可以从库苏古尔湖进入外蒙第一水系「色楞格河」流域,然后进入到宽阔的贝加尔湖——最终进入贝加尔湖流出的「安加拉河」,而安加拉河又是著名「叶尼塞河」的上游,可直接顺叶尼塞河进入北冰洋,然后绕过白令海进入日本海,最终达成奇袭效果。

所以你看《西虹市首富》的时候,那个保安哥们要把冰川从叶尼塞河运到内蒙阿拉善,就是这么个想法。

但很遗憾,这玩意只能到外蒙

因为一个巨大的障碍横亘在了「外蒙」和「内蒙」的中间——

不知道大家在看刚才「库苏古尔湖」那张图片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神奇的状况——

这偌大一个蒙古国,怎么都那么「黄」啊

不信我们再看下——

可以看出,我们印象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其实绝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漠,包括所谓「戈壁」这个词,也是来自于蒙语(ᠭᠣᠪᠢ、Говь),英语的「Gobi desert」也来自于此,就是表示蒙古广泛分布的碎石荒漠。

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上图也展示得比较明显了——蒙古地区冬天要经受寒冷内陆造成了干冷冷高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西北风」、「西伯利亚寒流」——而在夏天,东南的湿润气流也止步于中国这条「季风带山脉(上图红线)」——

这样一来,蒙古(包括内蒙)大半土地都是降雨量极低的戈壁,不过——正如前面所说,蒙古国海军所在的蒙古北部色楞格河流域就是个例外——

别看杭爱、肯特这俩名你听着稀奇,如果我说个:燕然未勒归无计;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话,你就知道,这杭爱山就是古代的「燕然山」,而「狼居胥山」正是这个肯特山,这两个大山,一直被中原人视为「建功立业」的标志。

因为受到来自北冰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加上纬度高蒸发较少,有不少大河在这里的山丘地带发源,然后汇聚成了径流量不小的「色楞格河」,最终流入北边的裂谷——贝加尔湖

这个神奇的大湖,淡水含量大到全世界无任何一个水体能超越之,总量达到全中国淡水含量的 8 倍不止。是的,就是把黄河、长江、珠江等等淡水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这个大湖的一小点。

其实我们都听过那个 2000 年前的「苏武牧羊」,他放羊的北海真是这个清澈又神秘的贝加尔湖畔,而我们所认知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大本营、建立的「大帐」、「王庭」、「可汗庭」一般也都在色楞格—贝加尔水系,包括如今蒙古的乌兰巴托。

奈何到了后来,异军突起的俄罗斯人占据了这一宝地,也正是因为它,也让俄罗斯淡水含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拥有亚马逊的巴西。

这个图就很好玩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大蒙古地区」,是一个以「戈壁」为中心的干旱带,反倒是最北边湿润丰美,这里也正是古老的牧羊人的老家,所以你看古籍里,我们一般称之为「漠北草原」、「漠北民族」

奈何这个鸟地方实在是太、冷、了——

处于蒙古高压中心的它,就像你家冰箱的霜一样,纯靠着天寒地冻才保存下这么多水。一旦出现全球性气候变冷,中原无非也就是粮食歉收中央调节,对于游牧民来说,那就是成片的荒芜,饿死的牲畜——在零下 40—50 低温的他们,必须要选择生机。

所以,在大冷期时,温和派游牧民可能会瞬间变为极端派游牧民——他们越过大漠就会惊奇的发现一下几个好地方,以进行侵略——

第一:中线——黄河拐了一个弯的「河套地区」,如今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一带。

第二:东线——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的大草原,如今大同、张家口、赤峰一带。

第三:西线——青海甘肃的分界——祁连山脚下形成的一串绿洲,如今张掖、武威一带。

我提到的上面一些地方,自古以来万里长城的主要建造地的抗争前线,和「漠北」相对,我们有称之为「漠南」,各位要记住这个名字,我们之后会多次提到它。

其实,这也正是后来「外蒙」(漠北)、「内蒙」(漠南)产生的原因。

游牧民就这样在漠北、漠南进行跳跃式侵袭。

不过呢,人家游牧民打赢了就把这占了,就算输了,人家瞬间跑回大漠北边的贝加尔湖老家,您去追击有几成胜算?就算胜了,是把那冷地方占了去吃冰水煮羊肉?好像都不太合适。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饱受「漠北游牧民」的侵袭,但无论输赢,他们都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春风吹又生。

不过,如果出现汉、唐这样的战斗 BUG,游牧民最起码没法南迁了,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2、欧洲真的离我们很远么?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芬兰」,这个在我们印象中,充满着极光、大雪以及驯鹿的地方,到底距离中国有多远?我们上一个图看一下。

4000 公里,到底是个啥概念呢?我们再来上一张图——

到底是中国太大?还是世界太小?这就只能留给大家仁者见仁了——但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一定是促成你现在感觉「震惊」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一个你从婴幼儿时期就知道的理论:地球是圆的……所以越往上就越「往里收」,或者说,纬线半径就越小——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法国、德国等国家,其纬度基本相当于黑龙江,而英国南部的首都伦敦,更是基本和漠河同纬度。

至于我们心目中的欧洲水城威尼斯,其实和「冰城」哈尔滨完全位于一个纬度上。

而我们一直认为处于「西方」的欧洲,准确的说,是我们的「西北方」——

估计无论文理科,都应该对这个初中的地理知识有印象——大陆西端的欧洲有着从赤道走来的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温暖湿润——而我们东方,却如上文所讲有着蒙古冷高压——

按理说这种情况,就已经造就了大陆「东冷西暖」的情况了,但另一个全球性的情况,又在这里加了一棒——

因为地球的大气环流,在如东北、欧洲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属于从西到东走「盛行西风带」,而像中国南方、中东、北非洲一带(没错,上海和埃及开罗完全一个纬度),则属于从东到西「东北信风带」。

所以,我们脚下的大陆,不仅有着普遍的「北冷南热」——更是有着特殊的「东冷西热」情况。

这就造成了,至今我们大陆上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西北侧的欧洲以及东南侧的中国。

我们再放大看下——

那么如果我们再重新看一下这个图,你就能茅塞顿开——

比起中原人走干旱、曲折的丝绸之路,游牧民走平坦、又是小半径区域的「北路」则容易得很。

所以,到这你就能明白,为啥我们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在南迁(qīn)之外,还会经常性的「西迁」到欧洲去——

整体来讲,我们一会儿要讲的匈奴、匈人、鲜卑、突厥、蒙古等等,一般最远也就打到中国北方、欧洲东部,西欧和华南一般还算安全,但因为中国离他们的策源地更近一些,在后来的元、清两朝,南方最终也不幸被攻破。

也只有到了近代,曾经在蒙古人统治下的俄罗斯异军突起,靠着近代化的指挥、装备,基本全盘接手了蒙古帝国的遗产,最终和中国一道,把蒙古国挤成了这样的一个小可怜——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那些草原英雄的时代,相信就是我们这个「宿敌」,也不可能不无限感慨。

3、「黄种」和「白种」的牧羊人

我们前面说到芬兰,这个印象中和我们距离很远的国家好像也没那么远——不仅如此,芬兰虽然长得皮肤白净,发色金黄,但根据他们父系 Y 单倍群的抽样,你能看到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

N 这个父系单倍型,比起欧洲,反倒是和东亚人常见的 O 单倍型同出一系,而在语言学上,芬兰人也是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乌拉尔语系」语言。

没错,他们的祖先,其实来自于这里曾分布的一个族群——乌拉尔人——

他们长得样子大约是这样的——

至此,我们能不仅能解释芬兰人的「血统」问题,也能继续摸索出一个「黄种人」民族在北线的分布情况。

再往东,你会碰见第二个民族群体——叶尼塞人

很遗憾,讲「叶尼塞语系」的叶尼塞人,在如今已经成为「濒危」的存在,他们大部分和俄罗斯人混血,语言也基本灭亡,但通过过去的老照片,你还能看见他们的样子——

之所以提及这个神奇的民族,现在也是指向最可能是「匈奴」上层的存在,这个我们之后会展开,我们先接着往东把族群顺完——

这回,我们终于又来到了贝加尔湖—色楞格河一带,这里的土著民族是啥呢——那正是大名鼎鼎的「突厥语民族」。

这么看来,突厥人好像是占了最好的一个地方,但就像前面说的,苦寒之地的他们其实活得也并不快乐,甚至他们也是最早开发出所谓「木马」这样的交通工具——经考证,就是滑雪板。

但是,突厥的东边,还有更冷、更接近蒙古高压的大陆东极——黑龙江流域,这里分布着两个族群——

黑龙江上游的「东胡系民族」,因为他们是后来蒙古的直系祖先,我们又称之为「蒙古语族」民族。

黑龙江下游的「通古斯民族」,这名字是突厥人起的,因为他们酷爱养猪(突厥语猪:domuz)。他们是满族的直系祖先,我们又称之为「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好了,基本可以看出来,这一区块基本是沿着东北亚这种苦寒之地排列的神奇民系,为了方便记忆,请和我念十遍,从东到西分别是——通(古斯)蒙(古)突(厥)叶(尼塞)乌(拉尔)

一般认为,所谓「黄种人」的典型特征「厚眼皮(蒙古褶)」,是应对大雪、极寒气候所发展出的一种形状,包括中原人很可能也是因此而来(冰期时华北比如今更冷)。

讲完东北亚的「通蒙突叶乌」族群的初始分布,就要说到下面这位冤家了——

如果说现在的「俄罗斯」大量分布的都是这些厚眼皮叔叔的话,那么这些深眼窝的俄罗斯人又是哪里来的呢?

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与之相对的「高鼻深目」游牧民族——「印欧人」了。

为什么叫他们「印欧人」呢?

比起很早就在苦寒之地分化,已经互相不能交流的那串「通蒙突叶乌」们,在东欧肥沃地放羊的印欧人,在仅仅 6000 年前,已经完成了一次你想象不到的扩散,把自己的同胞分散到了极大的范围——

虽然如今这个「原始印欧人」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的后代分布于南到印度,东到新疆,西到英国、爱尔兰,北到瑞典、挪威的广大领土,如今欧洲、伊朗、印度的主体民族都是他们,这也是学界将他们称之为「印欧人」的原因。

但是注意了,上图并未画我们的主体「华夏民族」以及北非西亚的主体「闪含民族」(亚非族群)。

「印欧人」和「通蒙突」他们一样,也没事就向南掠夺大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只不过「通蒙突」掠夺的是我们,印欧人掠夺的是如今埃及、伊拉克等地的「闪含人」,你可以理解为如今「阿拉伯人」的先祖。

你们也可以看出,印欧人基本「补位」了那些东北亚民族不曾去往的欧洲、西亚、南亚等较温暖的区域,如今的俄罗斯人,本是印欧人中不起眼的「斯拉夫人」的一支。

可是,就在后来的俄国人东征前,「印欧人」就没在这些「黄种游牧民」身上,占到任何的便宜。

4、匈奴是被我们赶跑后去了欧洲么?

user avatar

谢邀。

题主问的题目太太太大了。

我们不妨就按照古代“中国中心论”的视角去看待游牧民族,这样来看免不了有偏见,但大伙也好理解些。

另外注意:下文所述仅是我自己的认识,出错难免。

最早,我们也是游牧民族,没名字,自是自称高辛氏或者后来编出来的黄帝后裔,生活区域大约在青海黄河源一个叫昆仑山的未知山旮旯里。

然后这支部落逐渐开始迁徙,随着迁徙的地域和接触文明的交流不同,逐渐分化为三个集团:迁徙到黄土高原的,最后形成华夏;迁徙到青海甘肃之交的,被称为羌,也就是放羊娃的意思,最后形成古代羌族;迁徙到青藏高原的,被称为发羌,也就是披头散发的放羊娃,最后形成藏族。

迁徙到黄土高原的这一支,也不知道是名字叫高辛氏部落还是有个著名的首领叫高辛氏已经无法求证了,但这个部落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男人体格彪悍丁丁硕大,所以在华北土著部落中取得了配种优势。

什么是配种优势,就是母系社会的残留影响,一个部落要繁殖,就找其他部落,我们部落的男人和你们部落的女人来一发,你们部落的男人和我们部落的女人来一发,也就是野合,雅称“桑林之会”。

最后大概也许可能是,高辛氏部落通过战争和配种的联姻关系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最终在部落禅让制解体后高辛氏首领的后裔建立了一个半农半牧的原始国家夏朝。

然后,东北来了一股懂得操纵战车的游牧民族,自称他们的老老老祖母和高辛氏来了一发,所以他们也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首先是寄居东夷部落之中,吸收东夷的农耕文化,最后忽然翻脸,征服了邻居们并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逐渐转化为农耕定居的军事城邦式帝国。

然后夏朝的一些游牧残余就被商朝的军事打击下逃亡北方,开始和北方游牧民族融合,形成了土方和鬼方两个半农半牧的汗国(也可能两者就是一个)。最终在商朝的不断征讨下,土方和鬼方完蛋了,这时候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游牧族群——猃狁。

猃狁可能是被土方和鬼方统治过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游牧民,他们没有政权,只有不少各自为战的小部落,他们取代了土方和鬼方成为了商朝北方的威胁。

这时候,黄土高原上有一支从山西南部迁移来的自称高辛氏后裔的部落,叫周,他们逐渐立国,最终取代商朝,并四面分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得扩张领土的准帝国。他们可能和商朝人语言略有不同,因为在他们嘴里,商朝人称呼的“猃狁”变成了“犬戎”。

周朝是第一个把游牧民族分类的,他们把跟高辛氏部落曾有过关系的文明程度较低的部落称为戎,也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包含羌、发羌以及还没进化成文明人的一些华夏的亲缘部落,以及高辛氏部落征服三苗后流放到西北的三苗后裔(大约是氐人,氐人最初为接近西南夷的矮黑人种,其首领也类似西南夷称为“诏”)。他们把根商朝起源地或许有关系的游牧部落称为狄,也就是北方和东北的游牧民族。

首先说戎,戎里文明较高的,有四岳后裔姜姓,姜子牙就是这个集团的人物,所以戎人不一定都是野蛮的游牧部落,也有已经开始文明并融入华夏的。而从商朝末年到周朝,对两朝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就是被归类为戎的犬戎集团,但这是个集团,并不统一。

到了春秋时期,以秦国和晋国为代表的华夏诸侯对这些戎狄部落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和兼并,基本上一半被同化,一半不愿意放弃放羊的生活开始向北方和西方逃亡。

向西方逃亡的戎人,最终接触到了已经深入到了甘肃北部的塞人,塞人是雅利安人种,和戎人截然不同。逃亡的戎人和塞人最终互相融合,形成了月氏、乌孙这些混血族群。

向北方逃亡的,主要是狄人,也有戎人。他们首先和北方一些不知名的土著游牧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林胡、楼烦等大部落联盟,本来想着有好日子过了,可是这时候赵武灵王学着他们的打扮来入侵了,于是林胡和楼烦这两个大部落联盟还说不清来源就被消灭了,这两个联盟的戎人和狄人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土著游牧部落一半被赵国同化,一半又继续逃亡找新的能无忧无虑放羊的地方。

然后,在河套地区,这里本来是高辛氏亲缘部落河宗氏游牧的地方,周穆王西征时还为周朝做过向导的部落。但这个外来的部落已经被当地土著游牧民推翻了,他们便是威名赫赫的匈奴人。匈奴人霸占着河套肥美的草场,逐渐收罗被华夏国家驱逐出可农耕区域的戎人和狄人,开始人口剧增,实力暴涨。

另外一些逃亡的戎狄,形成了东胡集团。

然后匈奴就开始东征西讨,征服了所有它接触过的游牧民族。

匈奴征服的主要民族里,有游牧于俄罗斯叶尼塞河的坚昆部落、游牧于内蒙古东部的东胡部落、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等等。

匈奴的统治者部落名,也就是姓氏,为挛提、或者翻译为虚连提,此后又改姓为刘、赫连。

匈奴的统治者,基本是蒙古人种,长相跟今天的蒙古人差别不大。但其征服范围极广,统治的人群人中黄各有不同,譬如坚昆当时大约是印第安人这样的红人(又被称为古亚洲型)、月氏是雅利安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血、西域各城邦以雅利安人居多,所以不少说某地考古出土匈奴贵族墓墓主是白种人所以匈奴是白种云云的你们可以住口了,个案不能代表一切,哪天氐人的墓葬要是被挖开,指不定还有人说中国人都是矮黑人了。

然后就是鲜卑,由于汉朝和汉朝的忠实走狗南匈奴对北匈奴不断打击,北匈奴实力大损,最终被丧尸狂潮一样的鲜卑人完全消灭,北匈奴的民众要么结成小部落依附南匈奴,要么完全被鲜卑人同化了。

鲜卑是一个统称,他们语言或许相近但来源各有不同。其中,拓跋氏来源于大鲜卑山的纯野人;慕容氏大约是东胡后裔;宇文氏是东胡和匈奴融合产生;秃发氏是拓跋氏和羌人的融合产生;乞伏氏是东胡、匈奴和高车人混血……

鲜卑人在取代匈奴做了草原霸主后,东起大海西到新疆四面开花,并和塞人与羌人混血的丁零族群(也就是高车人)互相融合,于是鲜卑人里也就出现了不少有明显白种血统的。

然后是柔然,柔然并非族群,而是拓跋氏还在野蛮阶段时部分人离开部落逐渐和逃散的北匈奴融合形成,最终融入突厥和鞑靼。

接着是突厥。乌孙、月氏为代表的塞人和羌人混血的混血族群在蒙古高原西部、新疆北部和中亚东部有很多,最初他们被粗暴地统称为丁零或者高车,因为他们中有个高车部落曾短暂立国。但他们很快就有了一个新的统称,那就是铁勒诸部。这并无民族涵义,只是一个粗暴的统称,铁勒诸部里,最东边的是蒙古人种,最西边的还有很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群。突厥就属于这个族群。

铁勒诸部里,又有一个较小的范围,称为乌古斯诸部,这些部落自称乌古斯或者古斯,而“古斯”“乌古斯”的名字恰恰是汉朝时期塞人羌人混血族群在新疆建立的车师国,车念“gu”。

突厥人的自述,他们曾经在西域有自己的国家,因为被敌人攻破,就逃到高昌,最后又迁徙到阿尔泰山,沦为柔然的锻奴。基本上可以开脑洞理解为,突厥本是定居的车师人后裔,所以他们会锻铁等技术,后来国破家亡沦为游牧民族。

突厥统治部落或者其姓氏,为阿史那。虽然他们是混血,但蒙古人种的特征较多,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史那思摩长相很有白种特征结果遭受歧视,逼得这个帅小伙最终投了唐。

突厥崛起后,比匈奴人还狠。西征后接壤了波斯,吞并并同化了大量的波斯边缘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雅利安人游牧民族,这些人的后裔就是土耳其、土库曼、阿塞拜疆这些自称突厥的民族。

突厥人彻底摧毁了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的国家昭武九姓诸城邦和吐火罗人在南疆的诸城邦,并将其大量同化,这些人最后和突厥的联盟部落回纥、葛逻禄等形成了维吾尔人和乌兹别克人。

突厥人完全征服了中亚最大城邦康居和另外一些未完成定居化的塞人部落,随后一些突厥部落和他们共同融合最后形成了哈萨克人。

然后是契丹和女真,这两者熟悉的人多,他们本是两个东胡和肃慎范围内的不起眼的小部落,最后发展壮大,通过蚕食吞并突厥人、回纥人和高句丽人形成民族。

然后便是蒙古。他们是鞑靼人的后裔。在突厥的同时代,铁勒诸部并没有鞑靼人,大约在唐朝中后期,鞑靼人登场了。有人认为他们是靺鞨分支室韦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是蒙古高原土著,不过都是猜想,没有什么铁证。我瞎说不当真,我觉得他们大概是铁勒联盟称霸时代的匈奴、柔然离散小部落发展而来,而不是简单的语言为靺鞨语(接近通古斯语族)的室韦后裔。

鞑靼人在突厥汗国后期逐渐形成气候,在唐末时期甚至和沙陀人有交集,不过随着女真人的崛起,鞑靼人再一次被埋入历史。等到了金朝时期,鞑靼人中的蒙古部落逐渐强大,统一鞑靼各部并吞并了不少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语部落,将他们整合为蒙古人,形成了蒙古族。

现代的鞑靼人,和古代鞑靼人毫无关系,只因为鞑靼曾是蒙古语诸部的统称,蒙古西征后整合了俄罗斯境内的游牧民族将其等同蒙古人的待遇,所以这些俄罗斯的游牧民族就被整合称为了鞑靼人。

另外说下坚昆部落,坚昆部落比较坚挺,因为跟他同时代的部落基本不被匈奴同化就是被鲜卑同化,在后也难逃被突厥同化的过程,可这个部落一直坚挺地存在着,虽然他们也被突厥化甚至蒙古化的厉害,甚至于主体的人种从古亚洲型变为混血白种偏多再变成了混血蒙古人种偏多,但一直自认为非突厥非蒙古,坚挺地在大山上放羊或者当雇佣兵,最后被界定为柯尔克孜人(或吉尔吉斯人)。比较有趣的是,俄罗斯人在界定民族的时候,忽然又发现在叶尼塞河也就是坚昆的老家,居然还有一些留居的神秘部落,他们的生活习俗接近柯尔克孜人,最后喜欢读书的老毛子就用了“黠戛斯”这个唐朝人对坚昆的称呼划定他们为哈卡斯人。

日本人曾经有个萌版地图,就是用各国国民的原本意思来称呼各国,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就被称为“四十个少女”,许多网友大惑不解,甚至柯尔克孜人也不解其故。其实这是一个古籍中的有趣掌故,古代坚昆人仍为他们是当地的游牧部落和四十个被汉人大皇帝或者大官派来的四十个汉人少女繁衍的后代,据说古阿尔泰语里“坚昆”“吉尔吉斯”就有四十个少女的意思。不过历史上汉人和坚昆并没有什么大规模通婚,但在匈奴汗国时期,坚昆部落曾被封赏给了汉人李陵统治,或许李陵统治时期就促进了坚昆人和其他蒙古人种部落的融合,给了坚昆这个特殊的记忆。甚至到了唐朝时期,坚昆的可汗曾告诉唐武宗自己是李陵后裔,唐武宗还很正儿八经地将坚昆可汗列入宗正籍,也就是承认其为李唐皇族……

当然不论是四十个少女还是李陵,现代吉尔吉斯人和哈卡斯人,都不记得了。

最后说下塔吉克人,他们是波斯化的塞人分支粟特人伊斯兰化的后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