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的客将究竟是一种什么身份,我为何在中国历史中找不出第二个?

回答
要理解刘备的“客将”身份,得先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说起。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恰恰是因为这个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刘备个人的特殊经历。

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这个字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更多的是一种 身份的概括和能力的体现。能够被称为“将”的人,通常是指统帅一方、能够指挥军队作战的军事人才。

那么,“客将”这个词,拆开来看,“客”意味着“外来”或“寄寓”,而“将”则是统帅。刘备的“客将”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依附于他人,身份并非嫡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不是某个大势力内部培养起来的嫡系将领。他曾经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孙权等人。在他寄身于这些势力麾下时,他率领的军队,以及他获得的官职,都是由他所依附的主公授予的。

依附公孙瓒时: 刘备作为一名起兵不久的将领,被公孙瓒看中,给了他一个“别部司马”的职位,让他去支援青州、徐州。这时候,他就是公孙瓒的“客将”,虽然有了一定的兵权,但他并非公孙瓒的亲信嫡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被“借调”来作战。
依附陶谦时: 陶谦病逝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虽然这时候刘备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依旧是接受了陶谦遗命,从某种意义上说,依然是一种“继承”而非“自立”,他对陶谦的旧部,也带着一种“接管”的意味。
依附曹操时: 刘备曾短暂归顺曹操,被封为“豫州牧”。但这种归顺是曲折的,曹操给他的官职,更像是对一个潜在威胁的安抚,或者一种“观察”的姿态。刘备借机脱离曹操,更是说明了他并非曹操体系内的核心成员。
依附孙权时: 这是刘备“客将”身份最典型也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刘备为了对抗曹操,主动向孙权借兵,参与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到了荆州,并在此地发展壮大。在荆州期间,刘备虽然是作为孙权的盟友,但他的军队仍然是依附于东吴的大战略下的。他虽然有自己的地盘和兵权,但荆州大部分地区在他手中,名义上仍然是孙权所有,刘备只是“借”着打。他此时的地位,就像一个有实力但“借住”在别人地盘上的客人,虽然有自己的“院子”,但“房东”随时可以说“我这房子要收回了”。

2. 身份的灵活性与不稳定性:

“客将”的身份,也意味着他没有一个稳固的、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嫡系的军事基础。他的权力、兵力、甚至官职,都带有很强的 依附性。一旦依附的主公不再需要他,或者认为他威胁到自己,他随时可能被抛弃,甚至被攻击。

你看,刘备的生涯充满了这种不稳定性。他一会儿是公孙瓒的部下,一会儿是陶谦的代理人,一会儿又是曹操的属官,最后又成了孙权的盟友。每次易主,他的身份、地位都要重新确定。这与那些在特定政权中一步步晋升、拥有稳固派系和地盘的将领,比如曹操麾下的夏侯惇、曹仁,孙权麾下的周瑜、吕蒙,是截然不同的。那些将领是“本国将”,而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外来将”。

3.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原因:

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是因为这样的身份组合,在历史长河中, 非常罕见,几乎是绝无仅有。

刘备的特殊性: 刘备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客将”身份,并最终发展壮大,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了几个非常独特的条件:
极强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力: 即使寄人篱下,他也能吸引到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能力出众的部下。
坚韧不拔的毅力: 屡败屡战,从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政治智慧的运用: 他懂得在不同势力间周旋,抓住机会,巧妙地为自己争取利益。
时代背景的促成: 三国分崩离析,群雄逐鹿,这种乱世反而给了像刘备这样没有深厚背景的人,以依附和发展的空间。

与其他“客将”的区别: 历史上或许有其他将领被其他势力“借用”过,但像刘备这样,以“客将”身份,在不同势力间游走,最终还能 独立建国、与两大势力鼎足而三 的,实在没有第二个。

比如,一些地方豪强可能会暂时依附于更大的势力,但他们通常没有刘备那样长远的政治目标,也没有他那种能够整合人心的能力。
一些流亡的将领,也可能被其他势力收留,但他们往往难以形成独立的军事集团,更多的是被纳入收留方的体系。

总结来说:

刘备的“客将”身份,是一种 概括性的描述,用来形容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不属于任何一个稳定政权的核心体系,而是依附于不同势力,以其自身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的特殊地位。他既有被授予的官职和兵权,但这些权力都受到其所依附主公的制约,并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他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这种 非嫡系、不稳固、但又具备独立发展潜力的“客将”身份,与他 超凡的个人能力、坚定的政治理想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 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政治军事现象。你找不到第二个,正是因为这样的条件在历史上实在是太难得,太罕见了。这恰恰说明了刘备的传奇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举一个类似的案例,可以参考吕布投奔袁绍时的状态。吕布在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后,一度身在袁绍麾下,但他看不起袁绍手下的将领,认为这些人的官职不过是袁绍自己封的,说白了就是个临时搭的草台班子[1]

吕布的这些表现看上去是在打袁绍这帮部下的脸,其实打的是袁绍本人的脸。吕布这时的官爵全称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并且是朝廷封的合法官职,而袁绍的则是“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邟乡侯”。问题在于,袁绍的车骑将军是他自封的,冀州牧是韩馥让给他的,两样都不合法,朝廷正式封给袁绍的是“渤海太守,封邟乡侯”。

吕布瞧不起袁绍的部将是冒牌官职,其实是瞧不起包括袁绍本人在内的整个团队,袁绍就一个太守加乡侯,而自己是仪比三司加县侯,自己不过是迫于形势一时寄人篱下。吕布让袁绍给自己增加人马,想要杀回雒阳,而袁绍让吕布领司隶校尉,但实际上想杀掉吕布[2][3]

综上可以看出,吕布并没有要跟着袁绍混的意思,他的目的是打回都城继续掌控朝廷。帮袁绍揍了黑山军一顿后就自认为对袁绍有大功,要求袁绍帮助自己,他对袁绍的定位更加类似于盟友,大概就是等自个杀回朝廷后帮他美言几句封几个正式的官职给他那个寒酸的团队。袁绍恐怕也没有把吕布当作部下看待,否则不会帮他搞个司隶校尉的官职(虽然也是搞的山寨货),司隶校尉的职权范围在首都周边,还是二千石的高官,袁绍给吕布这个官职是在向吕布表示自己愿意支持他打回去。

吕布和袁绍在这段时间的关系应该比较近似于“客将”的定义。当然无论有关三国的史书还是史学界都没有所谓“客将”的概念,唐末和五代十国将典客称为客将,但这个客将和本题所提到的客将属于风马牛不相及,比较相近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设有“客将军”一职,用来封给成为将军的外国人[4],但这和大家所定义的客将还是有很大差别。

就我个人所知,以客将来称呼没有建立主从关系的麾下将领来源于日语说法,同时日本人也是以“客将”来称呼刘备同袁绍、刘表等人的关系。我以前在玩真三国无双2时,里面就如此称呼寄人篱下的刘关张。国内网友用客将来称呼刘备,想来是受到了日本的三国产品逆向输出。

虽然日本人用自己的概念套在中国人头上并不完全合适,但也有相对合理之处,至少在汉末时期,刘备等人以及上面提到的吕布就确实很接近这个定义。当时大族以及诸侯部下都有许多宾客,其常常是和将领相并列的,袁绍、孙策、刘璋等人都有相关记载,鲁肃、诸葛瑾等没有官职的人最初便是以宾客的形式留在孙权麾下[5]

董卓部张济被刘表的部下射死后,荆州官属都来祝贺,刘表自称“主人无礼,至于交锋,受吊不受贺”,并同意接纳张济的侄子张绣[6]。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在汉语层面上称张绣为刘表的“客将”。

实际上在汉末时期,如刘备、吕布这种没有和人建立正式主从关系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初期。如果我们一定要以概念的形式来进行划分反而是不合理的,大家刚起来反抗董卓,又不能不认朝廷,朝廷封的官只是让镇守一方,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权限。

如袁绍成为反董联军盟主时只是个渤海太守,而成员韩馥却是冀州牧,按理说韩馥还是袁绍的上司,所以袁绍又自封了一个车骑将军,但谁说车骑将军可以领导冀州牧和其他刺史太守?再如孙坚在讨董路上杀害了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他和马腾这帮反贼的区别只在于他给自己套了个讨董的名义,为了不被当成叛乱分子,他请后将军袁术来掌管南阳,后将军掌管南阳又是依据的哪条法令?袁术趁着豫州刺史和扬州刺史去世的机会,把孙坚和陈瑀分别安排成豫州刺史和扬州刺史,后将军何以成为这两者的上司?

如果要以群雄割据后期主从关系已经明确的情况为标准,强行给早期的军阀以及部下划分从属关系明显是不合适的。很多时候看的甚至不是官职,而是个人意愿,如孙策只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周瑜是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但周瑜认准了孙策兄弟是自己的君主,当诸将宾客对孙权的礼节还不够到位时,周瑜便主动执起了臣节[7]。又如曹操以同僚之礼对待夏侯惇,但夏侯惇执意要对曹操执臣节[8]

但反过来说,也有在官职上明明是上下级,但并不认同上司是君主的。如吴郡人沈友是孙权以礼聘入官署之人,曾和孙权谈论王霸之略,主张吞并荆州,但他后来被人陷害时又称主上在许都,孙权根本不是自己君主[9][10]。硬要挑沈友这番话的毛病也挑不出,只要他个人愿意,可以和周瑜一样把孙权当作君主,要是不愿意,那他的君主就是许都的那位。

与之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方说孙策以汝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但孙权上台后李术便有了独立的打算,招纳了许多从孙权这边叛逃的人,孙权让他交出这些人,他却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11]。李术这里明显是把自己当作是和孙权平起平坐的人,自己是庐江太守,孙权是会稽太守,自己有德,孙权无德,所以大家从他那里跑到我这里是很正常的事。

最有意思的是孙权去打李术用的却不是讨叛的名义,他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李术攻杀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回想下孙权他爹干了啥),自己要为朝廷除掉这个奸贼。对于自己哥哥任命的太守,孙权也没办法对外以君臣的名义相称,要拿出杀害严象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来当掩护,李术和孙氏兄弟之间的关系纽带可谓薄弱。

徐州刺史陶谦曾听从治中王朗与别驾赵昱的建议,向朝廷派遣使者表达顺从之意,事后朝廷封陶谦为徐州牧,赵昱为广陵太守,王朗为会稽太守[12]。会稽郡在扬州,即使二人曾经是上下级关系,但已经到会稽去赴任的王朗显然不用再听命于徐州牧陶谦,除非王朗个人认定陶谦是君主。

而要判断君主和将领间的关系,从而认定刘备寄人篱下时的性质,除了前面提到的官职以及个人意愿,还有另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方式,那就是从集团的人事独立性来看待。正如欧洲那句古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如果刘备的部下只有刘备指挥得动,而无法被陶谦、袁绍、刘表等人指挥,那么刘备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集团。

举个例子,刘备在投靠曹操以后,曹操曾任命麋竺兄弟为太守国相,但二人都辞去了官职选择跟随刘备[13]。曹操无法直接对刘备手下的人发号施令,用高官收买也遭到拒绝。而被很多人称之为“一方诸侯”,说是遭到刘备忌惮的关羽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独立性,刘备因为看中了关羽手下的功曹杨仪,当场就将其任命为兵曹掾[14],同时荆州从太守到县令(长)的人事任免权也都在刘备手里,孟达的宜都太守就是刘备封的,关羽的所有部下都是刘备的部下,刘备想换就换。曹操消化得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张绣张鲁等势力,这二人的部下曹操可以随意调遣,与自己的其他部下无异。

魏国司徒王朗想征辟青州刺史王凌的别驾王基为官,王凌不肯交出王基,遭到王朗的弹劾[15],因为王基属于曹魏的臣民,从法理上王凌不应该拒绝。而诸葛诞为了在司马昭手下自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豢养死士,形成独立势力[16][17]

针对刘备势力的情况,周瑜曾经提议孙权软禁刘备,然后趁机消化关羽张飞等部下,好为自己所用,但孙权认为刘备集团并不容易消化,于是选择了鲁肃的提议,与之友好结盟[18]

需要注意的是孙吴虽然采用的是部曲制,将领们有着大小不一的部曲和奉邑,但很明显这些人明确就是孙权的部下而非附庸。从史书记载来看,孙权可以随意地对部曲奉邑进行分配甚至是收回(例如周胤被废为平民),也可以对将领们的部下自由地进行人事安排(丁奉先后跟随过多名将领,后来自己成为大将)。因而从孙权中期开始,他已经和将领们建立了明确的君臣关系,那些拥有部曲和奉邑的将领无法称之为军阀,更非客将。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备自从离开公孙瓒势力后,他和其他军阀(包括曹操)在官职上就不再有从属关系,他个人也没有臣服于其他人的想法和表现,而刘备集团又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这时候非要从概念角度给刘备安上什么名头就实在显得迂腐,岂不知君子尚权变,哪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曹操都知道消化势力要一步一步来完成,想通过靠口头上占便宜来拥有对刘备集团的宣称权,那不成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了。

参考

  1. ^ 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
  2. ^ 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
  3. ^ 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
  4. ^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5. ^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6. ^ 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7. ^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8. ^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9. ^ 权以礼聘,既至,论王霸之略,当时之务,权敛容敬焉。陈荆州宜并之计,纳之。
  10. ^ 是时权大会官寮,沈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谓曰:“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脱,乃曰:“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遂杀之。
  11. ^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12. ^ 徐州治中东海王朗及别驾琅邪赵昱说刺史陶谦曰:“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贡。”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诏拜谦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为会稽太守。
  13. ^ 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
  14. ^ 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15. ^ 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
  16. ^ 结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17. ^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18. ^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user avatar

客将应该算近些年对刘备跟部分军阀之间关系特殊性的一个总结,我觉得是客将还是部将取决于一点,即是否接收对方属官任命或者伪职任命。

从公孙瓒开始,公孙瓒和刘备肯定是主公部将关系。从开始任命为军司马,这是无编制临时工,可以算公孙瓒奋武将军的属官,再后来接受任命为平原令、平原相都是伪职,公孙瓒一个杂号将军可没法理支撑可以任命这些官职。

陶谦处,也是部将。接受陶谦伪豫州刺史的职务,跟孙坚接收袁术位置任命一样。

陶谦死后,在部分徐州官员的推举下控制下邳。这时候是自立,徐州牧是自称的。

后来曹操为挑起刘备、袁术相争。代表朝廷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这是正规官职。

为袁术所败后求和吕布。这时开始就是客将了,毕竟刘备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四镇将军之一,吕布是奋武将军,仪同三司后迁左将军,徐州牧。刘备不可能接收吕布的伪职或属官任命。

后刘吕相争,投奔曹操。增加任命豫州牧,也是朝廷正规官职,而非曹操属官。

破吕后,被朝廷任命由镇东将军升左将军,正式成为东汉朝廷八大重号将军之一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蔡质《汉仪》

这个官职也是刘备一直引以为傲的官职,因为是朝堂之上献帝亲授,一直后面屯兵公安,也是取自左公(左将军)安好之意。同期荀彧是侍中加尚书令,夏侯惇是济阴太守兼建武将军,这俩人可算曹操集团文武之首。

到袁绍时期,袁绍虽为朝廷大将军,但他儿子袁谭也才是个青州刺史,左将军刘备还是客将。

再到奔荆州,依然是客将,荆州牧刘表不可能给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授予什么官职。

孙刘联盟时,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后面反而接收刘备的伪职任命,表为行车骑将军,徐州牧。

刘璋职务振威将军,益州牧跟刘表类似。

总的来说,各路军阀要点脸的也就任命个刺史到头了,更没几个上州牧级伪职的,,像公孙瓒这样自己是个杂号将军瞎封官的不多见。没名分时不少人都接受他人任命伪职,毕竟总比白身好听,比如初期的孙坚刘备。有一定势力的除了孙权没人接受他人伪职任命,毕竟都是要脸的。

user avatar

所谓的客将现在的说法就是雇佣兵。雇佣兵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不罕见了。你说中国历史上没几个客将,其实三国就是客将,雇佣兵差不多最多的一个时代,前面有人说了张秀当刘表的雇佣兵,吕布当袁绍的雇佣兵。那我就给题主说个也是从雇佣兵开创了三国之一的孙家。

其实孙坚是老雇佣兵了,当年西凉之乱帮汉家打工,后来关东诸侯大战董卓估计孙坚就是受袁术的委托北上一起打董卓,至于袁术扣孙坚粮草那段估计也就是劳资纠纷。后来袁术还让孙坚去打刘表导致孙坚挂掉,孙策为什么还帮袁术打工?废话,你老爹签的劳动合同你儿子还敢不执行了?至于玉玺换兵平定江东?老子拿玉玺做赔偿要撕劳动合同了!至于孙策真正独立还是袁术昏了头称帝孙策才划清界线的。

因为是雇佣兵发家的所以孙家的兵制很特殊的是部曲制,完全就是雇佣兵的范。自己招募部曲,国家发钱给你,你自己养。这就导致了孙家对外之乏力。保卫江东可以,外出作战不行。合肥之战孙十万得名,实际就是孙权十万人只有几千是核心部曲,其他都是打酱油的,一旦这几千人被打败,其他人必定跑路犹如国军一般。

user avatar

瑞士雇佣军作为客军,最大的荣誉就是忠诚。

user avatar

客将本来就是后来总结的一种说法或名词,是否正确暂且不管,但不知道历史这门学科中,很多说法名词都是后来出现的,这水平就非常感人了。

你的智商要是不懂客将,认为历史上找不到,那换个词,叫【宾客】或【宾主】,怎么样?

  •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刘表待刘备以上宾之礼
  • 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黄权建议刘璋要认真考虑如何对待刘备,是以部曲待遇,还是以宾客待遇,宾客待遇就是一国不容二君了


除了刘备和刘表那种宾客关系,还有张绣和刘表,张济死后,刘表以张绣为北藩,双方之间的关系,即是宾主礼,并非征辟的君臣,也不是承制那种上下级。

  • 《献帝春秋》曰:济引众入荆州,贾诩随之归刘表。襄阳城守不受,济因攻之,为流矢所中。济从子绣收众而退。刘表自责,以为己无宾主礼,遣使招绣,绣遂屯襄阳,为表北藩。


汉末乱世构成上下关系,主要是延续两汉的传统。

其一是征辟,三公、州牧、太守、将军等等征辟属吏,然后双方建立名录,有君臣之好,这即是第一段所说的后世总结出的历史名词,唤作东汉二元(二重)君主观。

其二是恩举,诸如举孝廉、茂才等,吴郡太守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孙权哪怕为吴王,对待朱治也要【亲迎,执版交拜】

以上关系,以及私下委质等,基本上就构成了所谓的门生故吏。汉末乱世还有一种常见的上下级关系,就是承制封拜,在没有朝廷授意的情况下,自己玩封拜。

比如袁绍上书中,说自己窃比窦融,自封车骑将军,然后封拜曹操、周昂、周昕等人。公孙瓒也自行封拜青州、兖州、冀州刺史。而袁术封拜孙贲为豫州刺史,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


回到刘备身上,刘备只有一个府君,那就是公孙瓒,刘备曾经是公孙瓒的别部司马。

刘备和陶谦,陶谦以刘备为豫州刺史,就是典型的没有朝廷授意下的承制封拜了。

刘备和吕布的关系,首先无征辟关系,其次似乎也找不到承制封拜的史料。当然,吕布先“為奮武將軍,假節、開府,如三公”,后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官位应该在刘备的镇东将军之上。双方关系说不清楚,吕布先前投奔刘备,也谈不上上下级关系。

刘备和曹操,属于同朝为官,刘备的左将军虽有曹操因素,但是朝廷给的,也谈不上承制。

刘备和袁绍,无征辟和封拜的史料,似乎可能是宾客待遇。

刘备和刘表,史料记载刘表待刘备为上宾,宾客待遇。

刘备和孙权,无征辟关系,互相承制,刘备以孙权为行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以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和刘璋,无征辟关系,互相承制,刘备以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刘璋以刘备为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所以刘备能够认府君的领导只有公孙瓒,而陶谦是承制封拜的上级,至于其他人都谈不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刘备的“客将”身份,得先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说起。你之所以找不到第二个“客将”,恰恰是因为这个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刘备个人的特殊经历。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这个字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并非仅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更多的是一种 身份的概括和能力的体现。能够被称为“将”的人,通.............
  • 回答
    刘备在三国早期多次担任客将,但能够保持基本独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能力、策略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个人能力与特质: 军事才能与战绩: 刘备虽然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以勇猛著称,但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要将刘备的出身放到现代社会来类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家族背景与社会地位: 刘备的家族背景: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先祖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理论上,这确实是皇族宗室,具有显赫的出身。 现代社会类比: 如果严格按照“皇族后裔”来算: 这相当于拥有一个非常古老、非.............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刘备的血统,在历史上,尤其是《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渲染得极为重要。但如果我们剥开这层文学的色彩,回归到历史的本真,去审视刘备的出身,它的“重要性”其实是多维度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其作用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确,刘备的血统确实带有“汉室宗亲”的光环。他是汉景帝的儿.............
  • 回答
    谈论刘备的一生,尤其是“背刺”这个词,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不过,如果把“背刺”理解成赤裸裸的背叛和阴谋,那对刘备的一生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简化了。要理解刘备的人生轨迹,与其说他离不开“背刺”,不如说他身处一个极其残酷、变幻莫测的乱世,在这个时代,利益、生存、权力之间的博弈,使得“背刺”这种行为,无论是.............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刘备的大司马府的性质2. 诸葛亮“署府事”的具体职责和内容一、 刘备的大司马府是军政一体的幕府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理解刘备集团政治体制的关键。答案是:是的,刘备的大司马府,尤其是后期,可以被视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军政一体的幕府,或者说是一个.............
  • 回答
    刘备的起点低吗?这个问题,得看你怎么定义“低”。如果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他早年确实可以说是个“草根”创业者。但如果放在他所处的东汉末年那个社会背景下,并且和他后来的成就对比,那他的起点,只能说是相对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坎坷,但并非完全没有基础。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了,一点点捋清楚。出身:汉室宗亲,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备在长坂坡“携民渡江”这件事,究竟是真心的“携民”,还是为了自身战略需要的“骗民”,历来争议颇多。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乱世,细细品味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所面临的抉择。历史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汉室残余汉末三国,群雄逐鹿。曹操统一北方,势力如日中天,而南方的刘备集团.............
  • 回答
    刘备的蜀汉政权,是不是汉王朝的延续,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这“汉王朝”是个什么概念。咱们说的汉朝,那可是从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汉,再到刘秀建立东汉,这中间虽然有过中断,但“汉”这个姓氏,这个名号,一直被认为是正统的。到了三国时期,这汉朝,或者说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聊起汉朝历史时会拿来比较的。刘备和刘邦,一个东汉末年三国归晋前的枭雄,一个西汉的开国皇帝,虽然都是刘姓,但所处的时代、面对的环境、以及他们最终留下的历史印记,都大相径庭。要说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本身就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能力”这个词太宽泛了,而且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说起刘备的双股剑,那可是他标志性的兵器,尤其是在马上厮杀的场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寻常的刀剑,而是两把形状相似,但有所区别的剑,怎么用起来,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双股”是个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它不是单刃的,而是剑身上有两条平行的血槽(也叫剑刃)。这个设计可不是为了好.............
  • 回答
    关于刘备的皇室身份,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许多人好奇的地方。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史料和历史背景出发,来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确实是汉室宗亲,这一点在正史中是明确记载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开篇就写道:“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荆州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
  • 回答
    .......
  • 回答
    刘备的身份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可以从 官方宣传、历史记录的传播、社会认知和个人能力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实上,并非“一直没人质疑”,而是相较于其他一些人物,关于他身份的质疑声音在当时和后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传奇色彩和官方叙事逐渐压倒了潜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